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紅,劉堯斌
三明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福建三明 365001
生理衰老、環(huán)境因素是促使糖尿病發(fā)病的危險因素,患者常合并有代謝綜合征,容易引發(fā)嚴重的急慢性并發(fā)癥,極大地增加了疾病的危險程度[1]。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治療過程中,主要通過口服降糖藥物、注射胰島素等方式維持血糖水平在正常、穩(wěn)定范圍,避免因高血糖引發(fā)各種并發(fā)癥。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并不能局限于藥物干預,還需要關注患者的日常生活,根據(jù)其飲食與營養(yǎng)狀況、體力活動、情緒和精神狀態(tài),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干預[2]。糖尿病的藥物治療、臨床護理干預過程中,老年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遵醫(yī)行為,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血糖控制、并發(fā)癥預防的效果。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護理,應該充分考慮到患者的臨床特點,制定個體化的護理方案[3]。以血糖達標為基礎目標,規(guī)范使用治療藥物,密切關注藥物的應用療效,強調用藥期間的相關要求和注意事項。合理安排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并在飲食選擇與搭配、運動鍛煉等方面提供指導和建議,引導患者自覺配合治療和護理,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4]。本研究選取三明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2020 年10 月—2022 年3 月期間收治的122 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血糖管理方法與綜合護理干預措施的臨床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收治的122 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1 例。本研究經由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觀察組中男35 例,女26 例;年齡61~85 歲,平均(65.91±3.42)歲。對照組中男34 例,女27 例;年齡60~83 歲,平均(66.13±4.45)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糖尿病的診斷標準;②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者;②合并心血管疾病者。
1.3.1 對照組遵醫(yī)囑給予口服降糖藥物、胰島素,監(jiān)測患者的血糖變化,觀察用藥后的不良反應,警惕心悸、嗜睡、頭痛等低血糖反應,通過補充食物或注射葡萄糖注射液(5%或10%濃度)等方式進行處理。護理人員與患者及患者家屬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宣講糖尿病知識,介紹相關的藥物治療方法、日常護理措施。用藥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向患者說明各類藥物的藥理作用、預期療效、使用方法,叮囑其按時、按量用藥。向患者說明日常飲食的基本原則,即合理控制總熱量、少食多餐、定時定量,強調飲食宜忌,嚴格控制糖的攝取。觀察各種急慢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及時、有效地進行治療。
1.3.2 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同對照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血糖管理,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方案如下。
①健康教育:護理人員耐心、細致宣講糖尿病知識的同時,為患者發(fā)放宣教手冊、播放宣教視頻?;颊呒盎颊呒覍倏梢酝ㄟ^閱讀宣教手冊、觀看宣教視頻等途徑,從中學習糖尿病的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常見并發(fā)癥等知識,了解藥物治療、日常飲食、運動等方面的注意事項,掌握血糖監(jiān)測方法。調查了解患者對于糖尿病知識、血糖管理方法的知曉程度,針對其認知不足的內容,詳盡地予以解釋、說明,糾正其錯誤的認知。在居家治療期間,護理人員仍需要與患者及其家屬保持溝通,詢問患者的血糖管理情況,了解其是否做到按時按量用藥、合理膳食、堅持運動。由于老年患者多存在聽力減退、記憶力下降等情況,護理人員需要面向患者家屬進行健康宣教。該過程中,患者家屬能夠按照護理人員的指導,監(jiān)督患者居家的日常生活活動,并及時反饋其情況。建議患者及其家屬關注醫(yī)院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短視頻賬號,定期推送有關糖尿病防治與日常保健的宣教圖文和視頻,進而增加患者及其家屬學習和了解糖尿病知識的途徑。
②心理護理:糖尿病患者在面對治療、護理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悲觀、消極的態(tài)度,或是產生焦慮、煩躁的情緒,需要對其進行心理護理。在健康宣教的過程中,側重于患者關心的問題,詳細地予以解釋、說明。介紹治療和護理方法時,強調各項治療和護理措施對于保持血糖穩(wěn)定、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的積極影響,并以預后良好的實際病例作為證明,可以改變其消極、悲觀的態(tài)度,進而改善遵醫(yī)行為。建議患者家屬應該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談論其感興趣的話題,營造輕松的氛圍。提及糖尿病防治、日常護理的相關話題時,患者家屬能夠表現(xiàn)出樂觀的態(tài)度,向患者傳遞積極的信號,進而達到鼓勵和安慰患者的效果。鼓勵患者參與自己喜歡的娛樂活動,將其作為放松心情的方式,有助于減輕心理壓力。保持平和、穩(wěn)定的心態(tài),對于預防血糖水平的異常波動有著積極的影響。
③飲食管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飲食管理,不僅要考慮到血糖管理的需要,也要保障營養(yǎng)均衡攝取、控制體質量等方面的需求,進而制定個體化飲食方案。評估患者的營養(yǎng)狀態(tài),了解其營養(yǎng)需求,進而計算每日需要攝入的總熱量。在控制總熱量的基礎上,合理進行飲食搭配。在熱量分配方面,早、中、晚的熱量比例為1∶2∶2。在營養(yǎng)分配方面,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分別占比50%~60%、25~30%、15%~20%。選擇血糖生成指數(shù)低的食物,給予高纖維碳水化合物,增加膳食纖維、維生素(B12、C、D)、微量元素(鋅、硒、鎂、鐵等)的補充。
④運動管理:結合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個體化運動處方。合理安排運動時間,一般選擇餐后1~2 h,運動頻率為3~5 次/周。建議患者參與步行、慢跑、游泳、乒乓球等有氧運動,患者可以根據(jù)個人的興趣、特長進行選擇。除了參與體育運動之外,患者也可以通過家務勞動,達到鍛煉身體的效果。患者運動前需要進行5~10 min 準備活動,以拉伸肌肉、活動關節(jié)為主。然后進行運動鍛煉,持續(xù)運動10~30 min。完成運動鍛煉后,需要進行10 min 左右的整理活動,如彎腰、踢腿等,坐下休息。在運動期間,患者如產生不適癥狀,需要立即暫停活動,及時接受檢查。在老年患者的運動過程中,需要由護理人員或患者家屬進行陪護,配備含糖食物和飲料,便于應對低血糖的發(fā)生。另外,避免在惡劣天氣環(huán)境中運動。
①血糖管理效果:在護理前后,檢測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BG)、餐后2 h 血糖(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PBG)、糖化血紅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lc)等血糖指標。②滿意度:調查患者對于護理效果的滿意度(0~100 分),評價為十分滿意(>85 分)、滿意(60~85分)以及不滿意(<60 分)等標準,滿意度=(十分滿意例數(shù)+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③心理狀態(tài):在護理前后,應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ed Scale, HAMD),評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0~64 分),HAMD 評分越高,抑郁情緒越嚴重。④生活質量:應用健康調查簡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評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0~100 分),SF-36 評分越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后,兩組患者的FBG、PBG、HbA1c 顯著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糖管理效果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血糖管理效果對比(±s)
組別觀察組(n=61)對照組(n=61)t 值P 值FBG(mmol/L)護理前9.33±1.25 9.41±1.19 0.362>0.05護理后6.80±0.76 7.63±0.82 5.798<0.05 PBG(mmol/L)護理前12.07±1.52 12.03±1.47 0.148>0.05護理后8.29±0.82 9.11±0.96 5.073<0.05 HbA1c(%)護理前8.79±1.03 8.83±1.06 0.211>0.05護理后6.84±0.53 7.98±0.68 10.327<0.05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n(%)]
護理后,兩組患者的HAMD 評分顯著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SF-36 評分顯著提升,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組別觀察組(n=61)對照組(n=61)t 值P 值HAMD護理前21.57±2.59 22.04±2.31 1.058>0.05護理后10.06±1.54 15.13±1.77 16.878<0.05 SF-36護理前55.46±6.02 55.89±5.87 0.399>0.05護理后81.30±5.49 73.94±5.26 7.560<0.05
糖尿病是老年人的常見疾病,患者的并發(fā)癥多且嚴重。長期、持續(xù)的高血糖,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增加心腦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5]。慢性高血糖引發(fā)的微血管病變,往往會對患者的腎臟、視網膜等器官組織形成損害,產生嚴重的并發(fā)癥。老年糖尿病的治療過程中,主要側重于血糖管理,減少高血糖引發(fā)的各類并發(fā)癥。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主要以藥物治療為基礎,注重個體化用藥[6]。該過程中,患者需要長期、持續(xù)地應用口服降糖藥和胰島素,有效控制血糖波動,維持血糖水平在穩(wěn)定范圍。在此基礎上,還應該配合降壓、調脂治療,以減少高血壓、血脂異常對于糖尿病的影響[7]。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并不能完全依賴藥物治療,還應該針對影響血糖波動的各方面因素,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該過程中,應該密切關注患者的日常生活,加強血糖監(jiān)測,改變其不良生活方式[8]。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缺乏運動鍛煉、長期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均會影響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效果。為了進一步強化血糖管理,更加長效、持久地保持血糖水平穩(wěn)定,需要在保障合理用藥的基礎上,為老年糖尿病患者提供細致、周到的護理服務。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護理中,不僅要提高血糖達標率,同時也要增強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和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9]。
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動,方便老年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學習糖尿病知識,了解和掌握血糖監(jiān)測、管理方法[10]。該過程中,患者可以深入了解自身疾病,認識到遵醫(yī)囑用藥、合理膳食、堅持運動對于血糖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其對于自我保健的重視程度,做到自覺遵醫(yī)。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會得到顯著提升。評估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了解其心理特點,通過心理疏導,鼓勵和安慰患者,有效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引導其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治療和護理[11]。根據(j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營養(yǎng)狀況,制定科學的飲食方案,同時滿足保持血糖穩(wěn)定、保障營養(yǎng)均衡攝取、控制體質量增長的要求,合理進行熱量分配、營養(yǎng)分配。在此基礎上,制定個體化運動處方,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合理安排運動時間。老年糖尿病患者堅持進行運動鍛煉,對于控制血糖有著良好的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接受強化血糖管理+綜合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F(xiàn)BG 水平降低至(6.80±0.76)mmol/L,PBG 水平降 低 至(8.29±0.82)mmol/L,HbA1c 水 平 降 低 至(6.84±0.53)%,顯著優(yōu)于接受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P<0.05),說明強化血糖管理+綜合護理干預的實施,可以有效提高血糖控制效果;96.72%的觀察組患者對于護理效果感到滿意,SF-36 評分提升至(81.30±5.49)分,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的HAMD 抑郁評分降低至(10.06±1.54)分,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強化血糖管理+綜合護理干預的實施,可以獲得令患者滿意的護理效果,同時能夠更好地緩解負面情緒和改善生活質量。在金麗華[12]的臨床研究中,對比分析了綜合護理干預和常規(guī)護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實施效果,觀察其血糖控制效果,研究結果顯示:接受綜合護理干預的B 組患者,護理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分別為(7.35±1.16)mmol/L、(9.31±1.05)mmol/L、(6.82±0.64)%,低于接受常規(guī)護理的A 組(P<0.05),說明綜合護理干預的實施,可以有效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充分驗證本研究結論。
綜上所述,加強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實施綜合護理措施干預,能有效控制血糖穩(wěn)定,減少糖尿病并發(fā)癥,提高生活質量,改善患者的預后有著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