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考題
有人說,知識是想象力的土壤,也有人覺得不盡如此。對此,你怎么看?請寫一篇文章,談?wù)勀愕恼J識和思考。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字。
立意思路
寫作,就是與原材料進行對話。材料問你,“知識”是“想象力”的土壤,你的意見呢?你所有的回答必須從這里開始,這是問題的起點。不要偏離方向去討論想象力與知識誰更重要,也不要去討論如何獲得想象力??赐瓴牧现?,請耐心一點,讓那些洶涌而出的、亂糟糟的念頭稍微休止一下。
你對“知識是想象力的土壤”這個判斷持什么態(tài)度?一般的思路是——
第一種態(tài)度 同意。知識是前人認識世界的成果之結(jié)晶,憑借某一領(lǐng)域的關(guān)鍵知識,我們的想象力才不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知識培育了我們,想象力必須在豐厚的知識基座上萌芽。
第二種態(tài)度 不同意。想象力很多時候來自一瞬間的靈感,豐富的知識有時恰恰成為想象力發(fā)展的重負。沒有任何既定的思維框架的限制,正好為想象力飛揚提供更純凈的空間。
第三種態(tài)度 不是單純的肯定或者否定,而是考慮到不同的情況做出不同的結(jié)論。
表述如下:沒有可因襲的思維框架,確實能放飛想象;但任何領(lǐng)域的想象力,最終必須有成果來驗證,否則就是空想和妄想。既然想象力要靠現(xiàn)實來證實或者證偽,那么想象力盡管是人的靈光一閃,仍然需要人的知識體系。歷史上重大的發(fā)現(xiàn)可能會突破人類當時的知識框架,但它還是建立在占有當時的知識的基礎(chǔ)上。所以,很大程度上,知識是想象力的土壤。(以上是第一層意思)但是,總有一些偉大的發(fā)現(xiàn)、杰出的成就、精美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等最富想象力的成果,往往是天才想象力的迸發(fā),是靈感與天賦的產(chǎn)物,知識的土壤承載不了想象力爆棚的“龐大固?!薄#ㄒ陨鲜堑诙右馑迹?/p>
以上三種態(tài)度,都能自成文章,都有可能寫得深入、有趣。第一、第二種態(tài)度,可以巧用不同層面的例證,形成氣勢,強化判斷;第三種態(tài)度則能體現(xiàn)思辨色彩,對一個簡單判斷做深入細致的評析,能體現(xiàn)作者思維的深度。
還有沒有其他角度呢?
只要肯動腦筋,思路無止境。
第四種態(tài)度 先推敲材料的問題:“有人說,知識是想象力的土壤,也有人覺得不盡如此?!?/p>
“有人說,知識是想象力的土壤?!?/p>
這個判斷非常清晰,很好理解。
“也有人覺得不盡如此。”這個判斷不是全面否定,最費思量。
“不盡如此”,是說“知識”與“想象力”這兩個概念之間不完全是“土壤”
與“種子”的關(guān)系。“知識是想象力的土壤”這個比喻還存在一些不足,即知識為想象力的萌發(fā)提供了土壤,但僅有知識,不一定能孕育出想象力。知識的土壤里,必須加一些特殊的元素,才有可能孕育出想象力的新芽。問題的要害是:這個新芽是什么,即“知識+?”才有可能變化生成想象力。
這個特殊的元素可能是天賦,是靈感,是好奇心,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是突破現(xiàn)有知識的強烈愿望……
還可以繼續(xù)思考:
第一個沖破知識局限的人,憑借想象力創(chuàng)造了奇跡。奇跡挑戰(zhàn)了那些沉浸于舊的知識體系里的人,這些人將想象力的成果視為異端。但是人類的進步就是這樣神奇,憑借想象力打開的人類新視野,總有一天會被人們接納,那些當初充滿想象力的“異端邪說”,終將變成常識。你看,想象力和知識還能相互轉(zhuǎn)換,互相催生呢。
精彩試作
知識與想象力生生不息
科幻小說要立足于現(xiàn)代科學(xué)知識,從而對未來做出想象;從富有想象力的畫作中,也能尋見對現(xiàn)實認知的影子。據(jù)此,知識確屬想象力的土壤。獲取一定的知識,我們才能夠萌生想象力,想象力總是孕育于知識的溫床之上。富有價值的想象力,往往源于現(xiàn)有的知識,而基于現(xiàn)有知識的大膽創(chuàng)想,總是對現(xiàn)有知識的超越。正如人們依據(jù)鴨子依靠蹼游泳的知識,想象人是否可以像鴨子一般游于水中,從而發(fā)明了潛水用具——腳蹼;劉慈欣基于對現(xiàn)有科技的認識,想象人類未來的生存境況,寫出了科幻小說《三體》。那些建立在知識之上的想象力,才有可能激發(fā)人類進一步思考,并將之付諸實踐;而脫離知識的無厘頭的狂想,終將化為泡影。
“知識是想象力的土壤”,這個判斷并未徹底解釋清楚“知識”與“想象力”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guān)系。我們知道,土壤是種子成長的溫床,那些認為“不盡如此”的人的疑惑可能就在于:是土壤孕育了種子嗎?是知識培育了想象力嗎?不全是。種子如何才能發(fā)芽?首先,它得是一粒健康的能萌芽的種子;其次,除了土壤,還需要陽光、氧氣、充足的水分和適宜的溫度。這喻示著:能否孕育出想象力,并不完全取決于知識本身,還要看人如何對待和運用知識,在擁有知識之外還需要什么條件。倘若對知識只是盲目信服,你就有可能被知識束縛,在這樣的知識土壤里是開不出想象力的花朵的。想象力的萌發(fā)還需要人們敢于打破已有知識的局限,擁有超越知識的勇氣,對更廣闊的世界做進一步的探尋。知識的土壤貧瘠了,就培育不出想象力之花。我們必須精耕細作,引進新的元素,改良土壤。這新的元素就是對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嘗試的勇氣、不安于現(xiàn)狀的個性,等等。
人們獲得了知識,進而以原有的知識為基礎(chǔ),萌生出想象力,為更廣袤的未知世界規(guī)劃出藍圖,好似將探索的無畏與熱情化為甘露,在知識的土壤里培育出絢爛的想象力之花。這就好比種子萌芽了,長成一棵植株,開枝散葉,而那些葳蕤的葉片,最后又落到土壤里,化作春泥,成為新的土壤。
想象力也是這樣,它孕育于知識;天才的想象力帶來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逐漸會成為人類共同的知識,繼而為新的想象提供寶貴的資源。人類的知識與想象力,就是這樣共生互化,且生生不息。
思辨啟悟
這篇文章最值得玩賞的地方是論述上的層層推進,作者將材料中給出的“知識”與“想象力”這兩個概念的關(guān)系梳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將命題者故意設(shè)置的障礙“不盡如此”徹底清除。文章先從一般意義上承認知識是想象力的土壤。接著指出土壤之說的不完善,即“知識”的土壤不一定能長出“想象力”的新芽,“想象力”的萌發(fā)還需要其他更重要的元素,這一層推進已很不易。更為難得的是,文章從另一個層面修補了土壤之說的不足,對這兩個概念的相互轉(zhuǎn)換做出了大膽的推斷:“知識”與“想象力”,誰都不是誰的土壤,它們是相互孕育的關(guān)系——知識可以孕育出想象力,想象力也可沉淀為新的知識,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就是積累知識,再憑借想象力超越知識的藩籬,不斷獲取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