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視頻作為當前新媒體傳播的重要形式,也是新時期時政新聞傳播的有效方法。以往時政新聞的傳播略顯嚴肅、刻板,合理利用短視頻傳播時政新聞,能夠進一步發(fā)揮時政新聞的影響力與傳播效果。新媒體的興起為傳統媒體的轉型帶來了更多啟示與思考,如何將傳統媒體的獨家資源轉變?yōu)楦蟮挠绊懥?,形成更強的傳播力,這是值得思考的重要問題。文章通過分析時政新聞短視頻生產與傳播的基本特點,結合新時期短視頻行業(yè)的發(fā)展規(guī)律,就如何更好實現時政短視頻的生產與傳播問題進行探討。文章提出提升時政短視頻創(chuàng)作高度、打造時政短視頻專業(yè)化發(fā)展以及把握時政短視頻話語規(guī)律三種主要思路,致力于為今后時政短視頻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媒體轉型;短視頻;專業(yè)化發(fā)展;話語規(guī)律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4-0097-03
一、時政新聞短視頻生產與傳播的特點分析
時政短視頻是指以網絡途徑傳播,以時政新聞資訊共享或是解剖為主題,時長較短的一種全新的新聞內容傳播形態(tài)。
相較傳統的媒體新聞,時政短視頻從生產到傳播都具有較強的特點與時代性。這些特點的存在,也賦予了時政短視頻特有的內容生產方式與傳播方式。在這樣的前提下,時政短視頻的生產與傳播都面臨著全新的選擇與挑戰(zhàn)[1]。
(一)時間短、內容精
時長較短是時政短視頻最為鮮明的特點,一般來講,時政短視頻的時長都控制在5分鐘內。以央視新聞推出的《主播說聯播》欄目為例,其內容時長往往是1~3分鐘,這與央視《新聞聯播》節(jié)目的時長相比顯然有著不小的差距。
在內容方面,為了對應時長,時政新聞短視頻也會進行深層次地壓縮,確保向用戶輸出的內容都是極度精煉的,這也使得觀眾在觀看時政新聞短視頻的時候絲毫感覺不到冗余、累贅的部分。
(二)傳播廣,影響深
眾所周知,當前時政新聞短視頻都是以網絡為主要載體進行傳播的。網絡本身的開放性和共享性也決定了新聞內容的受眾可以嘗試以更多的方式參與到內容的互動中來,這也意味著時政新聞短視頻的傳播范圍和渠道也會愈來愈廣泛。受眾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去收看時政新聞,如抖音、快手等平臺都可以滿足受眾的需求。除此之外,各類的即時通信平臺也構建起了相關的鏈接,支持時政新聞短視頻的分享,所以用戶也可以通過QQ、微信等平臺去瀏覽各類信息。
在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高速發(fā)展的支撐下,時政新聞短視頻的傳播范圍與渠道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時政新聞本身的吸引力與特點也使得受眾在接觸時政新聞的時候,更容易接受短視頻這種形式,這在潛移默化間深層次地提升了時政新聞的影響力[2]。
同時,各類短視頻獨有的算法和大數據技術也能夠為用戶提供高效的內容推薦,結合用戶的個人喜好去推薦更具針對性的內容,這對時政新聞的傳播也起到很好的作用,幫助受眾更好、更深入地了解時政新聞內容,更好地參與到相關的討論之中。
(三)接地氣,互動性較強
以往在接觸時政新聞的時候,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便是職業(yè)播音員的專業(yè)身份與口音,而時政新聞短視頻通過生活化、通俗化的方式播報新聞,這也進一步提升時政新聞短視頻的親民性,易為更多的群眾所接受。除此之外,時政新聞短視頻還結合了短視頻本身的評論、彈幕等功能,進一步增強了創(chuàng)作者與受眾之間的互動,便于受眾更好地參與到新聞事件之中,能夠圍繞事件本身和新聞內容去展開高效的溝通互動。
二、新時期時政新聞短視頻創(chuàng)作傳播的優(yōu)化與思考
(一)提升時政新聞短視頻的創(chuàng)作高度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短視頻一定意義上已經成為社會信息傳播的一個重要出口。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10.11億,較2020年12月增長2175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1.6%。十億用戶接入互聯網,形成了全球最為龐大、生機勃勃的數字社會[3]。實際上,早在2018年,短視頻便已經成為網民最受歡迎的一種視聽傳播形式,伴隨著抖音、快手等軟件的開發(fā)與推廣,也為傳統的主流媒體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抓手。近年來傳統主流媒體在短視頻領域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主流媒體在把握民生、時政以及社會熱點話題這些素材的基礎上,嘗試以短視頻的形式去完成內容的制作與解讀,這有效地推動了傳統媒體的發(fā)展。
例如,2017年央視網熊貓頻道制作的《熊貓寶寶“奇一”撒嬌抱大腿》的短視頻,不到1分鐘的內容時長將大熊貓寶寶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了觀眾的面前,這條視頻在海外視頻平臺中更是斬獲了數十億次的播放量。2018年央視開設的時政類短視頻欄目《初心》同樣爆紅,至今取得了播放量超過12億次的好成績,再度刷新了時政短視頻的播放記錄。
新華社出品的《國家相冊》和《紅色氣質》等時政短視頻也贏得了觀眾的喜愛,成為引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輿論場的現象級作品。
以上這些新穎的內容展現方式使得相關內容的呈現更加立體、生動,也取得了更好的傳播效果[4]。
吉安廣播電視臺策劃拍攝的短視頻《我的初心故事》中,有以真心換真心的駐村扶貧干部,有退伍不褪色、帶領鄉(xiāng)親脫貧致富的退伍軍人,也有全心全意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村支書。以短視頻的形式講述發(fā)生在新時期紅色土地上的感人故事,充分展現了新時期基層干部對初心使命的感悟與傳承。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主題,將原本高大上的時政主題講述得更為走心,這個過程本質上也是傳統媒體在新時期發(fā)展背景下的積極嘗試與探索。
時代的發(fā)展總是充斥著新的契機與挑戰(zhàn),短視頻時代的降臨也意味著輿論陣地的進一步升級。為此在弘揚和發(fā)展網絡主流輿論的同時,廣大傳統媒體也應當將時政短視頻放在全新的發(fā)展高度,合理地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與價值,更好地實現自身在短視頻領域的突破與提升,有效地把握這一風口,打造時政新聞短視頻精品,更好地實現自身的發(fā)展[5]。
(二)打造時政短視頻專業(yè)化的發(fā)展
短視頻的內容往往是以秒計算的,這也跟當前用戶的瀏覽習慣有關系。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僅僅有45%的用戶能夠在短視頻平臺上堅持瀏覽一個時長超過30秒的視頻。所以時政新聞短視頻的創(chuàng)作者也應當滿足觀眾的實際需求,在較短的時間內有效地突出新聞的主題,而這無疑就為短視頻的創(chuàng)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盡管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短視頻基本不存在技術層面上的問題,但是在視頻的制作方式和視頻內容的提煉與融合上,也有很長的探索之路要走。
眾所周知,高質量的短視頻作品本身也是不同傳播符號藝術性融合的結果。這就要求在視頻制作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從最開始的創(chuàng)意策劃到后續(xù)的采訪剪輯以及最后的制作,這些環(huán)節(jié)都需要達到一定的專業(yè)水準。同時隨著當前VR技術、無人機技術等的不斷發(fā)展與應用,這些技術手段的合理融入也能夠有效地提升時政新聞短視頻的專業(yè)水平。為了進一步增強短視頻的傳播效果,畫面的后期制作也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與努力。
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推出的《我和我的祖國》欄目為例,其以口述的方式,講述了各行各業(yè)人民群眾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發(fā)展歷程,通過挖掘每一個樸素人物背后的感人故事,共同串聯起了共和國的成長之路。很多人觀看后不由感慨,個人命運在國家變遷相關聯的時候,作為普通人內心的那份驕傲與自豪。
該短視頻的制作聯合了諸多部門,充分發(fā)揮出了廣電自身的優(yōu)勢與特色。在航拍、VR等技術的支持下,同時輔助歌曲《我和我的祖國》,完美實現了音樂元素與視頻的節(jié)奏控制的融合,以創(chuàng)意剪輯的方式使得觀眾在觀看的時候不由自主地為之感動與鼓舞。該視頻發(fā)布在了央視新聞的抖音賬號和微博賬號中,各平臺的總瀏覽量也超過了7億人次。
由此可見電視新聞所獨有的時政資源也可以與短視頻時代進行有效的融合。相比于野蠻生長的短視頻領域,傳統媒體在時政短視頻內容的制作與生產中還有著很長的路要走。
為了在短視頻的風口下更好地站穩(wěn)腳跟,傳統媒體一方面要做好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和工作機制改革方面的調整;另一方面,也要加強視頻內容生產方式的優(yōu)化與革新。通過成立專門的短視頻部門,確保從選題到制作再到傳播的高效化與專業(yè)化[6],充分利用自身的時政新聞資源優(yōu)勢,更好地進行定制化制作。
2019年8月25日,《新聞聯播》欄目正式入駐抖音、快手兩大平臺。其在抖音賬號上發(fā)布的一條內容,便是邀請用戶一起搖起來。該內容一經發(fā)布便收獲了超過1200萬次的點贊和10萬條的評論。作為我國傳統媒體欄目的翹楚,《新聞聯播》欄目從1978年1月1日開播至今,從最初的黑白錄播,到后來的高清直播,再到當下的短視頻制作,這一轉變的背后也是時代更迭的象征。時代的發(fā)展在這一檔欄目的變遷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證,而這也為新時期時政新聞短視頻的制作起到了寶貴的借鑒意義。
總體而言,在新時期的發(fā)展環(huán)境下,應該通過確定統一的制作風格,重新解構、建構短視頻生產、流程與敘事套路,高質量地生產主題鮮明的時政短視頻內容,在此基礎上拓展時政新聞短視頻內容的欄目化、產品化、品牌化以及系列化,更好地推動時政新聞短視頻的發(fā)展[7]。
(三)把握時政新聞短視頻創(chuàng)造話語規(guī)律
短視頻作為一種全新的媒介,其最鮮明的特點便是最大化地解放了受眾。每一個人都可以利用短視頻平臺去分享新鮮事物和自己的情感,而這也是短視頻大受歡迎的根本原因。在短視頻生態(tài)體系中,時政新聞短視頻有著自己的話語體系與傳播渠道。如何更好地實現時政新聞短視頻的推廣,其關鍵在于能否以小見大,更好地揭示主題。為此在時政新聞短視頻的制作過程中應當遵循以下基本規(guī)律。
首先要做到的便是立意巧思。一個簡短的視頻內容如何能夠有效地引發(fā)觀眾的共鳴、贏得觀眾的認可,這背后也需要獨特的創(chuàng)意和表達方式。短視頻自身的自我分裂式傳播方法如何有效地與時政新聞的嚴肅性、準確性相融合,必須保證的便是要堅持精準有效的立意。傳媒人不能盲目地去追隨新聞熱點,也不能懷揣著制造熱點、爆點的心態(tài)去制作時政短視頻。立意的高下也決定了短視頻與時政新聞之間的融合程度。
在視頻的制作過程中,時政短視頻要努力擺脫傳統媒體的高冷范,同時也要避免陷入商業(yè)作品博人眼球的怪圈之中。只有將內容的制作落實到具體的人和事上,才能使得內容的講述更具體,才能實現接地氣的基本訴求。
其次便是敘述組織的優(yōu)化。在幾十秒內要想講清楚一個事情,就必須在開始的前十幾秒中抓住受眾的思維,同時確保影像內容具有更加清晰的邏輯,更加具有生命力與影響力[8]。如此才能使得時政新聞短視頻展現出更多細膩而感人的細節(jié),更好地發(fā)揮時政新聞短視頻的影響力與價值。
2017年11月,由央視網推出的《公仆之路》一經播出便引爆全網。該視頻在全網的播放量一周內便達到了驚人的2.5億次,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爆款時政短視頻。
在內容的制作方面,導演選擇采用習近平總書記原聲,以這種方式將習近平1969年到梁家河插隊一直到2017年再度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公仆之路娓娓道來。這種別樣的敘述方式很好地拉近了作者與受眾之間的距離,拉近了總書記與群眾之間的距離。這種敘述方式更接地氣,也贏得了廣大群眾的認可與喜愛。相比于以往對領導人的宣傳方式,過于拘謹和嚴肅的內容往往難以起到理想的效果。
《公仆之路》作為一次積極的創(chuàng)新,平添了很多人文關懷,也是時政短視頻發(fā)展道路上的一次積極嘗試。
最后便是守正創(chuàng)新。時政新聞短視頻要想贏得長足的發(fā)展,其關鍵就在于守正出奇,堅持以創(chuàng)新制勝。只有敏銳地感知到受眾的需求,并堅持將主流媒體的陣地與觸角與受眾的需求融為一體,才能實現自身的發(fā)展。在當前數以億計的群眾都是短視頻用戶的情況下,主流媒體的缺席顯然是不規(guī)范的。
時政新聞短視頻作為當下主旋律弘揚與傳播的一個先鋒觸角,在內容的制作與傳播過程中,就需要將內容視頻化、將服務視頻化、將宣教視頻化,致力于為不同年齡段的受眾都帶去想要傳遞的價值觀念[9]。實際上也只有如此,才能贏得群眾的認可,才能實現自身的進步與成長。
三、結語
新媒體時代,短視頻作為一種傳播性、互動性俱佳的信息傳播方式,其對于時政新聞的傳播也有著不容忽視的借鑒意義。新時期的媒體工作者應當加強思想的解放,堅持與時俱進,做好短視頻時代的耕耘與挖掘,充分發(fā)揮時政新聞的感染力與傳播力。
參考文獻:
[1] 李軍.用融合思維創(chuàng)新時政新聞短視頻[J].新聞戰(zhàn)線,2020(6):117-118.
[2] 專訪 宋炯明:嘗試時政新聞短視頻、動畫短片、交互式體驗產品的打造[J].電視指南,2019(2):42-43.
[3] 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1-08-27.
[4] 張力心.時政新聞短視頻創(chuàng)新路徑探析[J].傳播力研究,2018(34):30,32.
[5] 朱慧.媒介融合背景下時政新聞短視頻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147-150.
[6] 王鎮(zhèn)富.時政短視頻如何傳播主流“好聲音”[J].新聞知識,2018(11):60-62.
[7] 王書騫.主流傳統時政媒體的短視頻發(fā)展路徑:以《主播說聯播》為例[J].視聽,2020(1):36-37.
[8] 單世成.新媒體時代下時政新聞類短視頻研究:以“觀察者網”為例[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9.
[9] 王蕾.融媒背景下電視時政新聞的生產與傳播方式創(chuàng)新研究:以短視頻類融媒產品為例[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7.
作者簡介 屈斯薇,碩士,編輯,研究方向:政務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