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霞,卜夢夢,周仲秀,何維杰,段宇飛,王曉龍,黃一丹,董 良,游志堅
(柳州市人民醫(yī)院,廣西 柳州 545006)
隨著社會發(fā)展、科學進步,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同時患者對診療過程中的舒適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患者既遭受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適,又要經歷侵入性檢查及手術的痛苦,舒適化醫(yī)療成為其主要訴求與社會發(fā)展重點。近年來,麻醉學科的飛速發(fā)展,已逐步成為舒適化醫(yī)療的主導學科。全身麻醉因為鎮(zhèn)痛充分、安全性高、可控性強、為手術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逐漸成為實現舒適化醫(yī)療的重要手段與臨床麻醉中的首選方式。全身麻醉中的氣道管理至關重要,氣管插管是氣道管理的重要步驟。氣管插管可以建立人工氣道,為機械通氣及呼吸治療提供條件,但氣管插管不可避免地導致一系列氣道并發(fā)癥。其中由于氣管導管套囊壓迫引起的并發(fā)癥近年來逐步引起了重視。套囊的作用可以封閉氣道、固定導管、保證潮氣量的供給,同時可預防口咽分泌物進入肺部,防止誤吸,從而減少肺部感染[1]。醫(yī)務人員通過給套囊充氣實現封閉氣道,如果充氣不足,既會影響潮氣量的供給,也會導致返流誤吸、機械通氣相關肺炎的發(fā)生[2-3];而充氣過度則產生高套囊壓力,導致氣管黏膜損傷。除了臨床麻醉,重癥監(jiān)護病房及其它臨床科室重癥患者需要呼吸機機械通氣時,也需要行氣管插管,建立人工氣道。隨著需行氣管插管的患者越來越多,氣管導管套囊的使用日益頻繁,氣管導管留置時間越來越長,如何加強套囊壓力管理應引起高度重視。本研究通過壓力敏感度培訓,提高住院醫(yī)師對于氣管導管套囊的管理能力,減少高套囊內壓導致的氣道損傷,提高醫(yī)療質量。
以在柳州市人民醫(yī)院進行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的80名住院醫(yī)師作為氣管插管專項培訓對象,分別來自重癥監(jiān)護病房、心血管內科、呼吸內科、心胸外科、神經外科、婦科、兒科、急診科等,均為醫(yī)學本科畢業(yè)后1~3年。
1.2.1 調查培訓前套囊壓力管理狀況在培訓開始前,參加培訓的住院醫(yī)師進行氣管導管套囊管理的學習,知曉套囊內壓需保持的最佳壓力為20~30 cmH2O(1 cmH2O=0.098 kPa)。而后進行受訓前的調查,將PORTEX 7.0氣管導管(英國Portex公司)套囊采用手捏感受外套囊法充氣,達到其所認為最合適的壓力狀態(tài)。采用專用的氣管導管套囊壓力檢測表,檢測其所充氣套囊的壓力。
1.2.2 壓力敏感度培訓及考核第一步:選用PORTEX7.0導管12個,充氣使套囊內壓分別為5、10、15、20、25、30、35、40、45、50、55、60 cmH2O,將其編號并按順序擺放,受訓醫(yī)師通過反復觸摸其外氣囊,感受其壓力,并與實際套囊內壓相對應,建立數字理性認識與手指壓力感性認識之間的聯系,提高其對壓力的敏感度。第二步:設盲,將12個導管去除編號,隨機擺放,讓受訓醫(yī)師按照壓力梯度順序排列好氣管導管,而后揭盲,觀察其壓力梯度排列的準確性,記錄其出現誤差的區(qū)域,并對其進行這一區(qū)域的加強訓練。第三步:讓受訓醫(yī)師將氣管導管套囊采用手捏感受外套囊法充氣,達到最佳壓力20~30 cmH2O。采用專用的氣管導管套囊壓力檢測表,檢測其所充氣套囊的實際壓力。分階段計算其合格率,并根據其實際結果進行針對性訓練。第四步:考核與結束培訓標準:(1)能準確按照壓力梯度順序排列好氣管導管;(2)考核氣管插管,并檢查其套囊內壓,如為20~30 cmH2O,則合格。如不合格則繼續(xù)培訓直至合格。分別在培訓后1、3、6個月時再次考核,觀察壓力敏感度培訓遠期效果。
應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各階段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接受培訓前后套囊壓力管理狀況如圖1所示。在培訓前進行評估發(fā)現套囊內壓為(59.3±15.3)cmH2O,遠超過推薦壓力,其中不合格率達到86%,提示培訓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在培訓后進行評估,全體受訓者均在培訓期內達到合格標準,其套囊內壓為(25.0±3.5)cmH2O,與培訓前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圖1 住院醫(yī)師在培訓前后套囊內壓的變化
在培訓后1、3、6個月時再次考核,發(fā)現套囊內壓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增加,提示壓力敏感度遠期效果在逐步下降,與培訓后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培訓后6個月,平均壓力達到(35.1±14.2)cmH2O,高于推薦壓力,也顯著高于培訓后和培訓后1個月(P<0.01),見圖1。這一結果表明,在培訓超過6個月后有必要再次進行強化培訓。
所有住院醫(yī)師在培訓后都能將套囊內壓控制在20~30 cmH2O之間,從而達到臨床標準。達標比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少,在培訓結束6個月以后,能將套囊內壓控制在20~30 cmH2O之間的比例降為52%,再次提示經過6個月以后進行強化培訓的必要性,見圖2。
圖2 培訓前后住院醫(yī)師套囊內壓管理質量分布的人數與比例
有研究表明,套囊壓力與氣管黏膜損傷成正比[4]。套囊壓力過高且壓迫時間過長,則黏膜可發(fā)生炎癥改變;同時影響氣管黏膜的血供,引起局部氣管黏膜及黏膜下組織缺血性損傷,甚至誘發(fā)潰瘍、出血及壞死[5]、肉芽腫、氣道狹窄、氣管破裂[6]、嚴重者可出現氣管食管瘺[7-9]。根據《機械通氣臨床應用指南(2006)》[10]推薦,機械通氣患者維持高容低壓套囊壓力為20~30 cmH2O,既可有效封閉氣道,又不高于氣管黏膜毛細血管灌注壓,可預防氣道黏膜缺血性損傷、氣管食管瘺、拔管后氣管狹窄等并發(fā)癥。合理的氣管導管套囊內壓是防止氣道損傷的重要手段。如何實現注氣時控制合理的套囊內壓,是臨床醫(yī)務工作者面臨的一道難題。
臨床中判斷套囊壓力的方法多種,如普遍采用的手捏感受外套囊法(用手捏氣囊壓力感覺“比鼻尖軟,比口唇硬”的程度)、固定注氣法、最小容積封閉法等,但是這些方法無法準確顯示氣管導管套囊的壓力。套囊壓力表法可以準確測定套囊壓力,但是由于其在工作中常常不能保證在使用時及時得到,特別是在院外或麻醉科外插管時根本沒有辦法實行。所以在臨床工作中仍然以手捏感受外套囊法為主要方式。這種方法完全依賴臨床醫(yī)師的個人經驗,存在諸多缺陷。研究表明臨床醫(yī)生依據經驗對氣管導管套囊充氣往往使套囊壓力過高[11-12]。由此對臨床醫(yī)師進行規(guī)范的壓力敏感度培訓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發(fā)現住院醫(yī)師接受培訓前套囊壓力遠超過推薦壓力,不合格率達86%,提示對年輕醫(yī)生進行培訓是非常必要的。這與年輕醫(yī)生經驗不足,過于擔心套囊內壓不足,對于套囊長時間高壓的危害認識不足有關。這與Lim等[11]的研究一致。在經過培訓后進行評估,發(fā)現全體受訓者均在培訓期內達到合格標準,說明本培訓方式簡便易行,效果顯著。繼而在遠期效果評估中發(fā)現套囊內壓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增加,提示壓力敏感度的遠期效果在逐步下降,特別是培訓后6個月,平均壓力達到(35.1±14.2)cmH2O,高于推薦壓力,能將套囊內壓控制在20~30 cmH2O之間的住院醫(yī)師比例降為52%,提示6個月后進行強化培訓的必要性。
綜上所述,進行規(guī)范的壓力敏感培訓可以有效提高住院醫(yī)師對氣管導管套囊內壓的管理能力,其遠期效果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步下降,培訓后6個月是重新評估與重新培訓的合適節(ji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