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衛(wèi)仙 章金娟 馬小琴 蔣燕紅 楊健健
過敏性鼻炎又稱為變態(tài)反應性鼻炎,是人體接觸變應原后通過IgE介導的鼻腔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國內患病率在4%~38%[1],變應原中粉塵螨占比33%[2],現代醫(yī)學治療以脫敏及藥物治療為主,以控制癥狀為目的,尚不能根治。過敏性鼻炎可歸屬于中醫(yī)“鼻鼽”范疇,多因肺、脾、腎正氣虛損,感受風寒或異氣而誘發(fā),病機本虛標實。艾灸具有溫陽散寒、扶正祛邪、平衡陰陽、調理氣血等作用,可有效緩解和治療過敏性疾?。?]。筆者通過數據挖掘探討艾灸治療過敏性鼻炎的選穴規(guī)律,為臨床提供參考。
1.1 文獻檢索 以“艾灸/灸法/隔物灸/隔姜灸/隔鹽灸/隔蒜灸/隔附子餅灸/鋪灸/溫針灸/溫和灸/熱敏灸/直接灸/艾條灸/艾柱灸/燈火灸/天灸/雀啄灸/回旋灸/督脈灸/臍灸/懸灸/雷火灸”“過敏性鼻炎/反應性鼻炎”為檢索式,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與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從建庫至2020年5月有關艾灸治療過敏性鼻炎的文獻。
1.2 文獻篩選 (1)納入標準:①艾灸治療過敏性鼻炎的臨床研究、觀察性研究、個案報道等文獻;②文獻中患者均明確診斷為過敏性鼻炎;③文獻中的治療方法為單純艾灸或艾灸與其他方法聯用。(2)排除標準:①重復報道的文獻;②不能提取穴位信息的文獻;③艾灸僅作為輔助治療手段,或無法驗證艾灸療效的文獻。(3)文獻篩選:采用Endnote軟件將初檢文獻進行整理、歸納、去重后,再由2位評價員各自獨立閱讀文獻的題目、摘要,手動排除與本研究無相關性的文獻,之后深入閱讀全文,再次根據納入與排除標準進行篩選,遇到分歧則通過討論協商解決,或邀請第3位評價員作出決策。
1.3 數據提取與處理 采用自制文獻數據提取表提取歸納文獻數據,包括題名、第一作者、研究對象、樣本量、干預措施、頻次、穴位,將結果錄入Excel 2013。參照國家標準《腧穴名稱與定位》 (GB/T12346- 2006)將所納入文獻中穴位名稱進行規(guī)范處理,如:“肺募”規(guī)范為“中府”,“禾髎”規(guī)范為“口禾髎”,“百勞”規(guī)范為“頸百勞”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基本頻次統(tǒng)計,運用IBM SPSS Modeler 18.2.1 進行數據挖掘,采用Apriori 算法進行關聯規(guī)則分析。主要分析穴位、艾灸方法以及穴位-艾灸方法的對應關系,選用樣本聚類對數據進行分層聚類分析。
2.1 文獻檢索結果 初步檢索得到相關文獻1,028篇,剔除重復文獻后剩余788篇,經過軟件查重、手工剔除,最終納入文獻146篇。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圖
2.2 經絡及腧穴選用情況 納入的146篇文獻共涉及57個腧穴,腧穴總使用頻次共621次,其中使用頻次≥10的腧穴依次為肺俞、大椎、迎香、印堂、足三里、腎俞、合谷、脾俞、上星、風門、神闕、風池、列缺、百會、關元,使用頻次合計502次,占總腧穴使用頻次的80.84%。27篇文獻使用單穴艾灸,使用頻次最高的腧穴為神闕、大椎、足三里、百會。所選用腧穴共涉及11條經絡,使用頻次排序前3的為足太陽膀胱經、督脈、任脈。另外,4篇文獻使用了經外奇穴,分別為定喘、頸部夾脊、胸部夾脊、頸百勞。見表 1-2。
表1 使用頻次≥10的腧穴分析
表2 腧穴所在經絡分析
2.3 選穴所在體表部位分析 使用頻次≥10的腧穴主要集中在頭面部和腰背部,其次為頸部、手部、腿部和腹部。見表3。
表3 選穴所在體表部位分析
2.4 不同艾灸方法治療過敏性鼻炎的取穴規(guī)律 使用頻次最高的為溫針灸(36次),其余艾灸法還包括懸起灸、雷火灸、隔姜灸、熱敏灸、隔藥灸、隔鹽灸、隔蒜灸、隔附子餅灸。見表4。
表4 不同艾灸方法治療過敏性鼻炎的取穴規(guī)律
2.5 腧穴配伍關聯分析 合谷-印堂-迎香相關性最高,其次為脾俞-腎俞-肺俞,見圖2。通過IBM SPSS modeler 18.2.1數據分析軟件對穴位進行關聯規(guī)則分析,支持度設為25%,置信度設為80%,獲得穴位關聯規(guī)則統(tǒng)計表(表5),結果顯示兩穴配伍最常使用的穴對為合谷-迎香、脾俞-腎俞、合谷-印堂、上星-迎香、上星-印堂,三穴配對經常使用的穴對為合谷-印堂-迎香、脾俞-腎俞-肺俞。
表5 穴位配伍的強關聯規(guī)則分析
圖2 穴位關聯規(guī)則圖
過敏性鼻炎歸屬于中醫(yī)“鼻鼽”范疇[4],其病因病機為脾虛、肺腎耗損,正氣不足,衛(wèi)氣不固,病變部位在肺,其病理變化與脾腎相關[5],治療以補益肺脾腎之氣,祛邪通竅為先[6]?!睹t(yī)別錄》曰:“艾葉主灸百病”。艾灸療法是中醫(yī)傳統(tǒng)護理技術之一,能夠調節(jié)經絡氣血,艾灸過程中產生的熱量通過穴位經絡傳導至臟腑深處,發(fā)揮溫陽益氣、溫通經絡、化濕行氣的作用[7]?,F代研究證實,灸法具有糾正Thl/Th2細胞因子失衡,影響神經遞質、激素和免疫活性物質水平,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體質的作用,通過影響過敏性鼻炎的病程,實現持續(xù)而穩(wěn)定的療效[8]。
艾灸治療過敏性鼻炎方法多樣,選穴遍布多條經絡且具有明顯的規(guī)律性。艾灸治療過敏性鼻炎多采用溫針灸和懸起灸,但不能從使用頻次的高低判斷哪種艾灸方法治療效果更好,應綜合各方面因素選擇最合適的艾灸方式。艾灸腧穴以足太陽膀胱經(肺俞、腎俞、脾俞)為主,灸熱刺激可滲透進入相關臟腑,起防治作用。過敏性鼻炎的病位在肺,其本經為手太陰肺經,但艾灸選穴所屬經絡運用頻次最高的是足太陽膀胱經。究其原因,與肺和膀胱均可主表密切相關,肺在體合皮,而足太陽膀胱經行于身體的背部,為人身之藩籬,亦主肌表。由此可見,肺與膀胱均可主表[9],艾灸膀胱經亦可達到疏風散寒,宣肺通竅之功效。同時,肺俞、腎俞、脾俞等穴位為相應臟腑在膀胱經上的背腧穴,充分體現了廣義上所講的按臟腑經絡辨證的理論。同時,也與艾灸療法對部位選擇有特殊要求有關,手太陰肺經的腧穴除中府、云門外,都不適合艾條灸以外的其他艾灸療法,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其在艾灸治療過敏性鼻炎中的應用。
腧穴配伍在艾灸治療中起著關鍵作用,直接影響著臨床療效[10]。面對類似過敏性鼻炎等復雜性疾病,艾灸以經絡辨證為基礎,以臟腑辨證為指導,針對性進行腧穴配伍,真正做到了辨病、辨證施治。經過關聯規(guī)則分析呈現出的腧穴組合均具有一定的共性,其中支持度最高的是合谷-迎香及合谷、印堂-迎香兩個組合,該組合符合中醫(yī)“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選穴規(guī)律。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是針灸治療疾病的刺激點與反應點[11],也是灸法臨床取效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合谷為大腸經原穴,具有疏風解表、宣肺通鼻之功效,可治療頭面諸疾;印堂為督脈穴,艾灸該穴位可疏通局部經氣,益氣扶陽、散寒通絡;迎香為經外奇穴,亦是大腸經經穴,灸之可疏通手陽明經氣,宣肺理氣、通利鼻竅。以上諸穴共用可達扶正祛邪、通利鼻竅之功[6],再配合艾灸溫陽通絡,活血祛風之效,可有效改善鼻塞、鼻癢、噴嚏、流清涕等過敏性鼻炎的局部癥狀。同時在臨床工作中要把患者看成一個整體進行辨證施護,對患者進行細致的綜合分析[12],選取合適的腧穴組合來進行干預,從而改善患者癥狀。
綜上所述,本研究采用關聯規(guī)則的Apriori算法挖掘了不同維度下艾灸治療過敏性鼻炎的腧穴選取及配伍規(guī)律,將臨床中難以發(fā)現的規(guī)律和共性量化的呈現,可為過敏性鼻炎的臨床決策和科學研究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