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慧,夏 偉,陳大中,曹林森1,,李 欣,賀 娟#
(1.大理大學藥學院,云南 大理 671000; 2.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二〇醫(yī)院藥劑科,昆明 650032)
糜爛性胃炎分為急性糜爛性胃炎和慢性糜爛性胃炎。急性糜爛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多發(fā)性糜爛為特征的胃部急性炎癥,多由飲酒、藥物和創(chuàng)傷等外界刺激引起,有發(fā)病急、進展快速的特點[1]。慢性糜爛性胃炎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胃黏膜受損,糜爛深度在1 mm以內,臨床癥狀多為腹痛、腹脹、反酸和噯氣等,嚴重者可導致消化性潰瘍,甚至發(fā)生上消化道出血、嘔血、黑便、暈厥或休克等[2]?,F(xiàn)階段,糜爛性胃炎的病理機制還缺乏統(tǒng)一認識,常以清除幽門螺桿菌(Hp)、抑酸和保護胃黏膜等對癥治療為主[3]。但由于糜爛性胃炎具有病程長、易反復發(fā)作的特點,常規(guī)治療整體效果不太理想。近年來,中醫(yī)辨證治療糜爛性胃炎,使用中藥或中成藥起到清化濕熱、疏經通絡、益氣活血或健脾養(yǎng)胃的作用,在臨床上獲得了良好的療效[4-5]??祻托乱簽橹谐伤幹兄委熋訝€性胃炎的主要品種,其主要成分為美洲大蠊干燥蟲體提取物,具有去腐生肌、促進病損組織修復再生和改善胃腸黏膜微循環(huán)等作用[6]。臨床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康復新液可有效改善糜爛性胃炎患者的臨床癥狀,緩解疼痛,促進康復[7]。目前,治療糜爛性胃炎的聯(lián)合用藥方案種類繁多,治療效果不盡相同,臨床用藥選擇缺乏不同方案間的橫向比較結果。因此,本研究采用網狀Meta分析方法,系統(tǒng)評價包含康復新液在內的不同給藥方案間的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為臨床選擇提供參考。
1.1.1 研究類型:國內外公開發(fā)表的中英文臨床隨機對照試驗(RCT)。
1.1.2 研究對象:明確診斷為糜爛性胃炎的患者(如為Hp陽性,治療期間需按療程使用三聯(lián)或四聯(lián)抗Hp治療),年齡、性別不限。
1.1.3 治療方案:對照組或研究組中治療方案有采用康復新液單一治療或聯(lián)合治療。
1.1.4 結局指標:(1)有效性。結合臨床癥狀與胃鏡下胃黏膜病變程度評定臨床治療有效性,包括痊愈(臨床癥狀消失,胃鏡下糜爛消失,病理活檢顯示活動性炎癥消失)、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胃鏡下無糜爛及糜爛區(qū)明顯縮小、減輕>50%,病理活檢顯示活動性炎癥已不明顯)和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胃鏡下糜爛區(qū)縮小、減輕≤50%,病理活檢顯示活動性炎癥仍存在),總有效病例數(shù)=痊愈病例數(shù)+顯效病例數(shù)+有效病例數(shù)。(2)安全性,指不良反應。
1.1.5 排除標準:研究對象為Hp陽性,未給于抗Hp治療的糜爛性胃炎患者;基礎研究(包括動物研究);病例報告、個案報道以及重復發(fā)表文獻;綜述、會議論文;回顧性研究;數(shù)據(jù)資料報告不全或數(shù)據(jù)無法獲?。谎芯吭O計缺乏嚴謹性。
計算機檢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國知網、維普數(shù)據(jù)庫、萬方數(shù)據(jù)庫和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jù)庫。中文檢索詞為“康復新”“糜爛性胃炎”“急性糜爛性胃炎”“慢性糜爛性胃炎”“急性胃黏膜病變”“急性糜爛出血性胃炎”“疣狀胃炎”“痘疹狀胃炎”和“隆起糜爛性胃”;英文檢索詞為“Kangfuxin”“erosive gastritis”“gastritis, erosive”“dissipated gastritis”“CEG”“chronic erosive gastritis”“acute erosive gastritis”“VG”和“verrucous gastritis”。檢索時限為建庫至2021年3月。
檢索文獻采用EndNote X9.1軟件管理,剔除重復文獻,閱讀文獻標題及摘要,排除不符合的文獻。由2名研究人員分別對剩余文獻查看全文,提取數(shù)據(jù)及相關資料,采用Excel軟件實施管理。對于難以確定或有分歧的文獻,向第三方請教。采用Cochrane手冊5.1.0推薦的RCT偏倚風險評價工具進行文獻質量評價,制作偏移風險評估圖。
使用WinBUGS 1.4和Stata 15.0軟件實施計算分析和繪制圖表。方法選用馬爾科夫鏈-蒙特卡洛法進行,該方法是一種通過構造馬爾科夫鏈模擬參數(shù)聯(lián)合后驗分布的一種方法,其步驟為建立模型后檢查模型邏輯和語法、導入數(shù)據(jù),計算迭代50 000次,退火10 000次。采用Stata 15.0軟件調取WinBUGS 1.4計算數(shù)據(jù)繪制排序圖,并制作網絡圖、森林圖和漏斗圖。分析中遇到發(fā)生事件為0的研究以0.5校正發(fā)生數(shù)。
根據(jù)檢索策略初檢出文獻216篇,刪除重復文獻144篇,通過初篩、復篩,最終納入文獻36篇,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
本研究共納入36篇文獻[7-42],均為中文文獻,糜爛性胃炎患者共3 918例,涉及包括康復新液在內的10類單藥/聯(lián)合治療方案,所有治療方案給藥劑量與方法均符合藥品說明書要求。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見表1。
表1 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
8項研究[17,20-21,24,28,32-33,37]描述了隨機序列產生方法,6項研究[7,15,22,25,39-40 ]因按入院順序或患者意愿進行分組評為“高風險”;11項研究[8,11,21,24,28-31,36,38-39]對研究者和受試者實施盲法,24項研究[7-8,14-17,20,22,24-27,30-33,35-42]對結局評估實施盲法;6項研究[12,20,28,30,35,37 ]數(shù)據(jù)不完整;所有研究期望結局指標均有報告;所有研究均未提及分配方案隱藏。納入研究的質量評價結果見圖2—3。
圖2 各研究的質量評價
2.4.1 不同治療方案的Meta分析網絡圖:網狀Meta分析結果顯示,36項研究報告了糜爛性胃炎患者不同治療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形成10種干預節(jié)點,分別為質子泵抑制劑、康復新液+質子泵抑制劑、胃黏膜保護劑、康復新液、康復新液+胃黏膜保護劑、射頻+質子泵抑制劑+康復新液、質子泵抑制劑+胃黏膜保護劑、康復新液+飲食指導、氬離子凝固+質子泵抑制劑+康復新液和射頻+質子泵抑制劑,各方案間的網狀關系見圖4。
圖4 不同治療方案的網狀Meta分析網絡圖
2.4.2 不同治療方案有效性排序:(1)概率排序。概率排序表示每種治療方案有效性排序居第1位的概率(PrBest),其值越大,表明該方案居第1位的可能性越高。結果顯示,概率排序居前3位的方案分別為射頻+質子泵抑制劑+康復新液(PrBest=58.2%)、氬離子凝固+質子泵抑制劑+康復新液(PrBest=38.8%)和康復新液+飲食指導(PrBest=1.6%),見表2、圖5。(2)累積排序。累積排序為排序居第1位的概率至末位概率的累加總和,使用累積排序曲線下面積(SUCRA)表示,其與概率排序共同反映治療方案的有效性,即SUCRA越大,治療效果越佳。結果顯示,累積排序居前3位的方案分別為射頻+質子泵抑制劑+康復新液(SUCRA=93.7%)、氬離子凝固+質子泵抑制劑+康復新液(SUCRA=90.9%)和康復新液+飲食指導(SUCRA=69.4%),見表2、圖5。(3)不同方案直接比較與間接比較的網狀Meta分析。根據(jù)網狀Meta分析統(tǒng)計整合直接比較和間接比較的結果,用均數(shù)差(MD)與95%置信區(qū)間(CI)作為效應量指標,比較不同治療方案的有效性,結果見圖6。若連續(xù)性變量效應量MD>0,表明行對應的治療方案療效優(yōu)于列對應的治療方案;若連續(xù)性變量效應量MD<0,表明列對應的治療方案療效優(yōu)于行對應的治療方案。95%CI包含0,表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網狀Meta分析結果顯示,10種治療方案共產生45組兩兩對比數(shù)列,其中標記為灰色的20組兩兩對比數(shù)列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應具體方案表明,在改善糜爛性胃炎方面,相比康復新液、康復新液+胃黏膜保護劑治療方案,氬離子凝固+質子泵抑制劑+康復新液、射頻+質子泵抑制劑+康復新液、康復新液+質子泵抑制劑和康復新液+飲食指導具有更好的療效。
A.射頻+質子泵抑制劑;B.射頻+質子泵抑制劑+康復新液;C.康復新液;D.康復新液+胃黏膜保護劑;E.康復新液+質子泵抑制劑;F.康復新液+飲食指導;G.氬離子凝固+質子泵抑制劑+康復新液;H.胃黏膜保護劑;I.質子泵抑制劑;J.質子泵抑制劑+胃黏膜保護劑
圖6 不同治療方案有效性的梯形圖
表2 不同治療方案有效性的累計概率排序
圖3 納入研究的質量評價匯總
2.4.3 不同治療方案安全性結果:10種治療方案中,僅5種方案報告了不良反應,主要表現(xiàn)為惡心、食欲減退、便秘、腹脹腹痛和頭暈頭痛等,程度均較輕微,患者可耐受,無嚴重不良反應報告。共報告不良反應51例,按病例數(shù)排序,由高至低分別為質子泵抑制劑(15例,占29.41%)、氬離子凝固+質子泵抑制劑+康復新液(14例,占27.45%)、胃黏膜保護劑(11例,占21.57%)、康復新液+質子泵抑制劑(9例,占17.65%)和康復新液(2例,占3.92%)。
2.4.4 異質性和不一致性檢驗:納入研究中共形成1個閉合環(huán),計算不一致性檢驗IF因子,其值越接近0,表明一致性越好。95%CI區(qū)間起點為0,且P>0.05,說明直接比較結果和間接比較結果一致,反之則不一致。結果顯示,Loop(E-G-I)P=0.069>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圖7。
E.康復新液+質子泵抑制劑;G.氬離子凝固+質子泵抑制劑+康復新液;I.質子泵抑制劑
針對有效性繪制漏斗圖評估發(fā)表偏倚性,結果顯示,各研究點大致對稱均勻分布于漏斗圖中線兩側,僅有1個研究點落在漏斗圖外側,提示可能存在小樣本效應,整體未見明顯發(fā)表偏倚,見圖8。
圖8 不同治療方案有效性的漏斗圖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環(huán)境變化和工作壓力增加,尤其是軍隊人員執(zhí)行野外駐訓、訓練等任務時,精神時刻保持高度緊張狀態(tài),加之飲食條件有限,胃炎和糜爛性胃炎在上述人群中的診治率呈不斷升高趨勢。目前,糜爛性胃炎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西醫(yī)從基因水平、相關蛋白表達、信號轉導通路、抗原抗體、炎癥介質及免疫細胞、生物因子類物質、循環(huán)障礙等多方面進行了研究,仍未發(fā)現(xiàn)其根本發(fā)病機制[43]。中醫(yī)認為,糜爛性胃炎與脾胃受損、氣血瘀滯、濕熱蘊結和腐肉生瘡等因素相關。目前,康復新液已被廣泛用于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病,在治療糜爛性胃炎方面能夠充分發(fā)揮抑酸、抗炎和消腫作用,患者的臨床癥狀可獲得明顯好轉[44-45]。
本研究針對康復新液治療糜爛性胃炎進行系統(tǒng)評價,共納入36項RCT,3 918例糜爛性胃炎患者,涉及相關治療措施10種。療效評價采用治療前后臨床療效與胃鏡下療效客觀數(shù)據(jù)實時比較,運用網狀Meta分析法將康復新液相關治療措施進行直接和間接對比,為評價康復新液治療糜爛性胃炎的有效性提供了可靠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本研究通過概率排序與累積排序計算,發(fā)現(xiàn)有效性依次為:射頻+質子泵抑制劑+康復新液、氬離子凝固+質子泵抑制劑+康復新液、康復新液+飲食指導、康復新液+質子泵抑制劑,明顯優(yōu)于康復新液+胃黏膜保護劑、康復新液、射頻+質子泵抑制劑、質子泵抑制劑+胃黏膜保護劑、質子泵抑制劑和胃黏膜保護劑。
網狀Meta分析結果顯示:(1)在康復新液聯(lián)合質子泵抑制劑的基礎上,增加射頻、氬離子凝固等物理治療,可取得較好的療效,其SUCRA分別為93.7%、90.9%。康復新液含有氨基酸、肽類、多元醇類和表皮生長因子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能有效降低炎癥反應,快速促進潰瘍創(chuàng)面修復[31]。質子泵抑制劑是強效的胃酸分泌抑制劑,與康復新液聯(lián)合應用可有效發(fā)揮兩者療效,提高治療效果。在此基礎上增加物理治療,如射頻治療,采用高頻交流電流隨組織內離子振動摩擦產生90~100 ℃高溫,通過熱傳導使病變組織脫水、氣化和凝固性壞死[46];氬離子凝固術為通過熱傳導和熱輻射,使局部病變組織快速升溫達到蛋白質凝固,實現(xiàn)有效的熱凝,使病灶組織壞死、脫落[41]。物理治療已被廣泛應用于糜爛性胃炎的臨床治療,具有操作簡單、實用安全和療效可靠的特點。但物理治療可能會引起胃黏膜損傷并發(fā)癥,康復新液可促進胃黏膜組織修復,降低并發(fā)癥引起的二次損傷。(2)飲食指導在糜爛性胃炎治療中的地位不可忽視,與康復新液聯(lián)合應用的療效可高于康復新液聯(lián)合質子泵抑制劑/胃黏膜保護劑。糜爛性胃炎誘發(fā)因素包括外源性和內源性,外源性如藥物、乙醇和濃茶等引起胃黏膜屏障破壞,上皮細胞損傷,黏膜出血等;內源性如大面積燒傷、敗血癥、休克和重要臟器功能衰竭等危重疾病引起應激狀態(tài),導致胃黏膜屏障破壞。本研究納入的人群為外源性糜爛性胃炎患者,健康生活飲食、戒除不良嗜好是貫穿整個治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以少食多餐、定時定量、清淡易消化、營養(yǎng)均衡和忌煙酒濃茶為基礎,有利于減輕糜爛性胃炎的臨床癥狀,控制病情進展,從根本促進病情康復[20,47]。(3)相比質子泵抑制劑、康復新液,胃黏膜保護劑在治療糜爛性胃炎方面未起到顯著作用。胃黏膜保護劑通過隔離胃酸起到胃黏膜保護作用,對黏膜組織無直接修復能力;同時,其療效發(fā)揮受給藥劑量、給藥時間、胃內容物以及合用藥物等多種因素影響,如胃內食物可降低其濃度,質子泵抑制劑可干擾其吸收,使其療效降低[48]。
本研究中,不良反應程度較輕,患者可耐受,無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其中,質子泵抑制劑的不良反應病例數(shù)所占比例最高(占29.41%),康復新液單獨使用的不良反應病例數(shù)較少。
本研究結果提示,康復新液與其他藥物聯(lián)合治療糜爛性胃炎的效果優(yōu)于其單藥治療,尤其與質子泵抑制劑聯(lián)合應用可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在此基礎上,增加物理治療可進一步提高療效;在物理治療方式選擇方面,建議使用射頻治療;飲食指導對糜爛性胃炎的治療有積極、顯著的促進作用,可作為糜爛性胃炎的輔助方案,值得臨床推廣;不推薦使用胃黏膜保護劑單藥或聯(lián)合治療,治療效果無明顯提高,且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
本研究的局限性:納入的原始文獻均為中文文獻,文獻質量相對偏低,可能存在偏倚風險;由于研究中不良反應數(shù)據(jù)缺乏,導致未能對所有治療方案的不良反應進行統(tǒng)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