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辰
(中央戲劇學院,北京 100000)
在我國,常規(guī)開設戲劇(影視)表演專業(yè)的院校教學中都有聲、臺、形、表四門專業(yè)基礎必修課,多數時候這四門專業(yè)課都是分開單獨授課,各學科的訓練在設置上也不存在交集。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光容易造成割裂,在課程設置安排上也更容易造成偏差,比如聲樂課單純地進行歌唱訓練,形體課單純地進行舞蹈化教學。忽略了這四門基礎課程的最終目的是要作用到學生的表演中去,致使學生在創(chuàng)作人物形象時無法將學過的課程加以致用。隨著我國戲劇環(huán)境的不斷開放,大部分高校已經開始有意識要打破學科間的壁壘,有的院校也在嘗試將表演課與形體課或形體與臺詞課之間進行融合。但是多數院校僅停留在教學觀念層面,沒有具體行之有效的訓練方式,并沒有真正落到實處,這就導致了學生自身的創(chuàng)作素質不具備其完成繁復的舞臺要求的情況出現。
對于培養(yǎng)一名優(yōu)秀的戲劇演員來說,形體訓練和臺詞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兩個環(huán)節(jié)。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戲劇舞臺表現形式也在不斷發(fā)展。我們不難發(fā)現,現在戲劇舞臺對于演員的要求越來越嚴格,當今的舞臺更需要的是一種綜合性素質極強的演員。中央戲劇學院的老院長歐陽予倩先生曾不止一次地說:話劇有兩根大柱子,就是臺詞和形體動作。他反復強調作為演員為什么要苦練基本功,也正是集中于這兩個大柱子。中央戲劇學院在對于演員綜合能力的考量下,嘗試將形體課與臺詞課結合起來,打破課程之間的壁壘。尤其是將臺詞與形體訓練相結合后直接作用于學生的表演之中。[1]
在臺詞訓練的初期,本科階段的第一學期通常以氣、聲、字三個部分來組成。由此可見“氣”是臺詞基礎課程的第一步。那么在做氣息訓練時是沒有辦法完全規(guī)避身體,單純討論氣息的。就算有些氣息訓練是處于身體靜止狀態(tài)下。臺詞老師通常也會反復提醒學生在進行氣息訓練時要保持正確的姿勢以及調整好自己的身體狀態(tài)。正是因為我們在進行氣息訓練時,氣流必須通過身體才能被表達出來??梢哉f沒有身體就沒有氣息,不注重自身身體是無法訓練好氣息的。
眾所周知,基本功訓練就是從繁復的藝術訓練全過程中,抽出最根本、最關鍵性的技術部分,給以重點集中的鍛煉。掌握了規(guī)律,日后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具體問題也就易于解決了。根據舞臺語言基本功的要求,我們的訓練從語音、聲音入手。演員必須掌握正確的呼吸發(fā)聲方法和純正的語音發(fā)音技能,也就是要進行氣(呼吸)、聲(發(fā)聲)、字(吐詞)的基本訓練。[2]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通過身體運動的配合去增強、加大氣息的訓練量,使得氣息訓練達到更好的效果,也使得學生的氣息可以去適應各式各樣繁復多變的身體狀態(tài),力求達到氣息與身體運動融合,不受制約這樣一種理想的狀態(tài)。筆者認為在培養(yǎng)演員能力階段有著一套科學且行之有效的基本功訓練是至關重要的。那么,對于研究分析演員訓練手法更深層的探索也是符合當今時代發(fā)展的,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既然我們的訓練是要服務于去培養(yǎng)一個戲劇表演人才,那么我們就應該清楚作為演員所需要的創(chuàng)作素質和需要完成的創(chuàng)作任務是什么。戲劇表演是演員扮演角色通過舞臺行動的過程創(chuàng)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是以行動為基礎的一種藝術形式。而形體和語言、聲音是演員塑造人物形象的兩大支柱,演員所創(chuàng)造的人物形象既要有豐富的內心體驗,更要有鮮明生動準確的外部體現,正如斯氏所說:“體現器官和形體技術在藝術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們能使演員看不見的創(chuàng)作生活成為看得見的?!盵3]
在以往的訓練中,很多時候把聲、臺、形、表割裂訓練,分開看待。這雖然對于每個科目有著更強的針對性,但是演員由于其創(chuàng)作任務的特殊性,不可能在實踐中將形體與聲音割裂開來。而在戲劇舞臺演出過程中,作為演員常常會涉及在大量的運動中說臺詞的情境,這就需要演員擁有強大的氣息儲備量以及控制氣息平穩(wěn)的能力,比如林兆華版本的《哈姆雷特》中第四幕,由濮存昕飾演的哈姆雷特和胡健所飾演的雷歐提斯有一大段在激烈的打斗和擊劍過程中完成的臺詞。在生活中我們進行打斗時可能會喘不上氣,或者說話含糊不清,但是舞臺表演中,我們必須在保證肢體動作完成的基礎上還要將臺詞說得好。要不然就失去了舞臺藝術的美感。
那么,形體訓練與氣息訓練相結合恰恰是能夠科學幫助演員達到這樣一種創(chuàng)作要求的,由此將身體與氣息結合起來訓練就變得尤為重要與關鍵。
1.能夠有效幫助演員適應繁復多變的舞臺創(chuàng)作
形體的動作和氣息是人生命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那么作為角色要真實地生活在舞臺上也是不可或缺的,可是舞臺上的真實不是生活中的自然真實,是經過篩選和美化的,這就也需要演員的形體與氣息是經過嚴格訓練的,才能夠去達到完成創(chuàng)作人物角色的目的。寓技巧于無技巧之中。所謂的“技巧”,包含著聲音、形體和語言。演員只有氣息運用正確,才能讓聲音具有更強的穿透力和表現力,即使不帶麥克風也能把臺詞說得讓觀眾能夠聽得到,聽得清,聽得懂。[2]而肢體語言是演員在表演過程中,塑造人物外部形態(tài)上最好的手段,演員在創(chuàng)造肢體語言時一定會有氣息的輔助,一段表演中角色可能會沒有臺詞,但一定會有肢體動作與呼吸。
2.能夠準確表達角色內心情感生活
角色內心情感生活沒法直接傳遞給觀眾,只有通過演員的外部表現手段才能夠被表達出來。形體與氣息在表演過程中,不僅僅能夠在人物外形塑造和聲音上去幫助演員表演,它們還是展現人物內心情感生活的良好手段,演員完全可以通過對形體與氣息的表現達到展現人物內心生活的目的。[3]比如在表達傷心難過的時候可以通過形體蜷縮在一起,氣息變沉讓觀眾一下子捕捉到這個人物的情緒狀態(tài)。在以色列卡梅爾劇團所出演的由漢諾赫·列文編導的戲劇《安魂曲》中,有一個帶著孩子求醫(yī)看病的母親,以色列卡梅爾劇團的女演員在處理這個角色的開場時,運用了大量的跑動、摔跤以及跳躍等形體表達,在大量的形體活動過程中還通過不斷變化的氣息,例如大口的喘氣、突然的屏氣等,整個過程中這位女演員沒有一句臺詞。但就是通過形體狀態(tài)以及氣息狀態(tài)的改變,一下就將這個母親內心的焦急和對求醫(yī)無門的絕望心境展露在觀眾眼前,而這位女演員正是巧妙利用形體技術和氣息技術改變了人物的狀態(tài),準確表達了角色內心情感生活。
在本科教學階段的第一個學期中,形體課與臺詞課的教學內容在學院所制訂的教學計劃中都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形體訓練著重解決學生的體能、力量、控制以及身體的想象力開發(fā)等問題,而臺詞訓練主要是解決學生的氣、聲、字三個基礎臺詞問題,形體與氣息是演員進行表演實踐時的重要基礎。這些訓練方式都是在學生肢體訓練有素的基礎上,先使得其身體運動與氣息相結合,再過渡到發(fā)聲,最后才是臺詞與形體的高度融合,下面我將列舉說明一部分形體與氣息相結合的基礎訓練的內容及意義:
1.跳繩訓練
訓練方式:由兩名同學搖動長達 10m 的大繩,其他同學按順序依次跳過繩索。在熟練掌握跳長繩技術之上保證全班同學不中斷連續(xù)跳過大繩,在不間斷跳繩的基礎之上加上報數。后整合為 6 人一組,每一個同學在進入跳繩環(huán)節(jié)后,依次按照臺詞訓練要求作單韻母發(fā)音練習:a、o、e、i、u、ü,待 6 人全部進入繩索運動范圍,全體齊說繞口令——《八百標兵奔北坡》, 在此期間老師會根據同學的氣息以及運動狀態(tài)調整繞口令的速度與節(jié)奏以及遍數。
訓練意義:可以幫助演員在激烈的運動過程中將臺詞有力量且清晰的說出來,并且保證臺詞發(fā)聲的規(guī)格。尤其是演員的氣息可以經過跳繩的訓練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形體運動強度的增加,使得演員說臺詞的難度變得更大,從而適應繁復的舞臺表演要求。
2.拋球訓練
訓練方式:同學在固定的場地中,符號化地跑動,然后在跑的運動過程中,將手中球隨機傳遞給場上的任意一名同學,且保證球傳遞不間斷、不落地。在所有同學能夠熟練完成拋球傳遞的訓練之后,在拋球傳遞的瞬間加上氣息傳遞的聲音,統(tǒng)一發(fā)聲“shi”。
訓練意義:在不斷的跑動下,利用手中的球帶動同學相互之間的氣息的交流,使得同學在群體場面中可以更好地、更準確地跟想要與之交流的對象進行有機的溝通和交流。能夠使學生學會在表演時可以通過肢體、氣息、眼神等多個焦點與同演者之間快速建立交流并保證注意力不被分散。
1.肢體氣息至音素過渡訓練
訓練方式:馬步準備,身體向排練廳三點方向,頭跟著手看向排練廳的一點方向。發(fā)“shi”的氣息音的同時左手食指和中指指尖點在肩膀上,順著氣息聲劍指排練廳一點方向。一個動作結束在馬步過程中轉向反面,反面同理。根據訓練的次數和時長不斷延長氣息的長度,直至可以完成古詩詞音素過渡的氣息要求,將肢體動作與臺詞古詩詞音素過渡訓練相結合。訓練意義:利用身體訓練與氣息訓練的結合不斷增強演員氣息的長度以及強度。能幫助演員在訓練初期利用身體帶動,更好地把握音素過渡這種臺詞發(fā)聲技巧,掌握吐字歸音的正確規(guī)律。
2.波動練習
訓練方式:面向排練廳 1 點,零號位準備,雙腳與肩同寬,眼睛平視前方,跨方正,頭頸挺拔。先做正波動,動作開始前做好吸氣準備(鼻吸口呼),氣吸滿后,身體一節(jié)節(jié)往下放松的同時,吐氣發(fā)“shi”音。直到身體完全對折,手摸到腳尖動作停止,氣息也隨之停止。膝蓋微彎,重心放到脊柱上,身體一節(jié)一節(jié)地抬起,同時進行吸氣的動作,直至身體完全回歸站立狀態(tài),吸氣也隨之停止。正波動結束后,開始進行反波動,反波動身體路線與正波動剛好相反。身體開始運動的同時呼氣發(fā)“shi”音,身體后仰,眼睛看向鼻尖,直到胸腰有無法支撐的感覺時,頭開始向下到最低點后,停止吐氣。吸氣的同時將重心放在頭部,利用“鉆”的動作帶起整個身體,直至回到站立姿勢。
訓練意義:利用身體線條的流動將內部氣息的運動規(guī)律通過身體運動外化出來,通過對身體的控制帶動對氣息的控制。讓學生適應身體呈現不同姿勢時氣息連貫不斷。隨著動作的舒緩,能夠有效幫助學生,使得氣息流通且將氣息增強增大。
在這里我列舉了部分有關于形體與氣息訓練相結合的內容,從這些訓練中不難看出所有的設計都是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以及條件,從淺入深進行的。在形體與臺詞課堂中老師們先確保同學的單一科目訓練,再將兩者根據學科科學發(fā)展規(guī)律逐漸融合,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從而達到將形體訓練與臺詞訓練相結合的教學目的,并將這樣的思想傳遞給每一位同學,讓同學們知道每一門專業(yè)課間的聯系,以及對于他們日后成為演員在舞臺上塑造人物形象時所應該達到的標準有一個清晰的認知。
目前對于形體與氣息結合的訓練還在不斷發(fā)展與完善,中央戲劇學院力求將此訓練梳理成一套屬于中國演劇學派的符合我國國情的科學訓練體系。通過中央戲劇學院20 級本科班的教學實踐來看,形體與氣息結合的訓練是有一定可行性、科學性的。形體與氣息是表演中塑造人物外部形象的有力手段,同時也是表達人物心理、生理狀態(tài)的手段。形體與氣息在節(jié)奏、力度上的不同變化也會給演員帶來不同的感覺,讓演員的表演有著不同的質感??傊趹騽”硌菟囆g發(fā)展過程中,越來越重視演員肢體和氣息的表現力,訓練有素的演員在創(chuàng)造人物形象時其展現出的表現力才能夠適應不斷發(fā)展的各式各樣的戲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