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
??“雙減”政策落地后,一、二年級如何測試?測試什么?這些問題成為??熱點。??由于政策規(guī)定不能用“紙筆考試”的方式測試,??我們看到??各個地區(qū)、各個學校,各出奇招,??用各種方式??來檢測一、二年級的教學質(zhì)量,這樣的嘗試成為2022年最新的教學改革。
觀察已經(jīng)分享的一、二年級的檢測案例,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傾向:一、二年級的檢測,絕對不是對學生的終極定性評價,而是一種指向過程的指導性評價。檢測的意圖不是單純地衡量或裁定學生的學習結(jié)果,更多的是為了檢測教師的教學效果,為將來學生的學習、發(fā)展,提供參考。
明確了一、二年級期末檢測的指導方向后,我們可以抓住“表現(xiàn)”與“表達”兩個關鍵詞,讓檢測獲得應有的結(jié)果。“表現(xiàn)”與“表達”也是“雙減”政策落地后,一、二年級檢測方式改革背后的學理支撐。
第一個關鍵詞:表現(xiàn)
基于“表現(xiàn)性學習”的學理來看,一、二年級的檢測就是要讓學生充分表現(xiàn)出已有的學習狀態(tài)。這一“狀態(tài)”不是籠統(tǒng)的“好”或者“不好”,而是包括三個含義:第一,是否對學習目標有充分的理解;第二,是否能指向目標實施學習行動;第三,是否能獲得學習結(jié)果,展示學習細節(jié)。
以“二年級朗讀能力”檢測為例。以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霧在哪里》一課中“朗讀課文,讀好霧說話時的語氣”為基礎,面向?qū)W生公布的檢測題為:“請用不同的語氣朗讀霧說的話。”學生在參加檢測時,不能僅開口朗讀,就得到滿分。至少應理解“什么是語氣”,還應理解“在不同環(huán)境中,實施不同行為時,使用何種語氣”來讀。如果僅是張嘴朗讀,讀得字正腔圓,聲音洪亮,并未真正達到目標。評為“全優(yōu)”的標準,至少應有一條:“朗讀的時候,能夠因環(huán)境與事件的不同,采用合適的語氣,同時,能控制音量?!?/p>
可見,注重“表現(xiàn)”這一學理內(nèi)核,即使不用紙筆做題,也能檢測出真實的、有差別的學習效果的。教師要細致、認真地設計一、二年級的檢測題目,這樣才能較好地核定學生的“表現(xiàn)”是否符合“表現(xiàn)”的三個因素(理解目標、過程操作、效果示證)。
目前已經(jīng)發(fā)表出來的案例,大部分沒有在一、二年級檢測時,提供“學生完成這一檢測的輔助措施”。相反,幾乎清一色以“直接命題”的形式進行。即便教師帶著微笑,骨子里也是居高臨下的“考官”,教師在檢測中絕非這一身份,因為檢測的目的之一是讓教師發(fā)現(xiàn)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從檢測的目的出發(fā),一、二年級檢測注重“表現(xiàn)”的融入,教師在檢測過程中是學習活動的測量者、評估者、發(fā)現(xiàn)者。直導式教學的倡導者——羅森海因認為,當學生年齡較小,接受能力較弱,缺乏學習新知識的必要基礎時,一般來說,教師采用以下措施可取得最佳效果:學習活動合理有序;小步子、快節(jié)奏;充分具體地講解指導;經(jīng)常提問并要求學生有外顯的、主動的練習活動;提供反饋和矯正,尤其是在學習新知識的初始階段更應如此;在初始學習階段應保證達到80%以上的成功率;將作業(yè)分解成幾個部分完成或者采取多種形式完成,以便及時檢查指導;保證必要的鞏固練習,以便學生的成功率達到90%至100%。
可見,一、二年級的教學全程(新授、復習、檢測)都不是簡單、粗淺的,也不是讓學生不經(jīng)由輔助,直接提取學習結(jié)果進行展示匯報。例如,讀好霧說話時的語氣,可以分解為先讀懂課文,再確立角色采取的不同行動,接著揣摩行動中角色的心理狀態(tài),最后朗讀。這些經(jīng)驗是可取的。
結(jié)合一、二年級學生的特點,檢測時還可以有適當?shù)摹皯鹗痉丁?。例如,讀好霧的語氣,教師甚至可以扮演其中一個角色,配合學生檢測。基于“表現(xiàn)性學習”特質(zhì)的檢測,在無紙筆測試情況下,更有助于檢測出學生真正的學習水平。
第二個關鍵詞:表達
語文學習中聽、說、讀、寫的效果,都可以由不同的“表達”呈現(xiàn)。
關于表達,也不是字面上的簡單操作——讓學生根據(jù)命題,自由展示。檢測要達到目的,需要注重兩個指標:表達時的“靈動性”與表達時的“層級性”。
學生的能力在表達中被檢測到、被評估出來,可以借助“表達通道的多樣化”實現(xiàn),即檢測學生能否用各種方式表達。以《霧在哪里》的朗讀檢測為例,學生可以借助肢體語言來闡釋角色的特點,可以借助擬聲詞來展示對角色的理解,還可以邀約同伴進行互助朗讀,讓角色在朗讀中復活。當學生運用多種方式表達時,更能體現(xiàn)出學生對這一學習目標的真正理解。表達越靈動,水平越高,證明學習效果越好。相反,如果學生無法自主采用各種方式演繹,則說明他處在最基礎的層面,教師也就明確了往后的教學和指導方向;檢測結(jié)果也可以為父母假期中的學習指導提供依據(jù)。
注重對表達的評估,還應根據(jù)“靈動性”的差異化設定不同層級,不應只是“通過”與“不通過”的兩極分化,應設計不同的評價等級。例如,“讀出說話時的不同語氣”,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等級。
A級:能讀出霧在遮蔽大海、天空、海岸等不同情況下的不同語氣;與遮蔽自己時的語氣有所不同;朗讀中的音量有明顯區(qū)分。
B級:能讀出霧在遮蔽大海、天空、海岸等不同情況下的不同語氣;與遮蔽自己時的語氣有所不同;朗讀時精神狀態(tài)好,音量大,吐字清晰。
C級:能正確、流利地讀出霧在遮蔽大海、天空、海岸、自己等不同情況下說的話;朗讀時聲音能被聽見,吐字較為清晰。
D級:無法能正確、流利地讀出霧在遮蔽大海、天空、海岸、自己等不同情況下說的話。
沒有等級的區(qū)分,沒有區(qū)分等級的評價標準,評價的結(jié)果也就局限于“教師個人的臨場經(jīng)驗”,很容易陷入“大家好”的一團和氣格局,評價就失去了大部分價值。評價之后,教師無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的學習水平也無法繼續(xù)提高。
回到前文我們所說的,一、二年級的期末檢測目標,包含了教師對未來學習的指導,父母對假期中輔導子女學習的需要。相信教師注重“表現(xiàn)”“表達”兩個關鍵詞,可以在學理層面更清晰地認識到一、二年級無紙筆測試的原因。理解了這一層面之后,才可以更明確怎么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
(作者單位:閩江師范高等??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