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鋒 太原科技大學晉城校區(qū) 山西科技學院
現(xiàn)代籃球競技運動對運動員本身的身體素質(zhì)有很高要求,籃球運動員只有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zhì),才可以滿足籃球運動高空爭奪、激烈對抗的要求。在籃球運動中,有很多動作需要在空中進行,這就要求籃球運動員具備良好的彈跳力,出色的彈跳力對于籃球運動員上籃、跳投、扣籃、爭搶籃板球等都有極大幫助。彈跳素質(zhì)決定了籃球運動員的進攻空間、防守面積、籃板球獲得等,占據(jù)空中優(yōu)勢能更容易獲得籃球競技的勝利。因此,在實踐中,注重籃球運動員彈跳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籃球運動中,彈跳素質(zhì)主要是運動員開展籃球練習、比賽過程中,通過下肢及全身的協(xié)調(diào)用力,合理的應用縱跳動作,讓身體快速彈起騰空,其涉及原地起跳初速度、起跳高度、連續(xù)起跳時間、助跑起跳高度等。籃球運動的特性決定了彈跳情況也具有一定特殊性,有可能是雙腳起跳,也有可能是單腳起跳,還有可能是急停狀態(tài)下起跳,或者是后退過程中起跳,既有可能是一次起跳,也有可能是連續(xù)多次起跳,具有很強的多變性、隨意性。彈跳素質(zhì)是籃球運動員最重要的身體素質(zhì)之一,其取決于速度、力量、柔韌性等各方面,尤其是下肢的爆發(fā)力。
振動訓練主要是將振動看作是刺激源,將其應用到訓練中。人體在實際運動中,會募集更多的運動單位參與到活動中,從而滿足人體運動需求,這也使得肌力可以快速增長,在訓練中,由于運動員受到的負荷量是一直變化的,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造成的刺激也存在差別,神經(jīng)系統(tǒng)需要不斷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與運動需求向契合。通過振動條件的施加,能讓運動負荷一直變化,這對于運動員神經(jīng)調(diào)節(jié)系統(tǒng)反應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幫助。振動訓練方法最早是由德國提出的,主要是用于醫(yī)學康復,在20世紀80年代振動訓練技術開始被應用到運動訓練中,目前振動訓練器已經(jīng)實現(xiàn)商業(yè)化,這些訓練器被廣泛應用到各種運動訓練中,如NBA 訓練、CBA 訓練等。
從本校學生中選出18 名學生參與本次研究。為了保證研究的客觀性,所有參加學生都是男性,并且參加實驗的學生身體體重、年齡、訓練水平都比較接近,學生的身體沒有重大傷病。在訓練期間,所有學生都保持正常的飲食、生活習慣,將所有參加實驗訓練的學生分成兩組,一組9 人,其中實驗組的學生采取振動訓練方法,對照組的學生采用傳統(tǒng)的訓練方式,兩組學生都需要參加半蹲訓練、跳躍練習,其中實驗組的學生需要在振動條件下進行半蹲、跳躍訓練。
相關文獻資料表明,30~50HZ 的振動訓練是安全范圍及最佳選擇范圍,超過50HZ 后,振動能量會通過波的方式進行傳播,容易引起人體神經(jīng)失調(diào),同時在振動訓練過程中,需要避開共振區(qū)對人體造成的傷害。在振幅相同下,振動頻率越高,振動訓練的效果越強,肌肉力量、做功能力也越強。對此在籃球運動中設置振動訓練方案時,應該對影響訓練效果的各項要素、安全要素進行充分考慮,選擇適宜的震動頻率。綜合各項因素,在本實驗中,兩組訓練方案如表1、表2所示。
表1 對照組學生訓練方案
表2 實驗組學生訓練方案
結合籃球運動的跳躍特點,在引導學生開展半蹲練習時,膝角需要控制在90°~120°之間。
實驗一共進行8 周,在實驗開始后的第一、三、五、八周的周末進行一次測試,每次測試均在下午進行。測試之前的48h 學生不參加力量訓練,避免力量訓練影響到實驗結果,同時在測試前學生禁止服用營養(yǎng)補劑、合成類固醇。為了防止學生出現(xiàn)上午、下午交叉訓練及測試對縱跳造成的不良影響,實驗在下午3~5 點進行。
對實驗組學生,在實驗前平均縱跳高度為(62.3±7.4)cm,在實驗一周、三周、五周、八周后的平均縱跳高度分別是(64.5±7.9)cm、(67.7±8.1)cm、(68.5±8.2)cm、(71.5±8.4)cm。
對照組學生在實驗前的平均縱跳高度是(62.5±7.3)cm,在實驗一周、三周、五周、八周后的平均縱跳高度分別是(62.5±7.9)cm、(64.1±7.1)cm、(65.3±6.2)cm、(65.5±7.4)cm。
縱跳高度是影響籃球運動員彈跳素質(zhì)的首要因素,在本次實驗中,在實驗之前兩組學生在縱跳高度成績上沒有明顯的差異,而經(jīng)過八周的實驗訓練,實驗組學生的縱跳高度要顯著高于對照組學生的成績。由此可見,傳統(tǒng)的訓練方式與振動訓練方法都可以促進籃球運動員縱跳高度的提升,但是振動訓練在提高籃球運動員縱跳高度上的效果更好,要強過傳統(tǒng)的單純力量訓練方式。
實驗組學生在實驗前的平均起跳初速度為(286.1±60.5)cm/s,在實驗一周、三周、五周、八周后的平均起跳初速度分別是(288.6±60.3)cm/s、(280.6±66.2)cm/s、(290.6±60.5)cm/s、(356.4±62.6)cm/s。
對照組學生在實驗前的平均起跳初速度為(288.2±61.3)cm/s,在實驗一周、三周、五周、八周后的平均起跳初速度分別是(290.4±61.2)cm/s、(283.1±62.5)cm/s、(291.3±62.1)cm/s、(349.5±63.4)cm/s。
實驗研究表明,經(jīng)過八周的訓練后,兩組學生的起跳初速度變化并不是很明顯,通過查閱資料及前人分析得出,遺傳因素對彈速的影響比較大,而后天的抗阻力量訓練帶來的影響相對比較小。
在籃球運動中,起跳初速度是很關鍵的影響要素,無論是身高相同,還是身高相差較大的運動員,在起跳出速度上的差距都會對實際運動造成影響。在爭籃板球、跳球、封蓋等過程中,起跳初速度比較快的運動員更容易獲得速度上的優(yōu)勢,提前獲得制空權。在籃球運動中,速度和高度一直存在矛盾,運動員為了獲得快的起跳出速度,預蹲距離會有所減小,從而對縱跳高度帶來影響,反之要想讓縱跳高度最大化,就會損失起跳出速度的優(yōu)勢。所以如何讓籃球運動員既可以快速起跳,又能獲得不錯的縱跳高度是一個重點話題。
對籃球運動員來說,在運動中大多會在不完全下蹲的情況下起跳,以此獲得球權。對起跳動作結構開展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大腿肌肉群的作用相對較弱,因此可以通過提高小腿肌肉群力量促進彈跳能力。
實驗組學生在實驗前的平均起跳爆發(fā)力為(33.2±4.7)N/kg,在實驗一周、三周、五周、八周后的平均起跳爆發(fā)力分別是(34.5±4.1)N/kg、(35.7±4.5)N/kg、(37.6±4.7)N/kg、(39.5±4.4)N/kg。
對照組學生在實驗前的平均起跳爆發(fā)力為(32.9±4.1)N/kg,在實驗一周、三周、五周、八周后的平均起跳爆發(fā)力分別是(34.1±2.1)N/kg、(34.7±2.5)N/kg、(35.6±2.7)N/kg、(36.5±2.5)N/kg。
兩組學生在實驗前,起跳爆發(fā)力沒有明顯的差別,而經(jīng)過八周訓練后,兩組學生的起跳爆發(fā)力都有了一定提高,并且實驗組學生在起跳爆發(fā)力上的提高水平要高于對照組學生??梢妭鹘y(tǒng)的力量訓練和振動訓練方法都能促進籃球運動員的起跳爆發(fā)力提升,但是振動訓練法在提高籃球運動員起跳爆發(fā)力上的優(yōu)勢更加明顯。
籃球運動員的瞬間爆發(fā)力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其彈跳能力。爆發(fā)力是在短時間內(nèi),運動員盡可能多的調(diào)動運動單位,使得肌肉最大收縮,運動員在完成動作時的力量越大、速度越高,其爆發(fā)力就越強。振動訓練是通過振動刺激干預,來增強神經(jīng)發(fā)放沖動頻率、強度,改變神經(jīng)中樞機制,激活高閾值、低閾值的運動單位,促進了肌肉收縮力度提升,增強了肌肉爆發(fā)力。
實驗組學生在實驗前的平均半蹲最大負荷為(129.55±13.36)KG,在實驗一周、三周、五周、八周后的平均起跳爆發(fā)力分別是(136.65±14.18)KG、(145.37±14.55)KG、(157.26±16.06)KG、(165.45±17.72)KG。
對照組學生在實驗前的平均半蹲最大負荷為(128.51±13.35)KG,在實驗一周、三周、五周、八周后的平均起跳爆發(fā)力分別是(136.14±13.24)KG、(136.34±15.35)KG、(148.16±14.25)KG、(149.45±16.11)KG。
兩組學生在實驗之前關于半蹲最大負荷并沒有明顯的差異,在完成了為期八周的系統(tǒng)訓練之后,實驗組、對照組學生的半蹲最大負荷能力較之前都有了明顯的提升,同時實驗組學生的提升幅度要遠遠超過對照組的學生,表明振動訓練用于籃球運動員肌肉力量提升有良好的效果。
在實踐中,肌肉力量會對籃球運動員的彈跳素質(zhì)帶來直接的影響,而影響運動員肌肉最大力量提升的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肌肉生理生化條件及形態(tài)的改變;二是神經(jīng)肌肉系統(tǒng)協(xié)調(diào)性的改善;三是相關激素水平的提升,如血清睪酮、生長激素等。通過振動刺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大肌肉得到的刺激力度,使得肌肉更加興奮,從而增加肌肉的運動單位,能讓更多的肌纖維參與到運動收縮中,這就會促進肌肉收縮力量的提升。
同時與平常訓練產(chǎn)生的刺激相比較,振動刺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振動刺激會出現(xiàn)加速度,進而引起超重、失重現(xiàn)象的發(fā)生,在這種情況下籃球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其負荷會處于一個不停變化的狀態(tài),這就會促進籃球運動員神經(jīng)中樞協(xié)調(diào)性的改善,強化了神經(jīng)調(diào)節(jié)功能,使得參與肌肉運動的肌纖維數(shù)量增加,促進了肌肉力量提升。借助振動訓練還可以促進籃球運動員機體血液循環(huán)加快,增強了機體的激素作用,增大了肌肉體積及肌肉力量。此外,借助振動訓練能進一步促進人體生長技術、睪酮分泌,其中生長激素對于肌肉蛋白質(zhì)的合成代謝有極強的促進作用,有助于肌肉力量發(fā)展;而睪酮則加快了核酸與蛋白質(zhì)的合成,進一步加快了機體攝取氨基酸,推動了骨骼、肌纖維生長。
實驗組學生實驗前的助跑單腳起跳摸高成績平均是(316.22±13.25)cm,實驗后助跑單腳起跳摸高成績平均是(326.41±14.16)cm。實驗前的助跑雙腳起跳摸高成績平均是(316.12±13.24)cm,實驗后助跑雙腳起跳摸高成績平均是(327.18±15.24)cm。
對照組學生實驗前的助跑單腳起跳摸高成績平均是(316.53±12.34)cm,實驗后助跑單腳起跳摸高成績平均是(325.24±13.21)cm。實驗前的助跑雙腳起跳摸高成績平均是(315.24±13.47)cm,實驗后助跑雙腳起跳摸高成績平均是(326.23±14.72)cm。
經(jīng)過訓練后,兩組學生在單腳、雙腳起跳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提升幅度都不是很大,并且兩組學生成績對比并沒有差異,這可能是由于學生本身的身高、臂展、助跑速度等都會影響到起跳摸高成績,實驗具有比較大的誤差。
綜上所述,通過45HZ 頻率、2mm 振幅的振動訓練,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籃球運動員的縱跳高度、起跳爆發(fā)力、半蹲最大負荷,而對于籃球運動員的彈速及助跑單雙腳起跳摸高成績沒有明顯的提升作用。表明傳統(tǒng)力量訓練與振動訓練法相互結合是比較合理有效的,可以在振動刺激下促進籃球運動員彈跳素質(zhì)的提升。
在籃球運動員彈跳素質(zhì)培養(yǎng)上,振動訓練法起著很好的作用,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振動訓練法應用到籃球運動員彈跳素質(zhì)培養(yǎng)上,能顯著提高運動員的彈跳爆發(fā)力,并且振動訓練法還可以促進籃球運動員下肢力量的提升。因此,在實踐訓練中大學體育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合理的應用振動訓練法引導學生進行彈跳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