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夜
在北京冬奧會閉幕式運動員入場環(huán)節(jié),由數(shù)字AR技術生成的“中國結”在天空不停變換形態(tài),與地面影像交相輝映。既表達了中國與世界的連接,也寄托著全世界在一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精神。中國結下方的五條吊穗也被設計成了奧運五環(huán)的顏色。在去年12月9日的“天宮課堂”第一課上,航天員王亞平也在水膜試驗的道具中展示了中國結。中國結(Chinese knotting),一種從頭到尾都用一根絲線編結而成的裝飾藝術品,已經成為代表中國的文化符號。從古至今,中國結被廣泛應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講述著古老智慧的傳承與發(fā)展。
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常常伴有中國結的身影。例如最重要的春節(jié),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長輩會將銅錢用紅絲繩穿起來,再系上結,以求孩子能長命百歲。
說到繩結,其產生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距今約兩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的遺跡中,就發(fā)現(xiàn)了骨針和各種帶孔的骨、貝類等飾品,這表明人為加工的繩線至少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出現(xiàn)。而當先民們用這些繩線穿制獸骨、貝類裝飾品或縫制衣物時,必然會產生簡單的繩結。我們甚至可以認為,繩結幾乎有與人類文明一樣悠久的歷史。
除了綁縛功能外,繩結還被智慧的先民們賦予了另一實用的功能——記事。結繩記事,即人類在語言產生后、文字出現(xiàn)之前漫長的遠古時代里的一種記錄事實和溝通的方式。戰(zhàn)國時期著作《周易·系辭下傳》中就記載道,“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意思是在上古時代是用結繩的方式來治理天下的,而后世的圣人則將結繩改為契刻文字。東漢鄭玄在《周易注》中說:“古者無文字,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崩疃瘛吨芤准狻芬毒偶乙住分刑岬剑骸肮耪邿o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p>
我國少數(shù)民族當中,至今也還有結繩記事的實例。如云南獨龍族直至上世紀50年代仍處于刀耕火種、輪荒耕作的原始社會生活形態(tài),他們以結繩的方式來記錄時間。根據(jù)《滇藏高原考察報告》記載,獨龍族人把結著若干疙瘩的麻繩掛于床頭,以免忘記。若出遠門,則把麻繩系于腰間。結繩多數(shù)用于記錄日程,例如約期結繩,就是取兩根細繩,各結上相等數(shù)量的結,一結表示一天。雙方各持一繩,分開后每天解一結,將全部結解完,雙方就必須在相約的某地會面,不得失約。
奴隸社會高度發(fā)展的商朝,繩結不僅發(fā)展了實用功能,還初步具備了裝飾功能。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出土的商代喇叭座頂尊跪坐人像,人像上身裸露,下身著裙,腰間系帶,用于扎緊衣服,結紐于正前,紐中插物,結的造型結構已非常精巧,并且從商朝開始流行佩戴的解結工具觿(音xī)也佐證了人們服飾中“結”的廣泛應用。彼時古人穿衣系帶時,為了防止衣帶散開致使衣褲脫落,往往會將衣帶系成死結,因此為了方便解結,就會隨身佩戴解結工具“觿”。觿既有用骨頭做成的,比如象骨,也有用玉石制成的。西漢文學家劉向曾在著作《說苑》中提到“能決煩亂者佩觿”,便是用善解繩結之觿寓意善決煩亂之人。
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領域的急劇變化,結亦從樸素的實用功能逐漸向審美功能轉變。無論是器物、佩飾抑或是服裝,均出現(xiàn)了裝飾性的結。以佩飾為例,中國人自古尚玉,歷來有“君子必佩玉”之說,而佩玉要借助繩帶,必須要打結,因此玉與結產生了不解之緣?!稜栄帕x疏》中提到,“佩玉之組條,用以連貫玉者,也叫綸,用絲繩婉轉結之”。把一塊塊玉佩、粒粒珠子用絳帶穿起來,形成長長的佩飾掛于腰間,是貴族們彰顯身份和財富的重要手段。從信陽、江陵等地戰(zhàn)國楚墓出土的彩陶木俑,更清晰地描繪了當時人們佩玉打結的情形。
到了秦漢時期,佩綬制度逐步成形,用以顯示身份等級尊卑。所謂“綬”,即指一條絲線編織而成的闊帶,懸掛在腰間的革帶上,以不同的色彩來區(qū)分等級。這種印綬由朝廷統(tǒng)一發(fā)放,一印一綬,且規(guī)定官員平時在外,必須將官印裝在腰間的鞶(音pán)(即革制的囊)里,并將綬帶垂在外邊。從皇帝到各級官員所佩之綬在尺寸、顏色及織法上皆因等級而不同,讓人一望便知佩綬人的身份。
唐代作為中國藝術發(fā)展的高峰時期,也迎來了中國結發(fā)展歷史的高峰。這一時期編結工藝分工細致,出現(xiàn)了專門的編結作坊。唐朝時期服飾雍容華貴、異彩紛呈,胸、腰、膝等部位都應用了大量的結飾。例如唐代永泰公主墓和章懷太子墓壁畫中的宮人,多為著單色裙,裙腰下兩側各開一衩口,露出其內所穿的細密間裙,并以一條環(huán)綬結帶從腰衩內伸出垂下,或在腰衩下端打一花結。而有名的萬字結也源于唐朝。武則天長壽二年,梵文“卍”被采用為漢字,讀音同“萬”,被視為吉祥萬福之意;而形似“卍”字向四端縱橫延伸的萬字結也常被用來當作結飾點綴衣物,以取“萬事如意”“福壽萬代”之意。
宋代,中國結飾開始商業(yè)化,產生了專門出售結飾的生意。北宋蘇漢臣創(chuàng)作的絹本設色畫《貨郎圖》便生動地表現(xiàn)了當時結飾售賣的場景。畫中一株梅花樹下,貨郎手推貨車,車上貨物琳瑯滿目,其中就有各類結飾藝術品。宋代誕生了酢漿草結,就是我們常說的幸運草結,通常形似四葉酢漿草。傳說遇到四葉酢漿草的人會得到幸運,而形似四葉酢漿草的結飾自然也被賦予了吉祥幸運之意。
這一時期,結飾已經應用于戰(zhàn)士的盔甲中。宋代戰(zhàn)士盔甲的頭盔、胸前、腰間、劍柄、鞋面,都布滿了造型不同、功能各異的結。比如用于固定頭盔的結有單翼蝴蝶結、雙翼蝴蝶結、倒蝴蝶結、無尾蝴蝶結等。明清是結藝發(fā)展的鼎盛時期。諸多日常用品,比如紐扣、香囊、荷包、扇袋等都能看到式樣繁多、配色考究的結飾。由于古人的衣服多沒有兜,因此所需物品幾乎都需要用絲帶懸掛佩帶。比如古人出門常帶的牙簽、耳挖勺和鑷子等小工具,就經常成組串在一起系在腰間。到了清代,構思巧妙的結儼然成為衣兜?!都t樓夢》第三十五回中提到寶玉請鶯兒為他打絡子。所謂絡子便是以線繩結成的各種花樣的小網袋,通常系于腰間,以系配各類墜飾或裝汗巾、香囊、扇子等隨身小物。絡子花樣繁多,有一炷香、朝天凳、方勝、連環(huán)、梅花、柳葉等多種。結飾還應用于紐扣之上。除了金玉等物制成的紐扣外,還有用絲綢或布料編制的盤扣,即用狹窄布條卷成圓形或扁圓形盤條,然后盤成各種花樣,一端制成球形做扣,另一端制成環(huán)套,再用針線固定在衣襟上。中國民間關于盤扣的編織方法很多,如蜻蜓扣、孔雀扣、鳳凰扣、梅花扣、琵琶扣等。
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常常伴有中國結的身影。例如最重要的春節(jié),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長輩會將銅錢用紅絲繩穿起來,再系上結,以求孩子能長命百歲。即使到了現(xiàn)代,中國人還是會習慣春節(jié)時在家里、汽車上裝飾漂亮喜慶的中國結,或是用紅繩搭配金飾并編上各式各樣的結飾,為新的一年討個好彩頭。端午節(jié)時,除了吃粽子、賽龍舟以外,亦有佩戴長命縷的習俗,便是用青、白、紅、黑、黃五色絲線系于足腕,以求不染病瘟。《燕京歲時記》載:“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制成小虎及粽子、壺盧(即葫蘆)、櫻桃、桑葚之類,以彩線穿之,懸于釵頭,或系于小兒之背?!惫艜r七夕節(jié)即乞巧節(jié),便是女子向七姐(織女)祈求心靈手巧之意。因此在七夕節(jié)時,女子間還流行著各種乞巧斗巧的活動,比如穿針乞巧,就是女子比賽穿針,將彩線一口氣穿過七枚針孔,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姑娘們還會拿出自己制作的各式小工藝品、打的絡子互相評議、贈送,以示友情。
中國結,既是我國古代文化傳統(tǒng)的體現(xiàn),又寓意著吉祥和對美好未來的展望。例如,“同心結”自古以來就是男女間表達海誓山盟的定情信物,早在南北朝時期便有南朝梁武帝蕭衍的詩句“腰中雙綺帶,夢為同心結”;“盤長結”寓意相愛的人永遠相依相隨;佩玉上裝飾“如意結”,惟愿稱心如意;“吉祥結”取大吉大利之意;在煙袋上裝飾“蝴蝶結”,“蝴”與“?!敝C音,則寓意福在眼前。
從最初的記事之結,到后來的服飾之結、吉祥之結,這種充滿古老智慧的藝術,已被當今設計師廣泛地應用于生活之中,并隨著日益頻繁的文化交流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這中間最受關注的莫過于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時由設計師陳紹華設計的申奧會徽了。象征著世界五大洲團結、協(xié)作的五環(huán),既似一個打太極拳的人形,以表達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精髓,又環(huán)環(huán)相扣構成了中國結的形象。整個標志和諧生動、充滿運動感。
北京2022年冬奧會頒獎花束選用了“永不凋謝的奧運之花”。這款花束采用了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海派絨線編結技藝”,象征著友愛、堅韌、幸福、團結、勝利與和平。絨線編結的花束既保留了奧運頒獎儀式中花束的形制,又踐行了節(jié)儉、可持續(xù)的辦奧理念,寓意著溫暖、祥和,永不凋零,可永久保存。
中國結,將中國人民寓意豐富而美好的祝福帶給世界。
◎ 來源|北京日報(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