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凌 邱建衛(wèi)
摘要以往的試題解析較少從學科素養(yǎng)視角展開。依據新近頒布的高考和課改綱領性文獻等,嘗試以學科素養(yǎng)導向,對典型試題作解答分析,獲得若干解析例證。基于解析例證及分析,初步構建了試題解析模型,并從中獲得一些教學啟示。
關鍵詞 學科素養(yǎng) 試題解析模型 教學啟示
中圖分類號G633. 91文獻標志碼B
新高考改革實施之前,試題解析的常見形式是說明得出答案的推理過程,較少考慮解析應包含的要素、要素涉及信息及處理、處理后信息間關系的存缺、針對缺失關系的推理等。這些新考慮源于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由此嘗試從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視角展開試題解析探究。
1解析例證
1.1純言語信息類試題解析
【例1】(2021·江蘇適應性考試)6.端粒學說認為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細胞分裂后會縮短導致細胞的衰老。端粒長度的維持與端粒酶活性有關,端粒酶以其攜帶的RNA為模板使端粒DNA延伸。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每條染色體只有一個端粒
B.端粒酶中的RNA與核酶(有催化功能的RNA)作用相似
C.端粒的修復僅發(fā)生在細胞分裂中期
D.端粒酶在人體惡性腫瘤細胞中活性較高
參考答案:D。
解析:(1)情境信息初步提取。①端粒學說:端粒DNA在細胞分裂后縮短,致使細胞衰老;②端粒長度維持:活性端粒酶以其攜帶RNA為模板延伸(即修復縮短的)端粒DNA。
(2)已有知識提取處理。③端粒學說(教科書楷體部分):細胞衰老機制的假說之一……④染色體復制:復制后的每條染色體包含兩條姐妹染色單體。⑤有催化功能的RNA:酶絕大多數(shù)是蛋白質,少數(shù)是RNA。⑥細胞分裂中期:染色體高度螺旋化,不能復制或轉錄。⑦惡性腫瘤細胞:具無限增殖特性,即細胞不衰老。
(3)情景命題真假推斷:①③④→端粒數(shù)可達染色體數(shù)的2倍→A選項為假命題;②⑤→端粒酶攜帶RNA作用為提供模板,而非起催化功能→B選項為假命題;②⑥→修復縮短的端粒DNA時,染色體應解開螺旋呈染色質形態(tài)→C選項為假命題;①⑦→高活性端粒酶及時修復縮短的端粒,致使惡性腫瘤細胞不衰老→D選項為真命題。
1.2過程示意圖類試題解析
【例2】(2021·南京學情調研)25.(改編)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在強光照、高氧和低CO2情況下,葉肉細胞在進行光合作用的同時會發(fā)生“光呼吸”作用,過程如圖1所示。該過程中Rubisco酶催化C5與CO2結合生成C3的同時還可以使C5與O2結合,形成一個同樣的C3和一個C2,C2可參與線粒體的有氧呼吸,其部分中間產物經ATP和[H]還原轉變成C3參與暗反應?;卮鹨韵聠栴}:
已知強光下ATP和[H]的積累會產生O2-(超氧陰離子自由基),而O2-會對葉綠體光合作用的反應中心造成傷害。依據圖示信息,解釋植物在干旱天氣和過強光照下,光呼吸的積極意義是。
參考答案:干旱天氣和過強光照下,葉片缺水,氣孔部分關閉,二氧化碳吸收減少,低濃度二氧化碳使得光呼吸增強,光呼吸可以消耗多余的ATP和[H],從而保護葉綠體。
解析:(1)情境信息提取處理。①強光、高氧和低CO2時,伴隨光合作用發(fā)生“光呼吸”。②圖中異形圈內包含CO2固定(R酶催化)、C3還原(消耗ATP和[H])、再生C5等生理過程。③R酶還同時催化C5與O2反應生成C3(與CO2固定生成的C3相同,并參與C3還原)和C2;④C2參與有氧呼吸生成CO2的中間產物(消耗ATP和[H])也可生成相同的C3,并參與C3還原。⑤強光下,ATP和[H]積累產生相應自由基,損傷葉綠體光合作用反應中心。⑥光呼吸對干旱、強光下植物的生存有積極意義。
(2)已有知識提取處理。⑦光合作用包括光反應(產生ATP和[H],用于C3還原)、暗反應(含CO2固定、C3還原、再生C5等生理過程);⑧干旱會導致氣孔部分關閉,使葉肉細胞間隙出現(xiàn)低CO2情況;⑨強光會導致光反應產生較多O2、ATP和[H]。
(3)情境問題推理解決。⑦⑧⑨→②①→ATP和[H]積累→⑤→③④→ATP和[H]消耗→⑤損傷減小→⑥。
(4)推理過程邏輯表述。①干旱天氣(“if→then”/產生式/C-A規(guī)則,以下簡作“→”)葉片缺水(→)氣孔部分關閉(→)二氧化碳吸收減少(→)葉肉細胞間隙低CO2情況;②過強光照+Ⅰ(→)ATP和[H]積累(→)光呼吸增強(→)消耗多余ATP和[H](→)保護葉綠體。
1.3數(shù)學模型圖類試題解析
【例3】(2021·南通、連云港等七市一模)22.(改編)利用濾食性貝類改善水體光照條件,促進沉水植物的擴張與恢復是富營養(yǎng)化水體生態(tài)修復的重要途徑。研究人員以太湖常見底棲生物河蜆(濾食浮游生物、有機碎屑等)和沉水植物苦草為材料,根據太湖河蜆的自然豐度,設計了4組河蜆密度處理(對照組、低密度組、中密度組、高密度組)的實驗,研究河蜆對水質和苦草生長的影響,部分結果如圖2、3所示。分析回答:
圖2結果表明,各河蜆處理組中浮游藻類數(shù)量隨時間變化而。結合圖2分析,圖3中苦草相對生長率變化的原因是。
參考答案:減少河蜆清除浮游植物,增大了水體透光度,有利于苦草的生長
解析:(1)情境信息提取處理。①自變量是河蜆(濾食浮游藻類)密度(對照、低中高密度)。②因變量1:浮游藻類葉綠素a濃度。③因變量2:苦草(沉水植物)相對生長率。④圖2顯示的關系:隨時間(自變量2)延長,“實驗組”的因變量1“最終”與對照組變化相反,且有“最終”與自變量1負相關趨勢。⑤圖3顯示的關系:自變量1與因變量2正相關。⑥苦草相對生長率變化可能與水體光照條件改善等有關。
(2)已有知識提取處理。⑦水體富營養(yǎng)化及其危害:水體中N、P等劇增導致表面長出水華等,致使水體中光照條件惡化,進而限制水體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最終影響其正常生長。⑧科學探究產生的數(shù)據(表格等形式記錄的結果)可轉化為曲線圖、直方圖等數(shù)學模型,其目的在于直觀反映自變量與因變量的關系(結論)。
(3)情境問題推理解決。④②→以“因變量1”作為“浮游藻類數(shù)量”指標→自變量2與因變量1的關系是負相關→具體關系。⑦+Ⅰ→浮游藻類減少,光照條件改善→⑥+⑧①③⑤→因果關系。
(4)推理過程邏輯表述。Ⅰ(→)河蜆清除浮游植物(→)增大水體透光度(→沉水植物光合作用抑制解除,有機物積累增加)→有利于苦草生長。
2要素分析
2.1要素類屬
試題解析的要素應至少有情境信息、已有知識、推理解決和邏輯表述4種;素養(yǎng)視角下,可進一步厘清其類屬。
情境信息一般是新的事實,已有知識是教科書中事實及其支撐的各級概念,兩者最終支撐的是最上位的大概念,即生命觀念。而新事實和教科書中的事實一般來自生物學探究和實踐,屬科學探究的范疇。通常把推理的特定過程稱作思維,基于情境信息和已有知識推理解決特定的情境問題,屬科學思維的范疇;邏輯表述則是為適應紙筆測驗,而將推理解決的隱性過程顯性化。情境問題的來源和解決一般指向社會責任的體現(xiàn)和承擔。
2.2要素地位
試題解析要素有一般呈現(xiàn)順序,但要素地位與呈現(xiàn)順序并不一致,應基于“情境問題推理解決”厘清要素地位。
從類比視角,已有知識是“骨架”要素、情境信息是“關節(jié)”要素、推理解決是“聯(lián)結”要素、邏輯表述是推理解決的附生要素;“聯(lián)結”的前提是有“關節(jié)”成分,“聯(lián)結”的藍圖是固有“骨架”結構。從素養(yǎng)視角,科學思維的前提是已有科學探究提供的事實和下位概念等,科學思維需以生命觀念為藍圖,指向驗證生命觀念并解決與社會責任相關的問題,甚至通過新探究,形成新觀念,解決新問題。此外,在不同類型的例證中,要素涉及內容的比重也有差異。當前強調以情境為考查載體,情境信息比重有增加態(tài)勢,由此引發(fā)其余要素內容也相應增加。
2.3關鍵聯(lián)結
據分析,要素地位與“聯(lián)結”密切相關,可從教科書知識認知和問題解決兩個維度,進一步明確“聯(lián)結”與“關鍵聯(lián)結”。
(1)已有知識的結構化。從教科書知識認知結果的視角看,已有知識應是“聯(lián)結”正確的結構化知識體系。若從解決問題的視角,它既是順暢推理的知識基礎,又是情境信息“聯(lián)結”的技能基礎。
(2)情境信息的結構化。從解決問題視角來看,情境信息應形成“聯(lián)結”準確的結構化信息系統(tǒng),能被已有知識體系同化或順應。而在同化或順應,特別是順應中,會出現(xiàn)知識與信息“聯(lián)結”空隙。
(3)空隙填補最為關鍵。據上分析,“聯(lián)結”空隙(問題空隙/缺失關系)的填補是完整推理中最關鍵環(huán)節(jié)。例如,各例證中“情境問題推理解決”處的加粗文字,正是它們的存在,才使推理鏈得以建立。
3模型構建
基于例證及要素分析,參考奧蘇伯爾的問題解決模型,構建生物學試題解析模型如圖4所示。
4教學啟示
生物學試題的解析一般屬補償教學環(huán)節(jié),從減少補償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視角,可獲取相應啟示。
4.1應教結構化的知識
課程標準以生命觀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新版教材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教學不應再只重視單一的知識點或技能點的教學,而應更重視通過情境化的單元教學,實現(xiàn)高中生物學相關知識內容的結構化,促使學生更為系統(tǒng)地分析與探究新知識,進而構建更大、更完善的生物學知識體系,架起知識轉化為素養(yǎng)的橋梁。
4.2多練信息的結構化
從新的情境中獲取信息,并明確信息間的關系,是當前學生的薄弱之處,也是課堂教學效益提升的關鍵門檻之一。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教學不僅要重視教結構化的知識,更應重視通過深度學習,來實現(xiàn)學生習得的產生式系統(tǒng)等在新情境中的遷移。
深度學習實質上是結構性與非結構性知識意義的建構過程,也是復雜的信息加工過程,必須對先前知識進行激活,并和所獲得的知識進行有效和精細的深度加工。因此,在新情境中多練信息的結構化,是促進技能遷移的有效途徑。
4.3著重練關系的推理
在已有知識和情境信息間建立聯(lián)系,明確并設法填補問題空隙,是當前學生的最弱之處,更是課堂教學效益提升的終極門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教學應特別重視科學思維的培育,通過單元教學和深度教學,在結構化知識體系的構建學習、新情境信息的結構化訓練中,促使學生習得歸納與概括、演繹與推理、模型與建模、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等科學思維方法;著重訓練關系推理的顯性化表述,促進學生從不能表述推理,到能表述一兩步推理,再到能表述完整的推理過程。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皮連生.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5]吳曉凌.謹防高中生物新授課教學誤區(qū)[J].中學生物學,2013,29(10):27-28.
[6]邱建衛(wèi).普通高中生物學“學業(yè)質量水平”圖解的構建含義與使用[J].生物學教學,2021,46(9):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