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銘 魏冕
摘 要|《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 修訂)第 24 條規(guī)定不得以搶奪、藏匿未成年子女等方式爭奪撫養(yǎng)權?!皳寠Z、藏匿孩子”是指離婚訴訟期間,為爭奪撫養(yǎng)權、夫妻共同財產(chǎn),夫妻一方通過非暴力手段轉(zhuǎn)移未成年子女并隱匿其蹤跡的行為。雖然法律明確禁止“搶奪、藏匿孩子”行為,但僅僅是概括性規(guī)定,其中“爭奪撫養(yǎng)權”的時間節(jié)點并未明確,且目前司法實踐中,僅能通過《民事訴訟法》第 111 條第 6 款對撫養(yǎng)權判決后“藏匿孩子”行為進行懲罰,而很多藏匿人寧愿被拘留和罰款也拒不透露孩子行蹤,如此以往,禁止“藏匿孩子”條款將逐步淪為“空殼”。綜上,通過對比相關司法判決和地方法規(guī),明晰撫養(yǎng)權判決后“藏匿孩子”行為性質(zhì),明確目前司法困境,結(jié)合《民法典》《未成年人保護法》地方法規(guī),分析“撫養(yǎng)權變更”“精神損害賠償”“撫養(yǎng)權判決后‘藏匿孩子 入刑”等三種懲治方法的可能性,為解決“撫養(yǎng)權判決后藏匿孩子”案件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撫養(yǎng)權;探望權;藏匿孩子;法律規(guī)制
一、撫養(yǎng)權判決后“藏匿孩子”性質(zhì)
(一)獲得撫養(yǎng)權一方“藏匿孩子”行為性質(zhì)分析
獲得撫養(yǎng)權一方“藏匿孩子”行為是指:一些父母在獲得撫養(yǎng)權后,將未 成年子女偷偷藏匿,拒不配合未獲得撫養(yǎng)權一方行使探望權的行為。此類“侵權” 行為在司法實踐中十分常見,探望權是不直接撫養(yǎng)方基于父母子女身份關系而 派生的一種法定權利和法定義務,該制度的立法本意是保護未成年子女身心健 康,彌補和減輕家庭解體給子女造成的傷害。
1.屬侵犯“探望權”行為
黃某與周某探望權糾紛一案中,黃某每次要求探望婚生子時,周某通過藏匿孩子,均不予配合,故意設置障礙。法院根據(jù)《民法典》第 1086 條, 認為夫妻關系解除后,未獲得撫養(yǎng)權一方有探望子女的權利,“藏匿孩子” 行為造成父母雙方信任危機,有違誠信原則,確認該行為“侵犯探望權” 性質(zhì)。?
2.屬“拒不執(zhí)行法院裁定、判決”行為
徐某與上官某探望權糾紛一案中,被告上官某拒不履行法院裁定,拒絕原告探望未成年子女,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所確定的義務,法院根據(jù)《民事訴訟法》第 111 條確認被告行為屬“拒不執(zhí)行法院裁定、判決行為”,并罰款 2 萬元。
(二)未獲得撫養(yǎng)權一方“藏匿孩子”行為性質(zhì)分析
未獲得撫養(yǎng)權一方“藏匿孩子”行為是指:未被判決獲得撫養(yǎng)權的父母利用行使探望權期間接觸子女的時間便利,強行帶走未成年子女偷偷藏匿。2019 年 5 月,被告李某在行使探望權期間將未成年子女范某偷偷藏匿,并未按照法院出具的民事調(diào)解書確定的探望方式、時間將范某送回原告范某處。法院針對此類情形,根據(jù)《〈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解釋一》(以下簡稱《婚姻編解釋》) 第 61 條,將拒不履行輔助探望義務行為按照《民事訴訟法》111 條定性為“拒不履行法院裁定、判決行為”。
二、撫養(yǎng)權判決后“藏匿孩子”困境
(一)評析《未成年人保護法》第 24 條缺陷
法條原文“不得以搶奪、藏匿未成年子女等方式爭奪撫養(yǎng)權”,此處“爭 奪撫養(yǎng)權”的時間階段存在歧義。首先,廣義的“爭奪撫養(yǎng)權階段”可理解為: 在任何時間階段爭奪撫養(yǎng)權,狹義的“爭奪撫養(yǎng)權階段”可理解為:在撫養(yǎng)權 判決前爭奪撫養(yǎng)權;其次,司法實踐中,關于“爭奪撫養(yǎng)權”多指撫養(yǎng)權未判 決階段,夫妻雙方通過提供有利于未成年子女成長的證據(jù)、優(yōu)渥的生活環(huán)境等 方式,得到法院支持并最終獲得撫養(yǎng)權;最后,根據(jù)《未成年人保護法》第 1 條, 本法是為保護未成年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而制定,結(jié)合其立法目的,對該條款 中“爭奪撫養(yǎng)權”階段作出廣義上的“任何時間階段爭奪撫養(yǎng)權”的解釋,可 更全方位地保障未成年子女的利益。
(二)強制執(zhí)行困難
在撫養(yǎng)權判決后“藏匿孩子”案件中,多數(shù)父母第一時間通過申請法院強制執(zhí)行來維護自己的撫養(yǎng)權、探望權,但法院根據(jù)《婚姻編解釋》第 68 條
和《民事訴訟法》第 111 條第 6 款,僅能對不予配合的侵權人采取拘留和罰款等強制措施,并不能對子女的人身和探望行為進行強制執(zhí)行,因此也遺留了一些法律問題,社會實踐中,此類情形下,多數(shù)侵權人寧愿自己繳納罰金, 被拘留 15 天,也拒不透露孩子的行蹤。深感無力的父母寄希望通過《刑法》313 條,拒不執(zhí)行法院判決罪對侵害人進行懲罰,但涉案法院認為被執(zhí)行人行為未達到與“拒執(zhí)罪”相匹配的嚴重程度,尚未達到立案追訴的標準。b
可見司法實踐中即便出現(xiàn)此類拒不執(zhí)行判決的行為,也很難通過訴訟保障當事人的撫養(yǎng)權、探望權。
三、撫養(yǎng)權判決后“藏匿孩子”對策研究
(一)“藏匿孩子”預防階段救濟措施
一些父母在侵權人“搶奪、藏匿孩子”行為發(fā)生時及時阻止,并未任其得逞, 由于我國法律并未對此情形規(guī)定任何預防救濟措施,被侵權父母只能每日生活 在擔驚受怕之中。借鑒《廣東法院審理離婚案件程序指引》(以下簡稱《指引》) 第 12 條,當對方當事人作出“搶奪、藏匿孩子”行為時,可在不提供擔保的情形下申請行為保全,責令侵權人禁止作出此類行為,當侵權人違反禁令的情形下, 被侵權人可申請法院對侵權人處以強制執(zhí)行、處以罰金、拘留、查封財產(chǎn)等強 制措施。
(二)“藏匿孩子”得逞階段救濟措施
1.“撫養(yǎng)權變更”救濟途徑
針對“被判決撫養(yǎng)權一方‘藏匿孩子行為”,因我國針對此類情形懲罰措施較為單一且較輕,無法達到一般預防和特殊預防的目的,故建議借鑒司法實踐中相似情形處理方式,修改相關法律條文。根據(jù)楊某訴吳某變更撫養(yǎng)權關系糾紛一案,離婚訴訟后,未成年子女被判決給生活條件較為優(yōu)渥的吳某,吳某以偽造病歷等方式將未成年子女偷偷帶往日本藏匿,拒不履行輔助未直接撫養(yǎng)人探望權義務,法院針對此案認為,吳某“藏匿孩子”行為對母子關系造成嚴重阻斷,對未成年子女的成長極其不利,應當承擔不利后果, 故判決將未成年子女撫養(yǎng)權變更由原告撫養(yǎng)。? 綜合上述案例判決結(jié)果,筆者建議增添“直接撫養(yǎng)未成年子女一方拒不履行輔助另一方探望子女義務情節(jié)嚴重的,被侵權方起訴變更撫養(yǎng)權,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于《婚姻編解釋》第 61 條。
2.精神損害賠償救濟途徑
我國對于精神損害的認定十分嚴格,需要對違法行為嚴重程度、損害事實、 主觀過錯等內(nèi)容進行綜合考量,針對撫養(yǎng)權判決后“藏匿孩子”得逞的情形, 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精神損害賠償解釋》)第 2 條相關規(guī)定,被侵權人可申請精神損害賠償。司法實踐中,早已有相關案例可供借鑒,在范某與李某探望權糾紛一案中,李某在行使探望權便利期間,搶奪未成年子女偷偷藏匿,拒不將子女送還,范某以此將李某訴至法院,附帶請求 1 萬元精神損害賠償,法院調(diào)查后認為:“被告以行使探望權名義將兒子接走后未送回給原告,并變更住址以阻止原告撫養(yǎng)權的行使,致使原告及家人四處尋找未果,給原告造成了經(jīng)濟損失及精神損害,根據(jù)《精神損害賠償解釋》第 2 條,原告要求被告支付經(jīng)濟損失及精神損害賠償金于法有據(jù),應予支持”,最終判決被告支付8000 元精神損害賠償金。
3.撫養(yǎng)權判決后“藏匿孩子”的刑法規(guī)制的可能性
刑法是道德倫理的最低要求,b 是我國最具威懾力的部門法,刑罰作為懲治犯罪最為嚴厲的懲罰措施,有必要限制刑罰的使用。刑法謙抑性原則作為刑事司法的重要原則,即只有在其他部門法律手段無法對違法行為進行有效規(guī)制之時,才可發(fā)動刑法。
回到“藏匿孩子”案件,在結(jié)合第二部分“強制執(zhí)行困境”——被侵權父母窮盡各類辦法均無法改善現(xiàn)狀的困境,在不違反刑法謙抑性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對《刑法》313 條所稱的“對人民法院裁定、判決有能力執(zhí)行而拒不執(zhí)行, 情節(jié)嚴重的情形”適用于撫養(yǎng)權判決后“藏匿孩子”情形,將“藏匿孩子”行為在“拒執(zhí)罪”罪名下進行規(guī)制。
《民事訴訟法》和《刑法》都對拒不執(zhí)行法院判決的行為進行規(guī)定,是否需要《刑法》介入,情節(jié)嚴重與否成為關鍵。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各類案件層出不窮,法律乃至司法解釋無法對其進行窮盡規(guī)定,只得將拒不執(zhí)行判決、裁定罪“情節(jié)嚴重”認定的自由裁量權交由法官,但其認定標準規(guī)定不明,認定標準認識不統(tǒng)一,量刑自由度過大,刑罰裁量失衡等諸多問題影響著判決的公平正義?!安啬浜⒆有袨椤毙再|(zhì)屬于“藏匿行蹤、逃避執(zhí)行行為”, 應當從行為的主觀惡意性、影響深遠性、執(zhí)行標的額以及社會危害性等方面進行綜合判斷。
首先,藏匿人主觀上想要通過藏匿孩子的行為達到隔絕子女與撫養(yǎng)權人、 探望權人的非法目的,其并未考慮藏匿這類過激行為將對子女生活、成長、學習、心理等各個方面造成嚴重影響,將夫妻矛盾公然呈現(xiàn)在未成年人面前會使子女 產(chǎn)生恐懼、焦慮、缺乏安全感等負面情緒;b 其次,“藏匿孩子”將直接導致未成年子女對母(父)愛的缺失,據(jù)相關研究,單親家庭的孩子的心理社會適 應水平要顯著低于雙親兒童,具體在抑郁、自尊、社交焦慮、反社會行為等方 面表現(xiàn)出更多問題,c 嚴重的藏匿行為將毀掉一個孩子的一生,其影響深遠性可想而知;最后,僅憑借《民事訴訟法》111? 條的懲罰措施無法震懾不法分子, 加之自然人無法強制執(zhí)行,對親權保障缺乏有力法條的規(guī)定等種種原因,導致 搶孩子的違法成本基本為零,正是這樣“零成本的違法”,導致司法實踐中只 要存在撫養(yǎng)權爭議問題,父母首先想到的就是將孩子藏起來,這類惡性循環(huán)將 造成嚴重的社會危害。綜上,“藏匿孩子”屬于拒不執(zhí)行判決、裁定罪中規(guī)定 的“情節(jié)嚴重”情形,應將“撫養(yǎng)權判決后藏匿孩子行為”在《刑法》下進行 規(guī)制。
四、結(jié)語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 24 條為規(guī)制撫養(yǎng)權判決后“藏匿孩子”行為提供法律基礎,但簡短的概括性規(guī)定仍不能為法院判案提供明確法條指引,為避免司 法實踐執(zhí)行陷入困境,首先,通過中國裁判案例實證分析,確認“未獲得撫養(yǎng) 權一方‘藏匿孩子行為”屬拒不履行法院裁定、判決性質(zhì),“獲得撫養(yǎng)權一 方‘藏匿孩子行為”屬侵犯探望權性質(zhì),解決法院遭遇此類情形行為性質(zhì)認 定與法條適用問題;其次,將“撫養(yǎng)權判決后‘藏匿孩子行為未得逞情形” 納入行為保全法定情形,預防其二次發(fā)生;再次,將“直接撫養(yǎng)未成年子女一 方拒不履行輔助另一方探望子女義務情節(jié)嚴重的,被侵權方起訴變更撫養(yǎng)權, 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納入《婚姻編解釋》第 61 條,以期規(guī)制“獲得撫養(yǎng)權一方‘藏匿孩子行為侵犯探望權”情形;接著,通過《精神損害賠償解釋》 相關條款,對藏匿人懲治和震懾;最后,在不違反刑法謙抑性情形下,討論撫 養(yǎng)權判決后“藏匿孩子”的刑法規(guī)制的可能性。綜上,撫養(yǎng)權判決后“藏匿孩子” 行為規(guī)制方案需要更多司法實踐和判例的驗證和補充,期待在未來“國家親權” 時代能夠更為全面保護未成年子女合法權益。
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Hiding Children” After the Custody Judgment
Ding Jianming1?? Wei Mian2
1.??? Gansu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Lanzhou;
2.???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Abstract: Article 24 of the Law on the Protection of Minors (revised in 2020) stipulates that it is not allowed to compete for custody rights by snatching or hiding minor children. “Snatching and hiding children” refers to the behavior of one spouse who uses non-violent means to transfer minor children and conceal
their traces during the divorce proceedings in order to fight for custody and the joint property of the husband and wife. Although the law clearly prohibits the behavior of “robbing and hiding children”, it is only a general provision. The time point of the “competition for custody” is not clear. In current judicial practice, only Article 111 of the Civil Procedure Law can be passed. Clause 6 punishes the behavior of “hiding children” after the custody judgment. Many hiders prefer to be detained and fined rather than disclose the whereabouts of their children. As in the past, the prohibition of “hiding children” will gradually become an “empty shell”. In summary, by comparing relevant judicial judgments and local regulations, the nature of the behavior of “hiding children” after the custody judgment is clarified, and the current judicial dilemma is clarified. Combined with the Civil Code, the Law on the Protection of Minors, and local regulations, the analysis of “custody rights” The possibility of three punishment methods, such as “Change of custody”, “compensation for mental damage”, and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criminal law to regulate”, provides new ideas for solving the case of “hidden children after custody judgment”.
Key words: Custody rights; Visitation rights; Hiding children; Legal regul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