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輝 李夢玉
保險業(yè)作為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經濟發(fā)展、維護社會穩(wěn)定等方面發(fā)揮著積極作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資產管理中保險財富管理與風險轉移功能日益凸顯[1]。2014年8月,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發(fā)展現代保險服務業(yè)的若干意見》,明確規(guī)定“商業(yè)保險要逐步成為個人和家庭商業(yè)保障計劃的主要承擔者”,并發(fā)布一系列政策措施,倡導社會主體踴躍投身于保險市場的建設中。這些政策推動了中國保險業(yè)蓬勃發(fā)展。2016年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保險市場,保費收入為3.1萬億元;2020年保費收入達4.5 萬億元。截至2020年12月,中國保險公司總資產為23.3萬億元,保費規(guī)模遠超德國、法國和英國等國家。盡管我國已成為保險大國,但保險密度以及滲透力仍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20年我國保險密度和深度分別為3500 元和5%,保險服務的深度與廣度相對較低。
當前金融科技的快速發(fā)展推動了保險業(yè)創(chuàng)新的步伐,保險業(yè)與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積極融合,對保險行業(y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經濟按下了暫停鍵,也令保險業(yè)意識到加速數字化轉型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根據中國保險行業(yè)協會數據,2020年中國互聯網保險保費收入為2908.75億元,同比增長7.88%。疫情的常態(tài)化阻礙了線下保險銷售業(yè)務的發(fā)展,線上銷售則可以在延續(xù)業(yè)務的基礎上提升效率,降低成本[2]。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tài)化,積極推動保險業(yè)務線上銷售與線下銷售雙渠道發(fā)展,有助于保險業(yè)數字化轉型,推動保險行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以及智能手機的廣泛應用,對我國居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報告》顯示,中國上網人口總數在2003年僅為7950 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6.1%;截至2020年12月,中國網民總數增至10 億人,同時互聯網普及率增至70.4%。可見,我國互聯網發(fā)展勢頭迅猛?!笆濉逼陂g,我國加快推進新基建,為互聯網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打下了堅實基礎。2020年我國智能手機用戶總數達9.12億人。因此,本文從微觀家庭視角出發(fā),基于CHFS2017年中國家庭的調查數據研究互聯網使用對保險市場參與的影響及具體作用機制。這不僅為我國家庭保險市場參與提供了新的視角,同時也為保險業(yè)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現有研究中,學者主要從家庭特征出發(fā)研究其對保險市場參與的影響,發(fā)現家庭經濟狀況是家庭購買商業(yè)保險的主要決定因素。家庭收入的增加以及資產的積累均會促進家庭購買商業(yè)保險[3,4]。同時,家庭人口特征與規(guī)模也會顯著影響保險需求,少兒人口比例的增加會促進對商業(yè)保險的需求,但老年人口比例與家庭規(guī)模對家庭商業(yè)保險需求負相關[5]。此外,個人受教育水平、年齡、身體狀況等因素顯著影響保險需求。教育水平越高的家庭,風險意識和保險意識越強,居民購買商業(yè)保險的可能性越大[6]。傳統理論認為,風險厭惡型的居民會通過購買商業(yè)保險獲得風險保障[7]。但也有研究發(fā)現,風險偏好型的家庭會顯著增加對商業(yè)保險的購買[8]。
“互聯網+保險”的興起與快速發(fā)展使得學者開始關注互聯網使用對家庭保險市場參與的影響,學術界對兩者關系的研究不斷深入,主要集中在互聯網使用對商業(yè)保險市場的直接影響與間接影響兩個方面。一方面,互聯網技術會直接影響家庭商業(yè)保險的購買?;ヂ摼W使用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保險服務質量,從而提高保險市場參與度。其一,相較于傳統模式,互聯網銷售模式在投保和理賠操作上更簡單方便,流程更快,效率更高,交易成本更低[9]。其二,互聯網上的保險比選平臺可以顯著降低消費者的信息搜尋成本,提高保險機構的市場競爭性[10],促進保險產品和服務的供給[11]。其三,互聯網促進了保險服務的專業(yè)化和精準性,并提高了服務的效率和質量[12]。保險機構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以及大數據模型等新興數字技術,分析消費者的交易記錄,并進行信用等級分類,準確地對消費者進行風險定價并預測其違約的可能性,從而改善保險選擇與購買中的逆向選擇問題[13,14]。另一方面,互聯網使用極大地提高了保險產品覆蓋面,保險可得性的增加以及居民對網絡信息信任度的提升是居民網上購買保險的主要原因[15]。傳統保險銷售大多依靠線下渠道,而互聯網的使用極大的突破了保險機構的地域限制,通過數字化技術,保險機構能夠統籌線上和線下兩種渠道為客戶提供無縫式體驗,打造全渠道服務模式,更大程度上提高了保險產品和服務的可得性。消費者能方便、快捷地獲得符合自身特定需求的保險產品與服務的相關信息,從而大大增加了家庭購買保險產品的意愿,提高了參與保險市場的可能性[16]。同時,通過對保險消費者行為進行研究發(fā)現,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可以顯著提高居民對互聯網銷售保險產品以及服務的信任度,降低保險公司的交易成本,從而為家庭提供更多保險服務[17]。新聞門戶網站上關于保險的積極信息會顯著促進個人保險的購買,而關于私人保險的負面信息會阻礙人們購買私人保險[18]。
研究表明家庭金融成員知識儲存量、家庭社會互動以及家庭對待風險的偏好程度都會顯著影響商業(yè)保險參與決策?;ヂ摼W使用可以通過提高社會互動,提升金融知識和網絡交易水平,間接影響家庭參與保險市場,提高保險市場參與度。魏金龍等[19]、李曉等[20]研究發(fā)現互聯網等新興技術會通過提高商業(yè)保險的可得性、降低市場參與成本來直接影響家庭參與商業(yè)保險市場,也可以通過提升家庭金融知識水平和社會互動水平來間接促進家庭參與商業(yè)保險。因此,本文提出:
假說1:互聯網使用增加了家庭商業(yè)保險購買可能性以及保險市場參與度。
互聯網通過提高金融知識水平促進家庭保險市場的參與。保險產品中蘊含著復雜的金融知識,未學習過專業(yè)金融知識的消費者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獲取和分析參保信息,并且根據風險偏好以及預期收益選取符合自身需求的保險產品。已有研究發(fā)現,金融知識以及金融能力的提高會促進家庭金融市場的參與率以及金融決策的時效性[21,22]。因此,本文提出:
假說2:互聯網通過提高金融知識水平可以促進家庭保險市場的參與。
互聯網作為社會互動的媒介之一,突破了時空距離上的限制,極大地縮減了信息交流的成本,從而拓展了居民家庭社會網絡的邊界與強度[23]?;ヂ摼W擴展了社交圈,拓寬了居民獲取商業(yè)保險信息的渠道,降低了購買商業(yè)保險的信息搜集成本。更高頻次的社會互動可以顯著提高家庭參與金融市場的可能性[24]。同時,居民使用微信等便捷交流方式進行觀察性學習,從而推動家庭商業(yè)保險的購買,加大家庭參與商業(yè)保險市場的深度[25]。因此,本文提出:
假說3:互聯網通過提高社會互動水平可以促進家庭保險市場的參與。
互聯網通過提高網絡交易水平促進家庭保險市場的參與。網絡交易平臺擁有豐富的商品信息以及便捷的購物體驗,能激發(fā)消費者的購物欲望[26,27]。居民對于物質的渴求會通過增加風險偏好間接促進家庭風險投資的概率和強度,風險偏好型的家庭會顯著提高對商業(yè)保險的購買[8]。同時,隨著網絡交易在我國迅速普及,具備交易以及投資功能的第三方支付軟件被更多家庭所接納,其主動信息推送功能擴展了家庭金融知識和保險信息的接觸時間與范圍,進而增加了商業(yè)保險的購買概率[28]。因此,本文提出:
假說4:互聯網通過提高網絡交易水平可以促進家庭保險市場的參與。
雖然有學者關注到互聯網使用對家庭保險市場參與的影響,但是目前研究互聯網使用對家庭保險市場參與影響的文獻仍較少?,F有文獻大多側重于從理論上分析互聯網使用影響家庭參與保險市場決策的作用機制。為豐富現有研究成果,本文基于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家庭微觀調查數據,實證分析了互聯網使用對保險市場參與的影響及其影響機制,并在以下方面有所創(chuàng)新:首先,采用2017年中國家庭微觀數據,研究互聯網使用與家庭保險市場參與的關系;其次,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克服研究中存在的內生性問題,使得結果更加真實可信;最后,本文探究了互聯網使用與家庭保險市場參與決策之間的影響機制,認為互聯網使用能夠通過提升家庭金融知識水平、提高社會互動水平以及增加網絡交易的概率來提高家庭參與保險市場的可能性與參與程度。
1.被解釋變量
家庭保險市場參與意愿,用Insur_prob 表示。如果家庭成員購買了商業(yè)人壽保險、商業(yè)健康保險以及其他商業(yè)保險中的一項,即認定為家庭參與了商業(yè)保險的購買,賦值為1;否則,賦值為0。家庭商業(yè)保險市場參與程度,用Insur_degree 表示,以商業(yè)保險保費支出占過去一年家庭總支出的比重衡量。
2.解釋變量
互聯網使用,用Internet表示。家庭使用互聯網賦值為1,沒有使用互聯網賦值為0。
3.控制變量
根據已有研究,本文控制了影響家庭保險市場參與的其他因素,結合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選取的控制變量如下:
(1)主要采用了家庭收入、家庭擁有的房屋數量、家庭風險偏好和家庭社會保障等作為家庭層面的控制變量。
(2)選取戶主的年齡、金融知識水平、受教育程度、性別、婚姻狀況和健康狀況作為戶主特征變量??紤]到戶主年齡對家庭保險市場參與的非線性影響,在控制變量之中加入年齡變量的平方項。
(3)地區(qū)特征變量。考慮到我國是二元城鄉(xiāng)的結構,城鎮(zhèn)和農村家庭因為地理位置、資源分布不均等緣故導致互聯網使用行為存在顯著差異,因而本文控制了戶籍這一變量。
表1 變量定義
4.數據來源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來源于2017年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數據。該調查的保險與保障模塊對家庭商業(yè)保險的參保情況進行了詳細詢問,這為本文的實證研究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撐。
1.基準回歸模型
本文構建Logit 模型估計互聯網使用對家庭參與商業(yè)保險可能性的影響?;ヂ摼W使用對保險市場參與可能性影響的模型如下:
其中,Insur_prob是衡量商業(yè)保險參與意愿的指標;Internet 是衡量互聯網使用情況的指標,是關鍵的解釋變量;X表示控制變量,ε是殘差項。
通常情況下,只有家庭購買了商業(yè)保險,才有機會觀測到家庭商業(yè)保險的參與程度,所以被解釋變量的數據是截斷的。因此,本文引入Tobit模型來研究互聯網使用對商業(yè)保險參與程度的影響,構建模型如下:
其中,Y 表示家庭商業(yè)保險參與程度,即Insur_degree。其他控制變量與(1)式相同。
2.中介效應模型
為進一步驗證互聯網使用與家庭商業(yè)保險參與意愿及參與程度之間的中介傳導機制,本文基于上文假設建立如下中介效應模型:
其中,Y 代表家庭商業(yè)保險參與意愿及參與程度,X代表控制變量。M是中介變量,分別代表金融知識、社會互動和網絡交易水平三種不同的中介傳導機制。α1反映互聯網使用對家庭商業(yè)保險參與意愿及參與程度的總效應,β2反映互聯網使用對家庭商業(yè)保險參與意愿及參與程度的直接效應,δ1β1反映中介效應的大小。如果α1、β1、β2均顯著,但β2比α1小,說明為部分中介效應,即互聯網使用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家庭商業(yè)保險的參與意愿及參與程度;如果α1、β2均顯著,但β2不顯著,則說明為完全中介效應,不存在直接效應。
1.描述性統計分析
從表2可以推算出,觀測樣本中只有9.35%的家庭購買了商業(yè)保險,可見家庭商業(yè)保險的市場參與率比較低。其中,購買商業(yè)保險的家庭中有78.37%的家庭使用了互聯網,而沒有購買商業(yè)保險的家庭中僅有49.73%的家庭使用了互聯網。互聯網使用狀況在保險購買情況不同的兩組觀測樣本中的差異較大,說明在很大程度上互聯網使用可能會顯著影響家庭購買商業(yè)保險的決策,是家庭參與保險市場的重要影響因素。另外,購買商業(yè)保險的家庭具有更可觀的收入、更高的學歷以及更豐富的金融知識,并且戶主為女性的占比更高。
表2 描述性統計表
2.互聯網使用對保險市場參與意愿影響分析
互聯網使用對保險市場參與意愿影響的實證結果如表3所示。表3中的(1)(2)(3)列分別是只加入核心解釋變量、只加入家庭層面控制變量以及加入全部控制變量的Logit模型的回歸結果。結果顯示,互聯網使用對家庭投保商業(yè)保險的影響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由此可以表明,互聯網使用對家庭商業(yè)保險市場參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主要原因是互聯網使用拓寬了家庭接觸以及購買商業(yè)保險的渠道,降低了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家庭商業(yè)保險的可得性,促進了家庭保險市場的參與。
從表3可以看出其他控制變量對家庭保險市場參與行為的影響。保險市場參與在本質上是一種保險的購買行為,影響家庭購買保險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家庭收入水平。家庭收入水平越高以及家庭成員擁有的房產越多,家庭參與商業(yè)保險的概率也就越大。風險態(tài)度對家庭商業(yè)保險購買需求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這是由于商業(yè)保險具有資產保障的功能,即使有意外事件發(fā)生,商業(yè)保險也會對投保家庭的損失進行補償,間接地對家庭財富和收入水平進行保障,因此居民會更愿意從事較高風險的經濟活動。社會保障對家庭商業(yè)保險購買可能性的影響顯著為負,可能的原因是商業(yè)保險在一定程度上與社會保險功能相似,因此兩者互為替代。同時,本文發(fā)現年齡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年齡的二次項系數為負值,這說明年齡與商業(yè)保險參與之間存在倒U 型關系[5]。金融知識對家庭購買商業(yè)保險同樣具有正向的影響,系數為0.2358,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一方面,具有專業(yè)金融知識的家庭具備較高的金融素養(yǎng),使得家庭在尋求更優(yōu)化的資產管理方案和風險規(guī)避的方法時,能更好地認識到商業(yè)保險產品對家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金融知識水平的提高可以幫助家庭用更加理性的方式選取合適的金融產品來轉移風險,并且降低家庭對金融產品的排斥,進而影響居民的經濟行為和家庭商業(yè)保險的購買行為[1]。戶主學歷水平越高,家庭購買商業(yè)保險的概率越大,這是由于高學歷家庭具備優(yōu)秀的學習能力,對商業(yè)保險產品與服務的認知感更準確,更易購買家庭商業(yè)保險。同時,女性戶主更傾向于購買商業(yè)保險。健康狀況對家庭保險需求則沒有顯著影響。
表3 保險市場參與意愿的Logit模型回歸結果
3.互聯網與商業(yè)保險參與程度的分析
接下來探究是否使用互聯網對家庭商業(yè)保險參與度的影響,由于數據中存在一定數量的沒有購買商業(yè)保險的家庭,所以本文利用(2)式的Tobit 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從表4 可知,互聯網使用對家庭商業(yè)保險參與程度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傳統解釋變量如家庭收入、戶主年齡、健康狀況、社會保障等也都與表3中的估計結果基本一致。商業(yè)保險與數字化技術的融合,提升了商業(yè)保險產品信息的透明度。這既豐富了對保險產品的宣傳,增加了家庭對保險相關信息了解,從而使家庭參保成本和信息搜集成本顯著降低,又加劇了保險市場的競爭,促進產品合理定價,吸引居民積極參與保險購買。
表4 保險市場參與程度的Tobit模型回歸結果
為了進一步證明研究結論的可靠性,本文使用面板數據固定效應模型嘗試解決可能存在的遺漏變量導致的內生性問題。本文利用2015年和2017年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數據所構成的面板數據,構造雙向固定效應模型處理內生性問題。采用了線性概率模型的方法來估計,回歸結果如表5所示。結果顯示,在控制了家庭特征變量、省際層面和年份的固定效應后,互聯網使用的系數仍然顯著為正,說明互聯網使用能顯著地提高家庭參與商業(yè)保險的意愿以及參與程度。由此可知,前述基礎回歸的結果是穩(wěn)健可靠的。
表5 互聯網使用對家庭商業(yè)保險參與影響的面板數據模型(雙向固定效應)
根據前文介紹的理論影響機制和中介機制實證分析方法,本文從金融知識水平、社會互動水平和網絡交易水平三個角度,分析互聯網使用對家庭參保商業(yè)保險的影響機制。
1.提升金融知識水平
本文家庭金融知識水平用正確回答CHFS中三個金融知識問題的個數來衡量。中介效應的檢驗結果如表6所示,互聯網使用對金融知識水平具有顯著正向影響;金融知識對家庭的商業(yè)保險參與意愿以及參與程度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在引入中介變量之后,互聯網使用對商業(yè)保險參與意愿以及參與程度的估計系數均有所減小,但仍然在1%的水平上顯著。由此可知,在互聯網使用對家庭商業(yè)保險參與意愿以及參與程度的影響過程中存在著金融知識部分中介效應??赡艿慕忉屖腔ヂ摼W的使用提升了家庭成員信息收集能力,并且移動智能端普及的金融產品信息提升了家庭的金融素養(yǎng),促使家庭增加商業(yè)保險的參與意愿以及參與程度。
表6 互聯網使用對家庭商業(yè)保險參與的影響(金融知識)
2.增加社會互動水平
本文家庭社會互動水平利用家庭過去一年中送出禮金對數值來衡量。估計結果如表7所示,無論因變量是保險參與意愿還是參與程度,互聯網使用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進一步表明了互聯網使用可以通過提升社會互動水平,影響家庭對商業(yè)保險的參與意愿以及參與程度。這意味著,網絡信息的飛速傳播與在線交流的快速發(fā)展顯著提高了家庭的社會互動水平,有利于家庭獲得保險信息和保險服務,進而促進了家庭商業(yè)保險市場的參與。
表7 互聯網使用對家庭商業(yè)保險參與的影響(社會互動)
3.提高網絡交易水平
本文借鑒劉渝琳等[28]的做法設置虛擬變量,如果家庭過去一年進行過網絡交易則賦值為1;反之,則賦值為0。結果顯示,互聯網使用的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網絡交易變量在互聯網使用對家庭商業(yè)保險購買以及參與程度的影響中發(fā)揮了部分中介效應。這意味著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以及移動支付的廣泛普及影響了家庭的網絡交易水平,間接推動了家庭商業(yè)保險的購買以及參與程度。
表8 互聯網使用對家庭商業(yè)保險參與的影響(網絡交易)
前面的研究結論表明了互聯網的使用對家庭保險參與確實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因不同家庭的個體特征存在差異,可能會導致這種促進作用存在明顯的異質性。本部分主要對家庭收入水平、戶主受教育程度以及城鄉(xiāng)差異進行分組,分析互聯網使用在不同分組下對家庭商業(yè)保險參與的異質性影響。其中,將收入水平后50%的家庭劃為低收入家庭組;將收入水平前50%的家庭劃為高收入家庭組。將戶主受教育年限為0—12年的家庭劃為低教育水平組;將戶主受教育年限為15年及以上的家庭劃為高教育水平組。按照戶籍,將樣本數據分為城鎮(zhèn)家庭組和農村家庭組。異質性結果如表9所示。
根據表9 的回歸結果可知,無論家庭收入水平高低,互聯網使用均會顯著提高家庭保險參與意愿以及參與程度,而且相比于低收入水平家庭,這種促進效應在收入水平較高的家庭中更顯著。同時,對于戶主接受教育水平不同的家庭,互聯網使用在促進家庭商業(yè)保險購買以及參與程度上都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戶主受教育水平高的家庭更容易接受并使用互聯網對家庭商業(yè)保險進行購買。已有大量文獻表明,家庭成員的教育水平以及金融知識的儲存量是決定家庭商業(yè)保險市場參與的重要因素。高學歷人才會接觸到更多專業(yè)的金融知識,在購買保險時更容易理解其中復雜的保險知識,并且能熟練掌握通過互聯網平臺購買保險的方法,因而互聯網使用對家庭商業(yè)保險參保的促進作用更大[20]。對于不同戶籍的家庭,互聯網使用均顯著促進了家庭對商業(yè)保險的參與意愿以及參與程度,而且互聯網使用對家庭保險的促進效應在城鎮(zhèn)家庭中更加顯著。這是因為二元城鄉(xiāng)的結構導致公共資源分布不均,城市的互聯網設備更完善、覆蓋范圍更廣,從而導致在城鎮(zhèn)和農村家庭中互聯網使用對家庭投保商業(yè)保險存在異質性。
表9 互聯網使用對不同類型家庭購買商業(yè)保險的異質性影響
本文基于2017年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數據,實證檢驗了互聯網使用對家庭參與保險市場的影響。研究表明,互聯網使用對提高家庭商業(yè)保險參與意愿以及參與程度均具有積極作用。在考慮到互聯網使用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問題后,本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計,結果顯示互聯網使用對商業(yè)保險購買決策的促進作用依舊顯著,這表明互聯網使用是家庭保險購買決策的重要影響因素。由機制檢驗可知,互聯網使用通過金融知識、社會互動與網絡交易三個渠道有效促進了家庭對商業(yè)保險的參與意愿以及參與程度。此外,從對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城鄉(xiāng)差異三個方面的異質性分析發(fā)現:互聯網使用對戶主教育水平更高、家庭收入水平更高、戶籍為城市的家庭參與商業(yè)保險的促進作用更大。根據本文的實證結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我國居民家庭參與保險市場的行為深受互聯網使用的影響,保險機構以及相關部門應重視互聯網使用對保險業(yè)發(fā)展的影響,加快傳統保險業(yè)務向信息化和數字化轉型。保險機構可以根據客戶需求進行個性化定制以解決保險同質性問題,利用新興技術搜集數據并分析,加快保險產品創(chuàng)新,通過廣泛普及金融知識以改善居民對保險的認知,重建保險信任,努力把居民對商業(yè)保險的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需求,提升家庭保險市場參與的可能性,推動保險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第二,要關注個體之間的差異,應該著重于農村地區(qū)以及低教育水平、低金融知識水平群體金融知識的普及,提升家庭金融素養(yǎng)水平,從而進一步提升家庭商業(yè)保險的參與水平。
第三,應加強對保險市場環(huán)境以及產品質量的監(jiān)管力度,確保保險產品銷售與理賠方式合法正規(guī),提升居民商業(yè)保險信任度。同時,要加強互聯網平臺的信息監(jiān)管,確保家庭成員獲得的金融知識與保險信息真實可靠,相關部門也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的信息推送,對我國家庭保險市場參與行為進行合理引導,并堅決打擊網絡保險詐騙犯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