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風
一、高初中地理教學銜接中存在的問題
(1)學科重要性與現(xiàn)實不重視的脫節(jié)。地理學科作為基礎性學科,涵蓋文理,對于構(gòu)建學生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都不可或缺。但傳統(tǒng)的社會觀念重理輕文,即使在文科政、史、地中,地理學科也存在邊緣化的狀態(tài)。雖然教改在逐步推進,但中考指揮棒效應依然靈驗,部分地區(qū)地理中考不考或所占分值低,導致師資配置不足,課時常被無理挪占。 社會和教育機構(gòu)對地理學科的片面認知,又深刻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導致學生學習沒有使命感和成就感,難于建立間接興趣,容易放任自流,因而導致大范圍的學生基礎薄弱。這種不良的學習情緒和學習態(tài)度一旦形成,將蔓延到高中學習階段。
(2)初高中師資與學科教學要求的脫節(jié)。首先,地理是一門獨立的綜合性學科,需要經(jīng)過系統(tǒng)教育和培訓的地理專業(yè)人才擔任教學工作。但由于重視不夠,初中特別是鄉(xiāng)村學校往往缺乏地理學科專職教師,常常是其他學科老師跨界教學地理??此迫巳四芙蹋瑢崉t受學科專業(yè)限制,隔行如隔山,貽害學生,導致學生基礎薄弱。其次,初高中地理教師還受獨立辦學影響,很多高完中的初中剝離后,導致很多地理教師沒有機會體驗從初一到高三的系統(tǒng)教學,較難把握初高中地理教學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另外初高中老師之間缺乏溝通,很少或者沒有集體交流及備課的機會,兩個教師群體之間獨立作戰(zhàn),各自為陣,沒有形成教學合力。
(3)時間跨度大與學習連續(xù)性要求的脫節(jié)。初中地理強調(diào)的是“地”,主要著眼于地理事物的特征和分布,高中地理強調(diào)的是“理”,主要著眼于地理事物的原因分析,規(guī)律總結(jié)。[1]前者識記性知識要求多,后者理解性知識要求多,看似二者獨立,實則密切聯(lián)系。因為初中識記的文字與圖像知識為高中地理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感性知識,而理性的分析很大程度上源于感性知識的積累,前者是基礎、是素材,后者是提升、是突破。但是學生在初一、二積累的識記性知識,要在上高一時才會重溫與提升,時間跨度非常大,加之初三階段沒有開設地理課對以往知識進行梳理和強化,根據(jù)艾賓浩斯記憶衰減規(guī)律,學生遺忘的多,記住的少。這導致部分高一新生雖然在初中階段認真學習過地理,但學習起來卻感覺非常陌生和吃力。
(4)教學內(nèi)容先難后易與認知規(guī)律的脫節(jié)。循序漸進,先易后難的教學,本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的。但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教材,為了體現(xiàn)其編排更符合學科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通常先自然后人文,導致學生普遍覺得前面抽象,后面具體,前面難學,后面易學。這不但違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還挫傷了學生學習情緒,導致部分學生知難而退,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科興趣。
(5)高一地理學科知識技能的要求與學生具備的素能脫節(jié)。在問卷中調(diào)研中,學生普遍反映高一階段學習壓力大,尤其是高一上期自然地理學習的難度最大。首先,在前面論述中已經(jīng)提到,學生基礎差,感性知識積累不足,是一個重要因素。即便是初中知識掌握良好的學生,由于從“地”到“理”跨越難度大,往往也難適應高一教學。
(6)目前高中階段不當?shù)慕虒W方法和教學手段與時代要求脫節(jié)。一方面:部分老師因循守舊,教法死板落后,教學手段單一老套,脫離時代,脫離實際,脫離生活,遠離學生。另一方面:課改像一場冒險游戲,背離課改客觀規(guī)律,輕易否定可靠傳統(tǒng)經(jīng)驗,迷信導學案,把學案導學當成萬能教學法,使課改之路僵化。這讓早已經(jīng)歷新課改洗禮的高一新生很難適應新的教學環(huán)境。
二、加強高初中地理教學銜接的對策思考
(1)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要真正重視地理學科建設,充實師資,保證課時,正面宣傳,積極引導輿情?;謴偷乩碇锌迹雍侠淼卣鬯惴种?。中考試題就初高中教學銜接的關鍵問題進行明確導向,利用好中考指揮棒的積極效應。初高中老師自身更要擔當好地理學科宣傳的大任,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感知出發(fā),積極宣傳地理學科的在生活與學習中的重要性,使其感受到地理學科分量,在地理學習中找到成就感。
(2)教師教學中要掌握初高中地理學習中銜接和過渡的特點,降低臺階,減小跨度。初中學生學習地理,更多地習慣于被動地接受知識,對知識習慣于死記硬背。進入高中,則既要重視學習結(jié)果的記憶,更要重視對知識的理解,要能夠自己從圖文中概括、歸納和綜合。教學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從思維方法上,引導學生從形象思維進入抽象思維,完成認識能力的一大飛躍。其次,從能力要求上,要從初中地理教學中只要求學生能了解和記憶,轉(zhuǎn)到高中地理教學著力培養(yǎng)學生理解概括能力、空間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圖表分析能力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除了及時復習、補充本學科和相關學科知識外,還要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的變更和適應進行積極的指導和督促。
(3)有條件的學校應積極開展初高中地理教學大循環(huán),定期組織初高中地理教師開展教育教學和學術交流,達成共識,形成合力。根據(jù)高中教學的要求,初高中教師相互配合,同時高中教師適時針對性地開展初高中銜接補充和相關學科知識補充。
(4)結(jié)合教學和學生實際,在教學中進行合理的章節(jié)調(diào)整,安排好教學順序,盡量讓教學工作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5)積極參與課改,從傳統(tǒng)教學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選擇合適的教法和全面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采用豐富多變的教學形式,化抽象為具體,化平淡為幽默,不斷地刺激學生學習情緒,活躍課堂氛圍,驅(qū)趕學習上的挫折和畏難情緒。高一新生受年齡限制,感性認知所占比重高,地理教師當從這一實際出發(fā),教學時注意把握先生活實踐后書本理論,先感性認知后理性思考,先具體事象理解后抽象概念領悟,進而分解細化問題,破解復雜難題,達到降低梯度,減緩坡度的目的,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
(6)學生學習遇到困難和挫折,要及時鼓勵學生,催發(fā)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習興趣。初中階段要充分強調(diào)地理學習的重要性,要求學生妥善保管初中地理學習資料,在初二甚至初三抽時間及時梳理所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