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丹,李 雪
(石家莊市人民醫(yī)院,河北 石家莊 050011)
兒童過敏性鼻炎是一種免疫球蛋白E(IgE)介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癥疾病,也是變態(tài)反應性中最為常見的過敏性疾病,具有呈季節(jié)性或常年性發(fā)作特點,目前臨床多采用抗組胺類等藥物治療以控制臨床癥狀,但一旦停藥,則易使病情反復發(fā)作,部分患兒可進展至難治性過敏性鼻炎,不利于患兒健康成長發(fā)育,并嚴重影響患兒生活質量。中醫(yī)從臟腑虛實來辨證難治性過敏性鼻炎,認為患兒以肺氣虛弱為主,因小兒肺氣虛弱,衛(wèi)表不固易受風邪,導致鼻竅宣降失常而致病,因此臨床治療應以溫肺固表、祛風散寒、增質抗敏為治法[1]。溫肺止流丹可補肺氣,散寒邪,治鼻室;玉屏風散為補益劑,具有益氣固表之效,且亦治虛人腠理不固,易感風邪;蒼耳子散是治風邪所致之病的良方,可疏風祛邪通肺竅,并可通利鼻竅。本研究根據(jù)上述3組方劑化裁自擬抗敏鼻鼽方,觀察了該方治療肺氣虛寒型過敏所致難治性鼻炎患兒的療效,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納入標準 ①西醫(yī)診斷符合《實用小兒耳鼻咽喉科學》[2]中的診斷標準,且經(jīng)臨床表現(xiàn)、鼻內鏡、鼻竇CT、實驗室檢查確診;②臨床表現(xiàn)為噴嚏、清水樣涕、鼻塞、鼻癢,伴有咳嗽、喘息等呼吸道癥狀,眼癢、流淚、眼紅和灼熱感等眼部癥狀;③鼻腔檢查可見鼻黏膜蒼白、水腫、鼻腔水樣分泌物;④過敏原檢測至少1種過敏原SPT和(或)血清特異性IgE陽性、鼻分泌物為陽性、皮膚點刺試驗陽性;⑤中醫(yī)診斷符合《中醫(yī)耳鼻咽喉科常見病診療指南》[3]中的診斷標準,辨證分型屬肺氣虛寒證,癥見:鼻竅發(fā)癢、噴嚏、清涕如水、鼻塞不通、嗅覺減退,畏風怕冷,常因風寒、異氣而發(fā)作,且反復不愈,懶言、氣短乏力、語聲低怯、面白、咳嗽痰稀、多汗、苔薄白、舌淡、鼻黏膜蒼白水腫、脈浮虛弱;⑥年齡3~12歲;⑦病程3個月~5年;⑧有過敏史或家族史;⑨多數(shù)患兒經(jīng)口服抗組胺、鼻腔內激素治療效果欠佳;⑩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排除標準 ①有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免疫功能障礙者;②鼻中隔歪曲、鼻息肉、下鼻甲肥大、鼻竇炎、鼻腔感染等鼻部疾病者;③鼻腔或鼻竇腫瘤、鼻部解剖結構先天性畸形者;④藥物性鼻炎、化膿性鼻炎、血管運動性鼻炎等其他類型鼻炎者;⑤合并支氣管哮喘、發(fā)熱性疾病、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⑥有藥物或食物等過敏病史;⑦近1個月內接受其他藥物或手術、物理療法治療者;⑧精神疾病史、治療依從性差者。
1.3一般資料 根據(jù)上述標準,選擇2020年7月—2021年4月在石家莊市人民醫(yī)院治療的100例過敏所致難治性鼻炎患兒,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齡3~12(7.2±1.6)歲;病程(2.25±0.73)年(3個月~4年)。對照組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4~11(8.6±1.8)歲;病程(3.09±0.91)年(6個月~5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
1.4治療方法 2組均給予基礎治療:鹽酸西替利嗪片(蘇州東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0014)口服,3~6歲患兒5 mg/次,1次/d;7~12歲患兒10 mg/次,1次/d;1%鹽酸麻黃堿滴鼻液(遼寧新高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1021451,規(guī)格:1%麻黃堿)滴鼻,每鼻孔2~4滴/次, 3~4次/d。在此基礎上,對照組采用玉屏風顆粒(國藥集團廣東環(huán)球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0930036,規(guī)格:5 g/袋)治療,5 g/次,3次/d,開水沖服。觀察組采用自擬抗敏鼻鼽方治療,組方:蒼耳子5 g、辛夷花5 g、細辛2 g、蟬蛻6 g、地膚子6 g、白蒺藜6 g、炙甘草4 g、黃芪10 g、白術8 g、防風5 g、特靈芝6 g、仙鶴草6 g、薄荷5 g、菊花6 g、桔梗6 g、訶子肉3 g。隨證加減:鼻癢、噴嚏明顯加白芷6 g、地龍6 g、僵蠶6 g;鼻塞明顯加鵝不食草6 g、白芷6 g;流涕明顯加烏梅6 g、五味子6 g;畏寒怕冷明顯加桂枝4 g、干姜6 g;咽癢或咽痛加炒牛蒡子6 g、木蝴蝶6 g;咳嗽加蜜紫菀6 g、炒紫蘇子4 g;胸悶、呼吸不暢加麩炒枳殼6 g、瓜蔞6 g;喘憋、呼吸困難加蜜麻黃4 g、炒苦杏仁6 g、炒紫蘇子4 g、蜜款冬花6 g。樂仁堂藥房統(tǒng)一煎煮,嚴格分裝,每劑可煎100 mL真空袋2袋,早晚各1袋溫服。2組療程均為14 d。
1.5觀察指標
1.5.1臨床癥狀積分 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評估臨床癥狀,主要包括鼻部癥狀(噴嚏、流涕、鼻癢和鼻塞,總分計0~40分)、眼部癥狀(眼癢、流淚,總分計0~20分)。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評估治療前后各個眼鼻癥狀改善情況,VAS評分按0~10分進行評價,“0”代表沒有癥狀,“10”代表癥狀最重,得分越高提示癥狀程度越嚴重。
1.5.2鼻阻力指標 采用英國GM公司NR6型鼻阻力儀器檢測鼻咽部壓力,再于測量側鼻孔內置入通氣管,計算鼻側流速,經(jīng)計算機繪制壓力-流速曲線,記錄75 Pa壓力差下雙側鼻腔總阻力(RT),計算鼻腔阻力差異比(Rlr)。
1.5.3鼻聲反射指標 叮囑患兒屏息,采用英國GM公司A1鼻聲反射測量儀發(fā)射聲波10~12 s,經(jīng)計算機繪制相應面積-距離曲線,計算第一個最小橫截面積(MCA1)、第二個最小橫截面積(MCA2)、鼻腔最小橫截面積(NMCA)、0~5 cm范圍的單側和雙側鼻腔容積(NCV)。
1.5.4生活質量 治療前后采用鼻結膜炎相關生活質量問卷(RQLQ)評估過去2~4周疾病對生活的影響[5],該量表包含7個維度23個條目,每個條目按無困擾、幾乎無困擾、有些、中等、十分、很困擾、極度困擾分別得分0~6分,總分0~138分,得分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差。
1.5.5治療效果 參考《實用小兒耳鼻咽喉科學》[2]和《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制定療效評定標準。治愈:鼻部癥狀消失、鼻炎伴隨癥狀及體征均消失,鼻甲輕度水腫或無水腫,顏色正常,中醫(yī)癥狀積分減少≥75%;好轉:鼻部癥狀、伴隨癥狀及體征明顯減輕,但時有發(fā)作,仍有雙下鼻甲水腫,中醫(yī)癥狀積分減少40%~74%;無效:上述癥狀及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中醫(yī)癥狀積分減少<40%??傆行?(治愈+好轉)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6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輸入SPSS 22.0軟件中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2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2組患兒眼部、鼻部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治療后2組眼部、鼻部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均<0.05),且與同期對照組比較觀察組降低更顯著(P均<0.05)。見表1。
2.22組鼻阻力檢測比較 治療前2組患兒75 Pa時RT、Rlr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治療后2組75 Pa時RT、Rlr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均<0.05),且與同期對照組比較觀察組降低更顯著(P均<0.05)。見表2。
表1 2組過敏所致難治性鼻炎患兒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分)
表2 2組過敏所致難治性鼻炎患兒治療前后鼻阻力檢測指標比較
2.32組鼻聲反射測量比較 2組治療前后MCA1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2組患兒MCA2、NMCA、單側及雙側NCV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治療后2組MCA2、NMCA、單側及雙側NCV均較治療前明顯增高(P均<0.05),且與同期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增高更顯著(P均<0.05)。見表3。
2.42組生活質量比較 治療前2組患兒RQLQ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RQLQ生活質量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均<0.05),且與同期對照組比較觀察組降低更顯著(P<0.05)。見表4。
表3 2組過敏所致難治性鼻炎患兒治療前后鼻聲反射測量指標比較
組別例數(shù)單側NCV/cm3治療前治療14d后tP雙側NCV/cm3治療前治療14d后tP觀察組505.12±0.266.33±0.198.336<0.059.95±0.5211.23±0.479.032<0.05對照組505.15±0.285.98±0.155.322<0.059.87±0.5810.56±0.437.561<0.05t0.8365.0240.9215.191P>0.05<0.05>0.05<0.05
表4 2組過敏所致難治性鼻炎患兒治療前后RQLQ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2.52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14 d后,觀察組總有效率(92%)明顯高于對照組(7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過敏所致難治性鼻炎患兒治療14 d后療效比較 例(%)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過敏性鼻炎的發(fā)生與機體自身免疫功能、遺傳因素、外界環(huán)境改變關系密切[6]。據(jù)相關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過敏性鼻炎患病率高達10.9%,占耳鼻喉科患者人數(shù)的40%左右,尤其近年來隨著大氣污染日趨嚴重,使兒童過敏性鼻炎愈發(fā)多見[7]。目前,國際上治療過敏性鼻炎多采用抗組胺、脫敏、變應原特異性免疫治療等療法治療,盡管短期可改善臨床癥狀,但停藥后病情易復發(fā),病情反復發(fā)作形成難治性過敏性鼻炎,不但增加治療難度,還會誘發(fā)哮喘等更加嚴重的疾病,影響患兒生活質量,因此臨床需探索其他療法以控制病情。
中醫(yī)認為過敏性鼻炎屬于“鼻鼽”范疇。因小兒形體臟腑嬌嫩,臟腑功能未發(fā)育成熟,臟腑虛損,鼻竅失養(yǎng),加之正氣不足,腠理疏松,衛(wèi)表不固,易受風邪乘虛侵襲,且隨著季節(jié)變換會夾雜其他邪氣,邪聚鼻竅,邪正相搏,肺氣不宣,肺氣通于鼻,津液不受約束,而引發(fā)流涕之癥;肺氣虛弱,衛(wèi)氣不足,感受風寒之邪,正邪交爭,祛邪外出,則可引發(fā)鼻癢、噴嚏之癥[8-10]。由此可見,該癥病機為內外合因所致,內因為肺氣虛弱,衛(wèi)外不固,外因為寒邪侵襲而致病,故臨床應以溫肺固表、祛風散寒、增質抗敏為治療原則[11]。
本研究根據(jù)溫肺止流丹、玉屏風散、蒼耳子散化裁組方施治,該組方中的細辛祛風散寒,通鼻竅;黃芪內補脾肺之氣,外可固表止汗;白術健脾益氣,助黃芪以加強益氣固表之功;防風走表而散風邪;蒼耳子能上達巔頂,疏通腦戶之風寒,有祛風除濕、通竅止痛之功,善治鼻淵;辛夷花祛風疏表,宣通鼻竅,可增強蒼耳子的作用;薄荷可祛風通竅,又能制其辛燥化熱之弊;蟬蛻疏散風熱,利咽開音;地膚子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白蒺藜平肝解郁,活血祛風;靈芝益氣血,安心神,治虛勞;仙鶴草解毒補虛;菊花散風清熱,清熱解毒;桔梗宣肺、利咽、祛痰;訶子肉斂肺,治肺虛喘咳;炙甘草可調和諸藥,還可補氣益脾肺。全方配伍共奏斂肺氣、散寒邪、增質固表抗敏、宣通鼻竅之效?,F(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黃芪、訶子肉可增強機體免疫系統(tǒng),具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可增強淋巴細胞免疫功能,糾正Th1/Th2失衡狀態(tài),逆轉以Th2細胞免疫反應為主的免疫失衡,且具有改善血液流變學等藥理作用[12-13];細辛、防風可降低鼻黏膜表面張力,對局部黏膜產生刺激作用,促進局部黏膜血液循環(huán),還具有抗菌消炎、抗過敏、抗病毒及增強機體免疫力等作用,抑制局部鼻黏膜組織炎癥細胞浸潤,減輕局部鼻腔黏膜組織水腫[14-15];蒼耳子、仙鶴草可抑制肥大細胞Ca2+攝入量,抑制組胺及過敏介質的釋放,緩解鼻部炎癥反應[16-17]。
噴嚏、流涕、鼻癢和鼻塞是難治性過敏性鼻炎的典型臨床癥狀,且多伴有眼癢、流淚等眼部癥狀,本研究使用的VAS評分能量化評估癥狀嚴重程度。本研究引入RQLQ評估難治性過敏性鼻炎患兒生活質量,該量表通過評估活動、睡眠、非鼻/眼癥狀、實際問題、鼻部癥狀、眼部癥狀、情感的影響,以評估難治性過敏性鼻炎對患兒各維度的影響,且該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和反應度[18]。過敏性鼻炎所致的鼻腔黏膜炎癥可引起鼻功能異常改變,鼻阻力檢測和鼻聲反射測量是評估鼻腔通氣程度、鼻塞狀態(tài)等鼻功能的重要檢測手段。鼻聲反射測量可反映鼻腔的幾何形態(tài),能客觀反映鼻腔的通氣狀況。鼻阻力檢查是一種針對鼻腔氣流和壓力的定量測量方法,通過評估氣道阻力,判斷鼻塞癥狀嚴重程度。兩種檢查手段均是無創(chuàng)檢查,方法簡便易行,結果客觀,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和可重復性[19-20]。
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眼部、鼻部癥狀積分、鼻阻力指標、RQLQ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總有效率及鼻聲反射指標高于對照組。結果提示,對兒童難治性過敏性鼻炎應用自擬抗敏鼻鼽方治療能取得更為滿意的治療效果,可通過增強鼻腔通氣,改善鼻塞狀況,并對改善患兒生活質量有積極價值。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