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景忠,趙瑞凡
(1.通遼市農牧科學研究所,內蒙古 通遼 028015;2.開魯縣農畜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內蒙古 開魯 028400)
紅辣椒(Capsicum annuum L.)別名牛角椒、長辣椒、益都椒等,其果實通常呈圓錐形或長圓形,未熟果呈綠色,成熟果變成深紅色,干燥后主要用作生產紅色素、辣椒堿、調味料等,故俗稱為“紅干椒”。內蒙古通遼市開魯縣屬于溫帶大陸性半干旱季風氣候,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無污染,適宜辣椒的生長,為紅干椒主要種植區(qū)域之一。開魯縣常年種植紅干椒2.7萬hm左右,占到全國種植面積的13%以上,年產紅干椒16萬t以上,且其外銷型紅干椒產品色澤鮮艷,營養(yǎng)豐富,主要出口韓國、日本及東南亞各國,國內重慶、貴州、湖南等地也都有大量采購,已形成集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完整產業(yè)鏈,是全國最大的紅干椒生產銷售集散地,素有“紅干椒之都”的美稱。隨著紅干椒產業(yè)不斷發(fā)展狀大,產量和品質成為產業(yè)發(fā)展的核心要素,而合理施肥對增加產量、改善品質、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有必要對開魯縣紅干椒施肥參數(shù)進行系統(tǒng)研究,以便為紅干椒產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參考。關于紅干椒栽培、氮肥、鉀肥施用等技術已有相關報道,但有關通遼地區(qū)地域、氣候條件下的相關研究并未見報道,筆者通過對紅干椒進行測土配方有機無機肥料配施試驗,確定適宜的施肥參數(shù),以期為指導紅干椒生產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jù)。
試驗地點位于開魯縣東鳳鎮(zhèn)東方紅村,該區(qū)域位于西遼河沖積平原,土壤松散,透氣性好。經基礎理化性質測定,試驗地土壤養(yǎng)分水平為:有機質(1.38%)缺乏、堿解氮(77.7 mg/kg)中等、速效磷(13.4 mg/kg)缺乏、速效鉀(156 mg/kg)中等,pH值為6.77。根據(jù)前期測土配方梯度試驗數(shù)據(jù),按照養(yǎng)分平衡法計算出每667 m紅辣椒(鮮椒)產量2 500 kg的理論施肥量為:N(尿素)10 kg、PO(重過磷酸鈣)7.5 kg、KO(硫酸鉀)7.5 kg、有機肥2 000 kg(含N 6 kg、PO5 kg、KO 4.1 kg)。
紅辣椒種子、肥料均自當?shù)厥袌鲑徺I。紅辣椒品種為北京紅,肥料為重過磷酸鈣(PO≥46%)、尿素(N≥46%)、硫酸鉀(KO≥50%),有機肥為充分腐熟的羊圈肥(與羊糞不同,羊圈肥含有土和雜草等雜質,含有機質14%、N 0.3%、PO0.25%、KO 0.21%)。
試驗共設14個處理,各處理肥料用量及配比見表1。其中,將4個水平N、PO、KO分別進行組合并增施等量有機肥的處理11個,為對比分析肥效,設置不施肥對照(CK)、只施有機肥對照(CK)和常規(guī)施肥對照CF(CK)。參照“3414”多點分散田間試驗方案,設計4個水平分別是:0水平為不施肥,2水平為當?shù)丶t干椒最佳理論施肥量(NPK),1水平=2水平×0.5,3水平=2水平×1.5(即過量施肥水平)。CF代表當?shù)胤N植戶常規(guī)施肥量(不施有機肥),M代表有機肥(667 m用量2 000 kg)。試驗小區(qū)面積36 m(3.6 m×10.0 m),外圍設置2 m保護行,采取隨機排列,不設重復。各小區(qū)按尿素總量的20%、硫酸鉀總量的60%、重過磷酸鈣總量、有機肥總量混合用作基肥;其余的尿素和硫酸鉀分2次追肥,7月9號第1次追肥,施肥量為剩余N總量的48%、KO總量的25%,剩余肥料在8月10日盛果期全部施入。
表1 紅干椒施肥試驗設計
紅干椒于3月23日育苗,5月18日定植。試驗地深翻淺旋后按小行距40 cm、大行距80 cm開溝,基肥均勻施入后覆土做畦,覆膜后定植。定植后除追肥處理需追肥外,其他田間管理措施均一致。
土壤和有機肥理化性狀測定:辣椒苗定植前采集土壤和有機肥樣品,分別采用堿解擴散法、NaHCO浸提-鉬銻抗比色法、NHOAc浸提-火焰光度法、重鉻酸鉀容量法測定堿解氮、有效磷、有效鉀、有機質含量。
紅干椒產量和養(yǎng)分含量測定:收獲時采集完整植株樣品,干燥后分經濟器官和莖葉(包含其他非果實部分)分別測產,并計算單位面積土地產出的干質量。選取5株典型植株的經濟器官和莖葉(包含其他非果實部分),分別粉碎后測定養(yǎng)分含量。全氮、全磷、全鉀含量分別采用HSO-HO消煮-凱氏蒸餾法、HSO-HO消煮-釩鉬黃比色法、HSO-HO消煮-火焰光度計法測定。每個小區(qū)單獨收獲晾曬后測產,并折算成667 m產量。
投資效益=667 m產值/(1 000+667 m施肥成本),1 000代表水電、人工、農藥等其他成本;土壤肥力貢獻率=未施肥區(qū)667 m產量/最高667 m產量;肥料貢獻率=1-土壤肥力貢獻率;有機肥貢獻率=(施有機肥區(qū)667 m產量-相應未施肥區(qū)667 m產量)/最高667 m產量;化肥貢獻率=1-土壤肥力貢獻率-有機肥貢獻率;肥料增產率=(667 m產量-缺素區(qū)667 m產量)/缺素區(qū)667 m產量;養(yǎng)分增產=(施肥區(qū)667 m產量-缺素區(qū)667 m產量)/施肥區(qū)667 m施肥量;667 m施肥效益=(施肥區(qū)667 m產量-缺素區(qū)667 m產量)×紅干椒單價;紅干椒667 m養(yǎng)分吸收量=(紅干椒養(yǎng)分測定值×667 m紅干椒產量)+(紅干椒莖葉元素測定值×莖葉質量);肥料利用率=(施肥區(qū)農作物吸收養(yǎng)分量-缺素區(qū)農作物吸收養(yǎng)分量)/(肥料使用量×肥料中的養(yǎng)分含量百分比)×100%;土樣養(yǎng)分校正系數(shù)=缺素區(qū)作物每667 m養(yǎng)分吸收量/土壤養(yǎng)分測定值×0.15,0.15為耕層養(yǎng)分測定值換算成每667 m養(yǎng)分含量的系數(shù)。
使用SPSS pro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差異顯著性分析。
如表2所示(按照凈利潤降序排列),與CK相比較,處理NPK+M的667 m產量顯著增加了5.90%,處理NPK+M增產1.2%,但差異不顯著;其余處理均減產,其中處理NPK+M、NPK+M、NPK+M、NPK+M(CK)、NPK(CK)分別顯著減產11.24%、12.21%、20.09%、23.56%、28.15%。從667 m凈利潤的角度分析,處理NPK+M、NPK+M、NPK、NPK+M分別較C K顯著增加18.82%、10.51%、7.11%、6.00%。最佳施肥配比處理NPK+M與CK相比較,N減施35 kg、PO減施7.5 kg、KO肥減施13.5 kg,667 m產量卻增加了21.97 kg,投資效益顯著提高,減肥增效效果明顯。
表2 不同施肥處理對紅干椒產量和經濟效益的影響
土壤肥力貢獻率的大小,反映了在施肥條件下作物產量對土壤肥力的依賴程度。通常土壤肥力越高,土壤肥力貢獻率越大,而施用肥料的貢獻率越小。通過表2中NPK+M、NPK、CK、CK的產量數(shù)據(jù),根據(jù)貢獻率公式得出土壤肥力貢獻率為67.85%,有機肥貢獻率范圍在4.33%~7.09%,化肥貢獻率范圍在25.06%~27.82%。從結果上看,紅干椒的增產貢獻主要是靠化肥,但有機肥也具有一定的增產效果。
由表3可以看出,N、PO、KO、有機肥對紅干椒的增產率分別介于12.20%~33.87%、0.3 7%~1 1.8 1%、8.3 4%~2 0.6 3%、6.38%~7.63%,每千克N、PO、KO、有機肥增產幅度分別為4.50~9.68、0.35~5.56、2.77~8.99、0.01 kg,由此可以得出,不同肥料對紅干椒產量影響由大到小的順序為氮肥>鉀肥>磷肥>有機肥。N、PO、KO、有機肥667 m施肥效益分別為332.69~977.38、13.38~422.53、275.53~681.04、172.41~282.49元。
表3 不同肥料元素對產量及效益的影響
對表4中每生產100 kg紅干椒的N、PO、KO養(yǎng)分吸收量測定值采用Shapiro-Wilk檢驗,結果表明:N、PO、KO顯著性值分別為0.974、0.876、0.164,說明在0.05水平上差異不顯著,表明不同處理紅干椒N、PO、KO含量基本一致,與施肥處理無關。因此,在后續(xù)計算中采用測定值的平均值計算667 m養(yǎng)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
利用土壤有效養(yǎng)分測定值來計算土壤為作物提供的養(yǎng)分量時,必須使用土壤養(yǎng)分校正系數(shù)。因為有效養(yǎng)分測定值是一個相對數(shù)值,只有乘以校正系數(shù)才能表達土壤“真實”的養(yǎng)分提高量。在計算氮、磷、鉀校正系數(shù)時,缺素區(qū)產量分別用0水平處理(NPK+M、NPK+M、NPK+M)的產量;單位產量吸收養(yǎng)分量用NPK確定的單位產量吸收N、PO、KO養(yǎng)分量。不同土壤由于堿解氮、有效磷、有效鉀含量不同,其校正系數(shù)也不同。從表4可得,本次試驗地點缺素區(qū)每667 m紅干椒養(yǎng)分吸收量N為8.29 kg,PO為2.41 kg,KO為6.45 kg,根據(jù)公式得出養(yǎng)分校正系數(shù):N為0.65、PO為1.40、KO為0.73。
紅干椒氮肥利用率為15.71%~73.91%,平均為47.51%;磷肥利用率為3.48%~36.52%,平均為18.69%;鉀肥利用率為8.28%~89.33%,平均為46.98%(表4)。
表4 不同施肥處理對紅干椒養(yǎng)分吸收量、肥料利用率的影響
通過多點田間試驗結果得出:(1)在不同施肥處理條件下,紅干椒養(yǎng)分吸收量、肥料利用率各不相同,但是紅干椒中N、PO、KO含量基本一致。(2)通過經濟效益分析,證明了測土配方施肥最佳理論施肥量(N 10 kg、PO7.5 kg、KO 7.5 kg)與有機肥配施效果更好,其他蔬菜種植亦可參考此方法。(3)與常規(guī)施肥相比較,測土配方與有機肥配施(NPK+M)后,其667 m化肥施用量N、PO、KO分別減施35、7.5、13.5 kg,產量卻增加了21.97 kg,減肥增效效果顯著。(4)土壤肥力貢獻率為67.85%,化肥貢獻率為25.06%~27.82%,有機肥貢獻率4.33%~7.09%;化肥平均利用率N、PO、KO分別為47.51%、18.69%、46.98%;土壤校正系數(shù):N為0.65、PO為1.40、KO為0.73。在最佳施肥配比處理(NPK+M)中,N增產率為11.01%~32.52%,增產4.50~9.68 kg/kg;PO增產率為0.37%~11.81%,增產0.35~5.56 kg/kg;KO增產率為8.34%~20.63%,增產2.77~8.99 kg/kg。
通過分析2020年紅干椒測土配方施肥試驗數(shù)據(jù),得出紅干椒施肥參數(shù),為通遼市紅干椒的合理施肥奠定了基礎。與前人單因素分析研究相比,本試驗通過氮、磷、鉀三因素系統(tǒng)地分析了紅干椒施肥參數(shù)。由于本試驗小區(qū)面積小而多,因此未使用水肥一體化技術。
近年來,隨著畜牧養(yǎng)殖業(yè)的快速發(fā)展,糞污污染等問題突出,為保障農業(yè)綠色發(fā)展,促進種養(yǎng)結合,關于農家肥利用方式和糞污沼液還田施肥模式還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