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云楓
摘要:在當代翻譯美學發(fā)展過程中,相關翻譯人員既要從中國的傳統出發(fā),又要吸收西方翻譯的理論,真正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翻譯理論框架,增強翻譯的整體化和系統化。翻譯美學已經成為一門獨具中國特色的翻譯方法。在本文的論述中,筆者主要從中國特色的翻譯美學理論、當代翻譯美學的發(fā)展、當代翻譯美學的新思考以及當代翻譯文學對文化繼承方面的意義四部分內容進行論述:
關鍵詞:文化視角;當代翻譯;美學研究
隨著一些西方翻譯理論引入中國風潮的盛行,一些學者提出了與之對立的看法,即從中國文化本土的角度開展相應的翻譯,讓中國的翻譯理論真正走向世界。翻譯美學是中國翻譯理論中的一個顯著性的標志。此種理論既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又具備一定的兼容性。
一、中國特色的翻譯美學理論
翻譯美學理論主要是用來展示美學的一種翻譯理論,即以美學的觀點為“接力點”,增強翻譯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值得注意的是,翻譯美學理論更為注重在認識客體的基礎上運用美學的角度剖析主體和審美構成的關系。本文注重下面三點論述:
(一)兼顧哲學與美學
中國的美學翻譯兼顧美學和哲學特性。比如“不加文飾”的支謙、“案本而傳”的道安“文質同一,圓滿調和”的玄奘,“重神似,不重形似”的傅雷等等。這些傳統的翻譯理論的基礎就是一種美學。此種美學包括古典文藝美學思想,即書論、文論、詩論等。由此可見,在翻譯理論的術語或者方法上,我國的翻譯美學受到傳統哲學與美學方面的影響。
(二)美學與漢字聯系
我國的翻譯文學與文字具有較強的聯系。文字是一種感性的文化符號,具有一定的圖像性和音樂性。在中國文化中,人們可根據漢字的聲音變化,聯想相應的事物,給人以視覺美和聽覺美的感受。這種美是一種獨有的中國漢語體系,即中國的漢字文化決定了中國在翻譯美學中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
(三)思考與借鑒并存
眾所周知,任何事物的發(fā)展并不是完美無缺和一帆風順的,翻譯美學同樣如此。我國傳統的翻譯美學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進行相應的解決。為了解決這部分問題,我國的譯者需要借鑒和學習他人的翻譯理論。從現階段而言,我國翻譯美學具有中國特性。但是我們也應該意識到中國翻譯美學并不成熟,方法缺乏系統性。對此,譯者需深入地思考,并結合中國實際的翻譯狀況的基礎上,借鑒他人的翻譯理論成果,使我國的翻譯美學更具有兼容并蓄的特點。
二、當代翻譯美學的發(fā)展
(一)翻譯學與翻譯美學的關系
翻譯學是一種新興的學科,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從現階段而言,翻譯學仍然處于初始的發(fā)展階段。這為翻譯的開放性提供了條件,即譯者常常采用跨學科、跨文化、跨時態(tài)等多個角度進行翻譯。這種翻譯狀況有利于翻譯學理論的完善、互補、發(fā)展。翻譯美學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翻譯理論,符合翻譯學多元化發(fā)展的客觀要求。中國當代的翻譯美學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翻譯理論研究。通過對中國當代翻譯美學的研究,譯者一方面有利于對我國傳統美學翻譯的繼承,其主要是針對我國的漢語言本體、文本等出發(fā),進行漢語外語互譯的理論。另一方面,譯者可以更為全面地了解中國翻譯學,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翻譯學特色。由此可見,中國翻譯美學屬于翻譯學,但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它在繼承翻譯學特點的基礎上,展現中國文化特性。
(二)翻譯美學是傳統美學議論的傳承和發(fā)展
中國的翻譯美學主要集中在對于詩歌的解讀中,并由此產生了詩歌翻譯理論。這種理論重點是從三個美的角度分析,即意境美、形體美、聲音美,其采用的基本方法為,等化、淺化、深化,其以知之、好之、樂之為翻譯的最終目的。
我們可以通過閱讀錢鐘書的美學思想、朱光潛以及王國維關于文學翻譯的主張,真正感受中國古典美學翻譯的哲學性和美學性。值得注意的是,當代的翻譯美學既繼承了傳統翻譯美學的優(yōu)勢,又與現代的發(fā)展相結合,具有傳承性和開拓性的特點。中國翻譯美學是傳統美學翻譯的傳承和發(fā)展,主要體現在如下幾點:第一,立足于中國的傳統議論,翻譯美學一方面繼承了傳統美學議論的優(yōu)勢。此觀點的體現有如下幾方面,方面一:傳統議論中會有一些價值性的命題,比如意象、風格、意境等等。這些有價值性的命題可以在當代翻譯美學中得到充分的體現。第二,具有較強的借鑒性。翻譯美學借鑒了現在的美學基本的理論架構,使得中國的翻譯美學可以呈現跨學科的特點。這個特點主要體現在,譯者需從審美活動、審美客體等多個角度翻譯,還要借鑒現代翻譯美學理論的特點。在具體的展現上,譯者需要以審美客體、翻譯審美主體以及翻譯審美意識、翻譯審美對象,以及主要的翻譯手段為主要的研究切入點,遵循“本位觀照,外位參照”的原則,立足中國的文化,將中國古典文學藝術思想應用在翻譯美學上。同時,譯者需注重翻譯的相關性和針對性,并借鑒西方美學的相關理論,使中國的翻譯美學更具有豐富性。由此可見,中國特色的翻譯美學具有跨學科性和開放性的特點,這也促成了中國當代翻譯美學框架。第三,中國當代翻譯美學注重借鑒西方翻譯的思維。中國翻譯美學具有兼容并蓄的特點。通過引入國外的翻譯思維,譯者可提升中國翻譯美學的科學性和系統性。這種特性主要體現在,譯者注重引入西方翻譯美學的理論,尤其是在翻譯中的“條分縷析”“嚴謹性”這些特性,使得原有的傳統議論更具有系統性和立體性,增強中國傳統美學翻譯的科學性和理論性。簡而言之,傳統的翻譯議論注重對于審美客體的氣勢、風骨、神韻等等入手,而當代翻譯美學注重對意象詞等進行微觀化的翻譯,使語言的描述更具有具象性。
(三)當代翻譯美學的新發(fā)展
當代翻譯美學的新發(fā)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美學的角度更具有多元化。以紅樓夢小說的翻譯為例。大部分研究者采用了美學視角進行翻譯,并將具體的理論應用在相應的案例上。更為突出的特點是,大部分譯者注重對各個層面進行對等翻譯,比如翻譯中的意境美、視覺美、對等美等等。第二,當代翻譯美學大范圍地吸收了不同流派的西方美學理論,比如接受美學。接受美學:譯者需要將讀者放在文學翻譯中的重要位置,即以讀者對于作品的理解、反應、接受為翻譯的重要方面。與此同時,譯者需要結合讀者的文化,去翻譯內容中體現的思想和情感。除此之外,部分譯者經常引用格式塔心理美學。這種西方美學翻譯的特點是注重從整體到局部的認識方式。這兩種美學理論,即接受美學以及格式塔心理美學成為現階段我國翻譯美學主要應用翻譯理論。
此外在現在的翻譯美學過程中,文化對于翻譯的作用越來越大。眾所周知,美具有時代性和社會性。在開展翻譯美學理論研究的過程中,譯者需尊重翻譯客體的文化、譯者自身的文化,更應從讀者的文化角度入手,綜合考慮各個文化的特點,即進行文化差異、審美習慣、美學精神方面的考慮,使得中國的翻譯美學走向世界,提升中國翻譯美學的深度、廣度和高度。
三、當代翻譯美學的新思考
(一)客觀再現美
在現在的中國美學翻譯過程中,部分的譯者注重展示翻譯內容的客觀性,即注重將原文的形式美看成一種客觀存在,并將這種美進行直觀化的展示。與此同時,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注重將翻譯的結果與原文對比,進行相應的互文翻譯。值得補充的是,譯者在再現原文美的同時,也能體現譯者的獨有思維和情感。
(二)解析意境美
在翻譯美學的過程中,譯者注重從中國的本土文化入手,從風格美、意境美的角度進行分析,呈現出較好的視覺效果和想象特性,使得閱讀者能夠根據翻譯內容產生相應的聯想,讓閱讀者感受翻譯內容的意境美、思想美、想象美,提升譯者的綜合翻譯能力。
(三)重視審美心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中國翻譯美學更為關注翻譯審美主體內心的審美心理變化,即關注譯者的主觀感受、譯者的審美心理。這也將翻譯的視角由客觀的翻譯內容轉向主觀的翻譯主體上,使翻譯美學更具有一定的主觀性,更能反映譯者的文化特色。
四、當代翻譯美學對文化繼承的意義
(一)促進議論轉換
本文中的促進議論轉化:在中國美學翻譯過程中,譯者一方面需要借鑒西方的美學理論,運用其中的翻譯思想和方法,另一方面更為注重研究中國的美學翻譯思維,注重從詩性思維入手,在翻譯的過程中簡明扼要地闡述翻譯主體內容,真正兼顧西方翻譯思想的嚴謹性以及中國翻譯的開放性、立體性和全面性,促進中西方文化的融合發(fā)展,使中國的翻譯以及中國文化更具有生命力。
(二)凸顯中國之美
本文中的凸顯中國之美主要體現在如下幾點:首先,從我國的漢字和漢語文化進行簡單闡述。在翻譯美學中,譯者需要從主觀角度分析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需要真正從中國人的文化角度進行相應內容的翻譯,使讀者聯系中國特有的文化,加深對翻譯內容的理解。其次,翻譯美學具有較強的兼容并蓄性。譯者一方面需要借鑒外國翻譯美學的優(yōu)秀思想和翻譯方法,另一方面還要真正的結合中國文化特色,進行相應翻譯內容的展示,讓中國文化更具有生命力和時代感。
(三)增強文化包容
增強翻譯的包容性主要體現:中國的翻譯美學具有較強的開放性以及層次性。在美學翻譯的過程中,譯者需根據翻譯對象的形態(tài)、文體和題材,構建不同的審美標準、再現手段和審美構成方式,更為多元的進行相應的翻譯,使得翻譯美學具有較強的包容性。比如,在進行詩歌翻譯標準、散文翻譯標準和科技文翻譯標準這些內容時,譯者結合具體的翻譯語境,以及個人的翻譯水平進行靈活性的翻譯。這從側面展現出翻譯的包容性。
總而言之,在翻譯美學理論的構建過程中,譯者既要結合當代翻譯美學中國特色,還需吸收西方翻譯美學的優(yōu)勢,從而彌補我國翻譯美學的不足,真正讓中國當代的翻譯美學更具有美感、哲思性、多元性、開放性,有利于讓中國翻譯美學走向世界,并讓更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國特有的文化。
參考文獻:
[1]胡克莉.中國當代翻譯美學理論及其研究進展[J].海外英語,2015(24).
[2]韓云霞.翻譯美學視閾下的文學翻譯審美再現策略[J].教育現代化,2018(34).
[3]胡赟.翻譯美學中的中西方美學比較研究[J].才智,2017(14).
[4]曾湘云.翻譯美學視角下的HillsLikeWhiteElephants譯例評析[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