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慶陽,劉華林,林勁,康智群,許金霞
福建省莆田市兒童醫(yī)院急診科,福建莆田 351100
小兒糖尿病于學齡期兒童多發(fā),作為內(nèi)分泌代謝疾病一種,呈現(xiàn)出發(fā)病機制復雜的特點,同病毒、環(huán)境、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遺傳等因素存在相關性[1-2]。在胰島素分泌功能低下或者不足后,會呈現(xiàn)出碳水化合物、蛋白質(zhì)以及脂肪等系列代謝紊亂現(xiàn)象,以多飲、多尿以及多食作為主要表現(xiàn)[3]。伴隨病情不斷進展,會呈現(xiàn)出血管病變、消化功能障礙等疾病,對腎臟、眼部以及心血管等諸多系統(tǒng)會造成影響[4-5]。治療期間,胰島素皮下注射獲得廣泛應用。但給藥方式的不同,獲得效果存在差異。本文選取2020 年2 月—2022 年3 月福建省莆田市兒童醫(yī)院收治的77 例糖尿病患兒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對小兒糖尿病患者分別采用胰島素實施持續(xù)皮下注射以及多次皮下注射治療后獲得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收治的77 例糖尿病患兒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參照組(38 例)和研究組(39例)。參照組中男20 例,女18 例;年齡4~13 歲,平均(7.83±1.39)歲;病 程8~22 個 月,平 均(14.25±3.15)個月。研究組中男22 例,女17 例;年齡4~14歲,平 均(7.85±1.42)歲;病 程8~23 個 月,平 均(14.27±3.19)個月。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小兒糖尿病通過臨床體征癥狀表現(xiàn)觀察分析、實驗室血清學檢查,獲得確診[6];②研究前,就小兒糖尿病知識以及胰島素用藥知識等進行講解,達到患兒、家屬知情目的,順利簽訂后續(xù)相關文件;③對所有糖尿病患兒的基線資料實施統(tǒng)計,未顯示漏缺。排除標準:①對于胰島素藥物表現(xiàn)出過敏現(xiàn)象的患兒;②違背本次研究納入標準的患兒;③呈現(xiàn)出嚴重器官功能障礙現(xiàn)象的患兒。
參照組接受胰島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療。采用生物合成人胰島素注射液[國藥準字J20171005,規(guī)格:400 IU/(10 mL·支)],在三餐前皮下注射。依據(jù)血糖情況,對應用劑量實施調(diào)整。治療時間為7 d。
研究組接受胰島素持續(xù)皮下注射治療。主要選擇便攜脈沖式胰島素泵治療,對女性選擇下腹部注射方法治療;對男性選擇上腹部注射方法治療。準備針頭于皮下置入,利用貼膜實施固定,并且采用短效胰島素(同參照組一致)注入,0.5 U/kg;通過對患者血糖水平加以了解,對劑量實施調(diào)整,治療時間為7 d。
①比較兩組患兒血脂水平[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②比較兩組患兒的血糖水平[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餐后2 h血糖(2 h plasma glucose, 2 hPG)、糖化血紅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③低血糖發(fā)生率:輕度低血糖:血糖≤3.9 mmol/L,可伴隨輕度低血糖癥狀;中度低血糖:血糖<3.0 mmol/L,常伴有比較明顯的低血糖癥狀;高度低血糖:血糖<2.8 mmol/L,通常伴有嚴重的低血糖反應。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頻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兒TG、HDL-C、LDL-C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HDL-C較參照組高,TG、HDL-C 較參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血脂水平比較[(±s),mmol/L]
表1 兩組患兒血脂水平比較[(±s),mmol/L]
組別研究組(n=39)參照組(n=38)t 值P 值TG HDL-C LDL-C治療前2.36±0.89 2.35±0.83 0.051 0.960治療后1.21±0.33 1.93±0.65 6.152<0.001治療前1.37±0.41 1.39±0.42 0.211 0.833治療后1.81±0.51 1.43±0.52 3.237 0.002治療前3.28±0.42 3.24±0.38 0.438 0.663治療后2.49±0.43 2.76±0.53 2.458 0.016
治療前,兩組患兒FPG、2 hPG、HbA1c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FPG、2 hPG、HbA1c 較參照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血糖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兒血糖水平比較(±s)
組別研究組(n=39)參照組(n=38)t 值P 值FPG(mmol/L)治療前12.25±3.63 12.21±3.61 0.048 0.962治療后5.61±0.73 8.29±0.95 13.902<0.001 2 hPG(mmol/L)治療前17.39±3.36 17.42±3.29 0.040 0.968治療后6.19±1.22 7.99±1.49 5.807<0.001 HbA1c(%)治療前7.65±0.99 7.69±0.96 0.180 0.858治療后5.45±0.72 6.89±0.49 10.233<0.001
研究組患兒低血糖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低血糖發(fā)生率比較
臨床針對小兒糖尿病患者在治療期間,胰島素代替療法獲得廣泛應用,可促進胰島細胞功能恢復,有效控制患者血脂水平以及血糖水平[7-9]。對于胰島素而言,其主要包括長效性、中效性以及短效性[10]。用藥方式以多次皮下注射以及胰島素泵持續(xù)性注射為主,但給藥方式的不同,具體的操作流程有所不同[11-13]。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前,兩組血脂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HDL-C(1.81±0.51)mmol/L 高于參照組,TG、LDL-C 分別為(1.21±0.33)mmol/L、(2.49±0.43)mmol/L 均低于參照組(P<0.05),且研究組患者FPG(5.61±0.73)mmol/L、2 hPG(6.19±1.22)mmol/L、HbA1c(5.45±0.72)%均低于參照組(P<0.05)。研究組患兒低血糖發(fā)生率(2.56%)明顯低于參照組(21.05%)(P<0.05)。鄧香[14]學者在相關研究中得出,患兒給予胰島素持續(xù)皮下注射治療后低血糖發(fā)生率為3.13%,明顯低于胰島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療后的18.75%(P<0.05),與本文所得結果相近。分析原因可能為:在采用胰島素泵治療期間,主要選擇小劑量持續(xù)輸注方法展開治療,可有效摒棄睡前多次注射以及三餐前注射等復雜程序,充分避免多次注射困擾;通過對機體正常胰島素分泌進行模擬,可有效平衡機體餐后血糖水平,可顯著提高飲食計劃靈活性[15]。此外胰島素泵呈現(xiàn)出隱蔽性特點,針對青春期患兒而言,可促進其情感以及認知的發(fā)展,確保其健康成長,進一步表明對小兒糖尿病患兒給予胰島素持續(xù)皮下注射治療的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胰島素持續(xù)皮下注射治療方法較胰島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療方法的應用,可將小兒糖尿病患兒的血脂、血糖水平顯著改善,促進患兒的良好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