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衛(wèi)衛(wèi),李蘭蘭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臨床常見的炎癥性腸病,發(fā)病原因目前尚不明晰,臨床多認為與腸道內環(huán)境紊亂等因素有關,我國發(fā)病人群以青壯年為主,好發(fā)于直腸和乙狀結腸,大腸黏膜及黏膜下層,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性疾病[1],多表現(xiàn)為腹痛、腹瀉、膿血便等癥狀,病程長且易反復。活動期可伴有黏液血便、里急后重、腹痛等癥狀,給病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2]。臨床治療多采用常規(guī)治療,雖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病情,但對病人癥狀改善及預后康復方面的治療效果仍有較大提升空間[3]。中醫(yī)認為該病主要由感受外邪、情志失調等因素損及肝脾,以致氣滯血瘀而發(fā)病,故治療應以活血祛瘀為原則。中藥保留灌腸是指將中藥灌入結腸或直腸內,通過腸黏膜吸收,可使藥物直接作用于病灶。云南白藥具有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進血管內皮及成纖維細胞因子生長的作用,三七粉活血化瘀,錫類散具有收縮血管、止痛、消炎的作用,地塞米松可減輕炎性癥狀反應[4]?;诖?,本研究旨在觀察云南白藥三七粉保留灌腸對輕中度E2型活動期UC病人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于2018年10月—2019年12月選擇我科89例輕中度E2型活動期UC病人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4例和觀察組45例。對照組:男27例,女17例;年齡22~55(34.63±2.71)歲;輕度25例,中度19例;病程1~6(3.23±0.18)年。觀察組:男29例,女16例;年齡21~54(33.95±2.53)歲;輕度27例,中度18例;病程1~7(3.18±0.21)年。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入選標準:①符合UC[5]診斷標準;②處于活動期的UC病人;③病人知情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其他胃腸道疾病、腸梗阻等嚴重并發(fā)癥或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的病人。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干預:入院后囑病人充分休息,避免勞累,病情嚴重者應臥床休息;活動期病人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口服美沙拉嗪腸溶片(國藥準字H19980148,規(guī)格0.25 g)治療,每次1 g,每天4次。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云南白藥三七粉保留灌腸,藥物組成為:云南白藥2.0 g,三七粉3 g,錫類散0.5 g,地塞米松5 mg,將以上藥物加入100 mL生理鹽水混合,在病人睡前30 min且排凈大小便后進行保留灌腸治療,常規(guī)消毒肛門,采用凡士林潤滑肝門及灌腸管后將灌腸管插入肛門10~15 cm,注入混合后的灌腸液,抬高臀部臥床,使灌腸液盡量保留在腸內1 h以上。每天1次,兩組均持續(xù)治療30 d。
1.3 觀察指標
1.3.1 黏膜愈合情況 分別在治療前后采用Mayo評分系統(tǒng)對兩組病人疾病活動情況進行評價,包括鏡下表現(xiàn)、便血、排便次數(shù)及醫(yī)生總評價4項,每項0~3分,評分范圍0~12分,分數(shù)越高提示病情越嚴重。
1.3.2 結腸鏡下黏膜愈合 結腸鏡復查腸黏膜大致正常為顯效,腸黏膜炎癥改善>30%為有效,經治療后腸黏膜改善≤30%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3.3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于治療前后分別采取兩組病人靜脈血5 mL,采用自動免疫分析儀檢測病人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IL-8)水平。
1.3.4 癥狀改善時間 治療期間觀察兩組病人腹痛、腹瀉、黏液便膿血便及肛門墜脹癥狀改善時間。
表1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單位:ng/mL
表2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Mayo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3 兩組病人結腸鏡下黏膜愈合情況比較
表4 兩組病人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單位:d
UC是指病變累及腸黏膜下層的彌漫性非特異性炎癥疾病,屬亞型炎癥性腸病的一種,主要表現(xiàn)為腹瀉或血性腹瀉次數(shù)增加、腹痛、肛門墜脹等癥狀,鏡下可見結腸病變部位黏膜充血、水腫,嚴重者可發(fā)生潰瘍糜爛[6]。目前臨床多采用常規(guī)對癥治療,雖能取得一定療效,但對腸道黏膜功能的恢復卻仍有一定局限性。中醫(yī)將UC歸入“腸澼”的范疇,認為由飲食不節(jié)、情志內傷、感受外邪等因素導致病邪積累在腸道,導致病人氣血凝滯、大腸傳導失司,腸道血絡受損而發(fā)病,治療應以活血通絡為原則[7]。近年來,隨著中醫(yī)藥的發(fā)展,已在多種疾病的治療中獲得一定優(yōu)勢,中藥保留灌腸是治療UC的一種措施,可使高濃度中藥直接作用于患處,提高腸內血藥濃度[8]。云南白藥及三七粉具有活血止血的功效,錫類散具有收斂、祛腐、生肌的作用,地塞米松可減輕腸道黏膜炎性癥狀[9]。本研究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增加云南白藥三七粉保留灌腸治療UC病人,旨在提高其治療效果。
炎性因子在UC的發(fā)病過程中參與了結腸黏膜損害的過程,IL-6、IL-8及TNF-α等促炎因子水平的升高可加重腸道黏膜的損傷[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治療30 d后IL-8、IL-6及TNF-α水平均較對照組低,提示云南白藥三七粉保留觀察可有效降低病人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減輕腸道黏膜損傷。美沙拉嗪可抑制過氧化物酶、白三烯等炎性介質的釋放,同時可抑制血管內皮細胞、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等分泌炎性因子,從而減輕促炎因子對腸道黏膜的侵害[11]。云南白藥三七粉中錫類散是由牛黃、象牙屑、珍珠、青黛等藥物組成的復方制劑,具有解毒祛腐、收斂生肌的作用[12],同時可減少腸內細菌菌毛數(shù)量,并使細菌不易于附著在腸道細胞上,從而起到抗炎作用,保留灌腸給藥可提高藥物利用率,作用時間更長[13]。UC病變部位主要侵及大腸黏膜和黏膜下層,腸黏膜炎癥可導致腸黏膜充血、水腫,潰瘍反復不愈,Mayo評分是臨床評估腸黏膜功能的常用標準,結合結腸鏡檢測可反映腸道黏膜組織情況[14]。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30 d后病人Mayo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云南白藥三七粉保留灌腸治療UC病人可有效改善腸黏膜組織情況,有利于受損黏膜的愈合。灌腸液經加溫后灌入腸道可擴張腸黏膜毛細血管,促進炎癥吸收,提高藥物吸收率,灌腸液中云南白藥具有消腫化瘀、活血止血的功效,可促進潰瘍的黏膜恢復[15]。相關研究表明,云南白藥可促進血小板釋放,縮短凝血時間,可治療腸道出血[16],同時,云南白藥可提高血流量、增加皮質激素的分泌,提高毛細血管滲透性,從而促進炎癥吸收、改善局部循環(huán),有利于腸道黏膜的恢復[17]。
UC是一種主要侵及結腸或直腸黏膜下層的非特異性炎癥,發(fā)病后病人多表現(xiàn)為腹痛、腹瀉、肛門墜脹及黏液便膿血便等癥狀[1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治療30 d后肛門墜脹、腹瀉、黏液便膿血便及腹痛癥狀改善時間均較對照組提前,提示云南白藥三七粉保留灌腸治療可有效改善UC病人臨床癥狀,有利于促進腸道功能的恢復。灌腸液中地塞米松可對炎癥引起的白細胞浸潤、成纖維細胞活性、血管增生等具有抑制作用,聯(lián)合保留灌腸可使藥物吸收更充分,進而提高治療效果[19]。三七具有消腫止痛、止血散瘀的作用?,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三七中含有三七素、三七皂苷、氨基酸及揮發(fā)油等物質,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抗炎的作用,其中三七素可增加血小板數(shù)量,縮短凝血時間,從而起到止血作用,有利于黏液便膿血便等癥狀的改善[20]。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導致本研究納入觀察指標有限,可能導致研究結果出現(xiàn)偏頗,此外,腸道菌群與腸道黏膜功能也有密切關系,后續(xù)應增加相應指標,為臨床提供更詳細的參考。
綜上所述,針對輕中度E2型活動期UC病人應用云南白藥三七粉保留灌腸治療效果明顯,能有效減輕病人腸道炎性癥狀,促進腸道黏膜愈合,縮短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有利于UC病人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