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翡
摘 要:博物館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歷史文化資源,以河南博物院為例進行研究和分析,運用生態(tài)翻譯學中的“選擇適應”理論以及“平衡和諧”“多維轉換”等理念,揭示文博翻譯的“信”“達”原則。多維轉換的文博翻譯實踐對提高博物館解說詞文本翻譯的質量、占據文博話語權、促進中國文明的傳播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博物館;翻譯;河南博物院;生態(tài)翻譯學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4.010
0 引言
博物館是展示中國文化持久生命力的窗口,在促進多元包容、文化傳播等方面擔負著重要的使命。文博翻譯可以向外國人展示一個真實直觀的中國形象,成為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促進多元文明交流的重要途徑。但文博翻譯卻存在錯譯、漏譯、省譯等現象,翻譯文本的準確性、充分性、可讀性有待進一步改進。對博物館的英譯文本進行研究,有助于提高文博翻譯的質量,促進跨文化傳播。
1 文博翻譯的譯前工作
文博翻譯應兼顧其傳播目的和文化戰(zhàn)略考量,馬丁·雅克認為:“中國的主要特征來自中國文明史”“任何對中國的了解,都不能從冷戰(zhàn)開始,不能從1949年開始,而必須從我一直所說的開始,即從中國歷史的本質,中國歷史文化與西方的差異,以及中華文明的重要性開始”①。作為領略中原文化、黃河文化、華夏文脈的重要窗口,河南博物院肩負著中華文明對外傳播以及與世界文明對話的使命。
在文博翻譯實踐中,面臨一系列翻譯過程中的“選擇和適應”,譯者往往具有主導作用。譯者要本著“譯有所為”的翻譯使命,深入了解博物館的文化內涵,適應文博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在翻譯專業(yè)術語時“譯者需要正確理解文本,和專家溝通合作,注重專業(yè)性和精確性”。②同時,文博翻譯作為跨文化交流活動,譯者在翻譯中要傳達出展品描述及展廳解說詞中的文化內涵,將民族文化與觀念融合在譯文中。
2 文博翻譯中原語和譯語的生態(tài)平衡
展品翻譯和展廳解說詞翻譯在翻譯方法的選擇上有所不同,應根據文本語言的特點進行選擇,以適應不同的翻譯生態(tài)。胡庚申認為就語言生態(tài)的平衡來說,譯者要保持原語與譯語的詞義平衡,句意平衡,使原語與譯語“傳神”和“達意”平衡,原語與譯語實用價值和美學價值的平衡,原語與譯語的文風平衡等。③文博翻譯需要在信息傳遞的層面達到“信”的標準,展品的譯文要做到信息對等、詞義平衡,實現原語和譯語的平衡和諧。在讀者接受方面,符合“達”的語言標準,注重語言的通順、易解。在文化層面,使觀眾與歷史對話交流,確保譯文準確且富有文化吸引力。
展品信息通常包含物品的材質、器形、工藝、紋飾、出土地等信息,其命名方法富有術語特點,譯文也應該具有規(guī)范性、簡潔性。河南博物院大部分陶器和青銅器名稱的英譯模式為“顏色/技法+陶器類型+with+造型特征”和“材質+樣式+with+銘文/造型特征/所屬+用途”。
比如:紅陶三足缽(Red pottery bowl with three legs)、紅陶圈足碗(Red pottery bowl with ring foot)、白衣彩陶缽(Painted bowl with white coating)、渦紋彩陶壺(Painted pot with whorl design)、壁虎紋陶缸(Painted crock with gecko pattern)、乳釘紋紅陶鼎(Nipple-nailed red pottery Ding)、“長子口”銅簋形觥(Bronze Gui-shaped Gong with inscriptions of Chang Zi Kou)、“長子口”帶蓋銅圓鼎(Bronze round covered Ding with inscriptions of Chang Zi Kou)、“婦好”鳥足銅鼎(Bronze Ding with bird-feet and inscriptions of Fu Hao)、“婦好”圈足銅觥(Bronze Gong with circular base and inscriptions of Fu Hao)等,原語和譯語基本實現了詞義平衡,清楚且簡明地傳達出了文物的信息。河南博物院的文物名稱在譯法上有一定的模式,但仍存在標準不統(tǒng)一的現象。比如:彩陶雙連壺(Painted pottery twin flasks)的譯文少了“with”,“匍”雁形銅盉(Goose-shaped bronze He)的譯文少了“with inscriptions of Pu”,乳釘紋沒有像壁虎紋、渦紋那樣用“with nipple-nailed design/pattern”結構翻譯,蓮鶴方壺(Rectangular pot with lotus petal cover and crane decoration)的譯文也沒有標明“bronze”這一材質。文物名稱的翻譯需要進一步規(guī)范和統(tǒng)一,才能真正實現原語和譯語的生態(tài)平衡和諧。
3 文博翻譯中的選擇與適應:多維轉換
生態(tài)翻譯學為文博翻譯提供了廣闊的研究空間,生態(tài)翻譯學的多維轉換是一個視角問題,文博翻譯要實現多維轉換,譯者要考慮中外語言特點、文化差異及讀者愿景,并重視文化的傳播和展示。譯者對詞匯的選擇與處理、文體風格的轉換與適應、文化內涵的傳遞方面進行深入思考,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語言轉換。
3.1 展品翻譯
首先,在翻譯展品器形、工藝描述、紋飾等的過程中,應注意與慣例接軌,確保翻譯準確、重視詞義的對等,譯文盡量簡潔規(guī)范。其次,觀眾在展品前停留的時間有限,顯性的文字信息量不宜過多,文字表達應以簡潔為主,翻譯方法上多采用直譯策略,方便觀眾接受信息。最后,文物潛藏的歷史文化信息,能夠滿足觀眾對陌生文化的期待和獵奇心理,這也是文博翻譯的獨特生態(tài),因此除了注重展品名稱的翻譯,還要重視文本信息的翻譯,保持原語和譯語的生態(tài)平衡,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
例如骨笛(Bone flute),展品名稱的翻譯簡潔準確,且符合術語規(guī)范。骨笛由丹頂鶴的尺骨精雕細琢制成,出土時基本保存完整,通體光滑,鉆孔規(guī)范,孔列較直,兩端均有骨關節(jié)(The bone flute was a finely carved object made from the ulna of a red-crowned crane. It was basically well-preserved when excavated, with smooth surface, and regularly-produced, neatly-arrayed rows of holes. There are remnants of bone joints at both ends)。
展品描述的翻譯則充分考慮漢語注重意合、英語注重形合的表達特點,符合英語的句法行文,結構清晰,通順易懂。
展品名稱的民族性通常體現在展品的獨特性和文化信息上,如Ding(鼎)、Gui(簋)、Gong(?。?、Zun(尊)、Jue(爵)、Gu(觚)等器物,多以音譯的方式呈現,凸顯了器物的民族性。
在展品的描述文本中出現典故介紹,如在“長子口”銅簋形?。ň破鳎┑拿枋鲋兄赋觥对娊洝分袑乙娰铞≡~:“兕觥其賕,旨酒思柔”“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Gong vessel appeared quite often in the Book of Songs,an ancient Chinese classic, which is considered a symbol of longevity)。
在這里譯者采用了省譯的方式,滿足了展品翻譯的簡潔性要求,并且保留了觥象征著“長壽”(longevity)這一關鍵文化信息,有選擇地再現了文本生命。展品翻譯從深層次上講是一種文化展示和對外傳播的過程。讀者不僅需要正確地理解文物,也愿意探索、理解其背后蘊含的文化語義。譯者需要認真研究,全面理解并傳遞出文物及其背后的歷史文化意義,同時兼顧譯文的可讀性。
3.2 展廳解說詞翻譯
展廳解說詞文本主要包括展廳墻壁上的大幅介紹信息等文本的翻譯,這些文本通常是對展品文化背景知識的一種補充。展廳解說詞通常有精準提煉的主題,能夠凸顯事件、人物、材料、傳播目的,起到讓故事線明晰、主題突出、吸引游客的效果。
河南博物院的“泱泱華夏 擇中建都”主題展包含多個展館,從新石器時代到宋金元時期,各個展廳都有一些重要的文化信息介紹,包括對仰韶彩陶、甲骨文、織絲與治玉等各種文化的介紹,展廳里的文本構成了展品的歷史文化語境,補充了大量的背景知識和文化信息,詳細介紹了中華文明的文明和成就。在翻譯博物館解說詞時,“譯者應關注目標語讀者,重視目標語言規(guī)范,充分考慮目標語讀者的信息需求、閱讀期待和習慣,使譯本獲得他們的認同,從而實現譯文的文化交流目的?!雹?/p>
不同于展品“信”的翻譯標準,展廳解說詞則更傾向于“信”“達”的雙重翻譯標準。如“問鼎中原—中原楚文化(Great Ambitions: Chu culture in the Central Plain)”這一展館主題,正確地傳達了“問鼎”的內涵意義,即楚國稱霸中原的意圖。“定鼎中原—夏代(Founding a State in the Central Plain: The Xia Dynasty)”的譯文傳達了“定鼎”建立國家的意義。
再如夏商時期展廳的解說文本:泱泱九州,茫茫禹跡,宮城炬赫,碧龍騰驤,二里頭深藏第一王朝之謎(Yu the Great divided the Chinese “world” into Nine Provinces. Magnificent palaces and cities were constructed in the early era of dynastic China. Numerous remains from the Erlitou site reveal the mystery of the first dynasty)。原文本中多用四字詞語,文辭華麗,講究結構工整對仗。
謝柯認為中國博物館藏品解說詞有兩個方面的傾向,有一種是“用詞比較華麗,常用零句和四字結構,句子也偏長,解說詞中常常包含非實質信息,給人感覺邏輯性不強,且重點不突出,具有一定的文學語言風格”⑤。原文本為詩體風格,文學色彩濃厚,有明顯的詩學取向。譯文則注重信息取向,用詞更加客觀、樸實、簡練,“泱泱”“茫?!薄氨听堯v驤”這些溢美之詞在譯文中都有所刪減,譯文僅用兩個形容詞“Magnificent”“Numerous”來表達贊美之情,客觀簡潔,更容易讓讀者接受。在句法上,譯文采用了散文體,敘述信息完整,句法結構清晰,充分考慮了讀者的需求。
生態(tài)翻譯學強調“以譯者為主導、以文本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轉換為宗旨,翻譯是譯者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而對文本進行移植的選擇活動”⑥。在翻譯策略的選擇上,解說詞文本的翻譯傾向于意譯,重視信息的傳遞和讀者期待。對于文博翻譯,譯者應深入理解博物館文本的翻譯目的,基于信息對等性和信息可讀性兩個跨文化溝通的目標,從語言、交際、文化等多維度考慮博物館文本的翻譯策略。
3.3 不足之處
在河南博物院的博物館文本翻譯中,有一些不規(guī)范的譯本,比如有的人名、地名、國名加斜體,有的大小寫不統(tǒng)一,比較突出的問題有譯文不統(tǒng)一、誤譯、省譯及格式問題等。
展品“蚌鏃”的譯文出現了兩個版本“Mussel arrowhead”“Shell-made arrowhead”,作為術語,應統(tǒng)一選用一個表達。展品“甫王”銅劍(Bronze sword with inscriptions of Fu Wang)、“越王”銅劍(Bronze sword of King of Yue state)和“吳王夫差”銅劍(Bronze sword with inscriptions of Wu Wang Fu Chai)的譯法也不統(tǒng)一。其中“越王”銅劍的譯法不合適,King of Yue state指的是越王勾踐,而越王勾踐劍指的是湖北省博物館館藏越王青銅劍。河南博物院的這三把青銅劍名稱中的“甫王”“越王”“吳王夫差”分別是三把劍的銘文,因此此處“越王”銅劍應該譯為Bronze sword with inscriptions of Yue Wang。
展品骨匕(Bone Bi-spoon)應該譯為Bone Dagger或Bone Knife。解說詞“哲思成大道,風云聚天中(philosophers and thinkers sought for solutions while huge changes took place in Tianzhong)”,天中在這里指的是天地之中,即中原地區(qū)(the Central Plain),而不是地名,不應該用拼音。逐鹿中原—東周時期(Hunting deer in the Central Plain:the Eastern Zhou dynasty),逐鹿中原中的“鹿”指要圍捕的對象,比喻帝位、政權,在這里是指東周時期群雄并起、爭奪天下的情景。在翻譯時,應譯出其內涵意義“Fight for territory in ancient central China”,從而幫助讀者得到正確的信息。
另外,省譯現象頗多,《史記》《詩經》等引用文本很少翻譯,而這些文本也是具備文化要素的重要文化信息。朱安博和楊藝認為在文博翻譯中,應“盡量去介紹和宣揚中國文化,翻譯出文物的文化內涵。如果采用直譯無法譯出,可以采用注釋的方法來說明”⑦。如果不譯出博物館文本的信息,譯語的效用就無從談起,也無法實現文化傳播和交流的目的。
4 結語
河南博物院的文博翻譯整體上遵循了“信”“達”的翻譯標準,在展品信息翻譯方面強調了信息對等性和術語規(guī)范性,重視詞義平衡、“達意”和實用價值,在展廳解說詞文本方面強調了信息的可讀性和多維轉換,重點解決觀眾的理解障礙問題,有講好中國故事的文化交流意識,其翻譯實踐符合其跨文化傳播和交流的目的。當然,譯文也有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文博翻譯實踐需要從多個維度出發(fā),以文化考量戰(zhàn)略為前提,靈活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法,以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提升博物館的對外交流水平。文博翻譯具有專業(yè)性和跨學科性,推動展品翻譯的規(guī)范化,促成高質量的翻譯,對推動中外文明交流具有重要的意義?!?/p>
注釋
①馬丁·雅克.我們?yōu)槭裁葱枰私庵袊??[EB/OL].(2020-11-23)[2021-10-11].https://www.guancha.cn/MaDing-YaKe/2020_11_23_572312_3.shtml.
②尹承東.翻譯產業(yè)經營論集[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123.
③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建構與詮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86.
④邱大平.大英博物館文物解說詞對中國文物英譯的啟示[J].中國翻譯,2018(3):108.
⑤謝柯.英漢博物館藏品解說詞平行文本比較及啟示[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5(1):133.
⑥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建構與詮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111.
⑦朱安博,楊藝.國家博物館文物翻譯實證研究[J].中國科技翻譯,2017,3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