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良芬
摘? 要:名著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名著閱讀,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語言運用能力,但是由于中考的壓力,學生沒有大量時間對名著進行深入閱讀,再加上名著閱讀在考試中的分值不高,而且有些名著內容難度比較深,不太容易讀懂,學生閱讀名著的功利性比較重,從而導致學生對名著閱讀的不重視。面對這種情況,筆者在名著閱讀教學時,嘗試利用支架式教學法為學生搭建閱讀支架,指導學生逐步掌握閱讀方法,學會自主閱讀,提高閱讀效率,從而激發(fā)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關鍵詞: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支架式教學;實踐
一、什么是支架式教學
支架式教學法是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的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yǎng)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法。該教學法是指一步步為學生的學習提供適當?shù)?、小步調的線索或提示(支架),讓學生通過這些支架一步一步地攀升,逐漸發(fā)現(xiàn)和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提高問題解決能力,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學習者。
這是一種能夠促使學習主體主動積極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他通過教師事先設計好的支架,讓學生從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達到較高的發(fā)展水平,受到了專家和一線教師的廣泛認可與推崇,同時也有很多教師將其運用于自己平時的教學中,如2019年4月3日,在西湖初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名著閱讀執(zhí)教能力提升主題培訓暨三特聯(lián)盟活動中,三位教師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就運用到了支架式閱讀教學法,同時浙江省特級教師金戈教師做了《支架式名著閱讀初探》的微講座。
二、現(xiàn)狀與背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9年義務教育期間的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閱讀材料中對適合學生閱讀的各類圖書和報刊提出了建議,建議中就講到了長篇文學名著閱讀。
筆者翻閱了近幾年的中考試卷,發(fā)現(xiàn)對于名著考查的形式越來越靈活,并且考查的量也越來越大,現(xiàn)在已經(jīng)從原來的6部作品增加到了12部,在此基礎上還增加了24部自主閱讀的篇目,從中可以看出教育部對名著閱讀的考查越來越重視。
同時從提高學生素養(yǎng)和考試成績的這兩個角度出發(fā),名著教學也是初中階段語文教師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筆者曾經(jīng)在杭州市臨安區(qū)錦城第四初級中學,對初一520名學生做過一份關于課外名著閱讀的問卷調查,從調查的情況中發(fā)現(xiàn):很少有學生喜歡閱讀名著,多數(shù)學生喜歡小說類的書籍,如科幻類小說、玄幻類小說以及言情武俠類的小說,還有少數(shù)學生喜歡閱讀幽默、偵探故事等消遣類的作品,而且在調查中顯示,大部分學生認為,名著閱讀在考試中的分值不高,試卷上考什么就讀什么,而且有些名著內容比較深,不太容易讀懂。
由此可見,學生閱讀名著的功利性比較重,從而導致學生對名著閱讀的不重視。
然而作為一線語文教師都非常明確地知道:閱讀名著并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要將一種文化以及作者的思想傳授給學生。在當前的教育形勢下,雖然名著教學是以考試為目的,但是從名著本身來看,其價值卻要遠遠高于中考,所以在名著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什么樣的教學方法來激發(fā)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讓學生主動閱讀名著,這正是擺在初中語文教師面前的,也是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難題。
三、名著教學搭建支架的策略
中考名著必讀篇目中的很多作品篇幅較長,內容較深,主題較難把握,絕大部分初中生的文學素養(yǎng)不夠,對于文學知識的儲備也不夠,理解能力也參差不齊,所以他們在面對這厚厚的名著時,情不自禁地就產(chǎn)生了厭惡甚至抵觸的心理。當然,整本書閱讀起來難度是比較大的,那么作為教師如何幫助學生閱讀名著?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搭建起一系列的支架,讓學生順著這個支架真正走進名著,去愛上名著。
那么,如何在名著教學中搭建支架?筆者在指導學生閱讀中考名著必讀篇目時,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與探究。
(一)支架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1. 利用視頻資源
比如筆者在執(zhí)教法國小說家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時,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就給學生播放《流浪地球》這部影片在做宣傳時的預告片。影片中驚險、刺激以及震撼的場景,給學生以視覺上和聽覺上的強烈沖擊,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眼球,讓學生全身的細胞都活躍了起來,并且把學生帶入當時的情境中。同時設計了兩個問題:這部影片是什么類型的?你讀過哪些這種類型的書籍?通過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很快就將學生引導到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之上。
又如學生在做《紅星照耀中國》的匯報課時,筆者就選用了宋祖英演唱的《十送紅軍》這首歌的視頻。伴隨著低沉、哀傷的曲調和紅軍沖鋒陷陣的畫面,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到了那個炮火紛飛的戰(zhàn)爭年代,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紅軍戰(zhàn)士那種不怕犧牲,勇于獻身的革命精神,在情感上達到共鳴,從而為學生上臺匯報閱讀成果做了一個很好的引入。
2. 利用圖片資源
比如筆者在執(zhí)教《昆蟲記》時,先在百度上搜索出書中所寫到的昆蟲圖片,然后在幻燈片上展示,讓學生根據(jù)課文目錄中的題目,找到圖片中相對應的昆蟲,因為直觀形象的圖片更容易讓學生理解和接受,所以學生的熱情一下子被點燃了。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教師應重視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筆者發(fā)現(xiàn)有很多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經(jīng)常根據(jù)課文內容尋找合適的視頻和圖片資源,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培養(yǎng)其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受到這一啟發(fā),筆者嘗試在名著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通過利用視頻和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支架,也的確收獲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支架二:巧用序言和目錄,快速提取信息
書本的序言和目錄在教學中往往容易被教師和學生忽視,筆者在指導學生進行名著閱讀時就關注到了這一點,用好序言這個大支架,能讓學生大致了解這部書的特色、核心觀點、基本構架等關鍵信息,目錄可以讓學生迅速了解這部書的基本結構與內容,并且有效引導學生速讀。
比如施耐庵的《水滸傳》,這部作品總共有一百回,厚厚的一大本,學生拿到這本書時就說:“這么厚的書,什么時候才能看完???再說我們平時的作業(yè)這么多,哪里有那么多的時間去讀呢?”那種不耐煩的態(tài)度明顯在臉上表現(xiàn)了出來。情況也確實如此,于是筆者就巧妙地運用了書本前面的序言——閱讀導航,里面有作者簡介、創(chuàng)作背景、框架分析、故事情節(jié)、主題思想、人物形象、藝術特色、作品價值等內容。通過對這些內容的閱讀,學生能夠快速了解《水滸傳》的主要內容,明確“官逼民反”的主題,把握書中主要人物形象宋江、武松、晁蓋、林沖、魯智深等人的主要事跡、性格特點,然后再借助目錄找到和主要人物相對應的章節(jié)進行深層次的閱讀。
再如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這是一部紀實作品,相對其他的作品來說,內容有點枯燥,學生要一字不落地把整本書都看過去,確實是比較困難,但是又不能不看,這個時候,就可以先讓學生去閱讀書本前面的序言部分,然后再去看目錄,這樣就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在敘述時是按照“探尋紅色中國”的時間順序來記錄見聞的,迅速獲得了對作品的整體印象。
(三)支架三:借助語文書中的名著導讀,選取不同的讀書方法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應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名著作品篇幅都很長,這就會導致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抵觸或者不耐煩的情緒,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可以針對名著不同的文體特點,根據(jù)學生興趣或讀書目的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讀書方法。如指導學生讀《西游記》這個神話故事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運用“跳讀”與“精讀”這兩種閱讀方法。
例如孫悟空三調芭蕉扇的故事,就值得精讀。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jīng),路遇火焰山受阻。孫悟空萬不得已,到翠云山向牛魔王之妻羅剎女借芭蕉扇。在書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繪孫悟空和羅剎女圍繞“芭蕉扇”而展開的三次交鋒,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氣勢宏大的場面,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在《西游記》眾多故事中很有代表性,對此學生應該怎樣精讀?筆者在執(zhí)教時通過以下三個步驟設計問題,指導學生進行精讀:
1. 細讀。想一想,孫悟空借芭蕉扇為何會遭到拒絕?
2. 細思。思一思,孫悟空第一次借芭蕉扇被騙后,找出唐僧、豬八戒、沙僧三個人之間的對話,分別表現(xiàn)了他們怎樣的心理?
3. 細賞。賞一賞,孫悟空、羅剎女的語言各有什么特點?
那么對于書中有關于雙方搏斗的場景、人物外貌描寫的句子或者環(huán)境描寫的部分可以暫時略讀;再有書中有些和妖怪打斗的情節(jié)比較相似,也比較簡單,也可以跳過不讀。
又如筆者在執(zhí)教《海底兩萬里》時采用了快速閱讀的方法。這部小說中的尼摩船長是主要人物,小說中的很多故事情節(jié)就是圍繞他來展開的,為了讓學生深入地了解這個人物形象,學習他為了科學而獻身的精神,以及在他身上所體現(xiàn)的作者對科學、人類平等和社會正義的追求,所以對書中關于他的一些細節(jié)語段就應該加以特別的關注,而對文中關于海底生物,海底優(yōu)美的自然景色的介紹可以暫時先跳過不讀,或者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再回頭去讀。
再如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主人公保爾·柯察金這個人物形象,可以讓學生摘抄文中描寫他語言、動作、心理的片段,也可以找出其他人對他的評價。
所以,無論是選擇什么樣的讀書方法,都是為了提高學生閱讀的效率。
(四)支架四:搭建活動平臺,展示學生閱讀成果
根據(jù)學生的閱讀實踐,在名著閱讀中期,筆者根據(jù)名著不同的文體特點,通過開展一些活動,讓學生提高閱讀名著的興趣,并及時展示和交流閱讀成果。
例如,《紅星照耀中國》的匯報展示課。
1. 設置好閱讀任務,完成手抄報
(1)為了讓學生清楚紅軍長征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探討長征勝利的原因及重大意義,要求學生畫出紅軍長征路的線圖,按照順序寫下犧牲的人數(shù)和發(fā)生的重要事件。
(2)挑選一位自己最喜愛的共產(chǎn)黨員,搜集他的資料,探究其成長環(huán)境及其性格特點,完成探究報告或人物小傳。
2. 舉行讀書交流會
(1)手抄報展示評比。
(2)以小組為單位,選派一到兩名學生,就其中的一個任務,借助PPT向全班同學進行本組閱讀結果的交流和匯報。
這堂匯報課,不僅讓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并且在聽說讀寫方面也讓學生的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由此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也大大提高了。再如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的《昆蟲記》,這是一部科普作品,學生如果沒有深入去讀的話,可能會覺得科普作品比較枯燥,因而失去了閱讀興趣。為了讓學生認識作品中所寫到的昆蟲,體會作者在觀察中的那種積極探索、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以及感受書中處處洋溢著的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對萬物的贊美之情,筆者讓學生利用暑假的時間,以“我眼中的昆蟲”和“我眼中的《昆蟲記》”為主題,編制了一份手抄報。開學時,從學生交上來的作品中,教師可以看到學生在暑假期間確實是花了心思認真在做這件事情,有的學生制作了“昆蟲卡片”,這個卡片中有學生自己畫的昆蟲圖片,有對昆蟲的外形、生活習性的介紹;有的學生制作了手抄報,里面有對作品的簡介、作者的介紹、自己的心得等內容,這些作品圖文并茂,不僅展現(xiàn)了學生深厚的繪畫功底,也反映了學生對這部作品的濃厚興趣,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內容。
四、結語
綜上所述,僅是筆者在指導學生進行名著閱讀教學中的實踐探究。雖然在實踐的過程中,也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名著教學的路上,筆者相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也堅信在名著教學的這條路上,將會有更多更好的方法。
參考文獻:
[1]金戈,洪東萍. “支架式”名著閱讀教學初探——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名著課程實踐[J]. 語文教學通訊,2019(26):19-22.
[2]王華. 支架式教學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 成才之路,2019(34):84-85.
(責任編輯: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