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標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各教育部門對教師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項目化學習,教師需要指定一個題目,讓學生進行交流、合作和探究,使其運用各學科知識得出結論,并通過小組合作和情景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合作意識及創(chuàng)新精神。
關鍵詞:初中語文;項目化學習;開展策略
前言:在開展初中語文項目化教學時,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情況,結合教材內容、教學要求來制定詳細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引導學生制定科學可行的學習計劃,保證學習過程的順利開展,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但是在運用項目化學習方式時,由于各種原因的影響,導致目前的項目化學習存在著各種問題,使項目化教學的質量得不到提升,因此教師要結合當前初中語文項目化學習的現狀來制定更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
一、項目化學習中學習的開發(fā)和重組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開展項目化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學生獲得語文知識的方法,學生從被動吸收語文知識變成主動學習語文知識。這就對語文教師有了新的要求。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項目化學習,教師需要精簡教學內容,為學生留出足夠的小組合作探究的時間,進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主動參與實踐活動。教師在開發(fā)和重組項目化學習的流程時,要做到以下三點:第一,構建生動形象的情景,提出驅動性項目問題,引導學生開展探究互動;第二,開設符合學生認知與課本內容的主題活動;第三,組織學生開展語文知識的應用活動,并為前三名學生設置相應的獎勵,進一步激勵學生參與語文知識應用活動。例如,在進行《壺口瀑布》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按照傳統教學的方式,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認識生詞和生字、了解文本、熟讀語句、分析文中情感、背誦重要片段等。但是在項目化學習中,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規(guī)劃,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第一,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與壺口瀑布相關的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第二,教師通過語言描述的方式提出問題,促使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比如,教師提問:“課文中,作者是在雨季第一次到壺口去看瀑布,他聽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文章具有什么樣的語言特點?”然后,教師讓學生自主閱讀,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解答問題。第三,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開展主題閱讀活動,如通過多媒體展示《黃山記》《讀三峽》等課文,讓學生展開對比閱讀,分析作者在選材、語言及構思方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第四,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游記散文的主要特點,總結這類文章的寫作技巧,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聯想自己熟悉或游覽過的景觀,寫游記散文,使學生在實踐中應用語文知識。
二、規(guī)范項目化學習過程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項目化學習,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規(guī)范。第一,學習項目的確立。這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及具體的教學內容,提出和學習任務相關的問題,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由組成小組進行項目討論。第二,學習計劃的制訂。這個環(huán)節(jié)需要學生自己完成,自由選擇項目中的任務,然后進行任務分配,讓每個人都有具體的事情可以做,并在分配完后確定項目探討的學習計劃。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適當地給予學生指導。第三,實踐活動探究。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計劃,利用互聯網搜集和項目相關的信息,并選擇和處理信息。第四,評價和展示。這一環(huán)節(jié)需要教師和學生合作,開展多樣化的評價,如學生自評、生生互評、教師評價等。
三、借助項目化學習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在初中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借助項目化學習來提高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語文課堂學習中,教師要強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提高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尋找課文的原型,從而深化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此外,通過項目化學習,教師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項目分配的方式,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方式搜集整理相關資料,在此過程中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和歸納能力。在完成項目學習之后,學生可以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從而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學習《黃河頌》,教師可以將黃河作為學習項目,引導學生自行收集關于黃河的圖片及相關資料,如黃河的故事、黃河的典故以及描寫黃河的文章等,讓學生感受黃河的偉大。在課堂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黃河在中華文化發(fā)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在收集黃河故事、黃河典故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從中總結黃河在促進中華文化發(fā)展中起到的積極作用。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們對于黃河的破壞越來越多,進而影響了黃河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當前黃河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問題進行思考,探討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應該如何保護好黃河?
四、依托單元核心目標,提煉項目化任務
普通高中各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修訂版)指出:“重視學科大概念為核心”,追求學科內容結構化。大概念具有包容性、抽象性等特點,即將各種繁雜的情景化知識所共有的最基本特征進行高度提煉整合,設計大單元核心目標。項目化學習依托教材單元,在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指導下,提煉人文主題與知識元素之間的核心概念,設計核心任務,使學生在項目任務中達成單元學習目標,實現語文實踐能力的不斷提升。例如,八年級上第二單元選編的課文雖然體裁略有不同,屬于回憶性散文和人物傳記,但從內容和主題看,都是凸顯人的。本單元的核心目標是體會“人”,會寫“人”,因此將項目化任務定為——“那時,那人,那精神”展覽館開放日,通過搜集人物資料、布置人物展覽館、舉辦展覽館的實踐活動三階段,走入課文、習得方法、汲取精神營養(yǎng)。
五、真實情境驅動,引導深度學習
由于時空限制,學生無法真正與作者對話一直是語文教學上的難點,而我們一直追求的深度學習是學生在真實情境下的真實學習。為了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教師運用項目化任務設計真實情境,驅動學生自主學習。在真實情境中,教師要提供支架資源,建構學生與項目化核心任務之間的橋梁。在搜集“那時,那人,那精神”展覽館人物資料,展示人物相關陳列物的第一階段,教師提供人物相應網絡資源,以及陳列物的選擇示范,幫助學生梳理人物典型事件,初步感受人物精神?!短僖跋壬芬晃闹?,同學們制作陳列物為:一份紅筆改正過的講義、一副血管被移動過的解剖圖、一封匿名信、一塊圈畫出“漏”字的黑板,通過陳列物介紹,在語文實踐中感知人物。
六、小組合作方式,促進全員參與
未來社會對學生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學會合作,才能更好地發(fā)展自我,適應社會。項目化學習中,核心任務的完成往往需要多名同學合作。通過合作,學生的社會適應性不斷增強,在語文實踐中提高協作配合能力,在同伴互評中,明晰自我認知,促進自我的良性發(fā)展。例如,為完成項目化子任務——設計展覽館場景風格,達成多方面分析、學習回憶性散文與人物傳記在選材和表現手法上的特點的大單元目標,學生合作對列夫·托爾斯泰的展覽館進行了設計。反映知識分子苦悶心理的柴可夫斯基交響樂、藍色和金色為主的展廳風格、豪華會客廳的背景等,人物展覽館布置協調呼應,相得益彰。
結語:以上主要對初中語文教學實施項目化學習進行了分析,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擺脫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的束縛,明確項目化教學的作用,明確項目教學目標,通過跨學科學習,讓學生在項目探究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及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杜姜.談項目化學習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語文,2021(36):74-75.
[2]楊孟毅.項目教學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