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平
摘要:隨著教育的發(fā)展和改革,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家長開始關注在教學過程中的讀寫結合。尤其是在語文教學中,有效的讀寫轉換,既能有效地推進素質教育,又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為將來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谝陨戏治觯疚膶慕虒W中讀寫轉換的重要性和存在的問題結合小學低年級的閱讀和寫作在這個階段的特點展開探究,為能有效地激活語文課堂,提高教學效能,發(fā)展學生學習思維、情感意識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年級;讀寫轉換;模式探究
前言
每個語文老師都知道,讀和寫是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它們的存在一直都是相互促進的。隨著新課標的實施,讀寫結合成為了小學教師在教學中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因此,在實踐中,要正確認識和把握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征,并將其整合起來,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切實的提升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讀寫知識水平。
一、讀寫有效轉換在小學階段的重要作用
在語言教學中,閱讀和寫作是最關鍵的,正確的閱讀和寫作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語言,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其他的課程,因此,在目前的教學中,加強閱讀和寫作是很有必要的。首先,通過“以讀促寫”,讓學生理解作者的思維和技巧,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創(chuàng)作方向,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在長期的閱讀和積累中,能積累名言佳句,把它們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讓自己的作品得到得到優(yōu)化。其次,也可以通過寫作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之形成一種互補的聯(lián)系。而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寫作水平并不高,所以他們可以通過不斷的練習來獲得更多的信息,從而獲得更多的靈感和思路??傊?,通過讀寫的合理轉化,使學生在閱讀中提高自己的寫作技能,在寫作中深化對文章的理解,從而達到合理發(fā)展的目標,為語文和其它學科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小學課堂讀寫結合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寫作與閱讀教學相分離。在教學中,普遍采用閱讀和寫作兩種不同的教學方式,教師更習慣將閱讀與寫作分開授課,才此以往,對學生的語文發(fā)展會有很大的影響。目前,將閱讀和寫作相結合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方法,但在實踐中必然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首先,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材中的內(nèi)容教學是主要的,它可以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的能力,也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的句子,而作文往往是在每一節(jié)課的末尾都會有一個單獨的系統(tǒng),這樣的方式可以使整個教材看起來脈絡更加清晰,同時具備一定的合理性。然而這樣的設置在很難將閱讀與寫作融合在一起。其次,老師們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并不習慣將二者相結合,這就造成了老師們在布置作業(yè)時,往往會將閱讀和寫作分離開來,使閱讀和寫作之間的關系嚴重分離的情況。
(二)閱讀和寫作的結合還不夠嫻熟。語言教學歷來強調(diào)不斷練習和掌握,所以在教學中,老師往往會在教學中設置一系列的閱讀和寫作練習。然而,就目前來看,安排的閱讀和寫作力度不足,致使讀寫無法有效地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在進行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訓練時,要使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以素在的形式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從而實現(xiàn)更多的靈活應用。但在實踐中,學生無法將自己搜集到的句子和靈感有效地應用到作品中,造成這種情況的最大原因在于老師們對他們的閱讀和寫作的重視不夠,所以老師應該加大對學生的訓練,讓他們能夠在不斷的練習中建立起自己的寫作體系。
三、小學課堂讀寫轉換教學模式的應用探究
(一)正確地掌握閱讀與寫作的關系。閱讀一向是寫作的基本要素,而寫作也對閱讀有更有效的幫助。因此,必須對閱讀的涵義進行合理的界定,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吸取其營養(yǎng)和精髓,從而形成自己的寫作體系。因此,閱讀與寫作、寫作與表達,是一進一出的,教師要正確地把握讀寫的關系,使閱讀和寫作的轉換落在實處。同時,通過反復的閱讀,使學生能夠真正地融入到文本中,通過與文本的對話,感受到語言特有的魅力。比如,部編版一年級教材《荷葉圓圓》的學習時,老師就可以充分利用語言的優(yōu)勢,把課堂的核心智力發(fā)揮到最大,在理解詩歌中,運用形象化、擬人化的方法來描繪圓圓的綠葉。使同學們在荷塘中領略夏日的童趣,領略到了生機盎然的荷花,體驗到了小水珠、蜻蜓、青蛙、小魚對荷花的喜愛和喜悅。這些語言對啟發(fā)孩子們的智力、充實心靈、豐富經(jīng)驗、發(fā)展想象力都是很有幫助的。
(二)要正確掌握閱讀和寫作的切入點。首先,老師要主動制定與單元學習相關的閱讀與寫作規(guī)劃。目前的教材,每個單元都有自己的任務和練習,所以老師要抓住重點,根據(jù)課文的教學目的,將閱讀和寫作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比如,在一年級的《樹和喜鵲》中,老師可以設置一個問題:“樹和喜鵲發(fā)生了什么事?”通過對“樹很孤單、喜鵲也很孤單”“樹很快樂、喜鵲也很快樂”等語言的深入感悟,幫助學生把握住“孤單”“快樂”的意義,從而明白如何將這些語句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三)在課文中有效地填充空白。在閱讀教學中,課文中會有多出留白,這種空白是幫助起學生思考的。因此,要善于運用這些留白,引導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比如,在部編版小學一年級教材《怎么都快樂》中,有一句話:“正好用紙折船,折馬……”,“……”的含義很多,老師還可以讓學生想象一下紙上的東西是什么,這樣,學生就可以通過玩折紙游戲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可以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并將其應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增強閱讀和寫作的能力,為以后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拓展課外延伸,增加閱讀和寫作的技能。老師可以把好書或讀物推薦給低年級的同學,讓他們在課后看,這樣能有效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另外,鼓勵同學們做好讀書筆記,把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的精彩段落和佳句記下來,同時也可以讓同學們?nèi)ツ7逻@些精彩的句子,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第三,在教學中,老師可以在課堂上挑選具有典型性的古典詩詞,并指導學生朗讀、背誦,并將其應用于寫作。老師不僅欣賞、表揚學生的創(chuàng)意作品,還能將其編入班級的作文集,并將其上傳到學生的家長微信群中,與大家共享,以此來激勵學生。夯實讀寫學習的基礎,樹立寫作的信心,最終能提升學生各個學科的綜合素養(yǎng)。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教育的持續(xù)發(fā)展,新課程改革也在不斷進行。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把握好“經(jīng)緯”,將閱讀和寫作的結合起來,并在閱讀和寫作中不斷地探索出相應的教學手段,構建小學低年級讀與寫的有效轉換,消除學生畏難心理,吸收文化智慧,讓學生學會自主搜集各種寫作材料和靈感,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想,從而為以后的語言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海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應用[J].求知導刊,2020(13):62-63.
[2]夏維琴.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應用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