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燕,王振宏
(1.西安石油大學幼兒園,陜西西安 710065;2.陜西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陜西西安 710062)
兒童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是指兒童將自身和其他個體的行為歸因為心理狀態(tài)的能力,或簡單說是對自己與他人心理狀態(tài)的推斷能力[1]。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是兒童社會認知發(fā)展的核心方面之一,兒童如何理解自己和他人基本心理狀態(tài)(如愿望、意圖、信念等)以及心理與行為之間關系是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研究的主要任務[2]。Wellman 研究認為,4歲以后的兒童認識到對物體的信念是對物體的一種主觀解釋,這種解釋有時是錯誤的,從而獲得了對錯誤信念的認知能力[3]。Flavell 等人發(fā)現,只有到4 歲以后,兒童才能明白物體既可以用其外表來描述,也可以用其本質來表征,從而具備了區(qū)分外表與真實的認知能力[4]。許多關于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均表明,4 歲以前兒童還不能認識到他人會有錯誤信念,即尚不具備錯誤信念認知能力[5-6]。因此,一般認為,4-5 歲是兒童獲得“心理理論”的關鍵年齡[7-9],其標志是能夠成功完成“錯誤信念”任務[10]。
情緒理解(Understanding of Emotion)被定義為兒童理解情緒的原因和結果的能力[11]。兒童最早理解他人的情緒狀態(tài)是基于外部世界的,在理解情緒過程中主要利用外部的面部表情信息和具體情境的情緒信息進行情緒狀態(tài)的推斷。大量研究表明,情緒理解能力在整個兒童期處于不斷發(fā)展之中,對兒童的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具有重要的作用[12-15]。在兒童情緒理解研究中,許多研究創(chuàng)設了一系列特定情緒的代表性情境,以故事的方式呈現給兒童,考察兒童是否可以對情景中人物的情緒進行正確識別或標簽。研究發(fā)現,4 至6 歲是兒童情緒理解的一個快速發(fā)展時期,無論是基于外部的面部表情,還是具體的情境情緒信息的情緒理解,都得到較快發(fā)展[16-17]。
目前對于學前兒童心理理論與情緒理解的發(fā)展特點,有了比較系統的探討,但已有的研究關于學前兒童心理理論與情緒理解發(fā)展特點,尤其是對于學前兒童心理理論與情緒理解發(fā)展是否存在性別差異,結果不完全一致。一些研究發(fā)現,學前兒童心理理論的性別差異顯著。如Charman等人的研究中也發(fā)現,3-5歲學前兒童在“錯誤信念”任務中表現出性別差異,女孩顯著高于男孩[18]。劉惠軍等人的研究發(fā)現,女孩心理理論任務成績要顯著高于男孩,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欺騙外表任務完成上[19]。Sabbagh 等人的研究發(fā)現,心理理論的多數任務中性別差異顯著或者接近顯著[20],女孩的心理理論任務完成成績優(yōu)于男孩。鄧賜平等人關于心理理論任務特異性的一系列研究發(fā)現,在各心理理論任務上性別差異不顯著[21]。對于情緒理解能力,Bosacki等人研究表明,在表情命名和復雜情緒的理解上女孩優(yōu)于男孩[22]。Fidalgo 等人采用情緒理解測試(Test of Emotion Comprehension,TEC)考察3-11歲兒童情緒理解的性別差異發(fā)現,女孩在理解基于信念的情緒維度上顯著好于男孩[23]。姚端維、陳英和等研究發(fā)現,在情緒觀點采擇任務上性別差異顯著,女孩完成情緒觀點采擇任務的成績優(yōu)于男孩[24]。而陳英和等人的另外一項對學前兒童心理狀態(tài)理解和情緒狀態(tài)理解的關系研究中發(fā)現,只是在3歲組女孩的心理理論與情緒理解能力顯著高于男孩,在其它年齡階段,女孩的情緒理解能力與男孩沒有差異[25]。
由此可見,學前兒童的心理理論與情緒理解是否存在性別差異,已有的研究結論并不一致。因此,筆者在本研究中以3-6歲學前兒童為被試,采用經典的心理理論與情緒理解測試任務,在進一步考察學前兒童心理理論與情緒理解發(fā)展特點及關系的基礎上,著重考察學前兒童心理理論與情緒理解發(fā)展的性別差異。
在陜西師范大學附屬幼兒園對其小、中、大班分別進行整群隨機抽樣,共抽取小、中、大班各一個班共115 名學前兒童為研究被試,剔除無效數據后,最后進入數據分析的有效被試為100 人(男孩53人,女孩47人)。其中小班25人(平均年齡=4.3歲,男孩15人,女孩10人);中班35人(平均年齡=5.2 歲,男孩18 人,女孩17 人);大班40人(平均年齡=6.3歲,男孩20人,女孩20人)。經檢驗(t檢驗)表明,各班級內男、女孩平均年齡差異均不顯著。
1.心理理論測試材料與程序
測試材料采用心理理論錯誤信念認知的經典實驗任務:意外地點任務、意外內容任務和解釋的多樣性任務。
采取個別施測的方式,一組主試由兩個人擔任,主試1與兒童隔著桌子面對面而坐,給被試講故事,同時用道具形象地演示故事情節(jié)后,對兒童進行提問,每個問題最多可向被試重復3遍,但不給被試提問以外的任何提示,被試的回答可以是言語,也可以是動作(如用手指);主試2在記錄紙上記錄被試的回答。
2.情緒情境理解測試材料與程序
根據6種基本情緒即高興、驚奇、悲傷、憤怒、恐懼、厭惡共設置54 種語言情境,其中每一種基本情緒均對應9種語言情境。如驚奇的語言情境為:“洋洋跟媽媽出去玩,走到一棵蘋果樹下面,發(fā)現蘋果樹上長著大大的西瓜。問:洋洋看到蘋果樹上長著大大的西瓜會有什么感覺呢?”讓大學生完成這54種語言情境的情感觀點采擇任務,從中選取正確率75%以上的情緒情境材料共18種,其中高興、驚奇、悲傷、憤怒、恐懼、厭惡的語言情境各3種,將18種語言情境隨機打亂后編碼構成情感觀點采擇材料。
采取個別施測的方式,一組主試由兩人擔任,主試1與兒童隔著桌子面對面而坐,以中性的語氣和表情給學前兒童講述各種情緒情境,沒有動作提示,要求學前兒童根據情境信息判斷主人公的情緒狀態(tài);主試2 位于兒童的90 度位置,在記錄紙上記錄被試的回答。
在心理理論任務中,沒有答對檢測問題任務,后面的得分均記為0 分;檢測問題答對后,其它問題答對1 個記1 分,檢測問題不計分。每個心理理論任務成績在0-2 分之間,總分在0-6 分之間。
在情緒情境任務中,一個故事情境記1分,每一種情緒的情境理解成績在0-3 分之間,總分在0-18 分之間。情緒情境理解答案與該情緒詞匯相同或為較嚴格的同義詞,判為正確;意義出入較大的則判為錯誤。例如,對“悲傷”一項反應為“傷心”“痛心”等判為正確;對“驚奇”一項反應為“驚訝”奇怪”等判為正確;對“厭惡”一項反應為“惡心”“討厭”等判為正確。有較大分歧的答案則由3 個評分者分別進行評分,若兩個以上評分者認為正確則為正確答案。
采用SPSS 12.0 for windows 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
對心理理論任務成績進行2(性別)×3(年齡)方差分析(各組得分的平均數標準差見表1),結果表明,在心理理論任務得分上性別主效應顯著,F性別(1,94)=13.88,p<0.001,η2=0.13;年級主效應顯著,F年級(2,94)=4.38,p<0.05,η2=0.09;性別與年級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性別×年級(2,94)=0.25,p=0.78。
表1 小中大班學前兒童心理理論成績的平均數與標準差(M±SD)
事后比較(Scheffe)發(fā)現,小班與中班、中班與大班學前兒童得分差異不顯著,大班學前兒童得分在0.001 水平上顯著高于小班。在心理理論任務上,隨著年齡的增長,男孩和女孩心理理論能力均呈提高趨勢。另外,從小班開始,女孩在心理理論任務上的表現也好于男孩,并一直持續(xù)到大班,即從4歲開始,性別成為完成心理理論任務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女孩的成績優(yōu)于男孩(見圖1)。
圖1 心理理論任務成績的性別差異
對情緒情境理解成績進行2(性別)×3(年齡)方差分析(各組得分的平均數標準差見表2),結果表明,在情緒情境理解任務上性別主效應顯著,F性別(1,94)=8.85,p<0.05,η2=0.09;年級主效應顯著,F年級(2,94)=23.42,p<0.001,η2=0.33;性別與年級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性別×年級(2,94)=0.029,p=0.97。
表2 小中大班學前兒童情緒情境理解成績的平均數與標準差(M±SD)
事后比較(Scheffe)發(fā)現,中班學前兒童得分在0.001 水平上顯著高于小班,大班學前兒童得分在0.01 水平上顯著高于中班。情緒理解任務上,隨著年齡的增長,男孩和女孩情緒理解能力均呈相同的提高趨勢。同樣從小班開始,女孩在情緒理解任務上的表現就好于男孩,并一直持續(xù)到大班,即從4歲開始,性別就成為完成情緒理解任務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女孩完成情緒理解任務的成績優(yōu)于男孩(見圖2)。
圖2 情緒理解任務成績的性別差異
學前兒童心理理論與情緒情境理解成績之間相關系數見表3。
表3 小中大班學前兒童心理理論與情緒理解任務的相關
相關分析表明,學前兒童心理理論與情緒情境理解成績之間呈顯著正相關(r=.236,p<0.05)。
大量研究表明,學前期是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的關鍵期,特別是4 歲左右是兒童獲得心理理論的關鍵年齡[7-9]。筆者在本研究中采用經典心理理論任務得出了一致的結論:心理理論能力在學前兒童階段呈持續(xù)發(fā)展趨勢,其中小班與中班、中班與大班學前兒童得分差異不顯著,而大班學前兒童心理理論水平顯著高于小班,表明4-5 歲是學前兒童獲得“錯誤信念”認知能力的關鍵時期。國內相關研究也發(fā)現,4-5歲是兒童獲得“心理理論”的關鍵年齡[7-9]。
在情緒情境理解任務中,學前兒童要根據具體情境進行情緒理解,涉及情緒的社會性含義的精確判斷,包括更復雜的信息加工,隨兒童情緒體驗的增多而發(fā)展。筆者在本研究中發(fā)現,4-6歲情緒理解呈現出顯著提高的趨勢,與已有研究指出的情緒理解能力在整個兒童期處于不斷發(fā)展之中的結論一致[22-23]。
筆者在本研究中發(fā)現,在心理理論以及情緒理解發(fā)展方面,男孩和女孩表現出相同的趨勢,但女孩的心理理論以及情緒理解水平普遍高于男孩。在心理理論能力發(fā)展方面,本研究性別差異的結果支持了Charman 等人的結論:在學前兒童階段,女孩心理理論的能力優(yōu)于男孩[18]。已有許多研究的結論也支持了這一點[19-20]。例如,劉惠軍等人的研究發(fā)現,女孩的欺騙外表心理理論任務完成成績要顯著高于男孩;Sabbagh等人采用相似的心理理論任務發(fā)現,女孩的心理理論水平顯著好于男孩[20]。在情緒情境理解能力的發(fā)展方面,本研究結果與姚端維[24]、Fidalgo 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23],即在學前兒童階段,女孩的情緒理解能力顯著好于男孩。姚端維等人發(fā)現,3-5歲學前兒童在情感觀點采擇上女孩好于男孩[24]。在理解基于信念的情緒維度上,Fidalgo 等人發(fā)現,女孩的表現也顯著好于男孩[23]。
已有研究表明,在學前階段女孩比男孩有更多的情緒感受、服從、利他親社會行為[26],也表現出更多的社交技能[27-28]。與其它社會技能一樣,學前兒童的心理理論發(fā)展會受到父母不同教養(yǎng)方式的影響,相較于男孩,父母對女孩采用更積極的教養(yǎng)方式[29],從而促進了女孩心理理論水平的提升。同樣,情緒社會化是雙向的過程,女孩的情緒理解能力與其自身積極行為(例如自主性、反應性)密切相關,這些積極的行為更可能引發(fā)母親的積極回應,促進了女孩更好地感受父母表達的情緒信息,從而提升了女孩情緒理解能力。此外,神經認知功能的成熟是心理理論水平與情緒理解發(fā)展的基礎,研究發(fā)現,女孩的成熟稍早于男孩[30]。
本研究與已有研究結果一致表明,4-6 歲學前兒童在經典心理理論任務、情緒情境理解任務完成水平上性別差異顯著,女孩完成任務的成績顯著高于男孩,說明在學前期,女孩的心理理論以及情緒理解能力要普遍高于男孩。研究結果也表明,無論是心理理論任務還是情緒理解任務,只要研究的測試任務主要集中在測試學前兒童的對于他人的心理理解上,大都報告了顯著的性別差異。部分研究沒有發(fā)現兒童心理理論與情緒理解能力的性別差異,或者是因為非標準化心理理論測試任務、情緒理解測試任務所導致的,也可能是因為樣本量較小、檢驗力不足所導致的。
筆者在本研究中發(fā)現,小、中、大班學前兒童在情緒情境理解和心理理論任務上均有較大的發(fā)展,且學前兒童在這兩種任務上的成績顯著相關,這與陳英和等人“情緒理解中的情緒觀點采擇和心理理論存在著本質相關”的研究結論一致[25]。心理理論涉及到個體對心理各個方面的認識——視知覺、注意、愿望、意圖、信念以及相關的心理表征、假裝和思維,反映了學前兒童對不同于自己認知的他人認知評價理解的能力;情緒理解是對自己和他人情緒的認識,本研究中情緒情境理解主要指學前兒童推斷他人內部心理活動的能力,即設身處地的理解他人思想、愿望、情感的能力。盡管心理理論與情緒理解有著不同的定義,但心理理論所反映心理能力在某種意義上與情緒理解具有一致性,都反映了兒童的心理理解方面,故兩者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呈現出基本相同的發(fā)展趨勢。
本研究得出以下結論:1)心理理論任務的年齡差異顯著,大班學前兒童心理理論成績顯著高于小班學前兒童;情緒情境理解任務的年齡差異顯著,中班學前兒童情緒理解成績顯著高于小班,大班學前兒童情緒理解成績顯著高于中班與小班學前兒童。2)學前兒童心理理論和情緒理解能力的性別差異均顯著,女孩心理理論和情緒理解的能力顯著優(yōu)于男孩。3)學前兒童心理理論和情緒理解顯著正相關,具有基本相同的發(fā)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