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芳 卓曉英 趙 晶 羅小亮 韓志毅
深圳市中醫(yī)院肝病科,廣東深圳 518000
失眠是指以入睡和(或)睡眠維持困難所致的睡眠質量或數量達不到正常生理需求,而影響日間社會功能的一種主觀體驗[1],中醫(yī)稱之為“不寐”。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種慢性疾病,病情進展對于患者心理、生理造成壓力,加之社會接受程度低,以及經濟壓力、家庭壓力等因素,易導致失眠的發(fā)生。據文獻報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約有62.9%伴有不同程度的失眠,遠高于正常人群的15%~30%[2]。肝病患者的睡眠問題較正常人更為突出。黃紅霞等[3]認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睡眠質量是衡量個體及群體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對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研究指出腕踝針應用于失眠、中風后失眠、頑固性失眠患者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4-7]。本研究探討腕踝針應用在肝郁脾虛型慢性乙型肝炎失眠患者中的臨床效果。
選取2020年4月10日至2021年1月3日在深圳市中醫(yī)院肝病科住院部治療的100 例肝郁脾虛型慢性乙型肝炎失眠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拋硬幣法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 例。治療組中,男28 例,女22 例;年齡18~59 歲;病程3~58 個月,平均(30.15±12.09)個月。對照組中,男33 例,女17 例;年齡20~60 歲;病程5~56 個月,平均(30.01±11.35)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深圳市中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診斷標準:①慢性乙型肝炎的西醫(yī)診斷標準參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 更新版)[8]; ②中醫(yī)證型辨證標準參照2017年由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肝膽病分會修訂的《病毒性肝炎中醫(yī)辨證標準》[9],主癥:脅肋脹痛;腹脹或便溏;舌質淡紅,邊有齒痕,苔薄白。次癥:情志抑郁;身倦乏力;脈弦細。所有主癥者,或兩項主癥+兩項次癥者屬肝郁脾虛型;由中級及以上職稱醫(yī)師辨證確定證型;③失眠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2017 版)》[10]中的診斷標準,失眠癥狀標準:幾乎以失眠為唯一的癥狀,包括睡眠不深、早醒、多夢、難以入睡,或醒后不適感、疲乏,醒后不易再睡,或白天困倦。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和肝郁脾虛型標準者;②符合失眠西醫(yī)診斷標準者;③患者年齡18~60 歲;④起病時間>1 個月者;⑤失眠嚴重程度指數(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量表評分超過7 分者; ⑥患者在入組前2 個月未服用治療失眠的相關藥物。排除標準:①因器質病變或外界環(huán)境干擾、慢性重度肝炎、肝硬化、肝癌或合并其他嚴重肝病者;②合并有心腦血管疾病、肺腎等嚴重疾病及精神疾病者;③妊娠期女性及生活作息不規(guī)律者。
對照組患者采用靜滴脫氧核苷酸鈉(北京賽升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2102262)保肝降酶治療14 d,用藥中均不包含安神助眠藥。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腕踝針治療,均由規(guī)范化培訓組培訓合格的執(zhí)業(yè)護士執(zhí)行,1 次/d,留針3~4 h;療程:連續(xù)治療5 d,休息2 d 為1 療程,連續(xù)治療2 療程。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2.1 定位 雙側上1、上2 區(qū)。根據張心曙[11]教授編著的《腕踝針》第1 版定位,上1 區(qū)位于腕橫紋上兩指,尺骨尺側緣與尺側屈腕肌之間的凹陷。上2 位于腕前面的中央,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即內關穴部位。
1.2.2 操作前 操作前做好患者的評估,向患者講述方法、目的、操作過程及注意事項,消除患者顧慮,取得患者的積極配合。①器具選擇:腕踝針選用蘇州針灸用品有限公司生產的規(guī)格為0.3 mm×40 mm 的環(huán)球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蘇械注準20162270588)。②針刺點:針刺點的選取應避開血管、破損及瘢痕等。如進針點局部有上述情況時,應將進針點適當向近心端上移。腕踝針進針點并非治療作用點,只要上移后的進針點不偏離原進針點的縱軸,則不影響療效。③消毒:須消毒針刺點及周圍5 cm 左右皮膚。
1.2.3 腕踝針操作方法 ①針刺方法:宜以15°~30°進針,使針尖迅速刺入皮下。②針刺方向:將針體沿上1/上2縱軸朝向心端方向平行刺入皮下。③針感要求:沿皮下表淺地向前推入,阻力較小,患者不產生酸、麻、痛等感覺。若有上述感覺,應退出后重新沿皮下表淺推進。④針刺長度:可將針梗全部刺入皮下,亦可適當外露少許。⑤留針:視患者耐受情況而定,一般留針4~6 h,留針期間不作任何調針及捻針等刺激。⑥拔針:拔針后需按壓針刺部位,以防因皮下血腫而影響后續(xù)的治療。
治療2 周后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ISI 評分、丙氨酸轉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門冬氨酸轉氨酶(asparagine aminotransferase,AST)、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①療效參照2002年制定發(fā)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2]。治愈:睡眠時間>6 h 或時間恢復正常;顯效:睡眠時間<6 h,睡眠時間增加3 h,癥狀明顯減輕;有效:睡眠較前增加<3 h,癥狀減輕;無效:治療后睡眠無明顯改善或加重。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ISI[13]共7 個條目,總分范圍為0~28 分。0~7 分表示沒有臨床意義的失眠,8~14 分表示亞臨床失眠,15~21 分表示臨床失眠(中度),22~28 分表示臨床失眠(重度)。用于評估睡眠發(fā)作、睡眠維持和早期覺醒相關問題的嚴重性,以及對睡眠的不滿和困擾。③ALT、AST、TBil 檢查均由深圳市中醫(yī)院檢驗科完成。
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的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IS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ISI 評分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ISI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ISI 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ISI 評分的比較(分,±s)
注 ISI:失眠嚴重程度指數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t 值 P 值治療組對照組t 值P 值50 50 20.67±2.65 20.58±2.60 0.17 0.86 11.28±2.45 14.58±2.62 6.49<0.01 18.39 11.49<0.01<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ALT、AST、TBil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ALT、AST、TBil 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ALT、AST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TBil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LT、AST、TBil 的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LT、AST、TBil 的比較(±s)
注 ALT:丙氨酸轉氨酶;AST:天門冬氨酸轉氨酶;TBil:總膽紅素
組別 例數 ALT(U/L) AST(U/L) TBil(μmol/L)治療組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50 235.36±40.25 45.26±12.38 31.92<0.01 245.64 ±55.23 63.46 ±12.63 22.73<0.01 45.46±9.18 18.26±3.97 19.23<0.01 50 t 治療前組間比較值P 治療前組間比較值t 治療后組間比較值P 治療后組間比較值236.47±40.18 84.35 ±15.37 25.00<0.01 0.13 0.89 14.00<0.01 246.65±55.48 97.52±17.65 18.11<0.01 0.09 0.92 11.09<0.01 44.95 ±9.24 18.51 ±3.25 19.08<0.01 0.27 0.78 0.34 0.73
肝病不寐患者多因肝臟疾病引發(fā),一半以上肝病患者都存在失眠現(xiàn)象,并呈上升趨勢,嚴重影響到患者病情的恢復和日常工作、生活[14]。池曉玲教授認為,慢性肝病失眠的病機為少陽氣郁、肝脾不和、陽不入陰[15]。有研究報道圍絕經期患者失眠多因“肝郁”而起,其治療以疏肝解郁為主,寧心安神為輔取得了較好的療效[16]。肝郁脾虛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多為肝氣郁滯擾心而致眠差,且肝功能多受到損害,而西藥治療失眠存在藥物依賴甚或成癮、病情反復、依從性差等缺點。張潔等[17-18]研究表明中醫(yī)適宜技術采用針刺療法、中藥療法、埋線療法、督灸療法、刮痧療法、推拿療法、注射療法等方法治療失眠,方法多、費用低、效果好,不良反應少。
腕踝針療法于20 世紀70年代由張心曙教授提出,是在腕踝部特定刺激點行皮下針刺的治療方法,可疏通經絡和調和臟腑功能,促進氣血運行通暢,從而使得陰陽平衡,營衛(wèi)和諧,目始瞑得寐[11]。李然等[4]報道腕踝針針刺雙上1 治療失眠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陳英華等[19]提出“神門、內關屬手少陰經,刺之可寧心安神”。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患者ISI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ALT、AST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TBil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失眠與心脾氣血密切相關,上1 穴具有寧心安神、開郁散結之效;上2 穴所在之處是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維脈,是人體氣血流通的關卡,能達到養(yǎng)心醒腦安神的作用。上1、2 兩穴合用,增強了養(yǎng)心安神之功,效果明顯。高巧玲[20]通過分析比較針刺單穴與配穴的不同,結果發(fā)現(xiàn),雖然兩組治療方法都能改善失眠癥狀,但配穴法更優(yōu)于單穴。中醫(yī)學認為,人的五臟皆有神志,“心藏神,肝藏魂。人臥則血歸于肝,以利于肝臟的濡養(yǎng)”,睡眠時心神和肝魂能得到血液的濡養(yǎng),從而促進了疾病的康復。
綜上所述,腕踝針應用在肝郁脾虛型慢性乙型肝炎失眠患者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失眠情況,也有一定的護肝、促進機體康復的作用,且操作簡單,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