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淑敏 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校歌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于大學而言,不只是一串音符,一簇象征性的符號,更是一種靈魂,是大學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2],具有較強的集體情感感染力,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助力思想政治教育。以高校校歌為切入點,將校歌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挖掘其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究校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實現(xiàn)路徑,有利發(fā)揮高校文化育人實效,探索大思政背景下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開發(fā)之道。
高校校歌將正確的意識形態(tài)導向、政治導向、價值導向等內化其中,對全體師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理想信念的形成具有導向、引領作用。我國高校校歌基本均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價值導向性,以42所雙一流高校校歌為例,除4所未明確校歌的高校外,其余38首雙一流高校校歌中36首均具有明顯的愛國導向,其中23首校歌中明確具有“愛國”“振興中華”之類的顯性愛國主義價值導向歌詞內容,這些歌詞以明確的價值指向使學生在聽、傳、學、唱校歌的過程中,能夠潛移默化地感悟家國情懷、樹立愛國主義價值觀念,有助于學生自覺心中懷揣國家和民族,在實踐中關注國家、關注社會,將愛國與愛校的情感相結合。此外,高校校歌多采用高昂、歡快的聽覺呈現(xiàn)形式,該種呈現(xiàn)方式配以主流的具有價值導向的歌詞內容,有利于發(fā)揮音樂的力量,使各種正確的價值觀念深入人心。
高校校歌作為一種象征符號,可以通過相關儀式活動的作用,增強個體對集體的身份認同感,凝聚校園精神文化,鞏固團結,內化共同信仰。在時間范圍的凝聚力上,由于校歌具有傳承性和穩(wěn)定性,即因為高校校歌多是由傳承或經傳承后進行相關概括總結而形成的,所以其內容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可以凝聚不同年代不同身份的全部師生校友。在空間的范圍內,校歌具有限制性,即可以凝聚的只能是與學校有緊密關聯(lián)的師生校友等,但正是由于這種限制性,使校歌的凝聚功能與其他育人資源相比針對性較強,標簽化優(yōu)勢效應更能顯現(xiàn),更能形成屬于自己高校的與高校共同理想有關的強大凝聚力。高校校歌以其傳承的獨特性可以團結不同年代的廣大師生,形成跨越時空的情感、信仰聯(lián)結紐帶,增進師生對高校特色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和使命感,形成強大的集體身份認同。
高校校歌以音樂為表現(xiàn)形式,“音樂所承載與傳遞的感情、精神與力量更能深入人心”。[3]校歌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觀念,校歌具有隱性教育的相關特質,可以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灌輸一定的思想道德觀念,轉變師生的思想道德認識。在42所雙一流高校校歌中,“自強”“仁義”“善心”“德業(yè)并重”等道德規(guī)范關鍵詞頻繁閃現(xiàn),校歌中隱含的道德規(guī)范會通過校歌的不斷傳播和集體認同的加強形成一種不斷加強的隱性道德規(guī)范,對師生的思想道德行為有著一定的約束作用。雖然校歌沒有實質的規(guī)定、懲戒功能,但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一種校園內在的“隱性道德規(guī)范”,這種道德規(guī)范是由于道德的張力而形成的。雖然當師生違反這種道德規(guī)范時并不會受到實質性的直接懲罰,但卻會產生內心的自我拷問。校歌可以形成的這種隱性的道德規(guī)范能夠促使師生時刻反省自己的思想道德行為,將校歌中的道德規(guī)范要求等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覺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展現(xiàn)良好的思想道德行為。
高校校歌層面的問題其主要體現(xiàn)在師生對高校校歌的認同感、歸屬感不強,認為校歌缺乏文化底蘊和學校特色,缺乏傳承性,沒有與時俱進,不符合當代高校師生的審美觀點等。首先,部分高校存在師生、校友對校歌的認可度較低的情況。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部分高校由于長期難以在校歌問題上形成共識,所以未有明確規(guī)定的校歌內容,校歌一直處于缺位狀態(tài),校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難以發(fā)揮;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高校雖有明確規(guī)定的校歌內容,但卻因頻繁巨大改動,不具有傳承性,難以在多屆師生中形成共識和情感共鳴,不受師生喜愛,根本流傳不開。校歌的頻繁變動和不確定性致使學生對校歌的了解有限,難以形成多屆校友之間的長期的情感聯(lián)結紐帶,難以對校歌產生情感共鳴。其次,部分高校校歌未能充分體現(xiàn)高校特色,具有一定的重復性和泛化性,針對性不強,使得校歌不存在較強的指向性和身份代表性,難以形成其最基礎的凝聚功能,進而難以在實踐過程中起到良好的激勵、轉化功能。最后,部分校歌雖具有傳承性,但卻缺乏時代特色,且高校未對校歌的內容進行即時的“闡釋”,造成校歌缺乏與時代的對接,學生難以從歷史的角度發(fā)現(xiàn)校歌的“歷史意蘊”及其獨特魅力,致使校歌對新時代大學生的吸引力不足,無法形成有效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礎條件。
高校組織管理層面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高校對校歌的重視程度不足,規(guī)章制度不完善、校歌教育實踐活動流于形式、宣傳力度不足等方面。首先,高校對校歌育人功能發(fā)揮的認識和重視程度較為不足,部分高校各項規(guī)章制度中均沒有涉及到校歌教育的有關內容,只有少數高校在制度層面將“校歌”擺放到了校園文化育人的重要位置,但具體實施方面也流于形式。其次,高校校歌的教育、管理等存在部門混亂的情況,多部門之間缺乏主導主管部門。最后,各大校園重要活動儀式中校歌的有限性運用和校歌自身儀式的缺乏造成了師生群體難以在日常校園活動中感悟校歌的內涵,限制了校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fā)揮。高校校歌的活動形式單一,對校歌儀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開發(fā)不足,多數高校只會在本科生軍訓過程中開展“學校歌”活動,使得研究生和教師員工等難以接觸到校歌學習的機會,對校歌只能停留在“不知”的層面,而在文化育人的全過程中,校歌在各大儀式中出現(xiàn)的頻率有限,也較少有專門針對校歌而設計的校園儀式活動。
首先,教師本身對校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缺乏認知或認知只停留在淺層次層面,自身對校歌的內容、精神內蘊等并不了解,當然這與上文提及的校歌組織管理問題也密切相關。部分教師忙于各種事務,盡管知曉校歌的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主動熱情,不會自覺主動地運用所在學校的校歌指導學生的思想道德行為實踐。在部分教師眼中,認為校歌僅僅是一種校園文化現(xiàn)象,只能與日常德育和校園活動聯(lián)系在一起,忽視了校歌可以與學校課程建設、特別是隱性德育課程建設聯(lián)系在一起的育人功能。其次,學生層面,根據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的在校學生中會唱校歌的比例不到一半,且基本缺乏對校歌內容的理解,不知道校歌的歷史來源,更不知道校歌每一句所特指的含義,且此現(xiàn)象也特別體現(xiàn)在研究生層面,許多研究生對校歌處于未聽說過的狀態(tài),更無從談及學習和感悟。受到現(xiàn)在多元文化沖擊的影響,部分學生對校歌有抵觸情緒,沒有學習傳唱校歌的積極主動性,沒有以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校歌,學習校歌只流于形式,缺乏對深層次內容的認知與理解,無法將校歌與學校辦學歷史、辦學理念以及個人的成長成才目標相結合,難以形成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難以從校歌中汲取思想道德情感力量。
發(fā)揮校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讓校歌內容保持傳承性、時代性、特色性和情懷性。第一,要重視校歌傳承和更新和詮釋,讓校歌一方面能夠體現(xiàn)高校的歷史傳統(tǒng),另一方面必須有其新的時代內涵。高校在校歌征集、創(chuàng)作、選擇的過程中應立足于傳統(tǒng)的、有代表性的校園歌曲,不可盲目頻繁更換或完全拋棄舊的得到廣泛認可的校歌,應在繼承的基礎上發(fā)展創(chuàng)新,對舊校歌進行部分修正完善或對其進行解讀的更新,賦予校歌新的內涵。第二,高校校歌不可“廣而泛化”,必須與學校辦學特色相結合,滿足當代教育需求;歌詞內容應具有實際的引導價值和引導意義,彰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相關愿景,不斷融入獨具特色的辦學理念。第三,高校校歌內容的創(chuàng)作必須從需求端出發(fā),切實了解廣大受教育者的實際需求和高等教育的育人需求,賦予校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角色,結合隱性課程設計與開發(fā)的相關問題,轉變利用文化進行育人的基本理念,努力讓校歌不僅成為一種自然影響的教育性因素,也成為一種積極的課程因素,與學校教育的基本理念、基本目標、學校課程的設置與實施、學校整體建設等相一致,發(fā)揮大思政課育人合力。
發(fā)揮校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拓寬校歌推廣渠道,構建創(chuàng)新機制,提升宣傳效果。第一,要借鑒我黨歷史傳統(tǒng)上借助紅色歌曲進行育人工作的相關經驗,利用傳統(tǒng)媒體如校園廣播、圖書館閉館音樂等方式對校歌進行持續(xù)、有序的推廣,可在校園廣播中加入校歌歷史、校歌內涵等的詮釋解說內容。第二,要積極利用校園新媒體的優(yōu)勢,實現(xiàn)校歌傳播的全方位覆蓋,發(fā)揮校園新媒體矩陣在校歌傳播中的作用,賦予校歌傳播方式以新媒介。在微信平臺,可以搭建“校歌故事”欄目,以一定頻次的詞條推送的方式對校歌進行持續(xù)性推廣;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可以嘗試將校歌呈現(xiàn)方式“創(chuàng)新化”,以短促、生動、多樣的方式對校歌進行進一步的挖掘與闡釋。在B站等長視頻平臺或二次元平臺,可以將校歌以師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加以制作、呈現(xiàn),將校歌制作成多樣的MV形式,讓教師和學生等真正會唱校歌、理解校歌、喜歡校歌,讓受教育者在“知情意行”層面切實領悟校歌內涵。第三,可以將校歌的推廣呈現(xiàn)方式進一步進行開發(fā)與延申,賦予校歌以多樣化的呈現(xiàn)方式,如將校歌元素融入到校園物質文化設計層面,在圖書館、教室的走廊上等對校歌歌詞給予展示,同時還可以進一步打造校歌的各種文創(chuàng)產品,在開學、畢業(yè)等多個節(jié)點以紀念禮物的形式贈予師生,打破傳統(tǒng)的校歌認知方式,做到“全領域”校歌推廣,使校歌真正做到深入人心。
第一,要重視儀式教育在校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特殊的時間節(jié)點的儀式更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對校歌的認同感、增強對校歌的歸屬感,因此,學校重大節(jié)日、重要節(jié)點等均須配以唱校歌的活動,在儀式過程中,要注重通過多種新型方式構建多維的校歌思想政治教育場景,擺脫簡單地唱校歌等單一儀式作用,要認識到“文化內涵是校園儀式的生命力所在”[4],校歌活動儀式必須賦予其實際的文化意義和內涵,擺脫形式主義。第二,要注重發(fā)揮師生主體性作用,打造以校歌為特色的校園文化精品,在校內定期開展一定的校歌演繹征集等活動,以師生為創(chuàng)作主體,打造優(yōu)秀校歌文化精品。要讓校歌內涵的高校精神、高校文化切實融入到師生的社會實踐和學習實踐中去,將校歌的具體內涵與學習黨史的實踐活動相結合。第三,切實做好校歌育人實踐培訓,讓教師將校歌內涵融入課程、融入實踐,更好擔起學生成長的指導者的責任。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號召學生實踐校歌的相關精神,在實踐中學習與感悟校歌的獨特內蘊。校歌育人功能的發(fā)揮必須切實落腳到實踐,才能讓校歌成為高校育人的重要資源,發(fā)揮其蘊含的其他育人載體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
你還會唱母校校歌嗎?與西南聯(lián)大百歲校友提起校歌仍張口即來相比[5],加強當代大學生對校歌的感悟和認知還任重道遠。如同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否在立德樹人中發(fā)揮應有作用的關鍵一致,高校校歌作為一種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課程,能否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關鍵也看學校管理層面重視不重視,校歌內容和宣傳推廣方式適應不適應當代師生需求,實踐層面做得好不好、到不到位的問題。校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fā)揮必須落實到切實可行的實踐設計層面,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賦予校歌新的生命力,提升校歌宣傳效果,推動校歌育人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