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有一次,孔子到魯桓公的廟堂上參觀,看到一只傾斜易覆的器皿,就問守廟人:“這是什么東西?”守廟人回答說:“這是魯桓公放在座右,用來警戒自己的器皿?!笨鬃诱f:“我曾聽說過這樣的器皿,空了它便傾斜,適中時它就端正,滿了就會傾覆。君王以此來作為最好的鑒戒,所以常將它放置于座位的右邊來警示自己?!闭f完,孔子對弟子們說:“放水進去試試看?!钡茏影阉嗔诉M去,恰到好處時,它便端正;然后繼續(xù)加水,水滿了它就傾覆。
“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啟發(fā)教育人們要好學上進、讀書明理,適度中正、不偏不倚,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如此,為君可成明君,開創(chuàng)一代盛世,青史留名;為人則可成賢良,立德、立功、立言,不虛此生。
“虛則欹”,提醒人們要敏而好學,苦讀多思,經(jīng)常充實自己,加油充電,決不能不學無術,腹中空空。無論古今中外,不管官吏平民,肚子里若不裝點學問,沒有點識見,就會才疏學淺,空有理想,甚至于處處碰壁,走投無路,不僅被人小瞧,也被社會輕視。
“中則正”,告誡人們要進退有據(jù)、伸屈有度,凡事過猶不及,切勿失了規(guī)矩方圓。掙錢要適可而止,見好就收,不能貪得無厭,欲壑難填,更不能貪污受賄,撈取不義之財。做官要有所節(jié)制,不是越大越好,官職官位要與自己的貢獻和能力成正比,否則就肯定會德不配位、能不配位,非但不能服眾,自己也心虛。求名也要實事求是,不務虛名,不炒作,不造勢,做到實至名歸、名副其實。要不然,虛夸的名氣,就像太大的帽子,戴在頭上很滑稽,或會被人笑話是沐猴而冠。
“滿則覆”,則警誡人們不能驕傲自滿、自得自負,否則就會水滿則溢、月盈則虧、人滿則損,離失敗傾覆也就不遠了。古往今來,因為自大狂妄、心態(tài)失衡,勝利后犯了驕傲自滿錯誤的人,不計其數(shù),無不教訓慘痛。李自成打進北京后,自滿自大,不思進取,貪圖享樂,結果一個多月就被趕出北京,落荒而逃,一敗涂地。毛澤東特別重視這個案例,在延安時就專門把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作為整風文件來學,表示了絕不做李自成的決心。
以物喻人,修身養(yǎng)性,以器警世,防微杜漸,是中國古代先賢常用的自我激勵之術,設置宥坐之器就是典型一例。但有沒有效果,要取決于當事之人對這些器物引發(fā)的道理和寓意,是不是真相信、真服膺、真受教、真踐行。平心而論,宥坐之器之類成本不高,工藝不繁,價錢亦不貴,誰都能買一個放在座右,裝裝樣子,可真正成了明正之君、賢達之士的卻寥寥無幾。這也就是王陽明心學揭示的“知易行難”的道理。
說到王陽明,他也曾格物致知,想學竹子的修養(yǎng)與品格,曾連續(xù)七天七夜盯著竹子格物,卻什么也沒看出來,還因此生了一場大病。后來,他龍場悟道,追求良知,把知行合一的境界作為人生最高境界,成了“此心光明”的一代偉人。
由此可見,無論是宥坐器也好,座右銘也好,戒貪碑也罷,家里掛的勵志字畫也好,還有歷代志士仁人都很欣賞的梅蘭竹菊,皆有不凡意趣、不俗寓意,也都有一定勵志警誡作用,但關鍵是要做到知行合一、心口如一。否則,就是前后院都種滿竹子,也學不來竹子的“凜凜冰霜節(jié),修修玉雪身”;就是座位左右都擺滿宥坐器,也難成飽學之士、謙恭之君,自然也很難有所作為。古代帝王常置“宥坐之器”,但以史觀之,裝模作樣者多,真心自戒者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