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的翻譯及意象的作用
師:有些詩歌,雖未解其意,但是語詞和音律就讓人神往。
生:老師舉例說說。
師:譬如說杜甫的“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李商隱的“星沉海底當窗見,雨過河源隔座看”“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這些意象的堆疊,讓我們似乎在還沒有清晰地理解詩意時就已經(jīng)被打動了。
生:我還是不太懂。
師:不太懂就對了。我說的不是詩句的深刻內涵,而是瑰麗的意象給人造成的視覺沖擊。在翻譯詩歌中,精彩的音義結合的翻譯也能起到這種效果。譬如將詩人拜倫翻譯成“白衣龍”,將佛羅倫薩翻譯成“翡冷翠”,這些人名、地名,單是語詞的組合就讓人憧憬起來。
生:老師干嗎說這個?
師:我們今天學習的《迷娘》也是這樣啊。馬君武最早將這首詩翻譯到中國,就將詩題“Mignon”(意為“寵兒,心愛的人,情人”)音譯作“米麗容歌”。
雖然“迷娘”并非“令人著迷的姑娘”,但“迷娘”兩字似乎暗示了詩歌浪漫的內容;“米麗容歌”就沒有這種效果。漢字的這種臨時性組合也能產(chǎn)生奇異的審美效果,就像看到一個詩人的名字叫“白衣龍”,讀者不免對他產(chǎn)生靈動飄逸的想象一樣。
生:老師說的這個現(xiàn)象我也關注到了。詩中的“桃金娘靜立,月桂梢頭高昂”,意象優(yōu)美。桃金娘的別稱有稔子樹、烏肚子等,如果譯成“烏肚子靜靜佇立”,美感就大打折扣。盡管我們對桃金娘這種植物也不熟悉,但是單這三個字就讓人遐思遙愛起來。不過,這難道僅僅是翻譯的問題嗎?
師:當然不止于此。詩歌中的意象多由許多名詞性的概念表達,但是這個概念的運用特別有講究,即縮小每個概念的外延,一直到讓我們可以直覺感知為止——不需要精微的分析,不需要煩瑣的思考,詩歌中一些詞語、概念形成了意象,在我們閱讀的瞬間,就在我們腦海里形成了畫面。如在名詞前面加上形容詞,形容詞縮小了名詞指代的概念的范圍,使名詞概念最大程度接近感覺本身。如本詩中“藍天上送來宜人的和風,/桃金娘靜立,月桂梢頭高昂”,用少數(shù)幾個概念,就讓人想象出南國的宜人氣候。叔本華說,我們內心的節(jié)奏好像能和詩歌的韻律呼應。韻律一方面是保持我們注意力的工具,讓我們欣然隨著詩章走;另一方面又在我們心中產(chǎn)生自然的響應,讓我們對所讀的東西不經(jīng)任何判斷就產(chǎn)生共鳴,這給詩章一種驚人的說服力,這是一種與一切理性無關的說服力。
生:老師的意思是說,欣賞詩歌的主要目的是激活我們的審美感官和審美心理,而不是簡單地揭示其含義。如果欣賞《迷娘》只是理解其表現(xiàn)了歌德對意大利的向往、對自由生活的追求,讀這首詩還有意思嗎?
師:不能說完全沒有,但這不是詩歌的精髓。詩歌的精髓是它在你面前展開了貼切的意象,激活了你的生活體驗,讓你靈魂中最強烈的感受、渴望、念頭瞬間被喚醒、被印證、被強化,從而獲得審美和思想上的快感。就像你聽不懂鳥的語言但你知道鳥聲好聽,你聽得懂人的語言有時卻覺得十分無趣一樣。
我們終究要懂得“迷娘”的內涵
師:結合課文下面的注釋,根據(jù)自己查閱的資料,分享一下迷娘的故事吧。
生:迷娘是歌德長篇小說《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中的一個意大利少女。她早年被人拐到德國,流落在馬戲班中,備受虐待,十三歲被威廉搭救。在威廉的保護和養(yǎng)育下,迷娘逐漸長成可愛的少女,但對自己朦朧記憶里的祖國意大利,仍懷著深深的思戀和渴慕之情。小說中,迷娘唱過四首敘說自己不幸身世和憂傷心情的歌,課文就是其中最膾炙人口的一首。
師:《迷娘》是長篇小說中的一首詩。我們來看看這首小詩出現(xiàn)之前的片段吧:一種暗自滋長著的愛情……一旦終于被那個迄今還無緣享有它的人所體察,所發(fā)現(xiàn),那真是再動人不過的啦。那久久緊閉著的蓓蕾成熟了,威廉的心也一下變得敏感得不能再敏感。
迷娘站在他跟前,注視著他的不安。
……
她瞅著他淚光閃閃的眼睛,猛地跪倒在他面前。他仍然拉著她的手,她把腦袋枕在他的膝頭上,靜悄悄地待著。他撫弄著她的頭發(fā),態(tài)度和藹溫柔……過了好一會兒,他終于感到她像是在抽搐,開始時很輕微很輕微,漸漸卻傳遍了全身。
“怎么啦,迷娘?”……
迷娘抬起小小的腦袋,望著他,突然用手按住心口,就像是忍受著痛楚似的。他扶起她,她倒在他的懷里……
“我的孩子!”威廉大叫,同時抱起她來緊緊摟著,“我的孩子,你怎么啦?”
……
“我的父親!”她叫道,“你要真的不離開我喲!你要真的做我的父親!我是你的孩子?。 ?/p>
這時,門外響起了豎琴的彈奏;老歌手已帶著自己最心愛的曲子,來為他的朋友晚上消遣來了。
生:動人心魄。這時候,老歌手開始彈唱《迷娘》,對吧?這首小詩難道是寫威廉和迷娘的愛情?
師:并非情詩。表面寫迷娘想念著故鄉(xiāng),戀慕著威廉,實際借威廉呵護迷娘,表達詩人對迷娘故鄉(xiāng)意大利的向往。
生:怎么讀出來的?
師:看詩中寫道“那檸檬花開的地方,/茂密的綠葉中,橙子金黃,/藍天上送來宜人的和風”,檸檬可是意大利的特產(chǎn)。第一節(jié)以迷娘之口,通過“檸檬花”“綠葉”“橙子”“藍天”“和風”
眾多意象的組合,描摹了意大利的美麗風光。本節(jié)最后一句“愛人啊,隨你前往!”表達了迷娘的愿望:愿與愛人威廉一起返回故鄉(xiāng)。
第二節(jié),迷娘回憶了家鄉(xiāng)的房子,“圓柱成行,/廳堂輝煌,居室寬敞明亮”,還有“大理石立像”,這些典型的意大利風物,與古希臘、羅馬文化息息相關。雕像問迷娘:“人們把你怎么了,可憐的姑娘?”凸顯了迷娘命運的不幸。
第三節(jié),“云徑和山崗”“危崖欲墜,瀑布奔忙”,暗示了橫亙在德國與意大利之間的阿爾卑斯山。意大利作為歐洲近代文化的發(fā)祥地,在十四至十六世紀文藝復興以后,成為歐洲詩人、學者的精神故鄉(xiāng)。歌德從童年時代起便對意大利十分向往。寫作《迷娘》之時,詩人屈居魏瑪公國約十年,瑣碎的公務讓他疲憊不堪,精神委頓,于是他更加渴望去“檸檬花開的地方”呼吸清新的空氣。
詩中每個小節(jié)反復出現(xiàn)的“ 前往”,既可以理解成迷娘渴望與威廉一起回到故鄉(xiāng),也可以理解為歌德對意大利自由精神的向往。這種不停呼號式的重復,透露了主人公的情感強烈到了難以自持的地步。
生:老師,如果這首小詩不放在小說里,僅憑美麗的意象,我們也能感受到其難言的美妙,但可能會錯會歌德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我們了解詩歌在小說中的位置和歌德寫作時的心境,才有可能真正欣賞歌德的《迷娘》。
師:你說到了文學鑒賞中一個常見的現(xiàn)象: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未必不然。我們可以從《迷娘》中讀到強烈而無望的愛情,或者其他感情,這些未必是歌德原詩的意思,讀者可以在閱讀中生發(fā)自己的獨特感受。但是,進行審美鑒賞時,我們至少應知道作者到底說了什么,因何這樣說——此后,再討論自己的個性化感受。
生:老師剛才讀給我們聽的小說中《迷娘》曲奏響前的片段,讓我心潮澎湃,我對德國文學都產(chǎn)生興趣了。
師: 你去讀四十多萬字的《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吧。我要給大家布置另一項任務:本詩最早的譯者是馬君武,而教材提供的是楊武能譯本。郭沫若、郁達夫、馮至、梁宗岱、錢春綺等大家都曾翻譯過此詩,郭沫若還以不同的語言風格翻譯過兩次——足見二十世紀中國詩人、翻譯家對這首詩深深的喜愛。請同學們課后比對不同譯文,看不同的譯者是怎樣傳達他對這首詩的獨特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