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濤兒童繪本意向與風格淺析"/>
于鳳儀
(大連外國語大學,遼寧大連 116000)
人從自然走來,又將回歸泥土,人與自然的關系本為一體不可分割。但工業(yè)革命和資本泛濫走到今天,反讓這原本和諧的世界充滿了喧囂的雜音,給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帶來了滿目瘡痍,甚至逼近生存臨界點。即便如此,人們?nèi)匀幻允г诮疱X和物欲永生的虛幻里,前赴后繼無法自拔。近年來,薛濤推出一系列繪本,在寓教于樂中向兒童傳遞先進理念,試圖在素潔的心靈底色上描繪真善美的圖畫。薛濤以貼近兒童心靈的筆法,匯入獨特的奇思妙想,為讀者展現(xiàn)了閃動晶瑩光輝、如鉆石般璀璨的溫暖人性。他在作品里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反省宇宙萬物的量子關聯(lián),完成了一種寓言啟蒙,從而上升到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新高度。他的努力不僅獲得了國內(nèi)讀者的認可,更得到了世界范圍的認同。
自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在大地上留下無數(shù)腳印。這些腳印承載著更多歷史不曾記錄的篇章,給自然蓋上了時光的郵戳。在白山黑水的中國東北,冬季盛產(chǎn)鵝毛大雪,人類腳印會在雪地上清晰顯現(xiàn),留下行動與方向的標記,儲滿各種各樣的目光、情感與希望。不過,這些腳印會給這個世界帶來什么?人的腳步又會邁向何方?這既是社會現(xiàn)實問題,又充滿了深邃的哲學思辨。
在《腳印》里,作家選取了一個普遍視角切入,人的腳步從鄉(xiāng)村走向城市,探求一個時代的共性。父母撇家舍業(yè)擺脫貧困的追求,自是無可厚非。畢竟人們生活在當下,解決目前的困境極為迫切。但這種選擇撕裂了親情,使兒子小禧成為留守兒童。于是,他與爺爺?shù)那楦?,以及鄉(xiāng)村鄰里之間的故事,夾雜小禧對遠方父母的思念,成為這本書的主線。當讀者面對兩行雪地上離鄉(xiāng)的腳印,恍然意識到,如此常被人類忽視的自然,就這樣通過腳印連結在一起,定格為一幅圖畫。
作家給讀者講述的這個親情故事,就發(fā)生在當下,具有普遍性的社會問題,因而被我們持續(xù)關注。人類為了生存和生存得更好,在大自然里開辟鄉(xiāng)村土地,建立繁華都市。在鄉(xiāng)村與城市之間,無數(shù)人類的腳步,形成了一條腳印組成的道路。在這條路上,每天都在發(fā)生著生離死別的故事,讓人們時而歡笑,時而落淚。
留守兒童在北方冰天雪地,內(nèi)心渴望一個花紅柳綠的春天,因為那是父母回歸的團圓日子。這樣的思念日顯沉重,一個沉甸甸的主題落在雪地的腳窩里,也寄托在雪晴日出輕松明亮的希望里。故事里的小禧,因為牽腸掛肚的離別,一年四季守護爸媽的腳印,把所有的思念傾注在里面。如果暖風到來,腳印將會與冰雪一起消失,小禧便將種子一粒一粒地灑在腳印里,冰消雪化之后,野菊種子如同思念冒出了綠芽。一次意外山火毀掉了小禧日夜呵護的“腳印”,孩子傷心無比。在爺爺?shù)木暮亲o下,草梗如同畫筆抹上淺綠,腳印重生了,小禧也在春天迎來了回家的父母和久違的親情。
當農(nóng)村的打工潮席卷大江南北,農(nóng)民脫貧致富的步履擁擠在每一個建設中的城市。他們用自己的腳印在尋求平等、富足的夢想,犧牲了與家人團聚的美好時光。這種無奈和遺憾在成千上萬的家庭里上演,天氣在眼中愈加寒冷,孩子在心里更感孤獨。而在遠方的城市,父母用辛勤勞作換取金錢,不去思考其中的意義何在。但是情感注定藕斷絲連,小禧從媽媽的腳印跳進爸爸的腳印,腳印從寒冷里透出一絲溫情。薛濤巧妙地把人類情感與自然環(huán)境融合在一起,完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在他的眼里,腳窩里的每一叢野菊都在背誦古詩,當汽車按響喇叭,花蕾接二連三打開,舉起無數(shù)個小腦袋,眺望全家團圓的幸福。
薛濤的作品需要反復閱讀,在故事好畫面之外,他用生動的文字告訴我們,回歸內(nèi)心世界,關注每一個真實情感,才是真正明智的選擇。人類與自然本為一體,缺一不可。
國度,是不同民族的壁壘與利益之墻,往往以高山與河流為界,以無數(shù)血肉生命代價筑成。而在動物的眼里并非如此,他們會受國界制約,但又葆有相當?shù)淖杂啥龋皇苋祟惙芍萍s。在這個名叫《河對岸》的繪本中,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不斷跨越國境的小熊,它因腿傷寄居在一只老熊的樹洞里,將同類的愛通過栗子傳達出來,將栗香久久留存在讀者的腦海之中。
薛濤的繪本是經(jīng)久耐讀的,這本《河對岸》同樣具有這樣的高品質(zhì)。冰河此岸的冬眠老熊雖然缺乏食糧,卻可以在冬季安然入眠。雖然它被意外闖入的小熊驚醒,卻誤認為是自己的孩子,迅速進入情感世界?!罢`會法”在作家筆下使用合理而純屬,從而吸引讀者進入藝術空間。
繪本是作家與畫家共同打造的藝術世界,當讀者通過俄羅斯畫家安娜斯塔西亞?阿卡普瓦的畫筆,走入這個充滿溫馨和愛的藝術空間,開始感受到作家編織的美學之網(wǎng),那種傳遞到心靈的強烈震撼。那只河對岸的小熊,常年生活在異國的動物,如果沒有腿傷的意外,顯然很難來到這個國度。但是老熊和小熊并未受國度影響,它們的語言交流十分順暢。長時間的睡眠,甚至讓老熊誤以為面前的小熊就是自己的兒子,對栗子的要求成為親情鏈條再自然不過的一環(huán)。
我們再來看那條河,那條阻隔不同國度人們來往的籬笆。在熊的世界里卻被淡化至虛無,冰凍的河流成為一條通道,成為故事不可或缺的載體。人類既需要籬笆也需要自由,但在很多時候,利益紛爭在籬笆面前暫時被限制,自由也在這個時候被劃上休止符。如果不是冰雪天,如果不是人跡罕至,這條河顯然也成了動物流動的壁壘。
意外是驚嚇還是驚喜呢?作家似乎沒有在意這個重要問題。兩個不同國度的相遇,他們之間用栗子聯(lián)系起來的情感,那凝視的目光,那駐足的背影,才是故事想要傳達給我們的東西。那是人類遺忘很久的同類之愛、兩代親情。它讓我們跨越了國境之河,給讀者帶來的思考廣博二深邃。
那個小熊在樹洞里養(yǎng)傷,長達三個月的時間。而它最后的回家,是因為隔岸母親的親情紐帶,也提示我們界河依然發(fā)揮著作用,依然影響人類的交流與發(fā)展。但老熊嘴邊留著的淡淡栗子香,無疑在讀者心里留下了美好的惆悵,讓我們在細細品味里想到下一個冬天,以及人類的明天,是不是真的會變成一個地球村。
一個等待拆遷的舊巷子里,有一棵爸爸早年種下的桃樹,陪伴主人公小柯一同長大,視為自己的兄弟。舊巷子正在拆遷,鏟車來了,桃樹兄弟命懸一線,小柯挺身攔在鏟車面前,救下了桃樹兄弟。這是薛濤在繪本《桃樹兄弟》里呈現(xiàn)給讀者的世界,既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又增添了趣味、浪漫和人性的溫暖。
從森林走出的人類,對樹木和草地有著天然的親近感。但是這種親近,卻不得不讓位于幾十年來突飛猛進的經(jīng)濟發(fā)展,人們對于饑餓和貧窮的恐懼,遠遠大于植物兄弟的陪伴。作家給我們指出了這樣一個無奈的現(xiàn)實,人類離初衷原來越遠,這是一種最大的愚昧和短視,竟讓我們越陷越深無法自拔。
和魯迅先生療治國人精神一樣,作家為當下的歧路和困境開出了藥方,那就是重新審視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它們不是我們擺脫貧困可以任意踐踏的物品。自然是有生命的,而且這些生命是我們的父母與兄弟,它們陪伴人類走過所有發(fā)展壯大的日子,它們還將繼續(xù)陪伴之后的人類,不可或缺。
翻開歷史可以看到,睿智人類早在數(shù)十年前就開始呼吁環(huán)境問題,很多作家用自己的作品試圖挽救自然,其實也是在挽救人類自身的命運。但是這種努力的成效甚微,成人認為眼下的東西更重要,總覺得那些呼吁杞人憂天,實在難于改變。薛濤把教育的視角投向了孩子,只有在他們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將來才可能還我們一個蔚藍的天空,清澈碧綠的江河,干凈而有活力的土地。
在“二月二,龍?zhí)ь^”的日子里,孩子小柯剪了一個和桃樹一樣的發(fā)型。他找來爸爸幫忙,將桃樹兄弟移栽樓下院子里。作家從孩子的情感出發(fā),將改變付諸行動。春天到來了,桃樹兄弟長葉開花,一天比一天茂盛。未來似乎充滿希望晴天麗日,但捫心自問,真的會如此順利嗎?就如小柯和桃樹的一樣發(fā)型,在現(xiàn)實生活里很難見到,不會被學校和老師許可,因而具有別樣意義。它象征著人類的改變,要從打破已有的規(guī)則開始。
我們生活在規(guī)則之中,雖有牢騷和怨言,但大部分時間和大部分人都是順從的。人們很少去思考這些規(guī)則的合理性,即便不合理也無力去改變。在《桃樹兄弟》里,小柯不僅保留了和桃樹一樣的發(fā)型,還打算在來年的二月二,和桃樹兄弟一起再換一個新發(fā)型。不合理規(guī)則在作家書中,可以被合理改變。
人類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改變中,完成了今天的文明世界構建。我們應該堅信,新的規(guī)則改變會使人類渡過難關,走向新的輝煌。這種未來不應該只是人類的,還應該是自然的,是人和自然和諧共生又一次勝利會師。
中國作家薛濤與俄羅斯畫家伊戈爾?歐尼可夫聯(lián)袂創(chuàng)作的《邀人跳舞的小獸》出版伊始,就在業(yè)界和讀者中引起關注。人是否可以與獸跳舞?帶著這樣一個簡單又復雜的命題,我走入薛濤又一個靈異童話故事,畫家伊戈爾?歐尼可夫則用藍、白、黑、黃、綠的五色斑斕繪出了這個世界。一個難以邀人跳舞的小獸,最終和孩子們達成了默契,甚至吸引了一個成年人加入了他們的隊伍……
人是否可以與獸跳舞?成人與孩子通常給出相反答案。他們會說:“人只能跟人跳舞,不能跟風跳舞,不能跟樹跳舞,更不能跟小獸跳舞?!比欢?,從達爾文的《進化論》里,我們看到了從獸到人的艱難進化過程,獸性與人性的矛盾、糾葛、掙扎、分離……人類在試圖擺脫獸性的努力中,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現(xiàn)代文明,但又遺忘丟失了什么?于是,薛濤從小獸的故事出發(fā),帶我們找回平等、信任與美好……
一只小獸失去了原來的舞伴,不得不走進人類居住的屯子,在無數(shù)次邀人跳舞被拒絕之后,它找到了原來舞伴的兒子田寶。田寶最初也拒絕了小獸的邀請,給了它一把生銹的鋼鋸,與鋼鋸跳舞的小獸引起了村民的注意,田寶為保護小獸開始與之親近。最終他們吸引了一群小伙伴,甚至連一開始排斥小獸的田寶三叔也加入了他們。小獸、孩子、成人第一次達成了共識,開始了一場奇異而溫馨的舞蹈。
薛濤用柔軟的筆觸詮釋著生命的和諧與崇高。在他筆下,小獸不再是被獸性控制的動物,而是一個充滿人性的智慧生物。舞蹈作為一種較為深層次的交流,通過肢體語言傳達自身情感,小獸渴望與人舞蹈表達了一種生命孤獨中尋求愛和溫暖、打破物種之間隔閡的訴求。這個舞蹈走過了死亡,經(jīng)歷了鋼鋸的鋒利和金屬的冰冷,最終進入到柔軟且有溫度的境地。這種由堅硬到柔軟的過程,使得故事更為睿智豐滿韻味悠長,也向讀者傳達出一種剛柔并濟的辯證與不畏艱難的精神,體現(xiàn)了薛濤對于引導兒童成長的生態(tài)意識、生命和諧的創(chuàng)作觀。
中國志異文學源遠流長。早在先秦時期,《山海經(jīng)》中就有關于妖怪異獸的記載,《聊齋》中的志怪傳奇也充滿了神秘色彩。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薛濤的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本土化特點,他筆下的小獸擯棄了傳統(tǒng)中國文化中妖怪異獸的恐怖形象,注入愛與童趣的靈魂。他結合兒童幻想文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民族化表達方式體現(xiàn)東方魅力,給志異文學以新生與活力。
除了積極展現(xiàn)東方文化,薛濤也為促進中外兒童文學交流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繪本《邀人跳舞的小獸》正是這一努力后的豐碩成果。中國作家薛濤與俄羅斯插畫家伊戈爾?歐尼可夫相隔萬里,卻攜手共創(chuàng)了如此美妙的一個童話世界。正如同國際兒童讀物聯(lián)盟主席張明舟先生在本書導讀所說:“繪本,其實也是文字作者和插畫師一起跳舞。舞跳得好不好,既在每位舞者精湛的舞技,也在共舞時舞伴間高度的默契……”兩位文學藝術名家的配合無疑是默契的,他們之間的默契跨越了民族距離、打破了國度界限,如同故事中的人與小獸共舞那般和諧。
我們贊嘆薛濤的文字的同時,又為伊戈爾?歐尼可夫藍、白、黑、黃、綠五色斑斕的世界而震撼。他仿佛諳熟中國傳統(tǒng)的五行哲理,使繪畫在整體呈現(xiàn)出一種冰冷、幽暗的色調(diào),又透出溫馨與希望。那只封面上被放大的做出滑稽動作的小獸,通體漆黑、毛發(fā)蓬松,有著貓的頭和松鼠的身體,一對藍、黃雙色的貓眼令人聯(lián)想到高貴優(yōu)雅的波斯貓,但吐出的舌頭和舞蹈的動作又活潑靈動。這就使得整個畫面在打破所有束縛的努力中,呈現(xiàn)出勃勃生機。在故事漸進中,畫面開始以藍、白、黑三色為主,隨著故事的發(fā)展,小獸和人類的關系更加親近后,開始出現(xiàn)大片生機勃勃的綠色和柔暖的黃色;待到小獸再次被人類傷害,插畫又恢復到之前的冷色;結局圓滿時,插畫以暖黃色為主、加入了更多絢麗的色彩,似是雨過天晴的彩虹。
掩卷深思,發(fā)展的道路上人類充滿矛盾,一邊在破壞,破壞自然環(huán)境;一邊在建設,萬物皆為我驅(qū)使。歸根結底是欲望在過分膨脹,忽略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人類是自然之子,可是我們處處可見,自我膨脹讓人類覺得自己是主人。這種角色的錯位造就了所謂的輝煌文明,也給自然環(huán)境造成了難以逆轉(zhuǎn)的破壞。當我們看到電影《流浪星球》會陡然驚恐,如果人類不反省不改正,電影就會成為未來的真實。
有人類的情感與心態(tài),以動物的形象出現(xiàn),兒童文學充滿了隱喻和象征。當我們對動物的研究越來越深入,驚喜發(fā)現(xiàn)它們遠比我們料想的聰明,而且充滿情感。人類在艱難環(huán)境中生存,形成了以動物為食物的生活習慣。動物為了活下去,也時常出現(xiàn)食人的案例。在幾千年時間里,人和動物成為敵人,互相戒備恨意難消。當人類日益強大,成為食物鏈的頂端,動物失去了與人類抗衡的資格,甚至被滅絕和瀕臨滅絕。我們是否能夠放下積怨,與之和平共處,開始一個人與動物的新紀元?
如今人類格外重視自然環(huán)境,對動物的保護與愛的意識與日俱增。但我們看到,仍然有人不服法律和規(guī)則,為了獲取財富貪婪向自然和動物攫取,導致地球環(huán)境繼續(xù)惡化。新冠肆虐,就是自然對人類的警告!兒童文學作家牢記使命,用文字的形式喚醒讀者,從孩子的啟蒙入手,實乃功德無量。
薛濤作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深邃、廣闊又充滿哲理,讓人閱讀之后掩卷深思,頗有繞梁三日余音不絕之感。他以兒童清澈的目光探尋世間美好與哲理,以故事的方式啟發(fā)讀者思考,熨平心靈冷漠與隔閡,帶領大家尋求一條人好自然和諧共生的未來之路。他的腳步充滿藝術性,能讓讀者換發(fā)心底的熱情,像極了一場動人的舞蹈。這場別樣的藝術共舞跨越了國度和時空,甚至跨越了文字與繪畫藝術,為世界與未來帶來了更深層面的示范與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