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康 賈若
提 要:
我國當代“建筑短命”問題,是關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與實現現代化訴求的重大現實問題,已引起世人高度關注,但迄今卻鮮見學界、特別是經濟學界對此問題的研究成果。本文基于實證狀況勾畫,對當代中國建筑短命這一問題作出關于其效應、成因的考察分析,進而提出相關的對策思路及其中的基本要領。
建筑,在漢語的動詞形式上,指的是不動產建設項目的施工過程;在名詞形式上,指的是建設施工形成的建筑物。人們通常語境中,更多是以名詞形式提及它。作為不動產的建筑,與經濟和社會生活的關聯有目共睹:它作為“硬件”,不論是屬于社會公用基礎設施、生產經營單位的生產活動場所、政府及各類機構的辦公條件,還是社會成員“住有所居”的物質保障,其重要意義都不言而喻。現實世界中,建筑除了具有供人們活動、棲息、遮風避雨、防寒避暑等“基礎性實用功能”之外,還會被社會賦予為人們十分看重的城市形象(如中心區(qū)域地標)、宗教膜拜(如廟宇、教堂)、權力體現(如古代紫禁城式皇宮與現代“國家機關辦公大樓”)等功用,往往結合著十分強烈的形式、審美、藝術、人文要素等方面的功用特征。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大踏步跟上時代”的現代化發(fā)展過程中,合乎邏輯地出現了建筑業(yè)的蓬勃發(fā)展過程,城鄉(xiāng)建設水平、生產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建筑施工規(guī)模和竣工量獨步全球,成為中國走到經濟總量世界第二、制造業(yè)產能全球第一位置的重要支撐因素和“奇跡”般發(fā)展成就的組成部分。但毋庸諱言,伴隨“經濟起飛”時粗放型增長難以避免的“土木鋼鐵經濟時代”特征,當代中國建筑的“短命”問題也相當突出。2010年,時任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副部長的仇保興指出,中國是世界上年度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每年新建面積達20億平方米以上,水泥與鋼材消耗量為全球40%以上,但建筑的平均壽命卻只能維持25-30年,遠低于國家《民用建筑設計通則》所標明的“重要建筑和高層建筑主體結構耐久年限為100年、一般性建筑為50-100年”的要求(《人民日報》2010年11月1日)。與新華網披露的美國74年、英國132年的發(fā)達國家建筑平均壽命相比較,當代中國建筑的“短命”問題,可說是極為嚴重、令人不安的。所謂短命,一是相對于行業(yè)標準,二是相對于國際水平。茲事體大,本文將在簡要勾畫相關實證情況和案例之后,框架性地分析當代中國建筑“短命”的效應及其成因,進而探討優(yōu)化改進的思路和要領。
佐證仇保興先生“建筑短命”概況判斷的現實案例,在近些年間可謂俯拾皆是,為加深讀者印象,試舉一些網上可查得的報道:
2004年5月18日矗立在溫州黃金地段的溫州中銀大廈因為主體質量不合格,無法投入使用,并由此牽出溫州金融系統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樁腐敗案,涉案金額3000多萬元,涉案人員43名。因全面解決質量問題所需花費,遠超過新建一棟樓的資金,中銀大廈被定向爆破拆除,并成為當年國內采取爆破方式拆除的最高“爛尾樓”;
2005年8月20日,耗資4000萬元建成的重慶永川市地標建筑——渝西會展中心,在僅僅投入使用5年后,就在250公斤炸藥威力下變成一堆廢墟;
2006年10月15日,曾是青島山東路上地標式建筑的青島大酒店,卻設計得像住宅,過分注重了外表形式,內部結構很不合理,利用率很低,僅僅20年就“英年早逝”;
2007年1月6 日,浙江大學原湖濱校區(qū) 3號樓,因校區(qū)土地以24.6億元的天價被整體出讓用于商業(yè)開發(fā),浙大需要將出讓土地范圍內的所有建筑物拆除以交付平整土地,始建于1991年僅有16年樓齡的該樓被整體爆破;
2007年1月7日,被稱為“當年青島的標志性建筑之一”,也是當時不多見的高層建筑之一的青島鐵道大廈,因火車站擴容和為迎接2008年奧運會而實施城市建設工程,這座設計年限近百年的大廈,存世僅僅16年即“壽終正寢”;
2007年2月12日,投資2.5億元興建、樓齡18年、素有“中國足球福地”之稱、曾風光無限的沈陽五里河體育場被爆炸拆除,背景是以16億元的價格將地塊拍賣,要投資19億元新建一座奧林匹克中心;
2009年2月20日,樓齡15年(1994年建成時造價為2億元)的沈陽夏宮(市民水上娛樂中心)因經營情況惡化而被炸拆,代之以新建寫字樓;
2009年6月16日,建成后使用不過十余年、有“冠軍搖籃”之稱的湖北首義體育培訓中心綜合訓練館,為武漢耗資200億元打造辛亥革命百年紀念計劃“獻身”,爆破拆除前這里體育設施相當完備,館內還在不斷地更新設備;
2010年2月6日,南昌的著名地標五湖大酒店因建筑設計規(guī)劃與五星酒店差異過大而被整體爆破,建成僅13年;
2010年底,位于北京建國門黃金地段、建成剛20年的地標凱萊大酒店宣布停業(yè)拆除,之后原地重建五星級的“國際化商務高端酒店”;
2012年5月29日,建成后使用僅一年的洛陽凌波沙灘浴場新樓,因建筑安全隱患問題被拆毀;
2020年3月12日,建于2013年的福建泉州市欣佳酒店(當時作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隔離酒店)倒塌,造成29人死亡,多人受傷。
事實上,除了有關這些引人關注的地標性建筑等的不良案例以外,還有大量住宅樓、商務樓、旅游景觀建筑等,在建成后不長的時間內,就因為各種原因被提前拆除,其數量難以統計。
屬于廣義建筑范疇的橋梁,也不乏垮塌案例:
1994年設計而后施工建成、號稱重慶市綦江縣第一號形象工程的綦江虹橋,于1999年1月4日突然垮塌,40名無辜者(18名武警戰(zhàn)士,22名群眾)喪生,震驚國人。
2007年8月13日,湘西鳳凰縣施工中的堤溪沱江大橋發(fā)生特大垮塌事故,遇難人數達47人,受傷多人。
2009年5月17日,建于1995年、全長2750米的湖南株洲市紅旗路高架橋(是湖南第一座貫穿城市中心的大型高架橋),在原定要爆破拆除的作業(yè)過程中發(fā)生坍塌,造成9人遇難,16人受傷和24輛車損毀。
2021年12月18日,于2010年9月通車的湖北鄂州鄂東長江公路大橋,一段500米長的匝道橋面?zhèn)确逅?輛機動車墜落,多人傷亡。
也應屬于廣義建筑范疇的地下管網設施,往往頻繁出現地表重新開挖的改建、重建、復建現象,被老百姓譏之為“馬路應當裝拉鏈”。
另有屬于廣義建筑范疇的巨型雕塑,已屢有建后速拆的不良情況。前有2011年河南鄭州“黃河女兒”巨型石材雕像(24.15米高,相當于八層樓,基座占地800多平方米),剛剛建成又遭拆除;后有湖北荊州2016年完工、造價1.73億元、凈高48米、連同基座共58米高、外貼4000余片青銅的“關公圣像”,2021年9月又因“未批先建”而正式拆除移走,拆移費用又達1.5億元。
建筑短命現象,顯然是與人們直觀可感受、輿論所抨擊的浪費、事故、折騰、生命財產損失、“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等負面效應聯系在一起的。網上有論者以中國建筑平均壽命為30年,而英國為132年作量化對比后認為,經粗略計算因中國建筑“短命”而造成的財富損失達408萬億元(微信號“暗黑觀點”,2022-02-05)。這個數據當然不可能精確,但是足可表明的,是這一問題背后的社會代價之巨大。
如以學者視野作更多一些的考察分析,則需著重從這一問題對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的“貢獻”和對于國民經濟綜合績效與民眾福祉的損害兩大方面加深認識。
(一)對GDP的“貢獻”和從“災害經濟學”視角可作的“擴張需求”解讀
建筑的短命,帶來的是以“建設—拆除—重建”為基本軌跡的經濟活動過程。這內含“折騰”的三個環(huán)節(jié),對于國內生產總值(GDP),卻都是作出“貢獻”的,不論實際生活中由于建筑短命而帶來社會成員的多少不幸、痛楚、不愉快、不方便,在國民經濟統計的GDP指標上,卻始終是加分因素。這當然反映著GDP這一指標明顯的局限性——它只能反映一定時期內經濟活動帶來的最終成果的“增加值”(經濟活動主體累計提供出的全部貨物和服務,與所累計投入的貨物和服務可比量值之差),建、拆、再建,每個環(huán)節(jié)對這個“增加值”都是只加不減,無法反映同期經濟活動中的效益與結構評價狀況。但是令人十分遺憾,迄今人類社會各主要經濟體,如要把經濟增長成果量化以求能將自己和自己比較、自己和別國比較,還找不到比GDP更好的指標。
比照研究干旱、洪澇、地震等災害現象的災害經濟學分析視角,對此確實還有一種純經濟學意義上的“害利互變原理”的解釋空間:如不涉及人們生命、財產、幸福感的損失,單就“建筑短命”帶來的活動過程而言,與自然災害帶來的倒逼效應相仿的是,建筑物頻繁的建、拆、重建,雖主要源于“人為災害”,卻也與自然災害同樣在倒逼“擴張需求”,從而對經濟景氣也是加分因素。我們如果結合凱恩斯主義學說的分析認識框架看待這一“擴張需求”,放在“反周期”框架內,似乎還要引出其抵銷“有效需求不足”的正面功用了。這一引出荒謬之見的特定視角分析,足以提醒我們:人類社會如果拋開了人的福祉、感情、道德因素而只作純粹的經濟增長分析,是可能存在與“以人為本”的立場和原理相牴牾的悖論的;也由此可推出如下判斷:在中國近些年伴有粗放發(fā)展特征的GDP增長指標中,顯然包含著與這種悖論相關聯的“水分”和“隱性失分”因素——當然,這也就合乎邏輯地可直抵一點——為何在中國“引領新常態(tài)”的經濟發(fā)展新階段,必須否定“GDP掛帥”而特別強調“以人為核心”來追求“高質量發(fā)展”,具有其沉甸甸的現實意義。
(二)綜合績效視野上應強調的“結果導向”與民眾福祉觀
如對一個個“建筑短命”案例作“成本—收益”模式的微觀分析,雖然也可得出量化的結果(而且未必都是虧損),但已遠不足以達到正確認識其效應的全景眼界;如對這些案例,上升到宏觀經濟增長視角作“投入—產出”分析,則需擺脫前述“以GDP衡量增長”的局限而討論和認識“產出(output)”與“結果(outcome)”兩個概念的重要區(qū)別。
學術界近些年對于經濟運行,特別是有關公眾利益、民眾福祉的經濟活動、政府收支與監(jiān)管行為,聯系對“績效(performance)”概念的日趨重視,其合理內核,即生發(fā)于嚴格區(qū)分“產出”與“結果”這兩個概念。假設有一定“投入(input)”的情況下,產出和結果(output和outcome),卻很有可能明顯不同。比如,某一個量化規(guī)模的高等教育投入(input),引出了后來有多少畢業(yè)生,是其產出(output),而這些畢業(yè)生總體而言的從業(yè)適應性、工作能力和水平如何,則是其結果(outcome),是真正應當看重的“教育質量與成果”的核心衡量指標。同理,一個時間段內,社會中所有的在“建筑”項目下完成的建筑項目的數量及其貢獻的GDP規(guī)模如何,這是“產出(output)”,而這些建筑在使用中實際的功用、對于社會公眾帶來的適用感、獲得感、幸福感如何,綜合績效的水平如何,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結果(outcome)。由此衡量,綜合績效視野下對建筑成果的合理衡量標準,必然應是基于人本主義立場、緊密結合民眾福祉觀的,必然應是以盡量避免建筑短命化為內在導向的,必然應是把認識“建筑短命”負面效應與追求人民美好生活“相反相合”連為一體的——這就是我們關于“建筑短命”問題效應分析所應當得出否定性結論的實質內涵之所在。
當代中國“建筑短命”現象的形成原因,的確是多方面的,具有其復雜性,但主要的成因,我們認為可以歸結為如下四個方面。
(一)建筑物施工質量低下
施工質量的低劣問題,其形成原因,作具體分析又可分為兩大類:
1.設計施工專業(yè)水準低所造成的建筑耐用性水平低。在這里,一方面有主觀上的原因,主要是設計、建筑施工人員的專業(yè)素質問題,比如因專業(yè)人才缺乏而由資質不足者負責項目工作,造成設計方案與施工質量的問題導致建筑短命;另一方面也有客觀上的原因,主要是囿于國力和發(fā)展階段制約,中國各地曾有“簡易樓”式和“老舊小區(qū)”式的設計和施工標準,成為在不少場合登堂入室的規(guī)范化“樣板模式”。改革開放后,隨著專業(yè)標準提高,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進步和社會發(fā)達程度的提升,這方面的主客觀條件,已有很大改觀,此項客觀成因,已明顯地在趨于減少。
2.管理混亂、違規(guī)改造、野蠻施工造成的建筑耐用性低水平。這在實際生活中,作為顯然應予抨擊的主觀成因,大量發(fā)生于承包轉包、監(jiān)管不到位的情形之下。比如多輪轉包情況下容易出現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形成“樓脆脆”“豆腐渣”工程等,在監(jiān)管缺失情況下,會引出違規(guī)私拆私改承重墻、膽大妄為挖空地基邊側造成垮塌事故,等等。
(二)相關國土開發(fā)規(guī)劃的設計和決策水平低下
建筑物作為不動產,其實際的物質化形成,必須納入盡可能高水平、有前瞻性的國土開發(fā)規(guī)劃。在某個“政府轄區(qū)”眼界內如何“一盤棋”式地做好一攬子國土開發(fā)的規(guī)劃設計解決方案,是任何建筑都需要“擺入”的大場景前提條件。無數事實證明,一旦國土開發(fā)“頂層規(guī)劃”不當或失誤,再要對已施工、特別是已竣工的建筑作出糾正時,代價是極大的,當代中國大量的短命建筑,正是屬于這種付代價(有時卻美其名曰“交學費”)的情況。在政府轄區(qū)內以土木工程形成建筑物,相關頂層規(guī)劃的決策者、拍板人,在中國實際生活中的相關影響作用,尤其強大,但這類“關鍵的少數人”,在中國“強政府”特征的國土開發(fā)過程中,其選擇確定最終方案當事者的個人水平,卻參差不齊,相關素養(yǎng)不高、眼光不遠者,往往為數不少;“長官意志”強而易變,政府領導班子變化(往往頻率較高)之后,“張書記挖坑王書記埋”、“一張藍圖繪不到底”的“折騰”也不足為奇,帶來的后續(xù)失誤、反復,和不得不做、或不應當做卻貿然去做,引出的種種“推倒重來”、“建筑短命”案例,便都與此有關。
(三)重要基礎設施建設規(guī)?!疤崆傲俊贝虻貌蛔?/p>
航空港、高速路等對于經濟與社會生活而言舉足輕重的建設項目,對其功能出于必要前瞻性考慮而應盡量打足規(guī)劃設計上的“提前量”,這應總結為一條客觀規(guī)律(請參閱賈康、蘇京春《對我國基礎設施與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條件前瞻性的分析認識》,《財會研究》2013年第1期),但現實生活中,由于相關設計、決策主體的認識局限,特別是發(fā)展中經濟體現實投融資能力的制約,往往使項目形成的供給能力與實際社會需要的增長變化之間,較快地出現明顯差距,隨后便又不得不在短期內以重復施工方式改建、擴建、翻建,表現為各輪次上的建筑短命特征。
(四)法律法規(guī)的失靈、糾錯機制的不力和政府定性審批的首尾不一
在不少具體案例中,建筑質量并無問題,相關的國土開發(fā)、項目建設合規(guī)流程也具有明確的法律法規(guī)可查,但由于建筑項目方案或其執(zhí)行中違反規(guī)劃要求,卻引出其后不得不做、或以糾錯之名遲遲才做的拆除處理和短命結果。近些年不斷聽聞的這類案例中,給人印象十分突出的,可提及秦嶺一帶的近千幢高檔別墅,武漢江邊因妨害行洪而炸拆的若干高層住宅樓,等等。在建時和建后較長時間段中,未見糾錯,至實際糾錯時,代價將更為沉重。還有另一種情況:如北京郊區(qū)最后被認定為“小產權”和“違建”的大規(guī)模居民社區(qū)的案例,是若干年前其合理性曾被基層政府明確肯定、乃至表揚的,后來卻又被上級政府認定為“違規(guī)建筑”,遂遭勒令自拆和強拆。
(五)相關聯的腐敗問題
管理混亂、決策失誤、罔顧法規(guī)、糾錯失靈、政府進退失據等等造成的建筑短命,其背景中,往往都牽涉到腐敗問題。以行賄受賄、權錢交易的方式牟取私利,必然在很多場景中引致規(guī)范迷失、建筑短命的結果,給公共利益、民眾福祉造成極大損害。
綜上所述,當代中國建筑短命問題,負面效應巨大而不容忽視,為減少其發(fā)生幾率,努力降低和避免其負面效應,極有必要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黨的基本路線的大前提下,緊密結合新時期高質量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現代化戰(zhàn)略訴求,居高望遠、腳踏實地、對癥下藥、標本兼治地形成對策思路,把握好其中的基本要領。
我們認為,解決當代中國“建筑短命”問題的基本思路,應是在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大業(yè)進程中,把制度創(chuàng)新、管理創(chuàng)新和科技創(chuàng)新三個層面有機結合,既承認發(fā)展階段、專業(yè)水平、人才素質等方面的客觀制約因素,更要充分重視利益羈絆、機制扭曲、規(guī)劃失準、腐敗行徑等主觀糾結因素,針對建筑短命問題的主要成因,以系統化思維,在以制度機制改革興利除弊的龍頭作用帶動下,充分打開優(yōu)化管理、提升科技水平的潛力空間,進而于我國“十四五”至2035年的15年時間段內,有效地使中國建筑項目接近和達到建筑物使用壽命的國際平均水平,以服務于“基本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戰(zhàn)略目標的實現。
相關的基本要領,我們認為至少應強調如下各項:
(一)積極推進中國建筑業(yè)界和相關領域內以制度創(chuàng)新為主線的法治化、專業(yè)化、標準化、陽光化進程
應在國土開發(fā)規(guī)劃、建筑施工與項目運營、工程監(jiān)理、建筑項目驗收和質量保障與問責、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機制創(chuàng)新、海綿城市建設、綜合管廊建設等方面,加快法律法規(guī)的建立及其動態(tài)優(yōu)化完善,深化固定資產投資領域的改革,并形成與建設項目相關的信息披露、公眾監(jiān)督機制,借助制度創(chuàng)新,實質性地優(yōu)化規(guī)劃與決策機制。比如,PPP機制創(chuàng)新,是把政府職能轉變、政企優(yōu)勢互補、融資模式和管理模式創(chuàng)新等熔于一爐的改革,其中法治化、專業(yè)化、陽光化制度要素的結合,將淡化“人治”,昌明規(guī)范,發(fā)掘潛力活力,使重大建設項目的決策、建設、運營績效水平得到提高,同時也就必然有利于矯治建筑短命弊端。
(二)積極促進中國建筑領域內與管理創(chuàng)新相關的規(guī)劃升準、行業(yè)規(guī)范優(yōu)化、人才培育進程。積極探討構建GDP“擠掉水分”和體現“績效導向”的科學的政績指標體系
對國土開發(fā)規(guī)劃,從全國到各地方政府轄區(qū),要有前瞻性的“一盤棋”式科學統籌。亟應總結經驗教訓,借鑒一切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積極成果,動態(tài)優(yōu)化調整國家各層面主體功能區(qū)通盤布局、動態(tài)提升各地政府轄區(qū)國土開發(fā)規(guī)劃的可行性、完善建筑行業(yè)國家標準體系等行業(yè)管理規(guī)則,著力構建建筑項目事前、事中、事后的績效評價機制和獎懲機制,不斷大批培養(yǎng)規(guī)劃、建設、管理、運營方面的優(yōu)秀人才,以求顯著提升建筑領域的專業(yè)化水平、質量管理與綜合管理水平,使高水平建設和運營管理,成為避免建筑短命的有效保障條件之一。
(三)積極促進中國建筑領域內與科技創(chuàng)新相關的數字化發(fā)展、綠色低碳發(fā)展和新材料、新工藝應用進程
新基建是數字經濟發(fā)展的硬件支撐,其本身也應成為數字化、綠色低碳科技成果與項目建設相融合的典型與示范;傳統的架橋修路、公用設施、樓宇、廠房、住房等建筑項目,以及在中國有巨大應用場景的“老舊小區(qū)改造”等施工和運營,都應積極運用數字化科技成果和建筑業(yè)界值得肯定的綠色低碳創(chuàng)新成果;對新建、改建、拆建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再生利用與綜合運用,也有不少應當總結的經驗和值得借鑒與推廣的技術成果,都應成為相關科技創(chuàng)新的重要內容,以期綜合形成防范建筑短命現象、提升建筑業(yè)界供給綜合績效的系統工程。
(四)在反腐倡廉和糾錯機制方面走上更高水平
與建筑短命現象相關的腐敗問題,在近年國家推進反腐倡廉的進程中,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應在其繼續(xù)深化的努力中,以追求“權力入籠”的“制度反腐”為根本,配合政策優(yōu)化、思想教育,使“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形成綜合效應。與此同時,還應改變凡發(fā)現違規(guī)建筑都一拆了之的簡單“一刀切”方式,在糾錯機制方面,尋求以更為“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主導的實施方案。如對新近披露于輿論場的海南?;◢u39棟違規(guī)高層建筑,已有業(yè)界資深人士孟曉蘇先生發(fā)表意見:珊瑚礁已遭破壞,39棟樓宇已經建成,如統統拆掉,于事無補,還會在鎖定巨大損失的情況下徒增海岸區(qū)域百萬噸級建筑垃圾,莫如在對當事單位作必要罰款問責的同時,積極探討對已有建筑物合理利用的可行方案(見孟曉蘇微信號)——這個建議,值得在處理與建筑短命相關的一些案例時予以重視和考慮。
聚焦當代中國“建筑短命”問題,面對大量案例而基于學術研討的認知,要指出其造成巨大社會代價的負面效應,厘清其對于GDP有所“貢獻”的扭曲性、虛幻性及其對于人本主義立場與原理的悖離,堅持綜合績效視野下應強調的“結果導向”與民眾福祉觀,并力求全面、深入地剖析其關聯于建筑施工質量低下、相關國土開發(fā)規(guī)劃水平低下、基礎設施建筑規(guī)?!疤崆傲俊辈蛔恪⒎煞ㄒ?guī)失靈與糾錯機制不力、政府審批首尾不一以及腐敗等問題的成因,進而提出具有現實意義的對策思路及要領;要在中國追求現代化的發(fā)展進程中,把制度創(chuàng)新、管理創(chuàng)新和科技創(chuàng)新緊密結合,對癥下藥,化解造成此問題的主客觀因素,努力在未來15年內,使中國建筑項目接近和達到建筑物使用壽命的國際平均水平;基本要領包括:(1)積極推進中國建筑業(yè)界和相關領域內的法治化、專業(yè)化、標準化、陽光化;(2)加強中國建筑領域的規(guī)劃升準、行業(yè)規(guī)范優(yōu)化和專業(yè)人才培育;(3)促進中國建筑領域的數字化、綠色低碳發(fā)展和新材料、新工藝應用;(4)不斷強化反腐倡廉和糾錯機制建設。
參考文獻
[1]賈康, 蘇京春. 新供給經濟學[M]. 山西經濟出版社, 2016.
[2]賈康,蘇京春.對我國基礎設施與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條件前瞻性的分析認識[J].財會研究,2013(01):5-7.
[3]賈康.論疫情沖擊下的交通基礎設施有效投融資[J].財會月刊,2020(15):3-8.
[4]賈康,蘇京春.論頂層規(guī)劃與供給體系的優(yōu)化提效[J].全球化,2016(08):15-39+133.
[5]賈康, 蘇京春. 轄區(qū)頂層設計優(yōu)化是政府最好的理性供給[N]. 中國財經報, 2016.8.16.
[6]賈康,蘇京春.西方城市規(guī)劃經濟理論基礎與案例實踐——基于供給側結構管理視角[J].地方財政研究,2016(02):4-10.
[7]賈康. 數字化智能化創(chuàng)新中的新基建升級發(fā)展[J]. 經濟導刊, 2021(08):5.
[8]戚振強:建筑工程項目質量管理[M].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2004年.
(作者賈康為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chuàng)始院長,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通訊作者賈若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建筑學專業(yè)博士學位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