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婧
【摘要】追問不僅是一種提問方法,還是一種教學藝術。追問可以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提升閱讀教學質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有效進行追問,把握追問時機,講究追問技巧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追問時目標要明確,問題要有針對性,追問語言要精練還要講究層次性、靈活性,把握好追問時機以及講究追問的方法等等,這樣才可以真正發(fā)揮出追問的教學意義與價值。
【關鍵詞】部編教材;閱讀教學;課堂追問
追問即追根究底地問。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以后,學生依據(jù)問題進行回答,教師根據(jù)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掌握情況再次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繼續(xù)探究,深入思考,直至解決問題或者達成本次學習目標,追問才告一段落。追問作為啟發(fā)學生繼續(xù)思考的一種有效教學手段,可以使學生的思維直抵文本深處。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追問并不是隨心所欲地亂問,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講究一定的技巧方法,這樣才能最大化體現(xiàn)追問的意義與效果。下面筆者主要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小語課堂中追問常用的方法技巧進行探析。
一、追問目標要明確
在小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追問的目的是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縱深處,因此教師追問的目的一定要明確。教師在提出問題之后,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較為精準的把握,從學生回答問題的狀況來發(fā)現(xiàn)學生思維或者理解上的未盡之處,然后提出相關的問題來啟發(fā)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教師追問的目的明確了,才能讓學生向正確的彼岸前行。
曾聽過一位教師教學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教學結束之后,教師問學生還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有學生回答鳳仙花,教師追問鳳仙花是怎樣傳播種子的?學生回答:“鳳仙花的果實會彈裂,把種子彈向四方,鳳仙花就是這樣傳播種子的”。有學生說:“我知道櫻桃、野葡萄之類是怎樣傳播種子的,櫻桃、野葡萄被小鳥或者其他動物吃掉之后,隨著這些動物排出的糞便傳播向四面八方”。這位同學回答之后,有學生立馬回應:“你說的不對,櫻桃是人工培育的。”另一位學生馬上反駁:“野葡萄呢?野葡萄總不是人工培育的吧,那山坡上的野葡萄哪來的?肯定是通過小鳥或者其他動物的糞便進行傳播的”。學生的意見出現(xiàn)了分歧,又似乎都有道理,究竟孰是孰非?考驗教師知識儲備與教學經驗、智慧的時刻到了。這位教師是這樣處理的:“你們兩個同學說的好像都有道理,那么,櫻桃和野葡萄到底是靠什么傳播種子的呢?請大家回去以后問爸爸媽媽或者上網查閱相關資料,找到正確答案,明天上課我們一起來揭曉”。從這位教師對學生分歧問題的處理來看,教師對自己追問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了解學生對其他植物傳播種子知識的情況,教師首先肯定了學生的發(fā)言有理,增強了學生的閱讀自信,但這樣跟科學有關的知識如果不是了解非常準確,就不要對急于下結論,以免對學生產生誤導,這位教師在這里處理得非常巧妙,沒有給予學生任何肯定的答案。反之,即使教師知道正確答案,也不要告知學生,以免扼殺學生課外探究的興趣,教師把問題留給學生課下去尋找發(fā)現(xiàn),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明確追問的目的,可以有效避免學生偏離閱讀教學目標現(xiàn)象的產生,使學生始終圍繞關鍵問題展開思考,達到提升閱讀教學質量的目的。
二、追問要有針對性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對學生如何回答問題只能做預設。教師在追問之前應該認真傾聽學生的發(fā)言,關注不同學生答案之間的關聯(lián)情況,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追問,這樣的追問才是合理且必需的。
如教學部編教材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一課,教師讓學生默讀課文,想想哪些地方最令自己感動,為什么?在學習交流環(huán)節(jié),多數(shù)學生表達的都是對母親的贊揚,可是也有學生的想法與“旁邊一個女人”的看法一致,認為母親供他們吃穿、上學就不容易了,作者還要求母親買書這種做法是不對的,他只顧自己,根本沒有想到母親。是這樣嗎?面對學生的回答教師沒有評價,只是順勢追問:“作者對母親的情感怎樣?找出你認為最能表現(xiàn)作者對母親情感的詞句說一說。”學生找到了“我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這句話,教師繼續(xù)追問:“作者為什么會感到鼻子一酸?你有鼻子一酸的經歷嗎?結合你的經歷說說作者鼻子一酸的真正原因?!痹诮處煹淖穯栂?,學生從鼻子一酸中感受到了作者家境的貧寒、母親掙錢的艱辛,以及在這樣情形下支持“我”讀書的不容易,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走向了深處。
在閱讀教學中,當學生的回答與自己的預設不一致的時候,教師要傾聽學生發(fā)表自己看法的真正原因,然后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來直抵問題的本質,這樣才能真正發(fā)揮出追問的教學價值。
三、追問要有層次性
追問是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再次進行發(fā)問,這就意味著教師的追問話題不能過于深奧,而應根據(jù)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進行抽絲剝繭式的追問,這樣在教師的多次追問下才能實現(xiàn)學生對文本深刻解讀的目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依據(jù)學生的回答為學生搭建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維支架,讓問題可以與學生的思維水平、認知能力等相匹配,這樣才真正可以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升。
如在教學部編教材五年級下冊《跳水》一課時,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默讀課文,想想在孩子遇到危險的時候,船長是怎么做的?并接著設計了一個追問:“水手們當時是什么反應?水手的笑與整個事件發(fā)展之間有什么關系?”教師設計這個追問的目的是直指本課的閱讀主旨—感受船長在危機時刻沉著冷靜,機智果斷處理問題的品質。教師的想法很好,但在實際教學中,因為問題太大,缺乏對學生層次性的引導,學生的回答漫無目地。針對這種教學現(xiàn)象,教師改變了原有問題呈現(xiàn)的形式,把原來的一次追問變成多次追問,引導學生在明白孩子遇到危險的原因以及水手們嚇呆的基礎上感受船長處理問題時的沉著冷靜。第一次追問:“孩子是如何遇到危險的?”第二次追問:“孩子遇到危險與水手之間有什么關系?”第三次追問:“當水手們嚇呆了的時候,船長是怎么做的,他說了什么?請抓住具體的語言來表明?!苯處煱炎穯柕拇髥栴}化成小問題之后,學生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事態(tài)的發(fā)展與水手們的幾次笑之間的關系,而且水手的“嚇呆”與船長的“立刻瞄準、喊、又喊”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船長的形象在讀者眼中顯得更加高大了起來。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之后的追問問題與教師需要學生達成的閱讀目標有關,也是指向課堂成功的捷徑。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教師在追問的時候要注意問題設計的梯度性與層次性,采取層層追問的形式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促進了學生閱讀質量的提升。
四、追問語言要精練
“碎”是教師追問設計的通病。在閱讀教學中,追問固然可以達到促進學生深刻理解文本內容的目的,但如果教師追問問題的設計太多太雜,不僅難以讓學生抓住閱讀思考的重點,而且還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缺乏思考解決問題的動力。因而課堂教學中教師追問語言的設計要力求精練,這里的精練指的是教師問題的設計要有助于學生突破學習障礙,沖破思維的重重阻礙,真正起到為學生閱讀助力的目的。
如教學部編教材四年級上冊《一只窩囊的大老虎》一課,教師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一說“我”的演出窩囊嗎?學生各抒己見,有學生認為這次演出很窩囊,有學生認為這次演出很成功,能給大家?guī)砜鞓返难莩鼍褪浅晒Φ?,為了讓學生對課文的解讀走向深處,教師追問:“作者為什么要以一只窩囊的大老虎為題目?”在教師的追問下,學生經過思考明白了作者以此作為題目在這有著自嘲的意味,更是對童年趣事的懷念。經過這樣思考以后,學生對于這次演出是否窩囊的認知也就不再是停留于表面,而是真正走進作者內心,獲得了對文本的真正解讀。
有效的追問不再于教師提出了多少問題,而是在于教師是否真正問在了點子上,是否可以真正為學生突破閱讀理解難點助力,貴精不貴多,教師在進行追問問題的設計上要從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出發(fā),真正起到為學生閱讀助力的作用。
五、追問要抓住時機
追問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教師追問問題的引領下一層又一層突破閱讀理解障礙,達到對文本深刻解讀的目的。教師在進行追問的時候要把握住追問時機,不可過早或者過晚,要在學生經過深入思考仍然不得其要領時進行追問,其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如教學部編教材五年級下冊《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課,教師提出問題:“默讀課文,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毛主席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關于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學生多數(shù)可以概括出來,在交流毛主席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時,學生措辭不一,不能準確地概括毛主席的偉岸形象,教師追問:“毛岸英作為毛主席的兒子,當聽到他去世的消息之后,毛主席能不傷心嗎?找出可以表現(xiàn)毛主席思想起伏變化的句子讀一讀?!苯處熥穯枂栴}提出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把關注的焦點聚焦到毛主席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的詞句上,并讓學生借此走進毛主席內心,對毛主席進行正確客觀的評價。反之,如果教師沒有依據(jù)學生的回答及時進行追問,那么學生對課文主旨的理解感受則是混沌不清的,很難獲得對文本的深刻解讀。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既要認真傾聽學生的發(fā)言,并依據(jù)學生的回答設計出具有價值的追問問題。還要抓住追問的時機,真正讓追問為啟發(fā)學生進一步思考服務。這里的追問是必要的,也是合理且有效的。
六、追問要具靈活性
有效的追問應具有靈活性、多角度、多方位,教師的追問問題可以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教師重視追問的方式和角度,靈活提出問題,讓學生可以圍繞問題的各個方面尋找思維的突破口,去思考與解決問題,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打造出富有生機與感染力的課堂。
如教學部編教材五年級下冊《跳水》一課時,教師提出問題:“在危機時刻,船長是怎么想的?他的辦法好在哪里?”許多學生通過閱讀找到了船長具體做法的句子,關于船長是怎樣想的卻答不上來,更別說知道船長的辦法好在哪里了。為了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教師追問:“船長為什么要立刻瞄準孩子,并且對孩子說如果不跳他就開槍了?”學生回答因為船長怕孩子掉在甲板上摔傷,他讓孩子馬上跳到海里是當時情形下最好的辦法。學生雖然回答了問題,但還是沒有回答出船長當時是怎樣想的。于是教師繼續(xù)追問:“在當時情形下,船長有沒有考慮許多,他做的這一系列動作完全是在什么情況下發(fā)出的?”這樣一來,學生就明白船長當時看見孩子的危險動作時在第一時間就想到了營救孩子的方法,充分體現(xiàn)了船長的沉著、冷靜,當機立斷以及船長豐富處理事情的經驗等。然后在關于“船長的辦法好在哪里”這個問題時教師可以采取讓學生先交流,再相繼追問引導的方法,突出了課堂追問靈活性的特點。
在閱讀教學中,當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學生回答問題有難度或者答不到點子上的時候,教師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追問形式引領學生直抵問題的彼岸。這樣教學,可以讓學生的思維不再是固定于糾結某一個問題,而是更加全面客觀,體現(xiàn)出了靈活追問對提升學生閱讀質量的助推作用。
七、追問要講究方法
追問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門教學藝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許多學生回答問題切不中要害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真正的思考。教師依據(jù)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為學生提供真正思考的時間、空間和方向,可以使學生的思維聚焦到與教師所提問題相關的內容上,進而使學生達到真正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
如教學部編教材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一課時,教師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在默讀課文之后把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說一說。在學生回答完畢之后,教師追問:“諸葛亮是否知道周瑜想陷害他?既然如此,他為什么還愿意主動立下軍令狀,他完全可以不立軍令狀啊?”學生在交流中認為諸葛亮知道周瑜想趁機陷害他,但是他不怕,因為他對自己的行動計劃很有信心。在學生初步交流學習成果之后,教師繼續(xù)追問:“諸葛亮認為自己三天之內可以造成十萬支箭的信心來自于哪里?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個怎樣的人?”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教師緊扣文本關鍵處進行追問,使學生對諸葛亮的料事如神、神機妙算等精神品質有了深刻的理解。
追問不是教師胡亂發(fā)問,而是需要講究方法的,教師在文本的關鍵處進行追問,可以切中閱讀要害,使學生的閱讀目光聚焦在關鍵問題上,在探究中獲得對文本中事物或者所描寫的人物形象的深刻解讀。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解決學生學習疑難最有效的方式,教師提出問題之后依據(jù)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進行追問,可以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感知更加深刻,教師要把握追問中的注意事項,進行及時恰當?shù)淖穯?,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的興趣,讓學生的閱讀逐步走向深度。
【參考文獻】
[1]汪臘梅.小學語文生成性閱讀教學的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1(02).
[2]徐輝娟.依托課堂追問? 提升思維品質[J].基礎教育參考,2021(07).
[3]俞萍萍.小學語文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意設計[J].小學教學研究,20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