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愛玲 趙馨雨
“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在我國古代,就有圣賢提出教育是家庭與學校共同的責任,家庭或者學校任何一方的教育都無法也不能被對方所替代。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都不能承擔培養(yǎng)人這個艱巨而復雜的教育工程。
中小學家校共育的現實困境
1. 合作行動力不足
在目前的社會背景和教育背景下,絕大多數家長都認識到了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只有極少數家長經常和教師溝通,家長參加學校活動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梢?,大部分家長對于家校共育的重視只是停留在思想層面,行為上仍然是消極、被動的。
同時,教師也知道教育是教師和家長共同配合、相互協(xié)作的活動,家校合作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現實中很少有教師能做到經常和家長溝通。由此可見,家校共育的理念并沒有化為一種強大的執(zhí)行力。
2. 合作內容局限
家校雙方經常溝通的主要內容大多局限在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思想品德兩個方面,較少關注學生成長背后的其他相關因素,比如:身心健康、生活習慣、實踐技能等方面。
家校合作應涵蓋更加豐富的內容,小到學生生活和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大到學校培養(yǎng)計劃的制訂、教師個人業(yè)績的評定等,所有與學生成長相關的領域都應包含其中。
3. 合作方式單一
家長和教師溝通的有效性取決于溝通方式的選擇。在實際的交流溝通中,線上交流成為家校溝通的主要形式,尤其是農村地區(qū)的家長,外出務工的較多,像家訪、校訪、家長會這樣線下面對面的溝通方式用得很少。
4. 合作效果待加強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教師和家長各自在背后抱怨對方,教師控訴家長不理解,家長指責教師不體諒。這樣的現象并不是個例。家長與教師的目的一致,但為什么出現了矛盾呢?這說明雙方對家校合作的滿意度較低,雙方并沒有很好地溝通與融合,沒有達到“1+1>2”的效果。
中小學家校共育的明智之舉
自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春節(jié)團拜會上作了關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講話后,“家校共育”這個詞被推向了一個新高度。近些年,家校共育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基于對重疊影響閾理論的認識,旨在為農村地區(qū)家校共育效果與質量的提升提出有效的策略與建議。重疊影響閾理論是基于生態(tài)學理論和科爾曼的社會資本理論而提出的,倡導建立新型的家校合作關系。該理論認為,家庭、學校和社區(qū)對學生的發(fā)展不是孤立的,而是發(fā)生了重疊的影響,并建立了六種家校合作實踐框架,為家庭、學校和社區(qū)建立伙伴關系提供了具體的實踐內容。
1. 加強家長隊伍建設
家長雖然已經認識到家校共育的價值和意義,但由于自身的原因,在實際操作中時常顯得力不從心。因此,學??梢酝ㄟ^完善家長學校制度、開發(fā)家長課程來加強家長隊伍的建設。
《關于進一步加強家長學校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了家長學校的性質和主要任務,所以,學校及當地教育部門應該把家長隊伍建設也作為自己的辦學目標之一。首先,在開學初為家長上好“第一堂課”。其次,家長學校的課程可以包括必修課、選修課、函授課和面授課等多種形式。最后,學校要對家長學校的學習進行跟蹤與評價,采用適當的激勵機制,激發(fā)家長的積極性。這也正是重疊影響閾理論中強調的以關懷為主題的實踐模式之一,加強親子教育,幫助家長了解和創(chuàng)設兒童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
2. 創(chuàng)新家校對話機制
家校對話機制是確立家長作為學校多元主體的地位,尊重家長的主體權利,與家長平等對話,積極協(xié)商,解決教育教學問題,實現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發(fā)展。隨著現代治理理念的深入,家校之間的溝通方式早已不能拘泥于傳統(tǒng)的單向模式,而是要形成互動、雙向的溝通機制。如,建立三級家長委員會。
當前,家長委員會的成立情況并不樂觀,甚至有的只是流于形式。建立校、年級、班級三級家長委員會可以讓家長切實參與到學校的教育決策中。同時,家長應明確家長委員會的具體職責主要是參與學校管理、參與教育工作等方面。
3. 開發(fā)學校微信公眾號
現代科學技術的盛行給教育帶來了便利,學校和教師要善于利用新興的科技手段為學生的發(fā)展和教育的進步服務。學??梢栽谖⑿殴娞柹习l(fā)布學校動態(tài)、學生學習、生活等方面的訊息,讓身處外地的家長可以時刻參與到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中,還可以設置意見信箱、咨詢服務等,家長有任何意見或問題都能夠及時與學校溝通。如此,不僅可以提高家長對學校的滿意度,也能促使家校雙方更加順暢、和諧地對話與交流。
4. 明晰家校責任邊界
重疊影響閾理論表明,在教育學生的作用上,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力量既有重疊的部分,也有各自獨特的領域。意思是,對于學生的教育有時需要三者合力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有時又需要家庭、學校、社區(qū)明確自己的責任范圍,切勿模糊了責任邊界。我們在強調家校合作的同時也要注意雙方責任不清、權責不明的問題,家校雙方要明確自己的權責,不能越界,也不能無原則地退讓和迎合對方,把握好中間的“度”,實現家校合作效果的最大化。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辦好教育事業(yè),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在教育方式、教育內容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雙方的目的是一致的,缺少任何一方的教育都會給孩子的發(fā)展帶來消極影響。構建家校教育命運共同體,家長和教師要有效配合,整合教育優(yōu)勢,實現孩子的全面發(fā)展。學校教育是主陣地,是教育孩子的主體;家庭教育是基礎,是必要的補充。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把家長和學校對學生的期望匯成一股力量,助力孩子的成長。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
責任編輯?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