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鐵軍
摘要:我國古代的詩歌起源于先秦,到唐代達到巔峰,文人詞起源于隋唐,到宋朝達到巔峰,形成我國古代完整的詩歌體系。從文學發(fā)展歷史來看,中國的詩歌文化源遠流長,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文明積淀,到今天仍然熠熠生輝。我們在詩中能看到風花雪月,看到人間煙火,既有讓人向往的風景,又有心向往之成為的人物形象。在具體的詩歌學習中,讀詩若能與詩人心意相通,必然會體味到深刻的意境和民族精神。因此,教師要從日常的古詩詞教學入手,分析小學古詩詞的新型教學方法,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古詩詞欣賞能力,激發(fā)他們對古代詩詞學習的熱愛,保證他們文化素養(yǎng)的逐步提升。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詩詞教學;文化風骨
前言
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語文學科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質(zhì)。而詩歌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它既再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又能給我們的教學、生活帶來正面的影響,對我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師要重視古詩詞教學,要加強對學生古詩詞鑒賞的引導,才能使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和人文精神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一、第一點:教師要轉(zhuǎn)變教育理念
在傳統(tǒng)小學教育中,語文教學只注重對學生知識的教育,將學生視為知識被動接受者,根本不在意學生是否聽懂,是否能夠接受,就直接將理論知識灌輸給學生,在這樣的教學里,教師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缺乏一定的理性,也壓抑了學生興趣的滋生和身心的成長。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讓學生在掌握基礎詩詞知識的同時能夠完善自身各方面的技能。
二、第二點:提取名句,深挖內(nèi)涵
小學古詩詞教學側(cè)重于學生課堂和課后對詩句的大量積累,對詩文名句的理解是學生深入研究古詩詞文本的基礎,也是詩詞研究的重點。教師可以通過合理運用朗讀、游戲等方式來幫助學生掌握詩詞名句。
在學習《夜書所見》時,提煉寫秋天景色的名句“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學習《詠柳》時,提煉描寫春天新柳的名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提煉寫思鄉(xiāng)思親的名句“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這些詩人筆下的四季、風物以及深情都有他們自己的風骨,集中展現(xiàn)了詩人熱愛自然的情感或是思念的情懷。秋日夜晚,獨在異鄉(xiāng)的詩人葉紹翁看見簌簌落下的秋葉,不禁感到一絲絲寒意,陣陣秋風又勾起了他思鄉(xiāng)的心緒;在賀知章眼中,眼前的新柳就像一位剛梳上新妝的少女,楚楚動人,煥發(fā)著青春的氣息,垂下的一根根枝條就像是少女綠羅裙上的飄帶,搖曳生姿;又是一年重陽,在家鄉(xiāng)和親人又一次登高和插茱萸的時候,獨在異鄉(xiāng)的王維不免覺得失落,一股思鄉(xiāng)思親的心緒油然而生。在學習時,還可以拓展一些和詩歌中四季、風物以及情感相關(guān)的音樂作品給學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學生可以學唱這些歌,在曲調(diào)里更好地品味詩詞的風骨。
三、第三點:鋪墊歷史背景,激發(fā)學生情感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本中出現(xiàn)的詩歌思想感情很強烈,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詩詞時,應考慮學生的理解需求,以詩詞背景為依據(jù)。學生在了解古詩文的背景和作者經(jīng)歷之后,會對當時詩人的心情有更深的理解。為了讓學生對古詩產(chǎn)生興趣,老師首先要給學生介紹一些古詩的好作品。比如給學生介紹有趣的詩詞典故,或者給學生講解古詩詞背后的故事,讓他們從古詩中理解文字魅力,感知詩詞蘊含的文化,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很容易被文字所吸引,自然而然就會對古詩詞的研究產(chǎn)生興趣。
例如,在學習朱熹詩詞《春日》時,就可以介紹其創(chuàng)作背景:北宋靖康元年,北宋首都汴梁被金人占領,徽宗、欽宗成為俘虜,中原國土在一片戰(zhàn)火中易主。趙構(gòu)逃難到江南,茍且偷生地生活,在臨安的朝代南宋慢慢“嶄露頭角”。朱熹也曾北上到達泗水之地,那時這里還是一片美好的景致,如今卻被金人侵占。這首詩表面在寫春天的美好風景,實則暗含哲理,表達了朱熹在亂世中希望能夠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祈愿。
介紹完背景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多次朗讀,加深他們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記憶,學生通過背景介紹大概能感知到朱熹創(chuàng)作時的心境。朱熹看到舊游之地的美好,不禁回想起以前的美好,明寫景,實則又有抒情,又有講理,朱熹想在亂世中尋求一份美好,然后老師就可以讓學生自行查找和《春日》一樣的哲理詩,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薄皶斄杞^頂,一覽眾山小。”“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钡日芾碓娒?。這就很好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感覺到課堂和自身的聯(lián)系,并且能夠在課堂輕松快樂的氛圍里認真學習,豐富了學生的詩詞積累,加深了他們對詩詞的理解和認識。
四、第四點:體會意境,提升審美意趣
詩詞里廣泛用意象營造意境,意境是詩詞美的靈魂所在。在古詩文的教學中,只有心中有豐富的聯(lián)想,才能在心中描繪出一幅詩詞畫卷,從而幫助學生領略到意境美和畫境美。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想象力,做到物我交融,才能產(chǎn)生情感共鳴,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
在講解林杰的《乞巧》時,應當提取詩詞中的意境和意象,如碧霄、天河、秋月以及紅絲,七夕之夜,仰望漫天星河,仿佛看到了鵲橋之上,隔著“天河”一年一會的牛郎織女。一家人看著月亮,心中有著美好的祈愿,手中也不知穿過了多少條紅線。本詩再現(xiàn)了古代乞巧節(jié)的過節(jié)盛景,體現(xiàn)了人們的喜悅之情,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由此,學生從學習中可以領略古詩文獨特的意境美,不斷提高鑒賞能力與審美想象力。
五、結(jié)語
一個人是否讀過歷史和詩歌,從他的個性和思想便可以看出?!肮旁姟笔枪糯幕木A,它既包含古代的歷史文化,又包含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充分地反映了東方的傳統(tǒng)審美內(nèi)涵。詩行千載,雖然沒有“風塵仆仆”,但也充滿了詩情畫意。因此,在小學詩詞鑒賞課程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審美、欣賞以及理解能力進行培養(yǎng),這樣才能為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養(yǎng)成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羅倩.新課標指導下的小學語文詩詞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成長,2019(10):135-135.
[2]羅先萍.淺談小學語文詩詞教學[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0(1):59.
[3]李旺祥.淺談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J].學周刊.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