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惠娜
小學生學習負擔過重,一直困擾著我國基礎教育事業(yè)的不斷前行,對小學生健康成長也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減負增效應把鏡頭調(diào)往課堂,引導廣大教師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促進學生學習熱情著手。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效率,也是參差不齊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把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個性化指導。對優(yōu)秀的學生,要注重在重點、難點、盲點上下功夫;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做到“一個也不落下”式的及時輔導。
在新課改教育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智慧化教學主要是建立數(shù)字化、網(wǎng)絡化以及智能化等基礎上所開展的教學。面對教改新形勢,教師應該及時地轉變自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積極利用現(xiàn)有教學設備和教學資源,不斷探索與追求減負增效新課改視域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智慧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學習、健康成長。智慧教學就是利用信息技術轉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對教學方式給予創(chuàng)新,同時利用這一教學方法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道德三觀,從而幫助學生在步入社會時能迅速地適應社會,且積極地加入社會活動。智慧化道德與法治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更加濃厚的學習氛圍,提高課堂的教學質(zhì)量,促使學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小學道德與法治知識內(nèi)容及其含義,順應減負增效這一教學要求。
一、減負增效的概念
在新課改的持續(xù)深化下,越來越多的教師都已經(jīng)對減負增效產(chǎn)生了認同,也正是這樣課堂教學模式正在悄然地發(fā)生變化。這也就要求教師能對新課改提出的減負增效這一含義給予真正的理解。
何為“減負”?主要指的是結合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特征及其能力,對超出他們能力范圍之外的作業(yè)或?qū)W習任務進行相應的減除,尤其是學習活動中那些比較機械、重復且花費時間長,又對學生智力提升沒有用的練習作業(yè),還要減去與實際應用無關且過時的教學內(nèi)容。教師更要積極主動地摒棄傳統(tǒng)簡單、落后且粗暴的教學模式,不要單單以成績評價的方式為主,這并不會真正提升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
何為“增效”?就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對教學模式給予創(chuàng)新,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懂得學什么、學多少、用到什么地方、能用多少為基礎,不斷提升教學質(zhì)量和教育水平,除了要強化學生的文化知識教育之外,還要結合實際地對學生思政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進行強化。
減負增效是辯證統(tǒng)一。要求教師從本質(zhì)上改變傳統(tǒng)的灌輸知識式教學模式,而是著重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進行培養(yǎng)。避免出現(xiàn)重智育,輕德育;過于關注升學考試學科,忽視其他學科教學;重文化傳授,輕德智體美勞素質(zhì)的訓練等。要在原有的程度上進一步對學生的思想品質(zhì)進行教育,尤其是學生的心理教育,通過這一些教育幫助學生逐漸養(yǎng)成健康的心理,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二、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主要存在的問題
在小學教學課堂上,或多或少存在著重智育輕德育的現(xiàn)象。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現(xiàn)狀將直接影響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zhì),也直接影響著國家未來的發(fā)展。學習好道德與法治,將是學生未來成長的重要基石。近年來,我國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課程標準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標準中要求:加強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加強了法治教育和生命教育,強化公民意識教育,更加強化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更加重視對教學理論和方法的革新,更加注重雙向互動共同成長等。那么,現(xiàn)實教學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具體有哪些主要存在的問題呢?
(一)課程內(nèi)容不被重視
小學階段正是小學生形成健康品行和道德的關鍵時期,也是小學生學習法治知識的黃金階段。但因為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家長和教師都為了讓小學生考出高分成績,就認為道德與法治可以“晚”點再學,認為這一課程并不會對學生的成長帶來什么影響。因此,不少家長和教師也就不管是在課上還是在課下都沒有真正關注到學生的學習成果。正是如此,很多家長誤認為道德與法治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什么作用,也就讓學生錯失了珍貴的道德與法治學習階段,對學生今后的成長也帶來了一些不利的影響。
(二)教學模式不夠靈活
通過觀察了解到,很多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授課時,雖然秉著新課改教學思想,但在實施時表現(xiàn)得沒有對思想精髓吃透,對教學模式的運用更是模糊,所以很容易導致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一些尷尬場景。比如,有些教師認為自己的教學教案做得非常充分,但立足于學生的角度,這些內(nèi)容很難讓學生全部掌握,甚至有些內(nèi)容無法理解。除此之外,還有些教師只在課堂教學中花了一小部分時間展開智慧課堂,剩下的時間仍選擇使用灌輸式和板書的教學模式,結合學生天生好動且活潑的性格,再加上學生對學習的需求,導致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不突出,很難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的道德意識給予培養(yǎng)。
(三)課堂教學實踐不足
眾所周知,道德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并時時刻刻都規(guī)范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的教學形式都以教材和課堂為主,把小學緊緊“圍”在教室里,很少會帶小學生到課堂外面、社會生活中展開相關實踐,從而導致一些學生雖然掌握了相關理論知識,卻沒有得到實踐的機會。倘若小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遇到了類似的問題,會感到很陌生又棘手,想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這樣的問題,常常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恰恰是“初次見面”而在腦海里搜索不到相對應的知識了。在這一模式下,就會讓學生誤以為自己學的內(nèi)容沒有任何作用,也就逐漸對道德與法治這一課程失去了興趣。
三、減負增效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智慧教學策略
(一)“智慧”分析教材
實施智慧教學的前提是讀懂教材。完成教學目標的載體為道德與法治這一本教材,其為課程的發(fā)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并且在教學過程和教學理念中,也受氣引領。比如,在學習“生活離不開他們”中的第一個板塊時,教材中呈現(xiàn)了四張圖片,分別是不同行業(yè)勞動者的勞動內(nèi)容,以及其勞動與我們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該章節(jié)的第三個板塊同樣也給出了四張圖片,主要對應主題:感謝他們的勞動。這些圖片的主要目的則是讓學生了解每個行業(yè)的艱辛,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父母也是勞動者之一,要體諒自己的父母。只有對教材展開深入解讀,才能保證連接各個板塊之間的邏輯關系,才能真正靈活、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從而發(fā)揮教材的作用。
(二)“智慧”整理教學資源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教師充分利用和開發(fā)教學資源,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課程內(nèi)容,還對強化課程開放性和生成性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此,教師要主動將生活融入實際課堂教學,利用社會關系、家庭關系以及其他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對教學資源進行開發(fā),從而讓學生主動從課本中邁向?qū)嶋H生活。例如,“生活離不開他們”這一內(nèi)容,為了可以加強學生對該內(nèi)容深入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成立不同的小組,對身邊的勞動者進行采訪與調(diào)查,且將調(diào)查的內(nèi)容詳細記錄下來。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了解為何有些職業(yè)被人們稱之為“白衣天使”“城市美容師”“人民的衛(wèi)士”。另外,這樣的任務相比較繁重的作業(yè)而言,更加輕松且有趣,不僅緩解了學生的學習壓力,還強化了整體學習效率和質(zhì)量。
(三)“智慧”開展課堂教學
1.展開智慧導學。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在教師的帶領下,圍繞學生這一中心群體,結合某一知識點進行的教學活動。教師要想關注到班級中的任何一個學生,可以運用比較具有個性化的智慧導學這種教學模式,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針對“生活離不開他們”這一節(jié)內(nèi)容,教師則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提前讓學生了解到課前學的導學單,微課視頻以及調(diào)查等相關內(nèi)容,讓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行業(yè)進行調(diào)查,結合自己所調(diào)查的結果發(fā)表看法,或利用語音的形式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問。這一舉措可以有效幫助教師展開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也就是說可以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獲。
2.實施智慧活動。只有積極且有效的實施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活動和學習方式,才能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激情,從而實現(xiàn)制定的教學目標。同樣的,依舊以“生活離不開他們”這一節(jié)內(nèi)容為主,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以下幾個教學活動:
活動一:小組調(diào)查?;顒幽康模簬椭鷮W生意識到什么是勞動者。
活動二:經(jīng)歷共享。活動目的:通過分享促使學生感恩勞動者。
活動三:展開練習?;顒幽康模赫嬲钊肓私鈩趧诱?。
活動四:樹立榜樣?;顒幽康模鹤寣W生以勞動為榮,學做勞動者。
只有將生活與知識進行聯(lián)系,并保持二者之間的緊密關系,這樣才能讓學習慢慢成為學生生活和精神中的一個部分。這樣的教學方式相比較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更有效果,學生也不需要再利用課下時間反復鞏固所學知識。再者,學生實踐過程中所得來的東西,不可能一貫地依賴于書本來獲得,這樣也是順應了新課改提出的減負增效這一教學要求。
3.布置智慧作業(yè)。當教師在布置作業(yè)時,也要秉減負增效以及“智慧”教育的觀念,結合學生的實際身心特征,利用紙質(zhì)作業(yè)、智能批改、網(wǎng)絡資源、學習平板等幾項內(nèi)容一起建造,從而彰顯作業(yè)完成過程中的一系列場面,如出題、做題、批改、反饋以及資源推送。在完成上述的活動后,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布置相關的問題:
(1)感受做一種職業(yè),體會其中的艱辛。
(2)想想在實際生活中人們應該如何尊重和感謝勞動者?
(3)嘗試在家庭這個環(huán)境中做一個小小勞動者。
(4)記錄過程中產(chǎn)生的想法和感受,上傳照片與大家交流。
當學生完成作業(yè)后,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完成情況給予一個正面、客觀的評價,利用語言的方式給予學生在精神上的鼓勵。同時,學生使用這樣的方式也能拉近了自己與勞動者之間的距離,從而真正感受到勞動者的艱辛,進而正確地意識到為何生活中離不開他們。
(四)注重情感培養(yǎng)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具備敢于面對生活的自信人格。一是用師愛滋養(yǎng)學生的心。師愛,是偉大的,每個教師要愛每個學生,特別關愛那些有心理負擔的學生,用生活上的細心關懷、思想上的善誘啟迪、心靈上的春雨撫慰、精神上的相通支持,把師愛滲透進去。二是用集體的友愛來沐浴學生的成長。小學生在班集體和劣等隊中,正體驗著人與人、人與集體之間的聯(lián)系,友好的交往、真誠的待人,會使他們感受到班集體充滿愛,也能體驗到團結友愛、互助進取、榮譽第一等各種積極的情感。三是注重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積極健康的情感,是抵御任何心理負擔的利刃,前面講到的“師愛”和“友愛”,都是外動力,真正能讓學生有足夠防御負面能量的是內(nèi)動力。情感培養(yǎng),正是這種內(nèi)動力。情感培養(yǎng),不僅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客觀世界,還要客觀認識自己的主觀世界。在情感的教育上,要顯得直觀、具體,以身作則表現(xiàn)直觀,教師的言行舉止都時刻吸引著學生的眼球。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時,為了能為學生帶來更好的課堂教學,可以主動將道德與法治與智慧教學進行結合,教師不僅應把課本、教參上的文字講出來,讓學生聽明白,也應千方百計地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經(jīng)歷學習“過程”,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的思維活動過程達到完整,讓學生在課堂中將該學的知識掌握牢固,就不需要花費大量的課下時間進行補充,只需要做簡單的預習即可。這一教學方式與我國倡導的減負增效這一要求,也保持了高度契合。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