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亞軍 龔杏紅
湖北省咸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放射科,湖北咸寧 437000
CT 增強是在平掃基礎上對可疑部位進行重點檢查,從而促進疾病診斷準確率的提高,在臨床中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在進行CT 增強過程中需靜脈注射造影劑,但患者因對疾病與檢查的恐懼,容易出現(xiàn)負面情緒,加之在造影劑注射過程中產生的壓力較大,容易導致造影劑外滲等情況的出現(xiàn),影響其心理狀態(tài),加重患者痛苦[1]。常規(guī)心理干預措施單一,對患者的干預效果不佳,針對性心理護理充分體現(xiàn)以患者為中心,針對其個性化差異給予患者相應護理,使護理干預方案更具有針對性,可更好地促進心理狀態(tài)的改善[2]。本研究對136 例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探討針對性心理護理對不良情緒及掃描造影劑外滲發(fā)生情況的影響。
選取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于咸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36 例接受CT 增強檢查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8 例。對照組中,男37 例,女31 例;年齡27~81 歲,平均(70.25±6.13)歲;檢查位置:額頭部20例,胸部22 例,腹部26 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5 例,高中或中專26 例,大專及以上27 例。觀察組中,男35 例,女33 例;年齡25~83 歲,平均(70.34±6.07)歲;檢查位置:額頭部21 例,胸部23 例,腹部24 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6 例,高中或中專25 例,大專及以上27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檢查位置、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經接受CT 增強,無檢查禁忌證;②認知及語言、聽力功能正常,無相關障礙者;③年齡≥18 歲;④臨床資料完整,依從性較好者。排除標準:①對造影劑存在過敏反應者;②全身感染者;③伴有自身免疫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或甲狀腺疾病者;④嚴重臟器功能不全、呼吸衰竭或心律失常者;⑤存在精神疾病者。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心理護理,講解CT 增強檢查的相關流程,向患者告知該檢查在疾病診斷中的重要性,給予存在負面情緒的患者相應心理疏導等。
觀察組實施針對性心理護理,具體如下:①建立良好護患關系。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應注意自身態(tài)度與患者交流過程中的語氣變化,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耐心解答,增加患者對CT 增強的認知,拉近雙方的距離,對患者合理要求盡量滿足。②針對年齡差異進行心理護理。在對老年患者進行干預過程中應放緩語速,并邀請家屬參與到護理中,從而減輕患者對醫(yī)院環(huán)境的恐懼,對患者進行充分安撫,向其詳細講解基礎知識;對中青年患者進行干預,應告知其心理狀態(tài)在檢查順利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向其講解增強CT 檢查在后續(xù)治療與疾病康復中的重要性,對負面情緒進行緩解。③針對疾病差異進行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過程中,對于病情較重的患者進行相應疏導,給予其充分鼓勵,告知其準確的病情診斷對預后的重要性,對于病情較輕的患者著重向其講述盡早明確病情在疾病治療與縮短康復時間之間的相關性,使患者充分了解良好依從性可促進CT 增強的順利完成。④針對不同心理狀態(tài)進行心理護理。對患者進行充分評估,了解不同負面情緒產生的原因,并給予針對性干預。例如,患者對CT 增強檢查中的輻射存在擔心,則告知患者CT 增強檢查的安全性較高,在檢查過程中產生的輻射較小,單次檢查時間較短,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對造影劑使用存在不良情緒的患者,護理人員在對其進行心理護理過程中著重告知其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且在檢查完成后可經腎臟排出,過敏反應發(fā)生風險較低。
兩組患者均干預40~60 min。
①比較兩組患者負面情緒,在干預前后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3]、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4]評估兩組患者負面情緒,量表滿分均為100 分,得分與負面情緒呈正比。②比較兩組患者掃描造影劑外滲發(fā)生情況,其中患者自述發(fā)冷、皮膚顏色出現(xiàn)蒼白,部分患者伴有疼痛癥狀發(fā)生,且水腫直徑<2.5 cm 即為Ⅰ度;患者存在Ⅰ度癥狀,對水腫直徑進行觀察,若水腫直徑為2.5~15.0 cm 即為Ⅱ度;患者存在Ⅱ度癥狀,并伴有不同程度疼痛的發(fā)生,且出現(xiàn)麻木感,水腫直徑>15.0 cm即為Ⅲ度[5]。
采用SPSS 25.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干預前SAS、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干預后SAS、SDS 評分低于本組干預前,且觀察組SAS、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不良情緒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不良情緒的比較(分,±s)
注 SAS:焦慮自評量表;SDS:抑郁自評量表
組別 SAS 評分 SDS 評分觀察組(n=68)干預前干預后t 值P 值對照組(n=68)干預前干預后t 值P 值52.31±4.67 42.87±4.16 12.447<0.001 50.26±4.34 39.65±4.02 14.790<0.001 t 干預前組間比較值P 干預前組間比較值t 干預后組間比較值P 干預后組間比較值53.28±4.52 46.33±4.25 9.237<0.001 1.231 0.221 4.798<0.001 50.41±4.28 41.57±4.16 12.213<0.001 0.203 0.840 2.737 0.007
觀察組掃描造影劑外滲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掃描造影劑外滲發(fā)生情況的比較[n(%)]
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醫(yī)療技術也處在高速發(fā)展過程中,CT 增強檢查在疾病診斷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將造影劑由靜脈向人體內注射后進行掃描,能夠根據密度差識別病變組織,提高診斷的準確率,為后續(xù)治療提供理論基礎[6-8]。但在檢查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風險性,若患者在檢查過程中過于緊張,使依從性下降,則容易發(fā)生造影劑外滲[9-10]。作為CT 增強檢查中的常見并發(fā)癥,造影劑外滲的通常伴隨著水腫與疼痛,影響其配合度,對其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響,應給予患者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11]。
常規(guī)心理護理在臨床中應用較多,但一般模式較為單一,在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過程中不能有效把握患者自身的特征,使干預措施缺少針對性,干預效果較差[12-13]。針對性心理護理從多層面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在護理干預中充分體現(xiàn)個性化特點,針對患者不良心理狀態(tài)及負面情緒出現(xiàn)的原因進行護理干預,使護理模式與患者心理特征相符合,充分滿足其自身需求,有利于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改善。給予一定的支持與鼓勵,為患者提供社會支持[14-15]。針對性心理護理在對患者干預過程中通過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可減少二者之間的距離感,對其疑慮進行充分解答,減輕其對醫(yī)院環(huán)境與CT 增強檢查的恐懼感;針對年齡差異進行心理護理,可根據年齡的不同選擇相應的護理方式進行干預,促進護理質量的提高,減輕負面情緒; 針對疾病差異進行心理護理,能夠給予患者充分鼓勵與支持,使其充分了解CT增強檢查在疾病治療與患者康復中的重要性,促進檢查依從性的提高[16-17];針對不同心理狀態(tài)進行心理護理,可針對負面情緒出現(xiàn)的原因進行對癥干預,使患者充分了解CT 增強檢查與造影劑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18]。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干預后SAS、SDS 評分低于本組干預前,且觀察組SAS、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上述護理干預在CT 增強患者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改善心理狀態(tài),緩解負面情緒。究其原因,針對性心理護理能夠進行對癥干預,使護理干預更加具有針對性,從而提高護理質量,達到減輕負面情緒的目的[19-20]。此外,觀察組掃描造影劑外滲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上述護理干預有著較高的安全性,可減少造影劑外滲的發(fā)生。究其原因,不良情緒是導致造影劑外滲發(fā)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針對性心理護理對其心理狀態(tài)進行有效干預,對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起到緩解作用,從而促進檢查依從性的提高與掃描造影劑外滲發(fā)生率的下降[21]。
綜上所述,將針對性心理護理應用于CT 增強患者中,能夠對負面情緒起到緩解作用,降低掃描造影劑外滲發(fā)生率,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