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健濤
(南京師范大學 文博系,江蘇 南京 210097)
張思恭墓志是近年南京地區(qū)新發(fā)現(xiàn)的一方南唐墓志,保存較好,大部分字跡清晰可辨。志主張思恭未見于史籍,可補史闕。志文記載了張思恭的生平事跡、家族世系、卒葬地等信息,為研究南唐時期的職官制度、禮制建設、書法藝術以及南京地方史等相關問題提供了新的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本文以墓志內(nèi)容為基礎,結合傳世文獻和前人研究成果,對張思恭的官職襲替、張氏父子在南唐代吳中所發(fā)揮的作用等問題進行了初步考證,以求教于學界。
該墓志為石質(zhì),志石呈方形,邊長60厘米,志文楷書陰刻,字跡工整清秀,豎行左讀,共31行,滿行30字,共計877字,現(xiàn)藏于南京市西善橋歷史文化博物館。部分志文因缺損或侵蝕致難以辨認,但不影響整體釋讀,現(xiàn)錄志文并標點如下(方框中的字為筆者推測,“」”是換行符號):
噫!府君之生也,托質(zhì)將相之室,策名」堯舜之朝;移孝資忠,本仁尚義;翱翔儀樂之府,優(yōu)游歌酒之鄉(xiāng);富而不驕,敏而」好學。胡不登于上壽?諒難問于彼蒼。中庸宗字,受知猶子致禮,爰俾敘實,用」志玄宮;雖強操觚,孰能具美?勉而揮涕,敬為銘云:
圖1 張思恭墓志拓本
據(jù)志文,張思恭祖父諱張□□,因張居詠而被獲贈司空一職,其名漫漶,無法辨識。張思恭祖母為呂氏,因南唐“外命婦之制”隨張居詠官職升遷累贈桐國太君。
志主父諱居詠,字德之,曾任南唐宰相,志文載其為“順天翼運功臣、守太弟太傅”,謚號“懿”。功臣號,是唐代用來褒獎臣子功勛的一種榮譽銜,南唐因唐制繼續(xù)使用。南唐前期功臣號一般為生前授予,有二字、四字、六字三種,且其字數(shù)與被授人的政治地位直接相關,地位越高字數(shù)越多。(2)胡耀飛:《五代十國功臣號研究》,《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27輯(唐長孺先生百年誕辰紀念專輯),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424-451頁。張居詠雖曾遭貶謫,去世后仍被賜四字功臣號,并被追贈清河郡開國公,足可見其生前政治地位之高。而“順天翼運”四字又似與張居詠在昇元初年表請李昪復姓,以及議定郊祀等事跡相對應,印證了他在南唐代吳的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以致死后仍因此得以加封。據(jù)《景定建康志》載,張居詠墓在上元縣金陵鄉(xiāng),墓前有神道碑,題云“大唐順天翼運功臣特進贈守太子太傅上柱國清河郡開國公張懿公神道”。(3)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卷四十三《風土志》,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1059頁。原文言“公名君詠”,然據(jù)神道碑題額與相關文獻可知,該墓應是張居詠墓,“君詠”二字應為傳抄訛誤?!妒畤呵铩肪矶弧稄埦釉亗鳌芬嘣铺刭洝笆靥犹怠?4)吳任臣:《十國春秋》卷二十一《張居詠傳》,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309頁。,與志文所載“守太弟太傅”相矛盾。關于這個問題,筆者認為可從徐鉉《張居詠制》一文入手,該文是改授張居詠為儲君之傅的任命,其云:
門下:昔在先王,任賢尚齒。出將入相,所以任賢也。尊師重傳,所以尚齒也。況乎擇藩屏之寄,膺轉(zhuǎn)導之求。高步承華,誕揚師訓。克堪其選,我有人焉。某負貞干之才,稟純厚之德。亟更庶尹,歷事累朝。昇元始基,賴其獻納。故陟鸞臺之位,爰立作相。保大逾歲,藉其綏懷。故委龍節(jié)之權,受脤于社。懋乃嘉績,葉于朕心。殿邦政成,輯瑞來覲。方圖位著,爰得僉諧。而昔自故相,已嘗為保。重煩耆德,俾傅東朝。尊敬之儀,典章斯在。噫!昔者叔孫、疏廣,善于其職。克繼來躅,可不慎哉!勉著嘉猷,以副時望。可。(5)徐鉉:《張居詠制》,董誥等:《全唐文》卷八百七十八,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9183頁。
通過該文可知,張居詠被貶為鎮(zhèn)海軍節(jié)度使后在地方頗有政績,李璟念其舊功,將其召回并任命為太傅。史載南唐元宗朝前段有著名的儲君之爭,曾先后立太弟、太子,故厘清這一任命發(fā)布的具體時間,便能得知張居詠到底是“太弟太傅”還是“太子太傅”。據(jù)陸氏《南唐書》載:“保大二年春正月……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張居詠罷為鎮(zhèn)海軍節(jié)度使?!?6)陸游:《南唐書》卷二《元宗本紀》,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224頁。又據(jù)馬氏《南唐書》卷二載:“(保大)四年,春正月……吏部尚書徐連為鎮(zhèn)海軍節(jié)度使?!?7)馬令:《南唐書》卷二《嗣主書》,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28頁。由此可以推知,張居詠擔任鎮(zhèn)海軍節(jié)度使的時間在保大二年(944年)至四年,《張居詠制》一文應成于保大三年。此時南唐儲君雖未正式冊立,但齊王李景遂早已于保大元年七月入主東宮(8)陸游:《南唐書》卷二《元宗本紀》:“(保大元年)秋七月,徙燕王景遂為齊王……仍以景遂為諸道兵馬元帥,居東宮,景達為副元帥。詔中外以兄弟傳國之意?!钡?25頁。,故上文中“俾傅東朝”所指“東朝”應即為李景遂。又據(jù)《寶刻叢編》卷十五載:“南唐張懿公碑,殷崇義撰,朱銳正書,保大六年。”(9)陳思:《寶刻叢書》卷二《京東西路》,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0頁。可見張居詠歿于保大六年,而李景遂于保大五年(10)陸游:《南唐書》卷二《元宗本紀》:“保大五年春正月,立齊王景遂為皇太弟?!钡?25頁。即被正式立為皇太弟,則張居詠歿時儲君為太弟李景遂。元宗李璟即位初期執(zhí)意以仲弟李景遂為嗣,其時南唐只有太弟而無太子,因此張居詠傅東宮時應為“太弟太傅”而非“太子太傅”。諸史料所載張居詠為“守太子太傅”皆為后世訛誤,應以志文“守太弟太傅”為是。
此外,該墓志還提供了張氏父子的籍貫信息?!妒畤呵铩肪矶弧稄埦釉亗鳌分袕埦釉伡炄必?11)吳任臣:《十國春秋》卷二十一《張居詠傳》:“張居詠,□□人。”第309頁。,其他史料亦未明載,而志文云:“其先清河人也?!笨芍獜埦釉伳饲搴訌埵希醚a史闕。清河郡在今河北邢臺清河縣,然張氏父子卻在楊吳、南唐政權任職,這與其時代背景有關。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戰(zhàn)亂頻發(fā),政局動蕩不安,大量北人南遷避禍,出現(xiàn)了“士之避亂失職者,以唐為歸”(12)陸游:《南唐書》卷八《孫忌傳》,第301頁。的時代風氣。韓熙載與江文蔚等名士即于此時從中原入?yún)?,并深刻影響了此后南唐的制度建設與文化發(fā)展。通過梳理1949年至2014年間揚州地區(qū)所出的楊吳、南唐墓志,可得墓主、配偶籍貫明確者共17人,其中籍貫為清河者共3人,且均為清河張氏(13)劉剛、束家平:《揚州地區(qū)楊吳、南唐墓葬考古概述》,《南唐歷史文化研究文集》,南京出版社2015年版,第272-281頁。,可證是當時南下士人中的一支。志文載張居詠夫人為任氏,即張思恭生母,累封西河縣君。
志載張思恭一生凡二娶,始婚彭城劉氏,因劉氏早亡,繼以弘農(nóng)楊氏。志主與楊氏共育有七子三女。志文雖未載七子姓名、官職,但稱贊其品行優(yōu)良、道德高尚,堪比漢時著名的“賈氏三虎”與“荀氏八龍”(14)指東漢兩大著名家族,其一門兄弟皆為人杰。見《后漢書》卷六十七《賈彪傳》:“初,彪兄弟三人并有高名,而彪最優(yōu),故天下稱曰‘賈氏三虎,偉節(jié)最怒’?!薄逗鬂h書》卷六十二《荀淑傳》:“有子八人……并有名稱,時人謂之‘八龍’?!?。三個女兒中,長女嫁給了天德軍第十一指揮使、司空柴克戎的小兒子,其余兩個小女兒正值妙齡,亦美名在外。彭城劉氏與弘農(nóng)楊氏均為當時望族,后者更是楊吳皇室之郡望,而張思恭親家柴克戎則是南唐軍政要員。志主一家婚配均為名門,反映了五代時期婚配中的門第觀念。
志文由張思恭之侄張致禮撰文并書丹。張致禮,史書未載。從志文看,張致禮的文學素養(yǎng)頗高。全文以駢體寫就,行文流暢,對仗工整,讀之朗朗上口,契合音律,具有較高的文學和史料價值。從書法藝術來看,其造詣亦頗深厚。志文由楷書寫就,其法度謹嚴,行筆雄健,線條略帶飄逸之感,有明顯的尚意傾向,體現(xiàn)了南唐書法承前啟后的時代特征。
志主張思恭,不見于傳世文獻,墓志記載可補史闕。志載其為清河郡人,官至南唐“閱武殿使”,乾德二年(964年)八月七日庚卯卒于武定坊私第,時年五十九歲,同年秋九月十一日甲申葬于江寧縣大隱鄉(xiāng)。由上可推知,張思恭主要活動于楊吳至南唐后主時期。他出生于相門,其父張居詠為楊吳時門下侍郎,南唐初年因表請李昪復姓有功,而被授予“同平章事”一職,拜為宰相。張居詠任宰相時間長達六十五個月,為烈祖朝宰相中任職時間最長者。(15)濮思喆:《南唐宰相制度考論》,《皖西學院學報》2019年第4期。
志文云:“昔者義祖武皇帝革命造吳……眷惟良輔,宜得兼才?!贝颂帯傲x祖武皇帝”應指楊吳權臣徐溫。(16)《資治通鑒》卷二百八十一“天福二年十月”條:“追尊太祖武王曰武皇帝。注:猶不敢忘徐溫而追尊之。其后立李氏宗廟,遂以徐溫為義祖?!庇缮现傲x祖武皇帝”即指徐溫?!缎挛宕贰肪砹缎鞙貍鳌份d:“(天祐)十六年,溫請隆演即皇帝位,不許,又請即吳王位,乃許,遂建國改元,拜溫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封東??ね酢!碧斓v十六年徐溫推楊隆演即吳王位,遂建吳國。此時國家剛立,正值用人之際,徐溫與其養(yǎng)子徐知誥亦藉此廣納天下賢才。馬氏《南唐書》卷一《先主書》載:“及知誥秉政,乃寬刑法、推恩信,起延賓亭以待四方之士……有羈旅于吳者皆齒用之。”又據(jù)宋人筆記《江南野史》云:“乃治府署之內(nèi)立亭,號之曰‘延賓’,命宋齊丘為記,以待多士。于是四方豪杰翕然歸之……時中原多故,名賢夙德皆亡身歸順。乃使人于淮上厚幣資之。既至,縻以爵祿。故北土士人向風而至者殆數(shù)千人,羽翼大成?!?17)龍袞:《江南野史》卷一《先主》,《金陵全書·乙編·史料類》第6冊,南京出版社2012年版,第23-24頁。可見徐知誥此時為招攬人才,在府中立延賓亭,以待各方士子,并賞賜其財物與官爵,使得各地人才紛紛歸附,迅速壯大了自身的政治力量。張居詠也借此機遇,因“英毅之奇,聰明之德”而被選入徐知誥幕府任職。
志文載張居詠進入徐知誥幕府后“旋分竹使之重任,乃光令子之嘉猷”。竹使,即竹使符,在唐代是州郡長官之雅稱(18)龔延明:《中國歷代職官別名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版,第303頁。。但據(jù)志文,張思恭初入仕途時所任官職為館驛使一職,并非州郡長官,故該處應另有指代。據(jù)《后漢書·禮儀志》載:“登遐……是日夜,下竹使符告郡國二千石、諸侯王。竹使符到,皆伏哭盡哀。”(19)《后漢書》志六《禮儀志》??芍袷狗緸槌⑾虻胤焦賳T傳遞信息所使用的重要信符。又據(jù)《唐會要》卷六十一載:“大歷十四年九月,門下省奏:兩京請委御史臺各定知驛使御史一人,往來勾當。遂稱館驛使?!?20)王溥:《唐會要》卷六十一《御史臺》,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1059頁??芍诖髿v十四年,唐代宗始設館驛使,以監(jiān)察長安和洛陽兩京附近的傳驛事務,這正與竹使符之功用相對應。由此可以推測,張居詠進入徐氏幕府后,便將傳驛事務分派與長子張思恭,令其任館驛使,志主也“因即假途,遂參軍廣”。據(jù)《新唐書》卷四十八載,館驛使常由監(jiān)察御史兼任。(21)《新唐書》卷四十八《百官志》:“初,開元中,兼巡傳譯,至二十五年,以監(jiān)察御史檢校兩京館驛……監(jiān)察御史分查尚書省六司,繇下第一人為始,出使亦然……(興元元年)第二人查兵部、工部,兼館驛使?!薄杜f唐書》卷四十四《職官志》則云監(jiān)察御史為正八品上,可知館驛使一官品級應不高于正八品上。另據(jù)《新唐書》卷一百六十二《薛存誠傳》載:“元和初,討劉辟,郵傳事叢,詔以中人為館驛使,存誠以為害體甚,奏罷之?!笨梢娞拼趹?zhàn)時,軍務文書往來頻繁,館驛使一官雖級別不高,卻肩負著館驛郵傳的重任。而五代時期時局動蕩,戰(zhàn)事頻發(fā),其作用越發(fā)凸顯,志主于此時被任命為館驛使,足見朝廷之重用。
志文載:“烈祖孝高皇帝嗣秉吳政,潛龍在齊?!毙鞙厮篮螅熘a成為楊吳事實上的統(tǒng)治者,并于大和五年(934年)進封為齊王。他重視人才,廣延賢士,以致“四方慕義之英髦,駿奔而至”。另據(jù)《新五代史》卷六十二《李昇傳》載:“(大和)五年,昪封齊王。已而閩、越諸國皆遣使勸進,昪謂人望已歸?!笨梢姶藭r楊吳內(nèi)外皆已知曉徐知誥有禪代之心,閩、吳越等鄰國甚至派遣使節(jié)與之交好,勸早行禪代之禮,可謂“鄰國馳盟之專介,繼踵而來”。同時,徐知誥秉政后一向注重維護與鄰國間的關系,常遣使出訪周邊國家,實行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值其禪代之際,為了穩(wěn)定周邊環(huán)境,徐知誥集團與相鄰諸國,尤其是與吳越、閩、南漢、荊楚(南平)四國的交流越發(fā)頻繁。(22)關于該時期南唐與南方四國互派使臣的記載如下:陸游:《南唐書》卷一《烈祖本紀》:“(昇元元年冬十月)庚子,遣使如漢、閩、吳越、荊南告即位……丁卯,高從誨表請置邸建康,從之。(十一月)己巳,吳越王使將軍袁韜來賀即位。”“(昇元二年春正月)甲子,荊南高從誨遣使龐守規(guī)來賀即位……二月,閩使內(nèi)客省使朱文進來賀即位?!薄?昇元三年二月)蜀使來賀即位……(夏四月)丁未,吳越王使左武衛(wèi)上將軍沈韜文,荊南高從誨使王崇嗣,來賀南郊?!薄?昇元四年三月)丙戌,漢人、閩人來聘……(十一月)漢使都官郎中鄭翱、閩使客省使葛裕、吳越使刑部尚書楊嚴來賀仁壽節(jié)?!眳侨纬迹骸妒畤呵铩肪砥呤拧段哪峦跏兰摇罚骸?天福六年七月)是月,唐主遣使來唁,且赒其乏?!贝藭r張思恭因具備“聞禮聞詩,允文允武,容止儼若,詞說豁如”等優(yōu)秀品質(zhì),得以從館驛使擢升為客省引進使。
兩部《南唐書》中雖未明載“客省引進使”之職,但其職能在其他文獻仍有跡可尋。據(jù)《宋史》卷一百六十六“客省引進使”條載:“客省使、副使各二人。掌國信使見辭宴賜,及四方進奉、四夷朝覲貢獻之儀……引進司使、副各二人。掌臣僚、蕃國進奉禮物之事?!笨梢娝未褪∈购鸵M使均為外交官職,分別負責接待他國來使、掌管臣僚藩屬進奉禮物等事宜?!缎挛宕贰肪硭氖摺秳⑻幾寕鳌芬噍d:“(后唐)莊宗即位,(劉處讓)為客省使,常使四方,多稱旨?!庇纱丝芍?,五代時期客省使還常出使他國,在各割據(jù)政權交往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另據(jù)《十國春秋》卷八十一《忠懿王世傳》載:“(乾德元年十一月)王命從子昱入貢,宋遣引進使丁德裕來宣諭,仍加王食邑一千戶,實封一百戶,改賜承家寶國宣德守道忠貞恭順功臣。”又《冊府元龜》卷一百九十七:“(乾化二年四月)客省引進使韋堅使廣州回,以銀、茶上獻,其估凡五百余萬?!?23)王欽若:《冊府元龜》卷一百九十七《納貢獻》,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214頁??梢娢宕畤鴷r期,客省使、引進使以及客省引進使均為出使他國的外交使節(jié)。志載張思恭“馳騁四國,富陸賈之交通”,此處“四國”應即指與南唐政權交往密切的吳越、閩、南漢、荊楚(南平)四國。由此可以推測,張思恭出任“客省引進使”期間曾多次代表徐知誥政權出使南方四國,其交往能力之強,有如漢初著名辯士陸賈。正是由于徐知誥堅持修睦四鄰這一基本國策,南唐才能在建國初期保持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國際環(huán)境,做到“所統(tǒng)僅三十余州,為太平之世者二十年”(24)文瑩:《玉壺清話》卷九《李先主傳》,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87頁。。而以張思恭為代表的眾多使臣,則是這一國策得以貫徹執(zhí)行的必要條件,他們?yōu)槟咸频姆€(wěn)定和發(fā)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天祚三年(937年),徐知誥受禪稱帝,改元昇元,國號大齊,并改名徐誥。又于昇元三年改國號為大唐,復李姓,改名李昪。志文中“黃運中興”應即指此。而后,李昪開始進行大規(guī)模的禮制建設,以宣揚南唐代吳的正統(tǒng)性,郊祀即是其中重要一環(huán)。馬氏《南唐書》載昇元三年二月,李昪詔時任門下侍郎、平章事的張居詠與中書侍郎、平章事的李建勛等議定郊祀事宜。(25)馬令:《南唐書》卷一《先主書》?!度莆摹酚袕埦釉仭督检胱h》一文存世,議文如下:
孔子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贝巳f世不易之法也。昔長孫無忌請祀高祖于圜丘以配昊天上帝,祀太宗于明堂以配上帝,義為得之。今國家嗣興唐祚,追尊孝德,而以堯舜為肇祀之祖,宜以神堯配天于圜丘,孝德皇帝配上帝于明堂,禮也。其服物制度,古有常儀,愿罷一切偽飾。(26)張居詠:《郊祀議》,董誥等:《全唐文》卷八百七十二,第9125頁。
從該文可以看出,張居詠對歷代禮制十分熟悉。他根據(jù)唐代長孫無忌請祀唐高祖于圜丘以配昊天上帝,祀太宗于明堂以配上帝的舊制,建議李昪以唐高祖配天帝于圜丘,孝德皇帝李榮配上帝于明堂,并指出唐代服飾制度早有定制,希望罷去一切不合唐制的服飾。徐鉉在為南唐元宗李璟所擬《張居詠制》一文中亦云:“昇元始基,賴其獻納。故陟鸞臺之位,爰立作相?!?27)徐鉉:《張居詠制》,董誥等:《全唐文》卷八百七十八,第9183頁。可見正是由于這次獻策改制之功,張居詠才能在郊祀后深得李昪信任,拜為南唐宰相。再結合志文載張思恭在“黃運中興”后,所負“革藩服之舊規(guī),立朝廷之新制”的職責可以推測,張氏父子在南唐代楊吳的過程中很可能主導了祭祀和服物制度的改革。南唐禮制經(jīng)此改革后,典禮儀仗重歸嚴肅莊重,典制掌故得以清晰明了,張氏父子的地位也由此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墓志記載,在“燔柴圜丘,致饗宗廟”后,李昪便將其出行時的升降導從等禮儀全部交與張思恭負責,可證此次郊祀張氏父子貢獻頗大,二人可能還與“月延三刻”(28)史虛白:《釣磯立談》:“圜丘毖祀之夕,乃孟夏上旬,月至三鼓當沒。而升壇之際皎然如畫,柴燎畢乃沒。太史奏言:月延三刻。遠近嘆以為異事?!敝腥A書局1985年版,第4頁。異象事件相關,在天理上為南唐代吳提供了依據(jù)。張思恭也因此由“客省引進使”遷為負責禮制的“福昌殿使”。
通過史料中對此時期禮官的記載,可對“福昌殿使”的地位作進一步推定。據(jù)《十國春秋》卷一百一十四載:“吳有閣門使;南唐有閣門承旨、中門使、武功殿使;后蜀有閣門使、閣門南院使。”(29)吳任臣:《十國春秋》卷一百一十四《十國百官表》,第1642頁??梢娔咸频拈w門承旨、中門使、武功殿使等職官應與楊吳之閣門使相對應。又據(jù)《宋史》卷一百六十六《職官志》載:“東上閣門、西上閣門使各三人……掌朝會宴幸、供奉贊相禮儀之事?!笨芍w門使一官為禮官,主管百官朝見辭謝與慶禮奉表諸事禮儀,故相對應的南唐武功殿使應亦為禮官。武功殿位于南唐西都江寧宮城內(nèi),陸氏《南唐書》載南唐烈祖李昪曾于此設儀仗以召見高麗國使。又據(jù)陸氏《南唐書》卷一《烈祖本紀》載:“(昇元四年十一月)庚辰,改東都文明殿為乾元殿,英武殿為明光殿,應干殿為垂拱殿,朝陽殿為福昌殿,積慶官為崇道宮?!笨芍2顬槟咸茤|都揚州宮城內(nèi)建筑,地位應低于西都宮城內(nèi)建筑,故南唐“福昌殿使”地位或略低于“武功殿使”。
志主后又升任“閱武殿使”,該官未見史載,南唐宮殿亦未見閱武殿之名,但據(jù)元人楊奐《汴故宮記》云:“長生之南曰閱武殿?!?30)李修生主編:《全元文》卷七《楊奐》,鳳凰出版社1998年版,第134頁??芍彼味汲倾昃┯虚單涞?,位于長生殿之南。又據(jù)《玉?!肪硪话偎氖d:“(太平興國)元年十一月,閱武殿使騎兵、歩兵各數(shù)百,東西列陣。上曰:‘此殿庭閱數(shù)百人爾,猶兵威可觀,況堂堂之陣數(shù)萬成列乎?’”(31)王應麟:《玉?!肪硪话偎氖侗啤?,《四庫全書》第94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32頁。可見汴京之閱武殿應是北宋皇帝閱兵之所。由此可以推測,南唐宮城中或亦有一喚作“閱武殿”的宮殿,且很可能也是做閱兵之用。關于“閱武殿使”一官品級,則可結合唐代“命婦制度”來確定?!短屏洹份d:
外命婦之制:……一品及國公母、妻為國夫人;三品已上母、妻為郡夫人;四品、若勛官二品有封,母、妻為郡君;五品、若勛官三品有封,母、妻為縣君。散官并同職事。勛官四品有封,母、妻為鄉(xiāng)君。其母邑號皆加‘太’字。各視其夫及子之品,若兩有官爵者,皆從高。(32)李林甫等:《唐六典》卷二《尚書吏部》,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38-39頁
可見按唐制,凡五品以上官員,其母、妻皆可獲封號,且母親邑號前須加“太”字。志文載張思恭母親任氏“累封西河縣君”,邑號前未加“太”字,可見其是因張居詠而獲封。而志主的兩任妻子均無封號,故“閱武殿使”一官應不及五品。
自此,志主張思恭一生侍奉南唐君主左右,負責南唐諸事禮儀,直至乾德二年構疾去世,歷任烈祖、元宗和后主三朝,正可謂“承旨三朝,繼陳寵之周密”。
墓志記載,南唐乾德二年秋季八月七日庚卯,張思恭構疾,卒于武定坊私第,享年五十九歲。同年秋季九月十一日甲申,安葬于江寧縣大隱鄉(xiāng)。
武定坊這一地名在南京方志中有明確記載?!毒岸ń抵尽芳摧d武定坊在鎮(zhèn)淮橋東南,并將其標注在《府城之圖》中(見圖2)。(33)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卷十六《疆域志》:“武定坊,在鎮(zhèn)淮橋東南。”卷五《建康圖》,第366、72頁?!吨琳鹆晷轮尽芬嘣莆涠ǚ粚俳党亲竽?東南)廂。(34)張鉉:《至正金陵新志》卷四《疆域志》:“左南坊四,曰:嘉瑞、長樂、翔鸞、武定?!薄吨袊街緟矔とA中地方》第436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741頁。又據(jù)《同治上江兩縣志》載:“武定橋西,古武定坊也。”(35)莫祥之等:《同治上江兩縣志》卷五《城廂考》,《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4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41頁。武定橋與鎮(zhèn)淮橋舊址至今仍存,武定橋在今長樂路中段,鎮(zhèn)淮橋在今中華門城堡內(nèi)。故可以推測,武定坊應位于今南京城南中華門東部,鎮(zhèn)淮橋與武定橋之間。
圖2 《景定建康志·府城之圖》(武定坊為圖中紅色標注處)(來源:《景定建康志》卷五《建康圖》)
江寧縣,是南唐時期西都江寧府所轄五縣之一。大隱鄉(xiāng),南京舊時鄉(xiāng)名,現(xiàn)已不存。據(jù)《景定建康志》載:“上元縣,附郭,東西九十五里,南北八十五里……西南到江寧縣界四里,以大隱鄉(xiāng)為界?!?36)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卷十五《疆域志》,第356頁。可見大隱鄉(xiāng)時為上元縣西南與江寧縣之界。另據(jù)《至正金陵新志》載:“鳳臺二鄉(xiāng):江寧縣東南二十里,并大隱鄉(xiāng)為一。景定分東、西二鄉(xiāng)。”(37)張鉉:《至正金陵新志》卷四《疆域志》,第1743頁。可知大隱鄉(xiāng)曾并入鳳臺鄉(xiāng),而鳳臺鄉(xiāng)在景定年間又被分為東、西二鄉(xiāng)。又據(jù)《正德江寧縣志》:“鳳東鄉(xiāng):舊并大隱鄉(xiāng)為一,在縣東南一十里?!?38)王誥:《正德江寧縣志》卷五《坊鄉(xiāng)》,《中國地方志集成·善本方志集·第一編》第48冊,鳳凰出版社2014年版,第613頁??梢姶箅[鄉(xiāng)最終并入鳳臺東鄉(xiāng),時在江寧縣東南約十里處,其位置大致在今中華門外雨花臺南。
今雨花臺-鐵心橋一帶為南京地區(qū)南唐墓葬的主要分布區(qū)域之一,有學者曾推測張居詠墓也應在這一區(qū)域內(nèi)。(39)邵磊、賀云翱:《南京鐵心橋楊吳宣懿皇后墓的考古發(fā)掘與初步認識》,《東南文化》2012年第6期。然據(jù)《六朝事跡編類》載:“南唐張懿公墓:……去府城十里,在石頭城后。”(40)張敦頤:《六朝事跡編類》卷十三《墳陵門》,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180頁。《景定建康志》則直言其在上元縣金陵鄉(xiāng)。(41)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卷四十三《風土志》:“張懿公墓,在金陵鄉(xiāng)石頭城后,去城十一里?!钡?059頁?!毒岸ń抵尽份d金陵鄉(xiāng)在上元縣北,且將其標注于《上元縣圖》中。(42)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卷十六《疆域志》、卷五《建康圖》,第366、76頁。據(jù)相關學者考證,金陵鄉(xiāng)境域在今玄武湖以西一帶。(43)馬伯倫主編:《南京建置志》,第119頁??梢姀埦釉伳箲挥诮衲暇┏俏鞅?,而雨花臺則在南京城南,與之相去甚遠,故筆者認為張居詠墓在雨花臺一說實難令人信服。至于張氏父子為何分別葬于南京城西北與城南兩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