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思朝
目前關于宋曹《書法約言》中的書學觀的研究成果比較少,主要原因是前人大都較為注重對清代金石學與碑學的研究,而對清代書法理論的研究比較少。目前在各種關于宋曹的書學論觀點的文獻中,王鎮(zhèn)遠的《中國書法理論史》相對具有代表性。其中講到了宋曹認為心手統(tǒng)一,形神兼?zhèn)?,是他對書法最高境界的認識。其他文獻與本文獻觀點大都類似,但是都是相對粗略的涉及到關于宋曹的“布置”與“神采”的是書學觀,是目前對課題的記錄與研究的僅有成果,但是該書論可供我們發(fā)倔的營養(yǎng)卻遠遠不止于此。
宋曹時代背景及生平交游
明末清初時局不穩(wěn),戰(zhàn)亂紛起,社會動蕩不安,但也涌現(xiàn)了一大批的著名的書法家,他們都極具個性化。清朝建立后,其中一部分人不愿在清廷供職,從而選擇隱世,宋曹就是其中之一,對宋曹書學思想形成產(chǎn)生了影響。
時代背景
自滿族人入主中原建立清政權后,為使動蕩的社會趨于穩(wěn)定,沿襲了明朝的許多規(guī)章典范,吸取了大量的前朝官員進入朝廷,恢復了科舉制度,進行漢化改革;此外通過安撫并爭取漢族知識分子的方式,讓廣大民眾對清王朝認可,這種做法也確實為鞏固清王朝的統(tǒng)治起到了促進作用。可是當時反清武裝斗爭并沒有結束,很多的知識分子尤其是江南的文人在心里并沒有接受清王朝的統(tǒng)治。
而明末的文人士大夫中崇尚自我個性的表現(xiàn)與當時嚴重的民族矛盾的結合,構成了當時思想文化界的潮流。在當時有忠于明朝的文人士大夫,與清政府抗爭到底,寧死不屈;也有一大批文人士大夫加入剛剛成立的清政府,在清朝的朝廷里樹立了漢人文人士大夫的形象;還有一批文人士大夫選擇了隱世,不愿在清政府中供職,以宋曹為代表的就是選擇隱世的那一批人,則被后世稱為明朝遺民。
生平交游
宋曹,字彬臣(一為邠臣,又為彬臣),號射陵,又號耕海潛夫,明末清初人,生于江蘇鹽城縣新興場,為明末清初的書法家、書學理論家。宋曹出生于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卒于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在明朝崇禎時期,年僅二十五歲就被人舉薦為南明弘光朝廷的中書舍人,其官階為從七品。后南明朝廷覆滅,宋曹的摯友司石磐忠于故國,而從事反清復明的起義活動,后起義失敗。因宋曹與之交往甚密,宋曹亦受到牽連,清政府派人抓捕了宋曹,宋曹鋃鐺入獄。營釋后,宋曹于北宋莊隱居,開始其隱居遺民生活。
宋曹對書法的鉆研和理解,應學古而能脫化。其創(chuàng)作則以草書為主,主要取法于孫過庭《書譜》和懷素草書。用筆以圓厚流轉為主,不強求提按頓挫,點畫字型連貫而下,氣勢流暢充溢,痛快爽利,亦帶有受晚明行草新書風影響的痕跡,與王鐸為代表的清初北方書風意趣相近,具有一種粗獷質(zhì)樸之氣。
萬壽祺,字介若,明末清初文學家、書法家、書畫家。萬壽祺為明崇禎年間(公元1630年)舉人,萬壽祺在明朝覆滅后一直從事反清復明的起義運動,后兵敗被捕,幸得以逃脫,后居于淮安。萬壽祺才華出眾,出古詩文外,還擅長書畫篆刻,精于琴、棋、劍、曲及刺繡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藝的文人。萬壽祺作為當時有名的遺民領袖,其周圍聚集著許多反清復明的志士和明朝遺民,而淮安則是連通南北遺民的樞紐,南北來往不滿清政府統(tǒng)治的有志之士途徑淮安都會上門拜訪。宋曹其心依舊忠于故國,他依舊以明朝遺民自居,過著安靜的隱世生活,惟以舞文潑墨為樂,并以書法詩文會友。其所交的摯友也多為明朝遺民,如書法家萬壽祺、歸莊等,還有大詩人文人冒襄、陳其年等。
宋曹《書法約言》的書學觀
在清代碑學與金石學較為盛行,對書法的書論研究較少,有機會傳世的就更寥寥無幾了,不過宋曹與他的《書法約言》就保留了下來。宋曹的許多觀點都是值得肯定的,宋曹在《書法約言》中提到的執(zhí)筆運筆、臨摹創(chuàng)作,平時對字帖的閱讀與背臨,都是很有學習價值的。
入古出新
入古出新,其實就是書法中臨摹與創(chuàng)作之間關系的問題。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臨摹是不可缺少過程,但創(chuàng)作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入古就是臨摹,通過臨摹來達到與古人對話的目的;出新也就是創(chuàng)作,在臨摹中學習到的古人的一些東西,加上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從而創(chuàng)作出屬于自己的作品,這就是入古出新。宋曹在其書論《書法約言》中提到:“古人下筆有由,從不虛發(fā);今人好溺偏固,任筆為體,恣意揮運,以少知而自炫新奇,以意足而不顧顛錯,究于古人妙境,茫無體認,又安望其升晉魏之堂乎!”宋曹雖主張書法不可拘泥于碑帖,要加自己的感悟有所創(chuàng)新,而今人卻只單純認識到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甚至還有人認為可以不需要臨帖。宋曹則以為先入后出,有入有出是正確的做法。關于臨摹,并不是簡單的動手通篇臨摹,還需要多讀貼、背貼。這就是希望學書者多用眼、用手、用心相結合,從而起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此外,宋曹還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觀點,即手中無筆時,手可作握筆狀,進行書空練習。關于創(chuàng)作,要通過扎實的臨摹功夫先打下扎實的基礎,在面臨創(chuàng)作的時候,宋曹又提出不可拘泥于古法,要寫出自己的理解與感悟,勇于創(chuàng)新。宋曹亦在其《書法約言》中提到:“夫欲書先須凝神靜思,懷抱蕭散,陶性寫情,欲想字形偃仰平直,然后書之。若迫于事,拘于時,屈于勢,雖鍾,王不能佳也。”這是宋曹認為寫一篇書法作品時,一是要注意創(chuàng)作與之相關的禁忌問題,二是在創(chuàng)作時不可急于求成,而是要意在筆先,急于求成是寫不出好的書法作品的。對于書法家來說,一生中總會有幾次瓶頸期,亦是幾次蛻變的過程,每個書家各個時期的風格也會有所不同。但大多都是有“生”到“熟”的過程,但最后又會從“熟”在回歸到“生”。此時的“生”是高級的,返璞歸真。
“神采”論
“神采”是古代書論中的一個重要的審美觀點,對于這一審美命題古代也在不斷發(fā)展、演變。從南朝王僧虔《筆意贊》中首次提出了“神采”的觀點,后有唐朝張懷瓘近一步發(fā)展。在書法史中每次思想潮流的變遷、與重要的書家的思想蛻變,基本上都離不開“神采”論觀點?!吧癫伞闭撛谒尾苓@又得到了新的發(fā)展。宋曹的書論《書法約言》全篇也一直以“神采”論觀點為中心,“神采”其實就是關乎于“形神”之間的關系與轉化,而在哲學與美學的方面來說的話,“形”是現(xiàn)實的物質(zhì);“神”則表達的是精神的意識。形與神之間沒有高低之分,因為神采是在物質(zhì)的基礎上才得以存在的,而只有物質(zhì)沒有神采,書法也就沒有了靈魂。宋曹的觀點就是把形與神相結合,才會表達出一幅好的作品?!吧癫伞闭撌撬尾茉噲D建立起的一個理論體系,其主要內(nèi)容就是以布置、神采為本,強調(diào)運心與運筆,在此他明確地表明了自己的書學理論。宋曹所謂的“布置”主要是指字的間架結構,也涉及到了篇章布局,他認為間架要順乎文字本身的形體變化,以自然為法。而其中他強調(diào)了運心的重要,因間架布置純出于人心。宋曹認為神采是指書法作品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風采,而這種精神風采他認為來自于運筆,寫書時貴在可以與古人通話,而這是建立在對運筆精熟的基礎之上的。因而宋曹以為學古人書不可刻劃太甚,而須明其筆法,因運筆的萬千變化最宜體現(xiàn)書法之神采,因而運筆中可體現(xiàn)書法之精神風采??傊?,宋曹要求通過運心與運筆而取得書法既有布置,又富有神采的藝術效果,這兩者又是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
肥勁與瘦勁
宋曹在《書法約言》的《論草書》一節(jié)中,首次提出來“肥勁”與“瘦勁”的觀點?!胺蕜拧迸c“瘦勁”這是一組相互對立的觀點,在書法中人們往往都把‘瘦’與‘勁’相聯(lián)系,比如瘦勁有力等一些詞。而“肥勁”這個觀念,由宋曹最先提出,并加以闡釋,“肥勁”這一審美觀念,也值得我們學書人的思考。在歷史上有關于肥瘦的討論,在前人的書論中也并不少見,歐陽詢、張懷瓘都在其書論中談到了有關肥瘦的觀點,他們或許在一些地方有所出入,但他們都主張“肥瘦得宜”。蘇東坡也提出過關于肥瘦的觀點,他認為不論肥瘦都是有可取之處的,兩者沒有高低之分。在宋曹的觀念中認為,“瘦勁易,肥勁難”,這也表達了宋曹的審美取向。在這樣的審美觀念影響下,其書法作品,尤其是其行草書作品大部分以圓厚肥美,緩多疾少的形態(tài)為主。這種特征在宋曹晚年時期的作品中更為明顯,不僅僅筆畫線條,連字形結體也給人以圓潤飽滿的感覺。正因為這種圓潤,使宋曹的作品給人以豐腴、肥美的感覺。肥勁與瘦勁這兩種觀點也代表著古、今兩種立場,是謂“古肥”“今瘦”。最著名的書家“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來說,王羲之結體偏肥,多成飽滿外拓之勢;王獻之結體略瘦,多成逸氣內(nèi)擫之勢,這種肥腴也印證了王羲之比王獻之要古一些。
若在往更早的時期推的話,西周時期的大篆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西周早期的代表作《大盂鼎》筆畫肥腴圓厚,但晚期作品《大克鼎》比較爽朗勁健。宋曹在《論草書》中提出了張旭好肥,懷素好瘦,瘦勁易,肥勁難;宋曹還認為用側鋒能寫出草書的神奇之處。宋曹在《書法約言》中提出來的“肥勁”與“瘦勁”,其實就是“古”與“今”的問題,而宋曹的審美觀念中的偏好“肥勁”則是求古過程的體現(xiàn)。但喜好“肥勁”并不是一味極端地求“肥”,他也強調(diào)還要“肥瘦得宜”,追求一種肥瘦的平衡關系。在不同情況下要選擇最合理的“肥”與“瘦”關系,因為“肥”與“瘦”本身并無高低之分,主要是看書家的處理方式,而所形成的藝術特征也會各有不同。
執(zhí)筆論
在清代早期,有許多傳世的書法理論家,對于執(zhí)筆的思想,各執(zhí)其說。宋曹對于執(zhí)筆的方法和執(zhí)筆位置的高低,在《書法約言》中提出了:“真書握法,近筆頭一寸;行書寬縱,制宜稍遠,可離二寸;草書流逸,執(zhí)宜更遠,可離三寸。”這并不是死板的教條,而是執(zhí)筆方法在用筆過程中的合理性和實踐性。宋曹認為書法的筆意在于流暢性,崇尚用筆的自然不刻意。宋曹認為書法之要,妙在違而不犯,神在和而不同。其認為學習書法強調(diào)“意在筆先”在學習書法中的重要性。在書寫的過程中,密切聯(lián)系心與手的關系,做到心手雙暢。書寫中不僅汲取古人的神韻,還要脫離其俗氣。
宋曹書學思想的價值意義及對后世的啟示
宋曹的書論不但在當時有著很大的影響力,我們當今的書風也深受其影響?!稌s言》中的學古臨古,到后來的創(chuàng)作出新,反對一味的拘泥于古人,在堅持傳統(tǒng)的同時,也要進行自我的創(chuàng)新,這也是我們當今書壇所提倡的。
宋曹書學思想的價值意義
宋曹的《書法約言》在全面把握古籍理論的基礎上,廣采博收,大體以孫過庭的《書譜》為主,也包含了黃庭堅的《山谷題跋》與董其昌的《容臺集》等書論的一些內(nèi)容。宋曹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再加以闡述,而形成了《書法約言》這本書法理論。在《書法約言》中我們可以得出,宋曹一直遵循著傳統(tǒng)的二王遺風,但又反對一味的拘泥于古人。宋曹認為書法到最后還是自我的創(chuàng)新,不然就是古人的書寫匠。在宋曹所處的時代中,許多人都一味的沉醉在自我的世界中,沒有法度,不講規(guī)則,但宋曹一直遵循傳統(tǒng),堅持傳統(tǒng),這是極為難得的。他所提倡的先遵循傳統(tǒng),好好地學習傳統(tǒng),在具備了一定的臨摹功底后在進行自我的創(chuàng)新,這也是我們現(xiàn)代書壇所認同的觀點。
《書法約言》為一本通論性質(zhì)的書法理論,除去敘述了基本書體的變遷以及草書、楷書、行書的臨摹創(chuàng)作技巧外,還涉書法作品的審美、品鑒等諸多方面。它所蘊含的書學思想,也是博大精深的。
宋曹書學思想對后世的啟示
宋曹所撰寫的《書法約言》被清代文學家張潮于康熙三十六年收入至《昭代叢書》以后,在清初影響深遠,是為清朝初期著名的書學理論。在宋曹的《書法約言》面世后,還引起了當時書壇的熱議,其他與之觀念不合者,必然會引起不同觀念的辯論,其辯論的過程已經(jīng)無法追溯,但辯論的結果顯而易見,宋曹跟他的《書法約言》保留了下來?!稌s言》中的書學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簡潔明了,不繁瑣。其文篇章雖然不多,但卻包含了從基礎的執(zhí)筆、臨摹,到高級的審美與創(chuàng)作的豐富內(nèi)容。這在有關于書學理論中雖然不是多么深奧的著作,但卻通俗易懂,適合大部分的學書者。
《書法約言》中的書學觀之所以能流傳至后世,其原因主要是他對于創(chuàng)作的理解,是發(fā)自于內(nèi)心的感悟。因為宋曹《書法約言》篇章不多,且淺顯易懂,使得它在淵遠流長的中國書法史中并不是多么出眾,但要結合時代背景的話,以關乎清代早期書學理論整體水平有限,宋曹與其《書法約言》顯得尤為出眾。宋曹的《書法約言》里的書學觀影響深遠,對當時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其里面的內(nèi)容也影響了當時的一些書家?!稌s言》中的一些書學觀,使清代中期以后甚至當代的一些書家也有受到其影響。
總而言之,宋曹《書法約言》中的書學觀,是其對書法理解與創(chuàng)作中的感悟,總結了一些觀點而形成的《書法約言》中的一些書學觀。宋曹是以二王為主,臨習閣貼,是傳統(tǒng)的以帖入書的書家,可以說是清初期帖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其作品給人一種古樸莊重的感覺,有拙氣,這是典型的碑學特點。這兩種風格所融合,成為了后世“碑帖結合”的雛形。宋曹又是遺民書家的代表,是晚明書家的延續(xù),其狂放不羈以及用書法表達情緒的特征在宋曹作品上都有所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宋曹.書法約言[G]//上海書畫出版社.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