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建,徐佳佳,余博臣,張憲彧,李健,吳國保
(上饒市人民醫(yī)院骨科,江西 上饒 334000)
單節(jié)段腰椎結核屬于常見的脊柱結核類型之一,會破壞鄰近的椎體、椎間盤,使多個椎體受累,若不及時治療,嚴重者可引發(fā)癱瘓,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1]。目前,手術是治療單節(jié)段腰椎結核的常用手段,手術目的為徹底清除病變,恢復患者脊柱穩(wěn)定性,解除神經(jīng)壓迫,以控制疾病[2]。單節(jié)段腰椎結核的手術方法較多,傳統(tǒng)的路病灶清除聯(lián)合后路內固定手術切口大,并發(fā)癥風險高,不利于疾病恢復[3]。隨著微創(chuàng)手術的快速發(fā)展,斜外側椎間融合術(OLIF)逐漸應用于臨床,其結合后路Wiltse入路內固定可減少手術傷害,保證療效,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4]。但這兩項技術尚未全面推廣和應用?;诖?,本研究旨在探究OLIF技術聯(lián)合后路Wiltse入路內固定在單節(jié)段腰椎結核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0年2月于本院治療的82例單節(jié)段腰椎結核患者的臨床資料,按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41例。對照組男21例,女20例;年齡30~68歲,平均年齡(47.01±5.52)歲;L2~3節(jié)病變11例,L3~4節(jié)病變13例,L4~5節(jié)病變17例。研究組男19例,女22例;年齡31~68歲,平均年齡(47.84±5.14)歲;L2~3節(jié)病變12例,L3~4節(jié)病變14例,L4~5節(jié)病變15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經(jīng)X線、磁共振等確診為單節(jié)段腰椎結核者;病變部位位于L2~5節(jié)者;椎體結核附件出現(xiàn)破壞者。排除標準:疾病復發(fā)者;肝、腎、心功能嚴重不全者;合并胸腰椎骨折者;合并其他部位活動性脊椎結核者。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傳統(tǒng)路病灶清除聯(lián)合后路內固定手術治療。給予患者全身麻醉,調整其體位為俯臥位,進行后路病椎間單節(jié)段固定。先于后正中入路行切口,暴露病灶,剝離椎旁肌,放入椎弓根螺釘。于透視下確保位置無誤后,安裝橫聯(lián)與連接棒,關閉切口。調整患者為側臥位,進行傳統(tǒng)前路病灶清除術,于第12肋骨與恥骨處行15 cm左右切口,切開肌肉露出腰大肌,縱向切開腰大肌,逐漸清除膿腫,縫合節(jié)段血管,再徹底清除病椎中的結核病灶組織,選擇合適的自體三面皮質髂骨支撐植骨,確認無誤后放入引流管,關閉切口。
研究組給予OLIF技術聯(lián)合后路Wiltse入路內固定治療。給予患者全身麻醉,調整為俯臥位,給予后路病椎間單節(jié)段固定,先于后正中入路行切口,分離多裂肌,顯露病灶,放入椎弓根螺釘。于透視下確保螺釘位置合適后安裝橫聯(lián)與連接棒,關閉切口。調整患者為側臥位,進行OLIF術治療,先利用X射線機定位,于腹部外斜肌行約5 cm切口,使該切口與臍部、髂前上棘連線外1/3處垂直,再逐漸分離腹內斜肌、腹外斜肌、腹橫肌,鈍性分離腹膜后間隙,利用示指探測腹主動脈、腰大肌,并將腰大肌向后方推,將輸尿管、交感神經(jīng)干向前推,置入OLIF通道,徹底清除病椎中的結核病灶組織,選擇合適的自體三面皮質髂骨支撐植骨,確認無誤后放入引流管,關閉切口。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術前、術后1周的腰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血沉、C-反應蛋白、腰椎前凸Cobb角、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切口、術后引流量、住院時間、植骨融合時間及并發(fā)癥(內固定松動、內固定斷裂、腰椎后凸畸形、內固定脫出、感染)發(fā)生率。
VAS評分[5]:在一張白紙上畫一條直線,并分為10段,標注0~10分,讓患者用筆在白紙上畫圈,以表示自己的疼痛感,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疼痛感越強。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各項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腰部VAS評分、血沉、C-反應蛋白、腰椎前凸Cobb角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研究組腰部VAS評分、血沉及C-反應蛋白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腰椎前凸Cobb角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各項指標比較(±s)
注:VAS,視覺模擬評分法。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 P<0.05
組別對照組(n=41)研究組(n=41)t值P值腰部VAS評分(分)治療前7.10±1.02 7.06±1.00 0.63>0.05治療后4.25±0.85a 2.35±0.65a 9.20<0.05血沉(mm/h)治療前40.21±8.20 40.85±8.06 0.95>0.05治療后12.65±1.36a 8.87±1.14a 5.21<0.05 C-反應蛋白(mg/L)治療前20.36±5.21 20.54±5.06 0.74>0.05治療后3.65±1.35a 1.38±0.78a 7.28<0.05腰椎前凸Cobb角(°)治療前-2.11±2.14-2.31±2.04 0.68>0.05治療后2.45±0.74a 3.85±0.62a 10.23<0.05
2.2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研究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植骨融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均少于對照組,手術切口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s)
組別對照組(n=41)研究組(n=41)t值P值手術時間(min)189.23±5.74 162.24±5.20 7.51<0.05住院時間(d)19.52±3.35 12.56±2.57 5.26<0.05植骨融合時間(d)45.82±6.20 32.36±5.20 10.52<0.05術中出血量(ml)635.58±31.02 502.25±10.65 8.71<0.05術后引流量(ml)367.54±36.32 220.74±9.32 8.23<0.05手術切口(cm)14.62±2.38 5.01±0.81 12.36<0.05
2.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單節(jié)段腰椎結核的治療主要是在全身抗結核治療基礎上實施手術,不但能降低患者病死率、致殘率,還能進一步縮短康復周期,對患者預后有積極影響。傳統(tǒng)手術切口大、并發(fā)癥多、疼痛感強、康復周期長,患者預后不佳。因此,臨床需探尋更安全、有效的手術方法以減少機體創(chuàng)傷,保證單節(jié)段腰椎結核的手術治愈率,改善患者預后。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腰部VAS評分、血沉及C-反應蛋白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腰椎前凸Cobb角大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植骨融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均少于對照組,手術切口小于對照組(P<0.05),表明OLIF技術聯(lián)合后路Wiltse入路內固定治療單節(jié)段腰椎結核對患者創(chuàng)傷小,療效顯著。OLIF技術作為腰椎前路入路微創(chuàng)手術,切口較小,可通過腹壁肌間隙安放手術通道,減少損傷,縮短手術時間,安全性較高[6]。后路Wiltse入路內固定選擇的是多裂肌與最長肌間隙,可減少對椎旁肌的傷害,減輕患者術后腰部疼痛,有利于植骨的融合和機體的康復[7]。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OLIF技術聯(lián)合后路Wiltse入路內固定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該術式傷口僅5 cm左右,且入路操作均沿肌纖維完成,并將腰大肌向后推,以減少手術對神經(jīng)干的損傷[8]。同時,該術式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疼痛感輕、患者手術應激反應小,術后不易出現(xiàn)腰椎后凸畸形、感染、固定物偏移等并發(fā)癥,有利于患者疾病轉歸[9]。且OLIF技術聯(lián)合后路Wiltse入路內固定能為脊椎創(chuàng)造良好、穩(wěn)定的力學環(huán)境,徹底清除壞死結核病灶組織,確保置入的自體髂骨完全垂直于椎體,有助于植骨融合,促使病灶快速修復,縮短整體治療周期[10]。雖然OLIF技術聯(lián)合后路Wiltse入路內固定治療療效顯著,但該技術現(xiàn)階段多應用于胸腰椎骨折及退行性病變中。在進行單節(jié)段腰椎結核手術治療時,臨床應嚴格把握患者的適應證,準確定位,且植入的髂骨需與上下椎體完全垂直,使植骨有足夠的支撐力量與接觸面積,以保證OLIF技術聯(lián)合后路Wiltse入路內固定治療的效果。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隨訪時間較短,后期應增加樣本量,深入研究遠期療效,以驗證結果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在單節(jié)段腰椎結核治療中應用OLIF技術聯(lián)合后路Wiltse入路內固定,可縮短手術時間和治療周期,減少出血量,緩解疼痛,降低術后腰椎后凸畸形、感染、固定物偏移等并發(fā)癥風險,促進植骨愈合,利于改善患者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