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昊
水中逆向牽引訓練對50米蛙泳的影響——以12-14歲的男子一級運動員為例
黎 昊
(北京體育大學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為探究水中逆向牽引訓練對50米蛙泳的影響,采用實驗法和數(shù)理統(tǒng)計法對10名主項為蛙泳、運動等級為一級的男子運動員進行研究,運動員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每周訓練6日、時長3個月的訓練。在完成日常訓練之后,實驗組接受3組強度遞增的水中逆向牽引訓練,對照組接受3組強度遞增的50米蛙泳沖刺訓練。在實驗開始前和結束后對兩組進行50米蛙泳和wingate30秒無氧功率測試,記錄游泳技術指標和生理生化指標。結果顯示:(1)實驗組50米蛙泳成績、劃水幅度和游進速度顯著提高(p<0.05),劃水頻率、完成50米蛙泳后的血乳酸和心率小幅下降(p>0.05);(2)實驗組wingate30秒無氧功率測試中的無氧峰值功率和平均無氧功率小幅提高(p>0.05),無氧功率遞減率小幅下降(p>0.05);(3)對照組各項實驗指標變化趨勢均與實驗組一致,但變化值均小于實驗組且無顯著性差異(p>0.05)。
水中逆向牽引訓練;蛙泳;無氧功率
在當下的蛙泳訓練中,教練員常常采用一些陸上的訓練方法增強游泳運動員的體能,這些陸上訓練雖然可以增加運動員相應的體能,但是運動員在陸上訓練時的發(fā)力方式與在水中的發(fā)力方式有所區(qū)別,在陸上訓練提高的技術、力量、爆發(fā)力和耐乳酸能力在水中往往無法得到完整的體現(xiàn)。針對這一個現(xiàn)象,有些地區(qū)采用了水槽訓練的方法,該訓練方法能通過先進的設備協(xié)助運動員在水中改進其蛙泳的技術動作,同時提高蛙泳所需要的各種身體能力。但水槽設備的造價及維護費用高昂,不利于大范圍推廣,為了在訓練中獲得與水槽訓練近似的效果,教練員采用橡皮筋讓運動員在水中進行逆向牽引訓練,使運動員在克服橡皮筋產生的彈力中改進技術動作、增加力量、爆發(fā)力和耐乳酸能力,最終達到提高蛙泳成績的目的。
已有文獻顯示,關于水中逆向牽引訓練,大多數(shù)以研究自由泳為主,很少有研究其他三種泳姿,并且研究內容多以成績和游泳技術指標為評價標準,故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實驗法和數(shù)理統(tǒng)計法探究水中逆向牽引訓練對50米蛙泳產生的影響,為教練員選擇該訓練方法提供參考。
以10名男子一級游泳運動員為研究對象。
1.2.1 實驗法
(1)受試者信息
受試者為10名均為男性,實驗前的競技能力并無顯著差異,主項為短距離蛙泳,年齡為13.7±0.48歲,身高為175.2±3.25厘米,體重為64.23±4.61千克,訓練年限為6.5±0.70年,運動等級為一級的運動員。
(2)分組
選取某省隊的10名男子運動員,將他們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組訓練日接受3組共9次強度遞增的水中逆向牽引訓練,對照組接受3組共9次強度遞增的50米蛙泳沖刺訓練,訓練時長為3個月。
(3)實驗方案
實驗期間每周訓練6日,周一、周二、周四、周六上午和下午進行訓練,周三、周五上午訓練下午休息,周日全天休息,每周訓練10個訓練課時,訓練總時長3個月。實驗組與對照組全體運動員接受的訓練課課上的訓練內容、訓練時間、訓練強度和訓練量均保持一致,區(qū)別在于課后增加的實驗內容,實驗組進行水中逆向牽引訓練,對照組進行50米蛙泳的沖刺訓練。
表1 實驗組訓練內容
實驗組的運動員將一根12m長的橡皮筋一端纏繞在腰上,另一端固定于出發(fā)臺,運動員在出發(fā)臺上起跳入水,使用蛙泳向前游進使得橡皮筋處于繃直的狀態(tài),保持在距離池邊約12m處,維持一定時間后停止游進,放松游回泳池邊,休息一定時間后進行下一組訓練,以此類推。每次水中逆向牽引訓練的訓練總量為3組共9次,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為3次,持續(xù)35s,強度為個人最大心率的80%;第二部分為3次,持續(xù)35s,強度為個人最大心率的90%;第三部分為3次,持續(xù)35s,強度為個人最大心率的100%。以上訓練每組組內間歇均為30s,組間間歇60s。實驗組訓練內容見表1。
對照組運動員在完成日常訓練后參與50米蛙泳沖刺訓練,訓練總量為3組9次,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為3次強度為個人最大心率的80%的沖刺訓練;第二部分為3次強度為個人最大心率的90%的沖刺訓練;第三部分為3次強度為個人最大心率的100%的沖刺訓練,每組組內間歇均為30s,組間間歇60s。訓練內容見表2。
表2 對照組訓練內容
1.2.2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表3 受試者50米蛙泳成績變化值
注:*表示實驗組實驗前、后有顯著性差異
運動成績是評定實驗效果最直觀的指標,由表3知,經過3個月的訓練后,實驗前50米蛙泳成績對照組從31.93±0.28s提高至31.85±0.27s,提升了0.3%,無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成績從31.84±0.15秒提高至31.41±0.28s,提升了1.4%,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經過3個月的訓練后,水中逆向牽引訓練可以顯著提高實驗組運動員的成績。實驗后對照組分段成績均無顯著變化(p>0.05),實驗組前25米成績無顯著變化(p>0.05),后25米成績顯著提高(p<0.05),說明實驗組經過訓練后,后25米成績得到了顯著提升,進而提高了50米蛙泳的成績。
2.2.1 實驗前后受試者50米蛙泳各階段劃水幅度對比
劃水幅度是運動員完成一個完整的蛙泳動作身體位移的距離,與劃水效果有很大的關系,是影響游泳速度的其中一個因素。
表4 受試者50米蛙泳劃水幅度變化值
注:*表示實驗組實驗前、后有顯著性差異
從表4中可以看出,兩組的劃水幅度在實驗前后隨著游進距離的增加而不斷下降,實驗后對照組50米、前半段及后半段的劃水幅度分別提高1.4%、2.2%、2.1%,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分別提高8.5%、7.7%、9.4%,均顯著提高(p<0.05),對游速的影響較大。實驗組在實驗前劃水幅度從1.43±0.05米/次到1.39±0.05米/次遞減,劃水幅度差值為0.04米/次。實驗后劃水幅度從1.54±0.03米/次到1.52±0.08米/次遞減,劃水幅度差值為0.02米/次,前后25米的劃水幅度幾乎一致。這說明后半程成績提高是造成實驗組50米成績提高的原因,實驗后保持劃水幅度的穩(wěn)定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前后段的速度差異,提升后半段的游速。
2.2.2 實驗前后受試者50米蛙泳各階段劃水頻率對比
表5 受試者50米蛙泳劃水頻率變化值
劃水頻率表示運動員在單位時間內完成動作的次數(shù),是影響游速的另一個因素。從表5可知,兩組實驗前后劃水頻率均逐漸減慢,并且前后半段和總劃水頻率變化不大,實驗后對照組50米、前半段及后半段的劃水頻率分別降低0.0%、1.0%、0.9%,實驗組分別降低2.9%、5.6%、3.0%,實驗后實驗組的劃水頻率降低值略高于對照組,經統(tǒng)計學檢驗,兩組劃水頻率實驗前后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對游速的影響較小。實驗組實驗前劃水頻率從1.08±0.02次/秒到1.00±0.04次/秒遞減,前后段差值為0.08次/秒;實驗后從1.02±0.01次/秒到0.97±0.02次/秒遞減,前后段差值為0.05次/秒,實驗后的劃水頻率遞減更慢,從另一方面減少了前后半段的速度差異。
游進速度表示運動員游進的快慢,是決定游泳比賽成績的根本因素。 由表6知,兩組實驗前后游進速度都在不斷下降,實驗后對照組50米、前半段及后半段的游進速度分別提高1.4%、2.0%、0.0%,無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分別提高6.3%、2.0%、6.5%,其中50米和后半段游進速度顯著提高(p<0.05),前半段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6 受試者50秘密蛙泳游進速度變化值
注:*表示實驗組實驗前、后有顯著性差異
游泳比賽配速的方式有三種:即勻速游、減速游和加速游。這10位受試者的配速方式均屬于減速游,在完成50米蛙泳時速度會不斷地下降。實驗后,實驗組的運動員成績顯著提高,而對照組成績無明顯變化,這并不是實驗組改變配速方式所致,而是保持原有的配速方式,顯著提高了后25米的游速,減少前后半段的速度差值。根據(jù)游速公式:游進速度(V)=劃水幅度(SL)×劃水頻率(SR),運動員的劃水距離和劃水頻率共同決定了其游進速度的快慢,理論上劃水頻率和劃水幅度指標越大其游速越快,途中游所消耗的時間也相對越短[1]。如果某種訓練能夠使運動員的劃水幅度和劃水頻率同時提高,則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游進速度。然而通過本次實驗發(fā)現(xiàn),水中逆向牽引訓練并不能同時提高蛙泳運動員的劃水幅度和劃水頻率,實驗組運動員接受水中逆向牽引訓練后提高的僅僅是劃水幅度,而劃水頻率會較之前有所下降,但是劃水幅度得到了顯著提升(p<0.05),而劃水頻率僅僅是略微下降(p>0.05),劃水幅度和劃水頻率的乘積較實驗前有顯著提升,所以游進速度也得到了提升。
2.4.1 實驗前后受試者血乳酸對比
10位受試者在完成50米蛙泳后,接受運動后即刻、3min、5min和7min四個時刻的血乳酸測試。結果如表7所示。
表7 受試者在實驗前后血乳酸的變化
運動時血乳酸濃度的變化主要取決于運動的強度和持續(xù)時間,并受運動方式、年齡、肌糖原儲備等因素的影響[2]。實驗前后10位受試者的血乳酸變化趨勢完全一致,即在運動后3分鐘時達到峰值,然后逐漸下降。兩組血乳酸值在實驗后均有小幅下降,實驗后對照組在運動后即刻、3min、5min和7min分別下降1.4%、0.5%、1.0%、1.8%,實驗組分別下降2.2%、2.2%、2.3%、2.8%,兩組數(shù)值在實驗前后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實驗后的血乳酸值降低的更多。運動員在完成50米蛙泳時由磷酸原系統(tǒng)和糖酵解系統(tǒng)進行供能,血液中的乳酸均來源于糖酵解供能的代謝產物。10位受試者實驗前在完成50米蛙泳后的血乳酸水平幾乎無異,說明10位受試者的磷酸原和糖酵解系統(tǒng)進行供能的比例大體相同,實驗后,實驗組的血乳酸水平降低更多,說明實驗組運動員骨骼肌內的ATP-CP含量有所提高,磷酸原系統(tǒng)供能的時間較實驗前更長,縮短了糖酵解系統(tǒng)進行供能的時間。此外,實驗組實驗后的劃水幅度顯著提高,完成50米所需的動作次數(shù)較之前有所減少,無氧供能的總量較實驗前更少,這也是造成實驗組實驗后血乳酸水平低的原因。
2.4.2 實驗前后受試者心率對比
10位受試者在完成50米蛙泳后,接受運動后即刻、3min、5min和7min四個時刻的心率測試。結果如表8所示。
表8 受試者在實驗前后心率的變化
實驗前后兩組的心率變化趨勢完全一致,運動員的心率在運動后即刻達到最大值,在即刻至運動后3分鐘這一時段心率急劇下降,隨后下降速度放緩,兩組運動員實驗前后心率的下降速度基本一致。實驗后對照組心率在運動后即刻、3min、5min和7min分別下降2.7%、2.7%、2.1%、1.2%,實驗組分別下降4%、2.8%、2.7%、2.4%,兩組數(shù)值在實驗前后無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的心率下降值大于對照組。正常情況下,運動中心率的快慢和運動的強度密不可分,運動強度越大,心率變化越大。相同負荷下,運動員的心率提高越慢,表明運動員身體的各項機能越好[3]。這表明實驗組運動員訓練后在劃水幅度和無氧能力方面有所提升,在進行實驗后的測試時心臟的負荷水平比實驗前要小,不再需要維持原來的心率就能夠滿足相同的運動強度,因此實驗組運動員實驗后在可以比實驗前更加“輕松”地完成50米蛙泳。
2.4.3 實驗前后受試者無氧功率指標對比
10位受試者實驗前后WinGate30秒功率自行車的無氧功率指標如表9所示。
表9 受試者在實驗前后無氧功率指標的變化
無氧峰值功率體現(xiàn)肢體肌肉在短時間內產生高機械功率的能力。它的值越大,說明其爆發(fā)力越強。峰值功率反映磷酸原系統(tǒng)的供能功率,它的大小取決于ATP的最大分解率和CP最大的合成率[4]。實驗后對照組提高0.3%,實驗組提高0.4%,兩組的數(shù)值變化極小,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平均無氧功率用于評定磷酸原和糖酵解供能能力[5],實驗后對照組提高1.3%,實驗組提高1.7%,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無氧功率遞減率體現(xiàn)了肌肉的無氧耐力水平,該值越低表明抗疲勞能力越強[6]。實驗后對照組下降1.7%,實驗組下降2.2%,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實驗組運動員經過一段時間的水中逆向牽引訓練后,爆發(fā)力、無氧供能能力和抗疲勞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
50米蛙泳以糖酵解系統(tǒng)供能為主,在游進的供能期間會產生大量的血乳酸,隨著體內肌糖元的消耗與乳酸的堆積,身體會逐漸疲勞,導致劃水幅度縮短和劃水頻率降低,進而降低游進速度。經3個月的水中逆向牽引后,實驗組運動員的爆發(fā)力、無氧供能能力和抗疲勞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使得前后半程的劃水幅度幾乎一致,劃水頻率下降更慢,前后半程的速度差值減少且后半程速度較實驗前有顯著提高,因此提高了50米的成績。
3.1.1 水中逆向牽引訓練可以顯著提高運動員50米蛙泳的成績、劃水幅度和游進速度,小幅降低劃水頻率、完成50米蛙泳后的血乳酸值和心率。
3.1.2 水中逆向牽引訓練可以小幅提高運動員的爆發(fā)力、無氧供能能力和耐乳酸能力。
3.2.1 在日常訓練中,教練員應留心觀察蛙泳運動員的劃水頻率與劃水幅度,對于一些高劃頻低劃幅的蛙泳運動員,可以在訓練課中多安排水中逆向牽引訓練,幫助其增加劃水幅度,但是對于低劃頻高劃幅的蛙泳運動員,可適當減少水中逆向牽引訓練的訓練量,使用其他的方法加快其劃水頻率。
3.2.2水中逆向牽引訓練對于場地和器械的要求不高,對于提升爆發(fā)力、無氧能力和抗疲勞能力有一定的幫助,可以作為無氧訓練的選擇方案。
[1]張潔,李毅鈞,周曉東,等.優(yōu)秀女子200m游泳運動員參賽途中游劃頻、劃幅、速度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6,33(1):124-128.
[2]柳德隆.高強間歇訓練對青少年游泳運動員無氧耐力影響的實驗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19.
[3]高歡.13-15歲青少年高強度間歇運動心率變化特征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9.
[4]張輝,過平江.Wingate試驗的研究綜述[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4,20(5):41-43.
[5]吳育波.高校攀巖運動員上、下肢Wingate無氧功率測定及身體成分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7.
[6]王浩.分時訓練對游泳運動員無氧工作能力影響的對比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9.
On the Influence of Resisted Sprint Training on 50m Breaststroke--Take Men's First-class Athletes Aged 12-14 as An Example
Li Hao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91, China)
黎昊(1996—),碩士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