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就是一個完整的聲畫系統(tǒng)。電影聲音作為電影創(chuàng)作中重要元素之一,不僅可以承擔一部分的敘事功能和結(jié)構(gòu)功能,還可以承擔電影中的造型功能。聲音造型的過程就是運用聲音的特點﹐如音量、音色、音調(diào)、方位、距離等,以豐富的聲音元素來完善電影中展現(xiàn)的客觀世界的過程。根據(jù)聲音所具有的特點,聲音造型大致可以為影片中人物形象和敘事空間兩方面進行豐富和塑造。接下來筆者將從電影聲音的“語言”“音響”“音樂” 三大元素入手,來討論電影聲音的造型功能。
一、語言對于人物形象的造型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每一個人的性格都是不同的,這相應(yīng)地可以從其說話方式上表現(xiàn)出來。人在電影敘事中是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在一個人的語言中,我們可以從這個人說著的家鄉(xiāng)方言得知這個人來自哪里,可以通過說話語速的快慢了解這個人的性格,也可以從語調(diào)得知此時說話人的心情。人物語言可以使得人物的生活背景、性格等特點更直觀地展現(xiàn)出來,配合人物視覺形象可以將人物形象塑造得愈加鮮活,電影敘事空間便可愈加真實,觀眾也可更有代入感。電影《金陵十三釵》講述的是南京大屠殺時發(fā)生的故事,故事發(fā)生地是南京,幾乎所有中國人物在講中文時全部講的是南京方言,這樣使得地域代入感更加強,觀眾更能體會到在這個歷史悲劇發(fā)生的時候來自“南京”的最直接的煎熬與掙扎。
在語音語調(diào)上,每一個人物也是不盡相同,甚至隨著性格的變化還會有一些改變。比如書娟說話聲音不怎么大,語調(diào)也很平,沒有特別大的起伏,讓人感覺是一個唯唯諾諾的膽小女孩,但她卻會一聲不吭地和同學打起來,關(guān)鍵時刻也是最能拿主意的那一個。隨著之后的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才得知她的父親投靠了日本人,她作為戰(zhàn)亂中一顆小小的浮萍覺得自己無依無靠,不停地目睹身邊人的死亡令她心驚膽戰(zhàn),因為父親的原因還有一些自卑,但又在努力地維護自己小小的自尊。這樣的一個鮮活的教會學校女學生的形象讓人不禁生出憐惜之意,使觀眾在女學生們被日本兵威脅、試圖從塔樓上跳下去時同情和緊張的情感最大限度地被調(diào)動起來,喚起情感共鳴。又比如玉墨,在形象上她美艷動人,又有一些放浪形骸,但是平時說起話來并不像她的女伴們那樣聲音尖銳,毛躁而驕傲。玉墨正常講話的聲音是低沉而穩(wěn)重的,英文的發(fā)音也是當時在教堂的中國人中最標準的,嚴肅時講話給人一種不可拒絕的威嚴。雖然玉墨的女伴們不是每一個人都對玉墨服氣,但在關(guān)鍵事情上玉墨卻有讓所有人都聽她的指令的威嚴。在日本兵闖入教堂,大家四處躲藏的時候,最后一個秦淮河女人跑進地窖后試圖把地窖門關(guān)上,玉墨不容置疑地說了兩遍“讓女學生們進來”,她便放棄了關(guān)地窖門,躲到后面去了。同時,在任何緊急情況下,玉墨都是站在女人們最前面或最中間的,無形之中表現(xiàn)了玉墨是大家最信服的人。在形象和語言的配合下,一個美麗堅毅、善良且強大的青樓女子的形象變得栩栩如生了起來,這種強烈的反差感也使得觀眾有巨大的新鮮感,令人印象深刻并且使得影片敘事更加合理和完善。
影片中還有在語言風格上逐漸變化的人物。如殯葬師約翰,其本身的任務(wù)是來南京安葬不幸罹難的英格瑪神父,費了好大力氣到達目的地后發(fā)現(xiàn)英格瑪神父的尸體被炸飛了,本來要做的工作現(xiàn)在不存在了,便想在教堂里搜刮些什么然后回家去。這時他說話的語氣是輕浮的,語調(diào)是上揚的,對孩子們的求助不屑一顧,話語中充滿“嗯”“哈”這樣的語氣詞,還夾雜著一些不雅的字眼兒;對于玉墨他毫不掩飾自己的欲望,說起露骨的話來毫不臉紅,醉酒裝瘋賣傻樣樣不落,完全不像一個正直的人。而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目睹了許多悲慘的事情之后,他還是選擇了留在教堂里拯救生命。他把自己打扮成了神父的樣子,開始保護教堂里的女孩和女人們。這時約翰說話的語氣逐漸由之前的輕佻變成了溫柔、低沉、正經(jīng)且嚴肅,說話語調(diào)也不再上揚,對日本兵嚴肅堅定,對教堂里的女士們溫柔善良。他從一個假的神父變成了真的神父。還有秦淮河女人們,剛闖進教堂和所有人劍拔弩張的時候,她們中大部分的人說話的語調(diào)是尖而細的,說話語速也飛快,牙尖嘴利不饒人一處;再到后來和所有人和解,決定替女學生們?nèi)ト毡颈鵂I地時,她們說話的聲音軟了下來,語速也變慢了,前后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人物造型更加豐滿,暗示了雖然戰(zhàn)爭使人們受盡磨難,但這些人仍舊有一顆善良的心。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李教官是影片中唯一一個沒有講南京話的中國人。全片只有這個人物說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語速不快,句句清晰,聲音中透著沉穩(wěn),在戰(zhàn)場上下戰(zhàn)斗口令時卻無比迅速。這個人物可能是整個影片中唯一一個非南京籍的中國人角色,暗示了在南京淪陷之時,也有人在不惜代價支援南京反抗。整個影片表達了在殘酷的戰(zhàn)爭之下,人性沒有消失,人們團結(jié)在一起,努力抵抗,甚至不惜犧牲自己換得更多同胞安全活下來的主題。戰(zhàn)爭可以消滅人的肉體,但消滅不了偉大的人性,使得觀眾在對這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產(chǎn)生審美體驗時,也在潛移默化中隨著審美體驗接受影片所暗含的情感內(nèi)核,產(chǎn)生共鳴,從而使影片傳遞的情感得到升華。
二、音響對于敘事空間的造型與藝術(shù)化表達
音響是使得影片更加真實的重要元素。在真實生活中,我們四周的環(huán)境里充斥著許多聲音,不同的環(huán)境里聲音也不盡相同,觀眾會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來對環(huán)境音響做出判斷,判斷場景中有什么要素,有什么人,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若是電影場景中的音響效果違背了本身觀眾已有的現(xiàn)實經(jīng)驗,會使影片敘事空間的塑造、情感傳達等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筆者認為﹐在電影音響效果的處理上應(yīng)在保證真實性的情況下進行藝術(shù)化處理,源于現(xiàn)實并高于現(xiàn)實,使觀眾對于電影中的場景更有代入感和體驗感,使影片更有表現(xiàn)力。
《金陵十三釵》伊始就是在一場濃重的大霧里。濃重的霧中,人們彼此看不見對方,提供了隱藏的可能,但對于未知的恐懼也相應(yīng)提高了。在大霧這個場景中,能見度非常低,四周都非常安靜,只有從遠處傳來的槍炮聲和畫面中人物發(fā)出的聲音。之后子彈在空中飛過的聲音突然響起,子彈過小,在濃霧中更加看不到,只能通過聲音來分辨。子彈劃破空氣和霧氣的聲音被放大且拉長了,營造出一種空氣非常沉重,子彈破空而來的感覺,完善了霧氣中逃跑這個場景的整體造型,增加了場景中恐怖、害怕、生死未卜的表現(xiàn)力,使觀眾在影片一開始就直接地感受到死亡威脅下的南京城中的人民的處境是何等的水深火熱,觀眾被帶入敘事空間的可能性更高,也對接下來一系列情節(jié)的展開進行了鋪墊。
在日本兵闖入教堂胡作非為的情節(jié)中,首先是女學生們?yōu)榱硕惚苋毡颈氵M了樓上的圖書館,并用書架和厚厚的大部頭書堵住了門,但是日本兵“鍥而不舍”地在外面撞門,書架上的書接二連三地滾落到了地上,厚厚的書和木地板相撞的聲音很沉重,再加上門外日本兵的聲音隔著木門和墻也削弱了高頻,這些低沉的音響效果疊加起來,再加上畫面中的女學生們躲在桌子下面抱住自己默默流眼淚不敢發(fā)出聲音,引起觀眾心中的緊張和不安。日本兵撞開門后女學生沒有辦法,只能四散逃跑,這時她們每一個人都哭喊著,因為過于害怕而發(fā)出無意識的尖叫。筆者認為這種人在極端心理狀態(tài)下無意識發(fā)出的語氣詞也可以算作音響的一部分。她們跑入教堂的大廳中,尖叫聲在教堂大廳的混響中消散得更慢,顯得更加凄厲。這個幾分鐘的情節(jié)內(nèi)聲音的低頻和高頻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連續(xù)不停歇的、此起彼伏的尖叫聲給人一種強烈的不適感,促進了觀眾與人物的情感共通,渲染了緊張的氣氛,為情節(jié)發(fā)展以及約翰、秦淮河女人們等人物性格上發(fā)生的變化做了鋪墊。
同時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使用了大量的升格慢鏡頭進行視覺上的藝術(shù)化處理,尤其是在出人意料的情節(jié)上。比如日本兵無視約翰說的違背人道主義精神,用長刀切斷約翰手中的紅十字旗使其從二樓落下時;書娟差一點就被日本人強暴時李教官從教堂外射擊日本兵轉(zhuǎn)移注意力,子彈穿過教堂花窗玻璃,玻璃碎片在空中濺開時;李教官中彈從二樓跌下并一同拉斷布在樓頂中所有手榴彈的引線炸掉整棟樓與日本兵同歸于盡時;秦淮河女人們變身女學生的樣子后摔碎鏡子時;這些都是令人印象極其深刻的場景。在影片的敘事時空中,身處戰(zhàn)場的南京,四處都是槍炮的聲音,因而在寫實場景中,大部分時間環(huán)境音里的槍炮聲都是存在的,不是特別明顯,但卻隱約從遠方傳來,敘事空間的造型被更加豐富和完善。但在升格慢鏡頭時,聲音也采用了突出表現(xiàn)的藝術(shù)手法 :周圍的一切聲音都消失了,只剩下一種或少數(shù)幾種突出的聲音配合畫面進行藝術(shù)呈現(xiàn)。如李教官的子彈穿過花窗玻璃打入書娟身上日本人的后腦,剎那間什么聲音都消失了,只有花窗玻璃的碎片仿佛風鈴的聲音一般,陽光在花窗玻璃碎片上折射出五彩的光芒。在天主教堂中,巨大的窗戶是用于采光,但是使用五彩斑斕的玻璃進行裝飾是表達了人們對天堂的向往。筆者認為教堂中一直不斷出現(xiàn)的“花窗”的造型可以由此引申為南京人民,或是此時在教堂里的人們對于和平生活的期冀和向往。在這樣的危急時刻,花窗玻璃上折射的五彩斑斕的光也暗示女學生們暫時或最終還是會得救。這樣的敘事表現(xiàn)手法和空間塑造是完全由視聽手段塑造而成的,這樣的聲音造型使得人物情感被外化,也同時帶動了觀眾的情緒。
三、音樂對于情感的表達和人物形象的升華
音樂可以使場景﹑情感、人物性格等在影片中得到很好的表達。音樂更偏感性抽象,因此與場景結(jié)合有無數(shù)的可能性。音樂的不同走向,不同樂器演奏,不同節(jié)奏的改變,都可以實現(xiàn)不同的聲音造型。
在電影中,數(shù)次出現(xiàn)音樂《秦淮景》,但是表達的感情卻不盡相同?!肚鼗淳啊愤@首曲子描寫了金陵城秦淮河畔的繁華景象。影片中第一次出現(xiàn)《秦淮景》是玉墨和她的女伴們強闖教堂后走在院子里,女學生們在花窗玻璃后看她們走進來,玉墨的女伴們吵吵鬧鬧和樓上的約翰打招呼時響起的琵琶獨奏版《秦淮景》。弦樂的低音交織其中,節(jié)奏上因為沒有歌詞會顯得稍慢,有一些悲傷,但也有一份怡然自得。音樂在女士們吵鬧歡樂的背景中顯得有些單薄,在此對比下,處在一眾嘰嘰喳喳的女人中的玉墨美得端莊,也反襯得其余的女人有一些輕佻和無禮,暗示了女學生們對這群秦淮河女子的初印象。之后《秦淮景》又在死去的豆蔻被約翰發(fā)現(xiàn)后,約翰把從她身邊拿起的染血的琵琶交給玉墨時響起,這時《秦淮景》這首曲子依舊沒有唱詞,只是琵琶獨奏,節(jié)奏卻比第一次響起時更慢了。雖然約翰騙大家說豆蔻和香蘭死的時候沒受苦,女人們的哭聲加以《秦淮景》中琵琶緩慢地一個一個演奏的單音還是讓人不能自已地悲傷,音符仿佛是一滴一滴掉下的眼淚,悲傷死去的豆蔻和香蘭,悲傷因和日本兵交火受傷而死的蒲生,以及悲傷所有在這場浩劫中因反抗或還沒來得及反抗就死去的生命。再之后,玉墨及女伴們決定替女學生們?nèi)⒓尤毡救说难鐣齻兌即┥吓畬W生的衣服之后,玉墨提議最后唱一次《秦淮景》,替豆蔻唱完沒來得及唱完的歌,也讓女學生們見識一下姐姐們的美麗。這時《秦淮景》作為有源音樂出現(xiàn),由玉墨彈琵琶,其余的女人們一起合唱,這次的《秦淮景》終于被唱了出來。第一段歌過后,音樂由有源變成無源,書娟坐在教堂大廳里,眼前的秦淮河女人們在她眼里又成了原來穿著艷麗旗袍的樣子,歌唱著金陵美景緩緩朝前走來。她們歌唱金陵繁華美景,她們此時也變成了美景的一部分,這同時也暗示了在書娟以及一眾女學生的心中,對這些女子的印象已經(jīng)改變了,不再是最初無禮輕佻的樣子,而是真正看到了她們的美麗。
《秦淮景》最后一次響起時書娟等一眾女學生已經(jīng)得救出城,書娟在旁白中說:“我不曉得那些秦淮河女人最后的結(jié)局是什么樣子,所以我總在幻想,幻想我站在大窗戶前頭,看見她們走進來?!贝藭r畫面上透過彩色的玻璃,秦淮河女人們笑著走進教堂的院子,《秦淮景》的音樂響起,秦淮河女人們也定格在了她們最美麗的樣子上。經(jīng)歷如此浩劫,金陵已不復(fù)從前,哪里還有金陵繁華美景?但是這些女人并不像詩詞中說的那樣“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而是為這場戰(zhàn)爭的反抗盡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她們的美麗,早就勝過了被歌頌的金陵?!肚鼗淳啊愤@支音樂在影片中出現(xiàn)數(shù)回,引著觀眾每一次都把“秦淮河女人”本身固有的印象撕掉一小塊,最終展現(xiàn)了在戰(zhàn)爭中無比美麗而偉大的人性,使得影片中的人物形象被塑造得更加完整,也烘托了整個影片的主題。
四、結(jié)語
誠然,每一個影視人物形象或是敘事場景的造型都不是只依賴一種因素來完成的。本文只是試圖從聲音的角度來討論如何進行人物形象及敘事空間等的造型塑造,聲音造型還是要配合機位及鏡頭設(shè)置、色彩設(shè)計等畫面造型,才可使整個影片的內(nèi)核更完整﹑更華麗地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正如電影《金陵十三釵》中花窗、秦淮河女人的鮮艷旗袍和南京城中以及教堂中灰暗色調(diào)的對比,以及不斷設(shè)置“旁觀者”或者“偷窺”視角的意義,聲音元素與這些設(shè)計相輔相成,才成就了這部精美又耐人尋味的電影。
[作者簡介]王玥,女,漢族,山西太原人,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shù)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錄音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