鄧漢威
(四會市人民醫(yī)院 外三科,廣東 四會 526200)
據(jù)統(tǒng)計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這是一種主要發(fā)生在老年男性的疾病,前列腺癌患者確診時的平均年齡約為66歲。大多數(shù)患者并不會死于前列腺癌,前列腺癌的死亡主要是由于癌細胞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包括盆腔和腹膜后淋巴結、脊髓、膀胱、直腸、骨骼和大腦而引起的轉移。隨著人口預期壽命的不斷上升,可以預見的是前列腺癌的發(fā)病人數(shù)仍然會不斷增加,因而,明確前列腺癌的治療方法尤為重要。在我國,前列腺診療有其特殊性,因前列腺癌早期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排尿困難、尿頻等,和前列腺增生癥往往容易混淆,而由于基層醫(yī)院和一些經(jīng)濟不發(fā)達地區(qū),前列腺篩查并不普及,患者自覺癥狀嚴重時,往往前列腺癌已為中晚期,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并不少見,已無手術根治的可能,臨床上的重點應該在于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預期壽命。其中,切除雙側睪丸的去勢手術,能夠減少體內(nèi)絕大多數(shù)雄激素的產(chǎn)生,在晚期前列腺病人中有著重要意義[1-2]。目前,去勢治療已成為晚期前列腺癌伴骨轉移病人的標準療法,此外前列腺切除術也是解除梗阻、恢復尿道功能的關鍵。傳統(tǒng)的經(jīng)尿道前列腺切除術多為經(jīng)尿道前列腺電切術,而最近的文獻表明,經(jīng)尿道前列腺氣化電切術(TUVP)相較于傳統(tǒng)術式更有優(yōu)勢,包括減少了失血量、為外科醫(yī)生提供更好的手術視野[3]。然而,目前TUVP聯(lián)合睪丸切除術對晚期前列腺癌病人的療效的研究并不充分。本文擬研究TUVP聯(lián)合睪丸切除術(研究組)與非手術治療(對照組)對比,對晚期前列腺癌病人的臨床療效。
2014~2019年所有在我科就診且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均被邀請入組。在詳細描述了每種治療的優(yōu)缺點后,由患者自行決定選擇手術或非手術治療,共有34例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納入本研究,其中18例患者選擇TUVP聯(lián)合睪丸切除術治療,16例患者選擇非手術治療。所有患者經(jīng)活檢確診為前列腺腺癌。研究組中,年齡57~82歲,平均(62.80±12.12)歲,平均Gleason評分為(7.37±1.31)分。對照組中年齡34~79歲,平均(61.91±11.07)歲,平均Gleason評分為(7.25±1.30)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 >0.05)。本研究的納入標準為:符合衛(wèi)生部頒發(fā)的《前列腺癌診斷標準》,且TNM分期在Ⅲ期以上,伴有PSA水平升高和淋巴結增大;無明顯手術禁忌證。
對照組入選的16例患者接受藥物去勢聯(lián)合抗雄激素藥物。研究組則采取TUVP聯(lián)合雙側睪丸切除術。前瞻性收集所有術前、圍術期、術后資料。術后3個月及6個月時,常規(guī)對患者進行IPSS評分、最大尿流率、PSA、殘余尿和生活質量評分的復查。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和Mann-Whitney檢驗分別對兩組正態(tài)和非正態(tài)數(shù)值變量進行比較。用夏皮羅-威爾克檢驗變量的正態(tài)性。采用卡方檢驗探討定性變量之間的關系。
兩組患者的合并癥、腫瘤分期和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詳細臨床資料見表1。術前兩組的IPSS評分、最大尿流率、殘余尿量、PSA和生活質量評分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對比()
表2 兩組患者術前研究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患者術前研究指標對比()
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的情況均改善,但程度差異較大。研究組的IPSS評分、最大尿流率、殘余尿量和PSA的平均值均低于對照組,而生活質量評分改善和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颊咝g后3個月的各項統(tǒng)計指標詳細值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研究指標對比()
表3 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研究指標對比()
在術后6個月,手術組的各項指標均進一步改善,而對照組并無進一步提升。研究組的IPSS評分、最大尿流率、殘余尿量、PSA和生活質量的平均值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具體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研究指標對比()
表4 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研究指標對比()
前列腺癌是男性發(fā)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并且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很多前列腺癌病人確診時已為晚期[4],緩解尿道癥狀和改善生活質量成為了手術的主要目的。雖然藥物對于縮小前列腺體積有一定益處,但卻并不能解除膀胱尿道口的梗阻[5]?;颊叩呐拍蚬δ懿荒艿玫礁纳迫菀滓鹉虻栏腥镜认鄳l(fā)癥。在本研究中通過睪丸切除進行去勢治療,這是晚期前列腺癌治療的基礎[6]。然而幾乎所有的患者在2~3年內(nèi)均會進展成為非激素依賴的前列腺癌。同時以前人們一直認為轉移性癌癥的減瘤手術不會影響生存率,因為并不是所有的癌細胞都可以通過細胞減瘤手術消除。現(xiàn)在一些研究報道,腫瘤的遠處轉移的發(fā)展可能依賴于原發(fā)病灶的完整[7]。因而前列腺切除術是重要的治療手段。在前列腺癌患者中下尿路梗阻可發(fā)生在疾病的任何階段,一些患者甚至可能出現(xiàn)尿潴留。在接受放療和藥物去勢治療的前列腺癌患者中,在下尿路梗阻存在的情況下姑息性經(jīng)尿道前列腺切除術(TURP)是一個管理選擇。由于藥物治療在前列腺癌患者的下尿路梗阻治療中作用有限,手術仍然是治療的一線方案。TURP是治療前列腺癌帶來尿路梗阻的經(jīng)典方法,關于其在惡性腫瘤中的應用最早的報道要追溯到1991年,當時Mazur和Thompson報道了41例在晚期前列腺癌中因出口梗阻癥狀接受TURP的患者,其中再手術率為22%,壓力性尿失禁發(fā)生率為5%。而在近些年的臨床實踐中經(jīng)尿道前列腺手術的方法越來越多,包括了傳統(tǒng)經(jīng)尿道前列腺切除術(TURP)以外的多種選擇。
TUVP是一種使用各種形式的雙極電燒灼來汽化前列腺組織的電外科技術,最常用的技術是使用經(jīng)尿道球形滾動電極、槽形滾動電極或半球形蘑菇電極[8]。汽化是通過對前列腺組織施加高能量來實現(xiàn)的。這種能量加熱組織從而導致細胞分裂和破壞組織。它的主要好處是能夠同時消融和凝固組織從而達到更好的止血效果。一項meta分析顯示TUVP與傳統(tǒng)電切術相比,圍手術期并發(fā)癥的風險明顯降低[9]。一系列的隨機對照試驗認為相比于傳統(tǒng)電切術TUVP止血效果更好,且置管時間和住院時間更短,且與輸血呈負相關。研究表明,采用更安全的經(jīng)尿道前列腺氣化電切術替代傳統(tǒng)電刀切除,確實取得了很好的臨床效果。在術后3個月的觀察中,患者的IPSS評分、最大尿流率、殘余尿量和PSA,均低于保守治療組,這證明了手術是解除尿路梗阻、恢復尿道功能的重要方法。而生活質量評分上,手術組雖相較術前有所提高,但并未顯著高于非手術組。究其原因,可能是手術帶來的創(chuàng)傷,以及睪丸切除手術的特殊性,對患者身心帶來的負面影響。而在術后6個月時,手術組的IPSS評分、最大尿流率、殘余尿量和PSA進一步改善,而保守治療組相較于術后3個月時,幾乎無明顯變化,這說明手術帶來的癥狀改善更為長期和持久。同時,手術組的生活質量評分進一步上升,而非手術組幾乎無變化,兩者開始顯示出顯著性的差異,這表明在手術后的最初3個月過去后,患者逐漸開始適應手術帶來的改變,并切實感到了手術帶來的效果。
綜上所述,經(jīng)尿道前列腺氣化電切術聯(lián)合睪丸切除術相較于非手術治療更能夠改善晚期前列腺癌病人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