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石 胡俊梅 趙曉龍 馬超 王曉琴
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是指同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數與同年活產兒總數的比率,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婦幼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1]。意外事故是造成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一大原因,為了解內蒙古自治區(qū)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意外死亡現狀,減少兒童意外死亡的發(fā)生,現對內蒙古自治區(qū)2008—2018年5歲以下兒童意外死亡情況進行分析。
1. 資料來源:內蒙古自治區(qū)全區(qū)2008—2018年5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監(jiān)測數據。內蒙古自治區(qū)婦幼保健機構為中心的三級死亡報告網及相應的監(jiān)測系統,各級均有監(jiān)測專員對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審核和運轉,5歲以下兒童的死亡情況由所在地區(qū)監(jiān)測專員填寫死亡報告卡。
2.相關定義和分類:
(1)活產是指孕期滿28周,分娩后有呼吸、心跳、臍帶搏動或隨意肌縮動四項生命體征之一的嬰兒[1]。
(2)死因分類按《中國5歲以下兒童死亡監(jiān)測方案》[2]中常見死因診斷和分類原則,將意外傷害分為:交通意外、意外窒息、意外中毒、意外跌落、溺水和其他意外共六類。
(3)死亡地區(qū)按《中國縣(市)社會經濟統計年鑒2012》[3]劃分為半牧區(qū)、城區(qū)、牧區(qū)和農區(qū)四類。
(4)年齡分組:新生兒(出生不足28周)、嬰兒(出生滿28周至不足1周歲)和1~4歲兒童(出生滿1周歲至不足5周歲)。
3. 統計學方法。以Excel 365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 23.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對一般情況、死亡年齡構成、死因構成及死亡地點構成采用χ2線性趨勢檢驗,性別構成采用χ2檢驗,死亡地區(qū)構成在χ2檢驗基礎上做Bonferroni校正以減少Ⅰ類錯誤,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 5歲以下兒童死亡情況:2008—2018年間,內蒙古自治區(qū)活產2 377 160人,5歲以下兒童死亡17 603人,死亡率7.4‰,見表1。其中意外死亡1 393人,占全部死亡人數的7.9%,僅次于新生兒疾病和先天性異常,居死亡順位第三位。
表1 2008—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qū)5歲以下兒童死亡情況
2. 5歲以下兒童意外死亡年齡構成:2008—2018年間,1~4歲兒童死亡占5歲以下兒童意外死亡的比重最高,達61.0%,見表2。新生兒和嬰兒意外死亡呈下降趨勢(P<0.05)。
表2 2008—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qū)5歲以下兒童意外死亡年齡分布情況
3. 5歲以下兒童意外死亡性別構成:2008—2018年間,5歲以下兒童共死亡男孩801人,女孩589人,另外有三名性別不明,且每年男孩死亡構成均大于女孩(>50%),見表3。由于性別不明樣本量小于5,且只占死亡人數的0.2%,χ2檢驗時舍棄掉本組進行檢驗,P>0.05,男女死亡構成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3 2008—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qū)5歲以下兒童意外死亡性別分布情況
4. 5歲以下兒童意外死亡死因構成:從死因構成上看,意外窒息是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最大死因,占35.0%,交通意外是第二大死因,占25.8%。除交通意外以外,其他死因均有線性趨勢(P<0.05),見表4。
表4 2008—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qū)5歲以下兒童意外死亡死因構成
5. 5歲以下兒童意外死亡地點構成:2008—2018年間,5歲以下兒童在醫(yī)院死亡最多,占36.9%,其次為家中36.2%,在家中死亡占比呈現下降趨勢(P<0.05),見表5。
表5 2008—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qū)5歲以下兒童死亡地點情況
6. 5歲以下兒童意外死亡地區(qū)構成:半牧區(qū)5歲以下兒童死亡最多,占全部死亡的30.9%,見表6。各組間總死亡人數及意外窒息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示至少有兩組有差異。進行Bonferroni校正后如表7所示,其中意外窒息:半牧區(qū)與農區(qū)、城區(qū)與牧區(qū)、城區(qū)與農區(qū);合計死亡數:半牧區(qū)與城區(qū)、城區(qū)與牧區(qū)、城區(qū)與農區(qū)組間有統計學差異(P<0.05)。
表6 2008—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qū)不同地區(qū)5歲以下兒童死亡情況
表7 基于表6的Bonferroni校正
兒童健康是人類延續(xù)發(fā)展的前提和重要基礎,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5歲以下兒童死亡對社會及家庭產生巨大影響,有報告顯示,2000—2015年間,中國人均預期壽命提高的4.9歲中,有23.5%歸因于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的下降[4]。本研究顯示,2008—2018年間,內蒙古自治區(qū)5歲以下兒童意外死亡順位于2013年由第四位趕超呼吸系統疾病引發(fā)的死亡,成為導致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第三位死因。2008—2018年間,內蒙古自治區(qū)5歲以下兒童死亡由2008年的10.9‰下降至2018年的5.9‰,低于全國8.4‰[4],總體呈現下降趨勢。意外死亡占比7.9%,低于貴州省21.3%[5]、浙江省27.4%[6],死亡人數呈下降趨勢。
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及意外死亡率的下降與經濟的發(fā)展密不可分。本研究顯示,10年間,5歲以下兒童意外事故后在途中和家中死亡的占一半以上,考慮主要是由于來不及送醫(yī)院、放棄治療或者家長忽視病情等原因造成。但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意識不斷增強,交通網絡的不斷健全,在家中死亡的兒童呈下降趨勢,未接受治療的兒童所占的比例逐年下降。10年間,內蒙古自治區(qū)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8年9 923元增長到2018年28 376元[7],年均增長11.1%,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意味著居民生活條件的改善,疾病的抵抗能力增強[8]。此外,隨著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保險與城鎮(zhèn)居民基本醫(yī)療保險建立,醫(yī)保政策覆蓋范圍不斷擴大,保障水平穩(wěn)步提高[9],5歲以下兒童也享有了基本醫(yī)療保險服務,進一步降低了5歲以下兒童因意外事故產生的醫(yī)療開銷,家長也更有能力對發(fā)生意外事故的兒童送醫(yī)救治。
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和意外死亡率的下降也與國家婦幼保健新政策密不可分。原衛(wèi)生部于1986年開始,在全國逐步開展5歲以下兒童死亡監(jiān)測項目,使得5歲以下兒童的死亡信息逐漸掌握全面,各級衛(wèi)生行政部門為降低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也逐漸提出了更全面的監(jiān)測項目。如出生缺陷醫(yī)院監(jiān)測項目、出生缺陷人群監(jiān)測項目、兒童營養(yǎng)與健康監(jiān)測項目、遺傳代謝病救助項目、先天性結構畸形救助項目、增補葉酸預防神經管缺陷等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都使孕產婦在懷孕期間或胎兒出生后得到更有效的關注,提高了胎兒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胎兒畸形和新生兒的死亡風險。建議各級衛(wèi)生行政部門應加大各婦幼保健項目的宣傳力度,使孕期婦女都能參與進來,提高懷孕質量,減少因出生缺陷等問題引起的死亡。
5歲以下兒童意外死亡與社會因素有關。本研究顯示,新生兒意外死亡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1~4歲兒童的意外死亡是5歲以下兒童意外死亡的主要人群,與既往研究一致[10]。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家庭更愿意雇傭月嫂保姆等專業(yè)人員對孩子進行看護,對新生兒的照看時間的增加使意外的發(fā)生得以降低。而新生兒長大后家長等對孩子的照看意識有所減弱,孩子生性好動、好嬉戲打鬧,這些原因又使意外的發(fā)生增加。這就提示托幼機構、家庭等場所要提高安全意識,避免其接觸危險物品,制止其危險行為,降低意外的發(fā)生率。政府強化干預,不斷強化對兒童家長、監(jiān)護人等人員的安全教育。
5歲以下兒童意外死亡與家庭因素有關。本研究分析提示,意外窒息是5歲以下兒童意外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喂奶方式不正確、捂被、異物窒息等因素導致兒童出現意外窒息。加強科學育兒指導,糾正不良喂養(yǎng)習慣,參加母乳喂養(yǎng)培訓,防止嬰兒嗆奶、食物及異物誤入氣道所致的意外窒息,床上不放衣物、蓋被只到頸部等是防止意外窒息的關鍵。交通意外是造成意外死亡的第二大死因,內蒙古自治區(qū)位于中國北部,地勢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全區(qū)基本屬高原型的地貌,城市呈聚居型,任由孩子玩耍極易造成交通意外。此外內蒙古地廣人稀,大部分農牧地區(qū)地方沒有車輛是根本無法到達的,隨著家用車輛逐年增多,外來旅游車輛也逐漸增加,這是兒童交通意外傷害容易發(fā)生的客觀因素。
5歲以下兒童意外死亡還與基層醫(yī)療水平因素有關。本研究顯示,半牧區(qū)是5歲以下兒童意外死亡最多的地區(qū),占30.9%,其次為牧區(qū)25.9%,兩區(qū)占到總死亡的一半以上。牧區(qū)及半牧區(qū)多為牧民,可能因知識水平較低導致無法辨別兒童發(fā)生意外后的病情變化,當突發(fā)意外后不能及時采取救治措施而喪失最佳的搶救時機,有些則可能是交通不便,來不及前往醫(yī)院進行治療,還有的可能是送醫(yī)后因基層醫(yī)療水平有限而導致死亡[11]。這需要增加對牧區(qū)半牧區(qū)居民的宣傳教育,加強該地區(qū)基層衛(wèi)生服務體系基礎建設,改善服務條件,提升服務能力,加速全科醫(yī)生培養(yǎng),有針對性的對全科醫(yī)生進行應急知識的技能培訓,增加經費保障,從而有效提高該地區(qū)兒童死亡前的醫(yī)療服務獲得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