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琴 李勇霞
學生曾向我提過“扶老難”的問題,當時,我給他們講了3個故事。
故事一
那年,家族微信群里突然蹦出一條消息:患老年癡呆癥多年的叔叔從家中走失!叔叔走失當天,堂姐家?guī)缀鮼y套了,報警、張貼尋人啟事、在公交站和地鐵口打探信息……親戚朋友也在朋友圈轉發(fā)尋人啟事。那時正值秋季,早晚溫差大,表姐家的監(jiān)控器拍到,叔叔走時只穿了一件短袖T恤和短褲。第一天尋找無果,到了晚上,我們就擔心他吃什么、冷不冷、睡在哪里,祈禱有好心人幫幫他。第二天,一位公交車司機提供線索,說是印象中叔叔曾搭乘過他的公交車到了光谷某站。這條信息讓我們很欣喜,因為至少有了尋找的方向。第三天,表姐一家人集中到光谷尋找,但依然沒找到。第四天,就在我們都快絕望的時候,收到了好消息:一位陌生人看到叔叔后撥打了110,警察根據(jù)報案信息聯(lián)系到了表姐。表姐說,在派出所看到叔叔時,叔叔手里提著一個塑料袋,里面裝著幾個饅頭和一瓶水,他說是別人給的。
我們感恩,感謝一個個陌生人的舉手之勞,讓我們和親人團聚。
故事二
一年深冬的某天,我們接到六舅的電話,告知六家家去世了。聽說六家家去世前失蹤了兩天,后來被六舅舅在一塊田里找到,發(fā)現(xiàn)時已經(jīng)沒有了生命體征。六舅舅悲痛地向我們描述當時的情景:六家家雙腳陷在淤泥里,兩手扶著腿,整個面部都泡在泥里,遠遠望去,只能看到彎曲的背。寥寥幾句話,我們就能想象六家家去世前的經(jīng)歷:陷入淤泥后,她想用力提腳走出,但失敗了,只好用手去拉腿,一不小心,就一頭栽倒在泥里,也不知是窒息而亡,還是因天冷而死。
沒有埋怨,但我們有遺憾,遺憾當時竟沒出現(xiàn)一個好心人去拉六家家一把,如此,悲劇完全可以避免。
故事三
又一年寒冬。晚飯后,我陪母親在小區(qū)附近散步。返回的路上,我們看見一位老爺爺上身穿一件大羽絨襖,下身只穿一條秋褲,光腳穿一雙拖鞋,走路很困難。我們不敢管,因為我們怕他倒下,到時有嘴也說不清。但我們也不忍離去。猶豫再三,我們還是上前詢問,但老人沒有回復我們,只是艱難地向前挪動著步子,我們發(fā)現(xiàn),他的目標是路旁的石墩,可能體力不支,想在石墩上休息一下。母親趕緊到附近的駕校借來一把靠背椅,不曾想,老人連落座的力氣都沒有了,我們只好兩手架著他坐上椅子。
在老人休息時,我找來小區(qū)商鋪一位熟識的老板見證整個事件過程。面對我們的詢問,老人依舊無法回答。我只好將老人的照片發(fā)到小區(qū)群,看看是否是小區(qū)內的老人。等了一會兒,群內無人應答,于是,我撥打了110。在等待的過程中,老人的家人根據(jù)小區(qū)群內發(fā)的位置找到了我們,皆大歡喜。
都說“扶老難”,但只有經(jīng)歷過的人才知道“不扶老”也許更難。所以,“扶還是不扶”真不是問題,“怎樣扶”才是真正的問題。在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用自己的愛溫暖別人。就像那個好心人給了叔叔饅頭和水,就像司機提供了叔叔的乘車線索,就像陌生人拿起電話撥打了110,就像警察及時聯(lián)系到了表姐……正是這些零星的溫暖,匯聚了扶助之光。
孩子,你們的能力確實有限,但只要有了助人之心,在保護自己的前提下,我們仍然可以微光聚熱,比如尋求大人幫助、向社區(qū)或警察匯報情況等。善心,是不分大小和形式的。更何況,一句溫暖的話、一個問候、一點力所能及的支持都是無須承擔任何風險的。
萬一不幸,你的善良被人利用,你也不要對助人望而卻步,因為我們害怕的不是小損失,而是害怕錯過弱者真正的需求。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光谷第二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