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在窗外寂寂灼燒
女孩躺在床上,翻動畫冊
倏地睜大雙眼,盯著凡·高這幅《吃土豆的人》
畫中油燈昏昏黃黃,熏得她,沉沉入睡……
迷迷糊糊,她竟走入畫中
踏進(jìn)那昏暗的農(nóng)家小屋,坐在粗硬的木桌前
老婦人給她倒了一杯麥芽咖啡
年輕女人分給她一勺熱氣騰騰的蒸土豆
她咀嚼著,兩腮鼓圓,心滿意足
世上怎么會有,土豆這么好吃的食物
一旁的男人呵呵笑:土豆,生來就是為了被人吃
不,不!女孩漲紅了臉反駁
風(fēng)兒吹,花兒開,不是為了給人看
亮點借鑒
作品在構(gòu)思上跨越藝術(shù)界限,“詩”“畫”合一,互為注解,形象直觀,更易激發(fā)想象——讀者仿佛也能跟隨女孩入畫,一探究竟。
畫中的食物只是一個引子,詩歌重點探討的是食物背后的東西。擺脫饑餓,是人類原始的、本能的欲望,在很多人眼里饑餓有消極和痛苦的意味,而作者對此卻有獨特之見。先用人物的夸張變形突出人類受制于這種欲望的程度之深,進(jìn)而以孩童的稚嫩之口控訴和詰問,然后巧妙地借長者之言點明饑餓對于生命存在的重要意義,自然地啟發(fā)讀者思考食物與生命的關(guān)系,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土豆冒出新芽兒,也不是為了給人吃
它們沒有什么目的
就是……自然地,想要活在這個世界上
男人朝桌角蹭掉掌心的泥漬,又挖了一大勺蒸土豆
它們要活,我就不要活了嗎
日復(fù)一日,勞作接著勞作
饑餓啊饑餓,年復(fù)一年,你為何如此折磨我
他突然怒不可遏,身體開始撕裂、扭曲
竟化為一張血盆大口
我餓,我餓,我要食物!食物
連桌子也被生吞活剝
冒著火星的爐子,也被塞到口中
女孩跌坐,嚇得逃出了屋子
“哇——哇——”,驚飛了麥田里一片鴉群
哦,看?。∵@是凡·高先生畫里的麥田
老婦人拄著拐杖,緩緩走到她身邊
女孩心有余悸,縮起小腦袋
婆婆你說,饑餓,是不是一種可怕的東西
饑餓,來自食欲,而食欲呢,保存我們的生命
可,他只顧自己,卻傷害其他生命
你知道嗎,孩子
他伸向盤子的手,曾挖掘過土地
他吃掉土豆,也種下土豆
他向大自然索取,他也給予……
女孩回頭,望向那間破舊的農(nóng)家木屋
順著屋檐延伸的方向,田里的麥苗
一望無際,沙沙舞動,欣欣然生長
西去而旋轉(zhuǎn)的烏鴉,扯著沙啞的喉嚨歌唱
一邊尋覓著蟲子
合奏出,一支饑餓與生命的間奏曲
結(jié)尾“饑餓與生命的間奏曲”,在呼應(yīng)主旨的同時,獨具匠心地于“詩”“畫”中融入“樂”的元素,共同營造出優(yōu)美雋永又蘊含哲思的意境。
(《七彩語文·高中新語文學(xué)習(xí)》編輯 張思遠(yuǎn))
凡·高自畫像
美國作家歐文·斯通在為凡·高作的傳記中記述道:“老一輩荷蘭大師教他懂得了素描與色彩是一個整體。德格魯特一家人按照以往的習(xí)慣依次在桌旁就座。文森特想要使這幅畫說明的是這些在燈光下吃土豆的人曾經(jīng)怎樣用他們這雙伸向盤子的手挖掘土地的,他希望這幅畫是表現(xiàn)體力勞動者和他們怎樣老老實實地掙得自己的食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