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彩連 陳三嬌 劉云亞
摘 ? ? ?要 德國在2000年至2015年開展的六輪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試中成績持續(xù)提高,是PISA實施以來成績不斷上升的為數不多的國家之一。本文從課程標準、教育評估、教師隊伍建設、教育均衡、教學實施與管理六方面分析德國在PISA測試中進步的原因,這些因素對我國當前的教育改革具有較強的啟發(fā)和借鑒意義。
關 鍵 詞 德國 ?PISA ?教育改革
引用格式 覃彩連,陳三嬌,劉云亞.德國從“PISA震驚”到“PISA成功”的教育改革及其啟示[J].教學與管理,2022(12):106-108.
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ISA)是一項由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統(tǒng)籌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國際學生學習評價項目之一。PISA選取義務教育末期(15歲)的學生作為測評對象,重點考察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方面所具備的應用知識、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PISA為國際滾動式的測量,三年進行一次,每次確定一個重點,九年為一周期循環(huán)進行。
德國作為OECD的成員國尤為注重PISA測試成績,2013年12月公布的第五屆PISA結果,德國學生首次在所有測試項目中成績明顯高于平均水平,2016年12月公布的第六屆PISA結果中也高于平均水平,是PISA測試實施以來成績持續(xù)提高的為數不多的國家之一。
2000年德國首次參加PISA,數學和科學素養(yǎng)排名20,閱讀素養(yǎng)排名21,遠在OECD平均分之下。PISA2000評估結果令德國教育體制深受打擊,在社會各界引起“PISA 震驚”。教育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大,當時國家總統(tǒng)在電視講話中疾呼“我們要發(fā)起德國教育的總攻”,一場教育革命隨即展開。
2002年1月提出了“十二條教改建議”,建議核心是以“促進”取代“篩選”,以“開放”取代“封閉”,以“調控”取代“管束”。2002年公布聯邦政府實施的“未來教育”的5個主要項目:建立全日制學校、制定全國統(tǒng)一的教育標準、建立全國性的評估機構、設立全國性的教育信息機構和獨立咨詢機構,對學習能力低下的青少年因材施教。2003年底,發(fā)布《國家教育標準報告》。2004年12月頒布《教師教育標準》,規(guī)定教師的5大任務、11大能力及具體指標。2006年6月,設立全國性獨立的教育評估機構——國家教育質量研究IQB所,同年出臺《教育檢測全局戰(zhàn)略》。2011年正式建立數學、德語質量標準,其他學科也參照這一標準予以展開。2008年在對《波恩協(xié)議》修改的基礎上,KMK對課程目標設置、組織結構和評價方面進行了較大的改動。
一、德國課程改革的成效
1.總體水平提高
自2000年參與PISA測試以來,德國學生在三方面的提高明顯,總體排名呈上升趨勢(見表1)。數學、科學、閱讀素養(yǎng)均位于OECD的第10名左右。PISA2012中德國學生首次在所有項目中成績明顯高于平均水平,主測的數學素養(yǎng)比全球平均值高20分,社會各界反響積極。
2.OECD地位提升
PISA2000中作為經濟強國的德國在28個OECD參與國中僅排20名。PISA-E報告顯示14個聯邦州中只有巴伐利亞和巴登-符騰堡各科達到OECD平均值,部分州接近參測國的最低分數。PISA2015德國在OECD的34個參與國中數學(第11)、科學(第9)、閱讀(第8)的排名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較2000年平均躍進了十位。從德國的角度來說是一次大翻身,其地位得到進一步提升。
3.州間、學生間差距縮小
2000年德國各聯邦州的平均值差異明顯。在每個聯邦州內,成績的散射相對較大,最好的與最差的之間的距離也比OECD國家的平均差距要大[2]。PISA2000后教育界把注意力放在了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身上。近年來德國在PISA調查中成績排名的提升,主要歸功于成績較差的學生成績的提高。其中,母語不是德語的中學生和生活情況比較艱難的中學生,在PISA調查中的成績比15年前同齡人更加優(yōu)異。
二、德國從“PISA震驚”到“PISA成功”的教育改革實踐
德國會議2014年的第一場討論會,基民盟議員A.Rupprecht開場發(fā)言表示:經過我們12年的努力,德國終于在歐洲各國的學習成績中名列前茅,與當年我們引以為教育典范的芬蘭也就相差很少幾分,現在將“PISA震驚”轉變?yōu)椤癙ISA成功”。PISA測試起到“軟政府”的作用,德國根據測試結果對課程評價標準、學生背景、半日制授課、教學方法、師資力量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反思和改革。
1.制定全國統(tǒng)一的中間課程標準
PISA2000測試結果顯示出德國各地區(qū)的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差距懸殊。為了縮小各州之間的差距,聯邦16個州達成建立新的國家教育標準的一致性意見。通過比較研究在PISA測驗中取得好成績且分化較小的芬蘭等國,2003年聯邦政府引進了國家課程標準。至今,德國從小學到高中基礎教育的全部核心課程都擁有了規(guī)范的國家課程標準。各州為了適應統(tǒng)一的課程標準,逐步調整各自的課程大綱。德國課程標準具有“評估”和“指導”功能,把教學任務具體化,描述細致到位,針對的能力是中間水平。全國性的中間課程標準符合德國由“精英教育”面向“大眾化教育”的特點,有利于縮小學生和地區(qū)差異。
2.實行可量化的教育評估
借鑒PISA的評價機制,2004年德國成立了掛靠在洪堡大學內的國家教育研究所(IQB),同年出臺《教育檢測全局戰(zhàn)略》,IBQ主要研制教育標準、能力模型、評價系統(tǒng)和試題庫。2008年初步確定數學、德語的試題庫,2011年正式建立質量標準,其他學科也參照這一標準予以展開。IBQ還組織制定了全德合格學校標準,各州開展教育督導評估,包括內部評估和外部評估。在巴伐利亞州,內部評估兩年一輪,由學校對學生的成績、家長的意見進行反思和改進;外部調查四年一輪,由學校質量評估機構(ISB)組織,外地校長領隊進駐受評學校工作3天,對學校的辦學思想、行為、面貌和教師隊伍等進行打分評估。評估結束后,成績好的學校向全社會公布,成績差的學校校長自行述職,同時評估組會提出具體的工作指導意見,學校據此制定未來四年的改進計劃。
3.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PISA震驚”后,德國采取了“走出去,引進來”的策略,組織教師去PISA成績較好的芬蘭考察學習。2004年KMK頒布了《教師教育標準》,規(guī)定了大學師范生—實習生—畢業(yè)生—教師的任務、能力及具體指標,強調教師的教學、教養(yǎng)、評價、創(chuàng)新能力。德國對大學階段師范生的培養(yǎng)要求較高,畢業(yè)考取教師資格證后經教育局初選推薦到學校實習兩年。教育政策的調整賦予教師更多的權力和責任,教師需進行繼續(xù)教育和定期培訓。在德國,中小學教師按公務員進行管理,一個教師必須教授兩門性質不同的課,政府督學對教師每四年進行一次綜合考評。
4.促進教育均衡,實現教育分享
PISA2000讓德國看到了教育“盲區(qū)”,來自工人和移民家庭的學生成績差,社會歧視現象存在,教育有失公平?!笆l教改建議”中提出了注重個別促進和消除掉隊的要求。德國在整個基礎教育階段實行免費教育,學校向學生出借教材和學習用品,根據學生父母的收入和子女數來確定所需支付的費用。對于殘障學生,政府會提供專門的運送服務或支付上學接送者的交通費用。移民子女和困難的學生弱勢群體,政府除了資金援助外,還進行個性化輔導和小班課外補習。來自非德語家庭的15歲青少年中接受過1年以上學前教育的比例由2003年的59%上升到2009年的71%。加大教育投入也是落實教育均衡發(fā)展的關鍵,德國在教育和科研領域的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由2009年的9.3%提升到2015年的10%,且經費投入向薄弱的州和學校傾斜。這些政策旨在讓所有人“分享教育”,現在德國人檢視教育的眼光由把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其家庭背景相提并論轉向更重視學生本身的成就。
5.重視學科聯結,校企聯手
跨學科教學就是以一個學科為中心,在這個學科中選擇一個中心題目,圍繞這個中心題目,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展開對所指向的共同題目進行加工和設計教學[3]??鐚W科教學的課時數占5%,他們認為知識不應受學科的限制,社會的復雜問題需要綜合各學科的知識來解決,教學不應該是線性的,而是學科內部或學科之間的網絡問題,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德國學校注重學生與社會的互動,尋求校外合作開展綜合課。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應了解職業(yè)領域的信息,教師要經常與校外的各種機構以及勞動市場保持聯系,學校會提供就業(yè)方面的講座和咨詢,組織學生到企業(yè)參觀、實習。
6.課程設置自主性大,采用自下而上教學實驗
高中階段11年級末前學生就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特長課和基礎課,制定個人學習計劃,不再有固定的班級和同學,選擇哪門課就和選擇相同課程的同學一起上課。在德國部分州,采取了自下而上的教學試驗,目的是把問題學校改造為模范學校。教學試驗先在個別學校實施,對其大綱和時間計劃進行調整,然后根據效果廣泛推廣。
三、德國教育改革的啟示
1.制定省級中間課程標準,建立區(qū)域比較的教育評價和監(jiān)測體系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都是全國統(tǒng)一的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采用的是最低標準,以保證所有學生都可達到,但最低標準與現行的高考能力要求又有相矛盾的一面,師生難以衡量。因此各省份可在國家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結合區(qū)域情況制定省級中間課程標準,兼顧不同學習差異的學生。目前的教育評價和監(jiān)測體系,描述比較宏觀,缺乏確定具體的評價體系以及其中的各項評價指標,很難考察學生是否達到。上海在2009年、2012年、2015年PISA中蟬聯第一,并借鑒其質量評價與檢測方法,推出“學業(yè)質量綠色指標”評價體系。全國也應根據課程標準建立統(tǒng)一的能力測試評價系統(tǒng)和試題庫,以便進行量化分析和區(qū)域比較。
2.提高教師培養(yǎng)的標準,轉變教師觀念
需要完善師范生的培養(yǎng)計劃,把關師范生入口,延長實習期,提高教師待遇,鼓勵綜合性大學優(yōu)秀畢業(yè)生從事教育行業(yè)。新課改中有些教師過于自信,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深信不疑,不愿改革教學方法。因此要運用心理療法,與教師進行心理溝通,讓他們反思教學行為的動因,共同分析,改變教學觀念。
3.教育公平與上學問題聯系在一起
我國已經實行“兩免一補”政策,規(guī)定就近上學、不分重點班,以及“師資流動”制度和新疆南疆地區(qū)即將實行的高中免費教育等政策有利于促進教育公平。近年來,我國教育經費支出占GDP超過4%。借鑒德國的經驗,教育投入應向落后地區(qū)傾斜。對于農民工子女應按照父母的收入水平進行差異化對待,向學生提供交通或住宿補助。農村地區(qū)教育公平應與上學問題聯系在一起,例如建橋、修路、完善校車制度。
4.加強課程過渡的動態(tài)性和自主性
針對高中階段,接近成年的學生需要走進社會、尋求生存。新課程改革中逐漸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但還需加強對社會、經濟學領域的了解,讓學生有目的地填寫志愿和具備一定的職業(yè)生存能力。根據學生興趣和國際形勢增加外語語種,利用教師在不同學校的流動教學解決師資問題。對于選修課,改變由市縣或學校統(tǒng)一確定的做法,讓學生自主選擇再集中上課,體現選修課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2006- Executive Summary[R].Paris: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7,1-2.
[2] 董琦.德國PISA測試結果及其引發(fā)的反思[J].德國研究,2003(01):55-59+80.
[3] 舒爾茨.德國跨學科教學理念與教學設計分析[J].杜惠澤,譯.全球教育展望,2005(08):28-32.
[作者:覃彩連(1989-),女,廣西玉林人,廣西師范大學環(huán)境與資源學院,講師,碩士;陳三嬌(1999-),女,廣西北海人,廣西師范大學環(huán)境與資源學院,本科生;劉云亞(2000-),女,湖北棗陽人,廣西師范大學環(huán)境與資源學院,本科生。]
【責任編輯 ?鄭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