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崇
摘要:廣西民族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多民族同胞在勞動生活中創(chuàng)造出琳瑯滿目的藝術形態(tài),豐富多彩、美妙動人。在當代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變遷中,廣西民族音樂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自身發(fā)展能力受挫。為使其能夠得到良好的傳承保護,應嘗試借助5G互聯(lián)網的強大傳輸能力,在渠道和內容方面重組并創(chuàng)新,形成包括理論、編創(chuàng)、表演、推廣等元素在內的革故鼎新,充分發(fā)揮媒體的傳播輻射優(yōu)勢,使廣西民族音樂文化能夠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獲得社會大眾的喜愛。
關鍵詞:廣西民族音樂文化? 5G網絡? 發(fā)展革新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5-0012-04
廣西素有“歌?!敝Q,這里世居著多個少數民族人民,在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生活條件、勞動方式等元素簇擁下,形成了千姿百態(tài)的民族音樂。據不完全統(tǒng)計,單單廣西的民歌記載,其12個少數民族產生了兩千余種歌曲類型及唱腔。在1995年出版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廣西卷》中,以地方志的視角詳盡記錄了包括壯族、瑤族、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在內的近千種音樂形式,由此也可以看出八桂大地豐富的資源貯藏和厚重的歷史積淀。在當代全新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廣西傳統(tǒng)民族音樂文化的發(fā)展迎來了新的挑戰(zhàn)與契機。面對以5G移動網絡為代表的新傳播技術,如何良好駕馭并利用其優(yōu)勢為廣西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發(fā)展服務,這顯然是一個重要的時代命題。
一、廣西民族音樂文化的當代發(fā)展境遇
泱泱中華文明,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其中,除了漢族音樂文化多姿多彩,少數民族同胞同樣熱愛音樂。不同尋常的生活環(huán)境使得他們大都能歌善舞,各個民族擁有鮮明的民族音樂標志。除了北方的朝鮮族、蒙古族,西部的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藏族同胞,廣西地區(qū)同樣生活著多個少數民族。他們在此生活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時間,并與這里的山山水水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出美不勝收的音樂文化。那些引以為傲的扁擔歌、織布歌、捕魚歌、龍舟競歌,只有身處原生態(tài)環(huán)境之中,才能感受到其獨有的魅力。
在傳統(tǒng)文化環(huán)境中,廣西民族音樂文化曾經有過輝煌的過往和獨樹一幟的發(fā)展模式。與漢族音樂的廣泛社會傳播能力相比,廣西民族音樂可謂是一種“小眾化”形態(tài),由多個少數民族音樂風貌和特定的地域環(huán)境所構成。在漫長的農業(yè)時代,廣西民族音樂文化始終遵循著以“傳承促傳播”的方式,將音樂文化與生活的關鍵節(jié)點牢牢捆綁在一處。在對廣西少數民族的尋訪中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兒童在幼年時期就開始跟隨父母參加各種集會活動,耳濡目染中將音樂中的點點滴滴吸收。學齡之后,便會有族群內的長輩、教師及父母共同傳授其音樂知識,并在多種多樣的活動中表演實踐。當音樂與生活、交友甚至是擇偶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時,音樂就變成了一種必備的生活技能,不掌握就無法在民俗生活中立足。正是基于這種嚴苛的條件,才使得這里的少數民族人民均有過硬的音樂才能,并將各種民間音樂良好的傳承往復。
當代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廣西民族音樂文化遇到了困境和挑戰(zhàn)。早在20世紀伊始,中國千年的封建帝制在內外環(huán)境的劇變中徹底消亡,在迎來全新的社會體制過程中,中國也逐漸由農耕社會悄然向工業(yè)社會轉型。與之相對應的是,城市逐漸成為新的文化高地,而農村人口的銳減和更為開放的文化交流方式,使得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根基受到了動搖。在這樣的發(fā)展大潮中,廣西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同樣無法偏安一隅。歷經戰(zhàn)火紛飛之后,廣西民族音樂文化與社會建設一同在百分待興中重建。建國伊始,政府文化部門便開始委派多批次的音樂學者前往廣西文化腹地采風調研,并收集整理了許多珍貴資料,對廣西地區(qū)的音樂保護和開發(f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后,中西音樂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中國音樂文化也逐漸朝著時代化、融合化、創(chuàng)新化的方向發(fā)展。雖然這樣的發(fā)展方向具有歷史的必然性,但無形中也對廣西民族音樂文化帶來了嚴重的沖擊和顛覆。在對外交流的過程中,民族音樂文化向外拓展和釋放的同時,也因外來音樂形式的沖擊,造成了對傳統(tǒng)音樂傳承的負面影響,具體表現為:傳播能力的衰退,傳承人的銳減,原本嚴謹的傳承體制遭到破壞。
新世紀以來,廣西民族音樂文化的發(fā)展出現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發(fā)展趨勢。一方面,國家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方式,先后多批次對廣西民族音樂進行了收錄,調撥專項資金扶持發(fā)展,并努力促進廣西民族音樂的創(chuàng)作、表演、傳播工作。通過一系列保護措施的實行,確實對廣西民族音樂的本體保護及文化品牌開發(f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過走進劇場、實景表演、主流媒體宣傳等方式,廣西少數民族歌曲、舞蹈、器樂合奏等各種藝術形態(tài)越來越多地被國內外觀眾所了解和喜愛。憑借著獨特的藝術風貌與視覺聽覺層面的震撼效果,充分顯現出廣西獨特的地域文化風情,也可以由此管窺少數民族人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另一方面,廣西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在當代社會文化格局中也存在著發(fā)展困境。面對日新月異的音樂發(fā)展大潮及青少年社會群體難以改變的時尚審美習慣,廣西民族音樂文化的推廣過程中時常出現傳播不暢、受眾群體狹窄、無法吸引青少年群體審美關注等問題。雖自身的藝術水準與魅力無與倫比,但并未融入主流音樂文化,無形中造成了傳承不濟、發(fā)展乏力等問題。從這一層面來看,顯然廣西民族音樂文化的發(fā)展仍然任重道遠。
二、5G互聯(lián)網在音樂文化傳播中的優(yōu)勢
中國互聯(lián)網的社會化覆蓋與發(fā)展歷經了20余年的時間,從最初的“撥號網絡”和“有線網絡”,到如今的“全媒體”“融媒體”“寬帶網絡”“無線網絡”,其發(fā)展速度之快,科技進步能力之強,令人嘆為觀止?;ヂ?lián)網發(fā)展到今天,已經成為全社會大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不僅是信息來源的主要渠道,更是工作、學習、娛樂所必備的伴侶。在手機和各種無線終端成為大眾信息瀏覽的主要介質之后,無線終端的開發(fā)便成為了中國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方向趨勢。在先后經歷了3G和4G網絡之后,5G網絡越來越普及,在大中城市有條不紊地展開。它的出現不僅會形成國內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新高點,還會帶動包括音樂領域的革新。
(一)5G網絡的新貌
從5G網絡的特性來看,其出現之后會有許多全新的變化,帶給大眾全新的應用體驗。第一,5G網絡的傳輸速率相對于當前已經成熟的4G網絡,會有數十倍的網速提升,這不僅能夠使公眾在網絡數據瀏覽過程中有更好的體驗,還可以在畫質精度、音質效果等方面帶來明顯提升。第二,5G網絡的速度優(yōu)勢可以帶來低延遲效應,擺脫傳輸速度方面一直以來無法逾越的技術鴻溝,為許多工業(yè)制造和經濟體系帶來極大的便利性第三,5G網絡帶寬能力的增強,還可以使現有的數據運算能力得到加強,實現精確的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可以使各種信息資源面向社會定點人群推送,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二)5G網絡對音樂發(fā)展的支持
從5G網絡對音樂領域帶來的便利來看,全新的網絡環(huán)境可以使音樂文化有更多大展拳腳的機會,在傳播輻射廣度和資源開發(fā)深度方面形成橫縱雙向的拓展。一方面,5G網絡的傳輸過程中,其傳輸精度很高,在音樂的畫質和音質方面均可以具備高質量、高動態(tài)、沉浸式、低延遲的能力,這樣的傳播效果可以充分促進公眾的欣賞體驗。而在5G網絡與各種外設設備的進一步融合過程中,還可以形成包括AR和VR在內的各種沉浸式體驗工具,這可以極大地促進音樂的商業(yè)化發(fā)展。另一方面,5G網絡下的人工智能系統(tǒng)可以精準測算出用戶的音樂喜好,并對一定年齡階段、一定地域環(huán)境中的人群進行不同音樂類型的信息推送,這不僅方便了人們尋找音樂,還可以使更多音樂資源通過推送的方式讓公眾了解和喜愛。當代音樂文化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商業(yè)因素的支持,只有更多新人新作和新鮮的音樂資源不斷涌現,并借助優(yōu)質的傳播渠道使公眾獲得,才能夠充分激發(fā)產業(yè)活力,促進中國音樂的發(fā)展繁榮。
(三)5G網絡帶來的公眾體驗新感
5G互聯(lián)網的深度應用,會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審美體驗及情感體驗帶來一系列積極的影響。全新的5G互聯(lián)網不僅能夠通過科技進步來吸納更多的傳統(tǒng)音樂資源,還能夠通過多樣化的呈現方式,讓公眾感受到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互聯(lián)網技術發(fā)展到今天,始終在不遺余力地推動著由虛擬向具象轉變。雖然互聯(lián)網本身是由數字化所構成的抽象世界,但卻折射出人們在生活中真實具體的感受和體驗。
在未來5G網絡形成大面積覆蓋之后,必然會帶來包括軟件開發(fā)和硬件升級方面的全新變化。但無論技術多么先進,其目標必然會朝著方便生活、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的方向無限延伸。就音樂欣賞領域而言,5G網絡下與新硬件技術的融合,可以實現沉浸式的欣賞體驗,并可以針對民族音樂的復興,積極為定向社會群體推送各種優(yōu)質的音樂資源。在全新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民族音樂文化的社會傳播需要這樣一種兼具能力和使命感的先進載體,能夠快速且高質量的將其內容、形態(tài)、精神全面覆蓋。可以預言,通過5G網絡的點化,很可能會激發(fā)出民族音樂文化的活力與潛能,使其尋求到一種與當代公眾審美情感具有共鳴性的呈現方式,在新時代奏響東方音樂的最強音。
三、5G網絡對廣西民族音樂文化發(fā)展的支撐幫助
廣西民族音樂文化歷史悠久,憑借著得天獨厚的環(huán)境資源,呈現出多民族音樂文化的紛繁美好。但時移世易,在新的社會環(huán)境中,廣西民族音樂出現了許多的發(fā)展困境。這主要來自于新傳播環(huán)境和公眾審美的改變,使得人們越來越不喜歡廣西民族音樂文化。若使其獲得更佳的發(fā)展契機,勢必要將全新的媒體平臺與之融合相生,并為其提供更多的發(fā)展渠道。只有這樣,才能夠擺脫靜態(tài)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式,將其融入到活態(tài)化的發(fā)展潮流之中。
(一)新型理論體系構建
全新的5G網絡環(huán)境可以促進廣西民族音樂文化歷史的理論系統(tǒng)建設,形成虛擬的、全面、客觀、便捷獲取的信息資料庫,兼顧學術研究和公眾信息獲取,形成充分的觀察與思考。對于一種音樂文化的發(fā)展而言,明辨其歷史和發(fā)展背景是首要因素。在以往的學術研究成果中,大多是一種文字化、平面化、專業(yè)化的研究成果,其面對的主要群體是學術領域的專業(yè)人士。雖然這樣的做法無可厚非,但是這對于信息資源的社會性傳導而言,顯然存在隔閡。
作為普通大眾而言,很少有渠道能夠深入探尋廣西民族音樂文化的理論緣起,更無法從晦澀的文字表達中饒有興趣的理解和思考民族音樂,于是便造成了專業(yè)領域與社會大眾領域信息的隔閡及代溝。在全新的5G網絡空間中,寬闊的平臺可以提供充足的資源庫建設空間,使有關廣西民族音樂文化的點點滴滴分門別類地進行匯總,并以文字表述為基礎的形態(tài)下,加入圖片、音頻、視頻等講解方式,這不僅可以對文字內容進行有效注釋,還可以由此吸引社會大眾的關注,使他們能夠通過搜索引擎便捷獲取想要了解的知識點,獲得聲情并茂的解答。5G網絡豐富的呈現方式可以使廣西民族音樂文化深邃的歷史和別樣的文化風情通過深入淺出的方式進行社會傳播,將專業(yè)性理論研究變?yōu)橥ㄋ滓锥睦碚撝v解,這對于廣西民族音樂文化的理論基礎建設而言,顯然是極為重要的。
(二)促進民族音樂的創(chuàng)作
5G網絡環(huán)境在創(chuàng)作領域的革新能夠使其產生全新的創(chuàng)作力量,促使其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強有力的創(chuàng)作水平和社會傳播效力。一方面,5G網絡的發(fā)達,可以為廣西民族音樂創(chuàng)作提供豐富的素材。廣西音樂類非遺成果普遍存在著老態(tài)、陳舊、冷門、小眾的問題。正是因為無法融入到大眾的音樂審美之中,才造成了發(fā)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傳播不暢問題?!巴ㄟ^互聯(lián)網的計算和5G網絡智能化的運行方式,可以在創(chuàng)作伊始對于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提供多樣化的數據信息,使創(chuàng)作者無論是改編還是新創(chuàng),都會有據可查、有法可依,進而獲得最佳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效果”。另一方面,5G網絡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方式加強對于廣西民族音樂文化的創(chuàng)作傳播支持,使其能夠全面展示出音樂魅力。在5G網絡中,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資源和數據運算,找到公眾最為喜愛的方式,并借鑒其他音樂形態(tài)常用的各種視覺效果,為廣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量身定做更為適宜的視頻效果。
(三)營造至美欣賞環(huán)境
5G網絡將帶動公眾音樂欣賞方式的新革命,其與自媒體平臺之間的無縫連接,使廣西民族音樂文化轉變現有形象,開展全新編創(chuàng)與呈現方式。在常規(guī)表演形態(tài)下,廣西民族音樂文化的社會化呈現主要是以實體演出為主,通過劇場文藝表演、比賽或電視節(jié)目的方式演出給公眾看、聽,渠道相對狹窄,所惠及的大眾數量十分有限,且印象不盡深刻,這客觀上造成了廣西民族音樂社會傳播效率低下的問題。在全新的5G網絡時代,自媒體平臺的音樂傳播功效將顯著提高。
一方面,通過新聞和各種圖文并茂的文字化信息,廣西民族音樂的各種資源可以在微信公眾號、微博、朋友圈等載體中進行公眾推送,擴大影響輻射范圍,獲得點擊量和社會關注度;另一方面,通過自媒體平臺,還可以錄制各種短視頻內容。將原有的完整節(jié)目進行碎片化的重構,萃取最為精髓的瞬間,在少則幾秒、多則幾十秒的時間范疇內,使網民對廣西民族音樂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有進一步探究的欲望。5G網絡可以形成更為強大的自媒體系統(tǒng),并通過對受眾人群的分類,集中推送各種資訊和資源內容,從原有的被動搜索轉變?yōu)橹鲃荧@得。與此同時,5G網絡在與自媒體結合的過程中,還可以將更多廣西民間音樂文化的現場實時傳送到網絡平臺,通過現場直播或主播表演的方式,真切還原原生態(tài)表演場景,使欣賞者可以身臨其境,獲得更好的體驗感。
(四)“云演出”技術的成熟
5G網絡為廣西民族音樂文化的推廣提供了“云演出”平臺,使其可以獲得更多的社會關注度,以最低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一方面,廣西位于中國南部邊陲,崇山峻嶺的環(huán)抱使很多外省市游客無法深入探訪。由于表演審美的限制,廣西少數民族的民歌和舞蹈等也很少形成全國范圍的巡演,這便造成了相互之間的阻隔;另一方面,受到當前新冠疫情的影響,廣西本地乃至全國的藝術表演市場均出現了不定期的中斷現象,很多計劃演出被迫擱淺。因此,通過5G網絡的高質量傳輸效果,尋求對實體表演進行“云演出”形式的探索,無疑是一種具有創(chuàng)新性且與時俱進的嘗試。
自2020年以來,先后有“宅草莓不是音樂節(jié)”“劉若英‘陪你’線上演唱會”“原創(chuàng)歌劇《馬可·波羅》線上演出”等活動推出,并獲得了良好的直播演出效果,點擊量數以百萬。5G網絡可以為廣西民族音樂文化傳播提供更好的“云演出”技術支持,并形成包括宣傳、現場多機位直播、實時互動、外延增設等方面的服務。構建良好的演出環(huán)境氛圍,通過與各種門戶網站及App之間的聯(lián)合,形成基于公益化或商業(yè)化的合作,使公眾共享廣西民族音樂文化的美妙。
(五)打造國際網絡傳播新環(huán)境
5G網絡還可以促進廣西民族音樂文化的品牌塑造及國際社會的知名度,為其打造全新的文化形象,并拓展其傳播范疇,獲得更好地發(fā)展先機。近年來,包括各地民歌、戲曲、曲藝在內的多種藝術形式紛紛走上產業(yè)化道路,并憑借著獨到的表演方式,在國內外努力開發(fā)演出市場,樹立了良好的文化品牌形象,并打開了國際知名度,這對于中國民族文化的發(fā)展而言是積極且十分有益的。在5G 網絡環(huán)境中,廣西民族音樂文化無論是作為一種整體形象的包裝,或是根據內部各民族音樂文化的特性,以音樂類型或創(chuàng)作者、表演者為個體單位,均有可能塑造文化品牌形象。通過5G網絡強大的運載與輸出能力,充分展現出廣西特有的民族文化風情。憑借著即時性傳播和良好的互動平臺建設,使廣西民族音樂文化可以連同民俗文化、旅游文化一起輸出。在提升音樂文化品牌形象的同時,也能夠拉動地方經濟社會建設,引發(fā)連鎖效應。
四、結語
廣西民族音樂文化歷經時代的滄桑流變,匯集了少數民族人民群眾的智慧和情感,獨有的民族文化風情使人們載歌載舞。在今天的中國文化藝術發(fā)展中,廣西民族音樂文化的風采是不可或缺的。作為富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當代傳承者,應當努力尋求一種高效便捷的方式,使公眾可以深刻領略廣西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5G網絡憑借著諸多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能夠提供平臺、技術、內容等方面的支持,并通過渠道內涵和外延的綜合規(guī)劃,改變現有藝術本體創(chuàng)作和表演層面的現狀,使廣西民族音樂文化與時俱進,呈現出絢麗多彩的新貌。
參考文獻:
[1]陸麗靜.廣西京族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趨勢[J].當代音樂,2021(02):138-140.
[2]韋佳佳.廣西新音樂風格和民族風情之美[J].藝術大觀,2020(31).
[3]陳靜靜.廣西地域民歌的振興的思考[J].藝術大觀,2020(32).
[4]景璟.論新媒體條件下音樂傳播趨勢[J].中國報業(yè),2018(06).
[5]張璐.基于文化共同體構建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探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9(06):59-62.
[6]劉子剴.新媒體在音樂傳播中的價值與作用[J].新聞戰(zhàn)線,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