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怡倩,趙躍祺,吳慧芳,楊增岐,劉海金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xué)動物醫(yī)學(xué)院,陜西楊凌 712100)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副黏病毒科的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強毒株引起的一種禽類烈性傳染病,世界動物衛(wèi)生組織(OIE)將其列為必須通報的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給養(yǎng)禽業(yè)帶來巨大經(jīng)濟損失[1]。NDV只有一種血清型,存在多種基因型,疫苗接種是防控ND的最有效方法,ND疫苗主要是由20世紀50年代分離的NDV弱毒株制成,包括VG/GA、Ulster/67、La Sota、B1、Clone 30和Mukteswar等,這些疫苗株屬于Class Ⅱ類基因Ⅰ、Ⅱ或Ⅲ型[2]?,F(xiàn)有的ND疫苗能保護雞不被異源基因型NDV強毒株感染發(fā)病,但不能有效地防止病毒的復(fù)制和排泄[3-4]。家禽對NDV均易感。NDV有宿主嗜性,不同禽類中流行的NDV基因型不同。疫苗株和流行株基因型的不匹配是導(dǎo)致ND在免疫家禽中暴發(fā)的原因之一。迫切需要基于不同家禽的流行基因型來研發(fā)基因匹配的ND疫苗,從而提高疫苗防控ND的效果。
NDV為單股負鏈RNA病毒,其基因組的長度為15186 bp、15192 bp或15198 bp,結(jié)構(gòu)為3′Leader-NP-P-M-F-HN-L-Trailer′5,編碼6個結(jié)構(gòu)蛋白和2個非結(jié)構(gòu)蛋白[1]。膜融合蛋白(fusion,F(xiàn))是決定病毒毒力的主要因子。根據(jù)F基因,可把NDV分為Class Ⅰ類和Class Ⅱ類。Class Ⅰ類的NDV只有1個基因型,與Class Ⅱ類的NDV同源性約60%。Class Ⅱ類的NDV包含21個基因型,基因型的遺傳距離相差約10%[5]。NDV在我國流行時間較長,本文從NCBI Nucleotide數(shù)據(jù)庫中篩選了分離自我國的2 352株NDV,并對所有毒株的分離時間、宿主和基因分型進行統(tǒng)計分析[6](圖1~圖7)。我國家禽中存在復(fù)雜的NDV基因型,有Class Ⅰ類和Class Ⅱ類基因Ⅰ-Ⅲ、Ⅵ-Ⅸ、Ⅻ、ⅩⅢ、ⅩⅩ和ⅩⅩⅠ型。雖然家禽對Class Ⅰ類和Class Ⅱ類多種基因型均易感,但不同宿主中流行的NDV基因型不同。在雞群中,Class Ⅱ類基因Ⅶ型(59.35%)是造成ND暴發(fā)的主要流行基因型,其中Ⅶ.1.1亞型(97.43%)占絕對優(yōu)勢(圖2);水禽是NDV弱毒株的主要宿主,能夠引起水禽嚴重發(fā)病的NDV強毒株主要為Class Ⅱ類基因Ⅶ型(28.36%),96.10%為Ⅶ.1.1亞型(圖3);鴿ND主要由Class Ⅱ類基因Ⅵ型引起(78.04%)(圖4)。
20世紀70年代Class Ⅰ類NDV就已經(jīng)在北美和歐亞大陸的家禽和野生鳥類中存在[7]。2002年我國在家鴨中首次發(fā)現(xiàn)了Class Ⅰ類NDV[8]。根據(jù)基因型分析,33.33%的我國水禽分離株為Class Ⅰ類弱毒株(圖3),而且50.74%(205/404)Class Ⅰ類NDV從水禽和野生鳥類中分離出來。家鴨是Class Ⅰ類NDV的重要宿主,在病毒的保存和進化中發(fā)揮重要作用。Class Ⅰ類NDV對家禽無致病性。鴨源Class Ⅰ類NDV與常用NDV的La Sota、V4等疫苗株存在顯著的抗原差異[9]。鴨源Class Ⅰ類NDV弱毒株在雞的氣囊內(nèi)連續(xù)傳代后毒性增強,在雞組織器官內(nèi)能夠快速復(fù)制和擴散[10]。在我國,雞經(jīng)常與攜帶NDV的健康水禽接觸甚至混養(yǎng),給NDV弱毒株突變?yōu)閺姸局陝?chuàng)造了條件,可能導(dǎo)致Class Ⅰ類NDV引起的ND疫情。因此,應(yīng)根據(jù)我國鴨源Class Ⅰ類NDV的特點,開發(fā)用于鴨類的疫苗,對家鴨提供保護的同時減少病毒的復(fù)制和排泄,從而避免鴨源Class Ⅰ NDV傳播給雞,造成毒力返強引起的ND疫情,以保護雞群免受Class Ⅰ類NDV的潛在威脅。
圖1 NDV毒株分離時間統(tǒng)計圖
圖2 雞源NDV基因型統(tǒng)計圖
圖3 水禽源NDV基因型統(tǒng)計圖
Class Ⅱ類基因Ⅰ型和Ⅱ型NDV多為弱毒株,廣泛存在于北美、南美、非洲、亞洲和歐洲的家禽、水禽和野生鳥類中。商品化的V4 和Ulster/chicken/Ireland/1967疫苗株屬于基因Ⅰ型,而La Sota屬于基因Ⅱ型[7]。我國14.31%的雞源NDV(圖2)和29.46%的水禽源(圖3)NDV屬于這兩種基因型。Ⅰ型分為4個基因亞型,我國2004年首次分離到基因Ⅰ型NDV[11],以1.2亞型居多。Ⅱ型NDV首次報道于北美,包括強毒株和弱毒株。我國分離的基因Ⅱ型NDV都為弱毒株,與疫苗株存在高度同源性,可能是由于使用弱毒活疫苗造成的散毒[12]。
圖4 鴿源NDV基因型統(tǒng)計圖
基因Ⅲ型NDV在20世紀30年代分離于日本,20世紀70年代在巴基斯坦也有發(fā)現(xiàn)[7]。1969年我國臺灣暴發(fā)了由基因Ⅲ型NDV引起的ND[13],之后一直沒有基因Ⅲ型強毒的分離報道,而且國內(nèi)偶爾分離到的基因Ⅲ型毒株也與Mukteswar疫苗株具有很高的同源性(99.7%)[14]。目前,已經(jīng)禁止使用中等毒力Mukteswar疫苗,防止疫苗株毒力返強帶來的風(fēng)險[3,14]。
基因Ⅵ型NDV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中東地區(qū)[7],并傳播至世界各地,導(dǎo)致了ND第3次世界大流行。1985年我國首次報道由基因Ⅵ型NDV引起的鴿ND[15],之后在我國鴿中頻繁分離到該類型的NDV(圖5),特別是華南、華東、西北和東北地區(qū)[15-16]。鴿副黏病毒1型(PPMV-1)主要屬于Class Ⅱ類基因Ⅵ型NDV(78.04%)(圖4)。雞和水禽等宿主的Ⅵ型占比僅在0.48%~0.55%,而且92.17%基因Ⅵ型病毒分離自鴿(圖6)。表明基因Ⅵ型NDV對鴿表現(xiàn)出很強的宿主嗜性。該基因型NDV的F蛋白裂解位點具有強毒特征,致病性試驗顯示雞致病性較弱,甚至無致病性,但是對鴿表現(xiàn)出強致病性[15]?;颌鲂蚇DV分為7個亞型,我國至少存在6種基因亞型,Ⅵ.2.1.1.2.1和Ⅵ.2.1.1.2.2亞型最為流行(圖4)?;颌鲂蚇DV與疫苗株La Sota的F和HN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相均小于85%,表現(xiàn)出明顯的抗原差異[15-16],這些疫苗株不能對鴿提供完全保護。除食用外,賽鴿在基因Ⅵ型NDV的傳播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為了保護家鴿和賽鴿不被NDV感染,針對鴿的基因Ⅵ型NDV疫苗的研發(fā)刻不容緩。
圖5 鴿源Class Ⅱ類基因Ⅵ型NDV分離統(tǒng)計
基因Ⅶ型NDV具有廣泛的宿主范圍和地理分布?;颌餍蚇DV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就已經(jīng)在東亞地區(qū)存在[17]。1984年和1995年我國臺灣暴發(fā)了由基因Ⅶ型NDV引起的嚴重疫情。一株基因Ⅶ.1.1亞型NDV在1984年首次分離到,并在1995年成為優(yōu)勢基因型,在雞群中迅速傳播[13]。2000年首次報道了基因Ⅶ型NDV在中國大陸存在[18]。一直以來人們認為水禽是NDV的天然宿主,即使感染了對雞有強致病性的毒株,也很少或不表現(xiàn)臨床癥狀。然而,1997年我國首次報道了鵝副黏病毒病,典型癥狀與雞相似,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之后證明是基因Ⅶ型NDV引起的[19]。1995年以來該型NDV一直處于流行趨勢,尤其是2000年-2012年。我國近年采取生物防控結(jié)合疫苗免疫,基因Ⅶ型NDV分離株有所下降但在家禽中仍存在(圖7)。基因Ⅶ型NDV正在引起世界ND第4次大流行,用的疫苗株(基因型Ⅰ和Ⅱ)與基因Ⅶ型毒株的遺傳距離為18.3%~26.6%[20]。因此,這些疫苗不能完全保護家禽,不能有效防止病毒復(fù)制和排泄?;谖覈仪葜蟹蛛x的NDV強毒株主要基因型為Ⅶ.1.1(圖2和3),應(yīng)加快雞源和水禽源基因Ⅶ.1.1亞型ND疫苗的研發(fā)。
圖6 各宿主基因Ⅵ型NDV統(tǒng)計
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土耳其、意大利、阿根廷和南非等地分離到該型NDV[7,13,21]。我國2011年從斗雞中重新分離到基因Ⅷ型NDV[21]。近些年未見該基因型毒株的分離報道。
在家禽、水禽和野生鳥類體內(nèi)分離到Ⅸ型毒株,并且能夠使水禽表現(xiàn)出臨床癥狀[22]。2008年-2011年在我國秦嶺和2013年-2015年廣東省的健康野鳥中分離到Ⅸ型NDV,說明野鳥可能是該型病毒的天然宿主,且基因Ⅸ型NDV在家禽和野生鳥類中循環(huán)存在并維持著較低的進化率[22-23]。
首次分離于秘魯?shù)碾u群,屬于Ⅻ.1亞型[7,24]。我國于2010年-2011年首次從鵝群中分離到基因Ⅻ型NDV。2017年和2019年從廣東省健康鵝群中再次分離到該類型的毒株。遺傳進化樹顯示,從我國分離到基因Ⅻ型的NDV屬于Ⅻ.2亞型,與南美洲的毒株并無流行病學(xué)聯(lián)系[24]。該型毒株屬于強毒株,能引起鵝ND暴發(fā),應(yīng)持續(xù)監(jiān)測鵝群中該型病毒。
圖7 我國Class Ⅱ類基因Ⅶ型NDV分離情況統(tǒng)計
現(xiàn)有的疫苗雖然降低了ND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但是不能夠完全保護,以非典型ND為主的疫情還時有發(fā)生。本文綜合分析近20多年我國NDV分離株的流行情況,發(fā)現(xiàn)水禽(尤其是鴨類)攜帶大量Class Ⅰ類弱毒株,在Class Ⅰ類NDV的遺傳進化中發(fā)揮重要作用;Class Ⅱ類基因Ⅵ型NDV對鴿子有很強的宿主嗜性,是引起鴿ND的主要基因型,尤其是Ⅵ.2.1.1.2亞型;基因Ⅶ.1.1亞型NDV是造成我國雞和水禽(尤其是鵝類)ND發(fā)生的優(yōu)勢基因型。未來研發(fā)重點應(yīng)針對雞和水禽的基因Ⅶ.1.1型疫苗;針對鴿子的基因Ⅵ.2.1.1.2型疫苗的研發(fā);針對水禽Class Ⅰ類ND疫苗研發(fā)的儲備,防止Class Ⅰ類弱毒株突變?yōu)閺姸局陰淼臐撛陲L(fēng)險。最大限度提高疫苗免疫效果,減少NDV流行株在免疫家禽體內(nèi)的復(fù)制和排泄,更好的防控ND在我國的暴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