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考棚小學 馬 偉
這是指在“立德樹人”觀照下,以古典從游學說為基礎,以“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為宗旨,根據“雙減”背景下學校面臨的新問題與新挑戰(zhàn),重構教研體系、活化教研機制、制訂教師發(fā)展計劃、實施教師成長課程,支持教師以“價值與信仰的引領者,文化與文明的傳播者,學習與修身的示范者,愛心與責任的踐行者”的姿態(tài),利用時間、空間、組織,聚焦課程、教學、作業(yè)、評價等關鍵環(huán)節(jié)開展教育教學研究。
這是指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浸潤下,以“明道書院”優(yōu)秀辦學思想為根基,以“明道”為核心價值追求的師生共同經歷和彼此滋養(yǎng)的環(huán)境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總和。
這是指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以明道書院文化為土壤,支持兒童能夠理解思辨學習的價值、明確主動生長的方向、通曉人類德行的理蘊、洞悉萬物運動的通則、習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在學以致用中推動社會文明進步。
這是指在“雙減”背景下,以“從游式教研”為理論邏輯,以書院文化為歷史邏輯,以兒童精神成長為實踐邏輯,以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為主線,重構教育教學研究的新型體系,重構教師與兒童的新型關系,讓兒童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底蘊之中,從游于良好的師生關系、明亮的學習場域、完整的課程設置、激趣的學習活動,實現認知升級、思維進階、素養(yǎng)涵育、審美陶冶、品格提升、生命增值。(其模型如圖1)
圖1 從游式教研:書院文化與兒童精神成長的雙向建構模型
教研是一個復雜的多任務系統(tǒng),必須從整體出發(fā),關聯(lián)各個研訓要素,系統(tǒng)設計課程、教學、評價的全過程。
(1)以“書院文化”涵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營建結構性、整合性、協(xié)同性的從游教研體系。以“從游式教研”的體系創(chuàng)新為驅動,圍繞“為黨育才、為國育人”的初心使命,砥礪師德建設,潛心教書樹人,點亮兒童生命燈火。
(2)以“書院文化”成全兒童精神成長,構建挑戰(zhàn)性、互動性、對話性的師生從游課程。通過建構師生從游課程體系,以教師課程引領學生課程從游進階,讓“雙減”政策更好地推動兒童整體、多元、個性發(fā)展。
(3)以“兒童精神成長”滋養(yǎng)“書院文化”,探索體驗性、共生性、建構性的從游教學形態(tài)。給予兒童更加宏闊的、自由的視域,激發(fā)兒童的優(yōu)勢潛能,幫助兒童轉識成智,以“增”促“減”,召喚兒童成長內生力。
(4)以“兒童精神成長”重構“書院文化”,開發(fā)即時性、增值性、表現性的從游學習評價。以“精簡作業(yè)設計”撬動“精準學習目標”,尊重學生人格的完整性、表現的日常性、成長的動態(tài)性、發(fā)展的差異性,研究“教”與“學”的全過程, 將學生縱向學習的全過程與橫向發(fā)展的全要素整合起來。
1.確立“一條原則”
“德才兼?zhèn)洹边@一擇師原則,厚植于“書院文化”,要求從游行動中的“大魚”,即教師首先應該是價值與信仰的引領者,文化與文明的傳播者,學習與修身的示范者,愛心與責任的踐行者。
2.踐行“四項主張”
學校針對“雙減”背景下教師工作的實際樣態(tài),為實現學科內與跨學科的關聯(lián)、連續(xù)性與非連續(xù)性時空的連接、正式與非正式活動的銜接,提出四項主張。一是嵌入工作。將教研資源嵌入教師工作場景和網絡空間中,幫助教師實現 “在工作中學習”與“在學習中工作”的雙向建構,形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教師團隊。二是嵌入組織。專業(yè)引領嵌入各級學習組織,鼓勵教師根據學科內、跨學科進行自由組合,激發(fā)教師發(fā)展的內生力??茖W設計學習組織的績效評價,盤活教師內部研訓資源。三是嵌入問題。以教育教學中的真實問題為驅動,尊重教師學習的自我導向、問題導向、任務導向,將碎片化的理論研修與實踐探索進行有機建構。四是嵌入評價。轉變教師的評價策略,更加關注“個人評價”與“團隊評價”的有機結合,支持教師與教師之間構建新型團隊,即“從游式教研”關系,推動關系的升騰與意義的增值。
3.構建“一個體系”
為進一步落實“雙減”政策,學校根據面臨的實際問題,構建學校教育集團范圍內全員參與、全過程跟蹤、全方位教研與科研的系統(tǒng)。
主要有:成立“兒童成長中心”,著力解決學生作業(yè)設計與評價改革的問題;成立“教師發(fā)展中心”,著力解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與育人方式變革的問題;成立“課程研發(fā)中心”,著力解決支持“減負增效”與“課后服務”的問題;成立“綜合實踐中心”,著力解決“轉知成智”與“靈活運用”的問題;成立“信息服務中心”,著力解決場景革命與認知升級的問題;成立“家校心理中心”,著力解決家校共育與兒童心理健康的問題。
圖2 “從游式教研”藍圖
4.運行“五個機制”
根據教師不同發(fā)展階段、不同發(fā)展方向以及發(fā)展需求,創(chuàng)建學術化、生活化、學科內融合、跨學科整合、導師引領、團隊自治的教研機制。
(1)明遠講壇(常態(tài)論壇)。這是全體教師參與的講壇,把話語權交給一線教師,讓大家暢談職業(yè)理想,發(fā)現身邊典型,述說教育故事。圍繞“為黨育才、為國育人”的初心使命,砥礪師德建設,潛心教書樹人,強化“四史”學習教育,深化“四有”好教師培養(yǎng),優(yōu)化教師隊伍建設模式,筑好兒童的中國夢,點亮兒童生命燈火。
(2)讀書分享會(非正式論壇)。堅持每學期舉辦全校教師讀書分享會,以“悅讀、會意、傳情、滋長”為宗旨,每一期的讀書會走不同的風格,品一口茶,靜心分享一份讀書心情;或開辟“武俠風”,教師根據自己的讀書心得分為“從容派”與“滋味派”,在“比武大會” 過招,進行思想交鋒。
(3)教育論壇(正式論壇)。依托全國美好教育校長峰會、江蘇省中小學課程基地與學校文化建設項目、江蘇省新兒童教育論壇、蘇派教育共同體、南京市學科教學研訓、寧臺行知論壇、優(yōu)秀教學成果獎推廣應用項目系列研訓等,加強理論學習,開闊教師視野,提升其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
(4)名師工作室(學科工作坊)。特級教師、市級帶頭人牽頭成立“名師工作室”;市級優(yōu)秀青年教師牽頭成立“學科工作坊”;南京市優(yōu)秀青年教師馮婭牽頭成立“英語學科工作坊”;市區(qū)級德育工作帶頭人牽頭成立“勞動教育工作站”“班主任工作站”等。
(5)青年教師訓練營(跨學科工作坊)。這是青年教師的俱樂部,通過“教師個人發(fā)展規(guī)劃”的制訂與實施,不斷提升教師專業(yè)技能,建設一支具有現代教育教學理念,善于學習、勤于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業(yè)務能力精湛、教學特色鮮明的教師隊伍。
在“雙減”背景下,啟動教師“333從游計劃”,為擔當“大魚”責任的教師賦能,激勵教師在“啟航座談”到“進階研訓”再到“修遠實踐”的歷程中力爭上游,重構“大魚先導,小魚尾隨”的“從游”景觀。
1.“三段式”啟航座談
針對新入職教師能夠迅速適應“雙減”趨勢,為支持他們能夠更好地行穩(wěn)致遠,把握教師發(fā)展的第一個高峰期,幫助新教師“扎住根、理頭緒、穩(wěn)情緒、定方向”,組織“三段式”座談。一是入職報到座談。主要介紹學?;厩闆r、明確工作基本要求、了解教師任職基礎等。二是入職初期座談。讓新教師及時反饋自己的工作進展,診斷在教學、班級管理、同事溝通、家校聯(lián)系中的問題,給予及時鼓勵與指導。三是一年考核座談。在前期充分調研基礎上,邀請新教師的指導團隊一起綜合評價,明晰教師下一階段發(fā)展的具體策略與路徑。
2.“三類課”進階研訓
為引領教師深入學習黨的教育方針,貫徹實踐“雙減”政策,設計“三類課”進階研訓。一是師德修養(yǎng)課。文化是學校發(fā)展的靈魂,師德是教師發(fā)展的根本。如何踐行“做智慧的點燈人”?必須以黨建為引領,以黨員教師為示范,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專題培訓,簽訂“師德公約”。二是業(yè)務指導課。始于初心、成于創(chuàng)新、臻于匠心。學校教研室各職能中心緊緊圍繞主任務,結合工作實際、教育前沿、社會熱點等進行培訓,護航教師匠心育人之路。三是精神成長課。以“青藍工程”為抓手,重構組織內“大魚”“小魚”“中魚”的關系,構建教師發(fā)展共同體,以“美好教育,成就美好教師”為主題,幫助教師拋棄焦慮、走上美好從教路。
3.“三層級”修遠實踐
將教師隊伍建設的現代化,轉化為實現“教育現代化2035”遠景目標的動力源泉,設計“三層級”修遠實踐。一是伙伴同行。鼓勵年級組、學科組教師組成學習共同體,相互分享、共同進步,以開放、柔軟的姿態(tài),吸納廣大教師在工作中進行學習,帶著學習任務去工作。二是骨干幫扶。學校在教研組中甄選師德高尚、教育教學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擔任“中魚”角色,發(fā)揮傳導與指引的作用,加速教師業(yè)務水平進一步提升。三是名師指導。聘請省市教育專家和學科帶頭人指導教師專業(yè)成長,簽訂“教師發(fā)展規(guī)劃書”,啟動“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培養(yǎng)計劃”,精準診斷教師發(fā)展問題,變“要我發(fā)展”為“我要發(fā)展”。
從游式教研通過整體規(guī)劃與建構,把重構自身專業(yè)生活的自主權還給教師,讓其在充滿意義的時空中,探索自我發(fā)展的邊界,遇見未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