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紅霞 王小萌
摘要: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適齡兒童能否接受更好的教育,是搬遷群體能否留下來、穩(wěn)得住的重要因素。留守兒童在離校后如何得到更全面的關照,不僅關系監(jiān)護人的家庭和睦、工作順利,也關系搬遷社區(qū)的和諧穩(wěn)定。在移民搬遷點開設“周末小課堂”,由社會工作者對移民搬遷點留守兒童提供情感陪伴、安全教育、興趣培養(yǎng)、實踐引領、學業(yè)輔導等方面的服務,有助于緩解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的撫育壓力,緩解移民搬遷點的集體焦慮,推動脫貧攻堅與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有利于推動“雙減”政策落地,提升社會工作服務供給能力。
關鍵詞:移民搬遷;留守兒童;“雙減”;社會工作;“周末小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615(2022)02-0042-06
貴州是全國搬遷規(guī)模最大、人口最多的省份?!笆濉逼陂g,貴州共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88萬人,其中易地扶貧搬遷戶適齡學生達35.79萬人[1]。對易地扶貧搬遷后學齡兒童的教育問題進行全方位保障,特別是對其中的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進行更加細致的討論,有助于從微觀上推進脫貧攻堅與鄉(xiāng)村振興銜接。
一、移民搬遷點留守兒童生存現(xiàn)狀及需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為取得脫貧攻堅戰(zhàn)全面勝利,如期實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后推進“三農”工作指明了目標和方向。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現(xiàn)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發(fā)布,就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提出了原則、要求和路徑。因此,如何使移民搬遷群體從人口流動實現(xiàn)社會融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匯聚鄉(xiāng)村振興力量,對接續(xù)推進脫貧地區(qū)發(fā)展和群眾生活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F(xiàn)有研究較多集中在移民搬遷中的社會建構、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生活方式等方面,較少關注移民搬遷安置點(文中“搬遷點”為同義)留守兒童的生存現(xiàn)狀及優(yōu)化策略,弱化了移民搬遷點兒童群體在鄉(xiāng)村振興中的存在價值。
(一)移民搬遷點留守兒童客觀情境的兩個顯著變化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留守兒童所處的客觀情境發(fā)生了兩個較為顯著的變化。
第一,居住場所、嬉戲場所、學習場所、社交場所等發(fā)生改變,由農村留守兒童轉變?yōu)榘徇w點留守兒童后面臨的困難并不比在農村時少。對留守兒童而言,除了生活空間從農村社區(qū)轉變?yōu)槌鞘猩鐓^(qū)外,在外務工的父母仍無法顧及子女生活和教育,隔輩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自己尚需適應新生活,農忙時節(jié)更無暇顧及孫輩,如此一來,農村留守兒童轉變?yōu)榘徇w點留守兒童,不僅失去了熟悉的成長環(huán)境,連寶貴的祖輩關照也有所減少,朋輩關心也因熟人社會重組未能完全延續(xù)。
第二,易地扶貧搬遷后,勞動能力較強的青壯年外出務工機會增多,使少數(shù)原本由父母直接照顧的兒童成為新的留守兒童。搬遷后的青壯年對新事物、新環(huán)境的接受能力較強,在搬遷點周邊市縣務工的機會明顯增多,為節(jié)約交通成本,他們盡量減少回家次數(shù),把子女交給老人照看,這些孩子便成為新的留守兒童。這部分兒童初到搬遷點,在生活上尚需適應,在情感上尚需撫慰,在學業(yè)上尚需指導,還難以適應父母不在身邊的情境,如不及時幫助和疏導,易產生情緒性問題行為。
(二)移民搬遷點留守兒童的主體需要
搬遷點留守兒童的主體需要既受客觀情境的影響,又是適齡兒童身心發(fā)展階段的一定反映。概括來看,搬遷點留守兒童的主體需要主要有情感需要、交往需要、學業(yè)需要三個方面,凸顯出對搬遷點留守兒童的情緒安撫、心理疏導,以及閑暇時間健康生活引導的緊迫性。
首先,情感需要是搬遷點留守兒童的直接需要。對兒童的情感需要給予適當滿足和引導,可以增加兒童的精神滿足感、心理認同感、集體歸屬感,減少壓抑、緩解挫敗、克服膽怯,有助于形成健康人格。父母缺席帶來的不利影響具有一定長期性,“有過父母缺席經歷的孩子,他們成年后的身體健康狀況較差,在人際關系、生活態(tài)度、主觀幸福感等方面亦差于其他成年人”[2]。與父母之間親子關系的疏離,對現(xiàn)階段搬遷點留守兒童的情感需要有直接影響,對其心理建構和行為習慣有長期潛在影響,“進而對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產生一定的影響”[3]。
其次,交往需要是搬遷點留守兒童的成長需要。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處于父母不常在身邊、祖輩不易溝通情境中的留守兒童,與家庭成員外的其他人員的交往需要更加強烈。但不太富裕的家庭條件,較少的社會見識,毫無經驗的社交能力,使他們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更多顯示出自卑、孤僻的特點。在黔西南州貞豐縣心安處社區(qū)(以下簡稱“心安社區(qū)”),留守兒童“趴在窗子邊看樓下的小朋友們玩耍”“明明想交朋友,卻跑過去打人一拳”的情形時常出現(xiàn),不懂得如何“示好”可能是留守兒童的普遍性社交障礙。相關研究表明,“留守兒童如果能被同齡人接納,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彌補親情的缺失”[4]。但在留守兒童社交能力普遍偏弱的環(huán)境中,這種彌補是有限的,甚至在社交行為沒有被及時關注和糾正的時期,留守兒童很容易將強烈的交往需要移情到網(wǎng)絡上,甚至沉迷網(wǎng)絡游戲,反過來進一步弱化其社交能力。
最后,學業(yè)需要是搬遷點留守兒童的發(fā)展需要。搬遷點建設了配套的中小學和學前教育機構,教育硬件比搬遷前有明顯改善,但教師隊伍數(shù)量和質量還存在不均衡現(xiàn)象,教師對學生的學業(yè)價值引導不多;監(jiān)護人學歷層次普遍偏低,對知識學習不甚重視,無法有效指導留守兒童的學業(yè),這些都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學業(yè)成績,降低了留守兒童對知識學習的主動性,影響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從長遠來看,忽視知識學習不利于留守兒童適應現(xiàn)代化建設需要,將影響他們的終身發(fā)展。
二、移民搬遷點留守兒童課后托管的幫扶措施及效果在2021年實施“雙減”政策以前,為給中小學生減負,多數(shù)地方規(guī)定了學生在校集中教學時限,小學生放學時間與監(jiān)護人下班時間不協(xié)調,給監(jiān)護人造成無法兼顧生計與接送兒童的實際困難,出現(xiàn)了不同的課后托管模式。
(一)搬遷點留守兒童課后托管的現(xiàn)行措施
2019年11月發(fā)布的《貴州省中小學生減負實施方案》規(guī)定:小學生每天在校統(tǒng)一集中教學時間不得超過6小時,初中生不得超過7小時,普通高中學生不得超過8小時[5]。因此,很多小學生在下午三點半放學后處于無人照看、無處可去、無所事事的“三無”狀態(tài)。為解決搬遷點適齡兒童“三點半”問題,貴州省教育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教育保障工作的通知》,鼓勵創(chuàng)新搬遷戶學生課后服務,加強聯(lián)動協(xié)作,有效整合資源,在搬遷安置小區(qū)開設“四點半學?!被颉八狞c半課堂”,對下午課后至離校時間段內有需要的三年級及以下學生進行免費托管[6]。心安社區(qū)當?shù)卣扇×藘煞N措施:一是對三至六年級的學生實行住校集中管理,在晚自習時由老師為學生輔導作業(yè);二是為一、二年級的小學生和學齡前兒童開設“四點半課堂”,利用社區(qū)資源為留守兒童提供課后托管服務。
(二)現(xiàn)行搬遷點留守兒童課后托管的實行效果從現(xiàn)行課后托管模式看,以三年級為界,采取不同的托管手段,體現(xiàn)了政府主管部門分類管理的策略。從實行效果看,三至六年級集中住校的學生從周一至周五吃、住、學都在學校,使監(jiān)護人更安心于生計,有利于提高搬遷群體的幸福指數(shù);但增加了學校管理難度,老師精力不足,管理質量不高。另外,一、二年級的小學生和學齡前兒童三點半到四點半之間的銜接存在空檔。如在心安社區(qū),負責托管的2名社工還要負責整個搬遷點居民的協(xié)助服務工作,留守兒童在社區(qū)得到的實際托管服務內容比較有限,學業(yè)上獲得的有效指導很少,加上監(jiān)護人也對免費托管心存疑慮,所以,實際參加托管的兒童數(shù)量很少,以至于“四點半課堂”作用有限。
三、“周末小課堂”的主要目標與實施策略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實施以來,小學生從下午三點半離校改為五點半離校,由所就讀學校就地實行課后托管,宏觀運行成本大大降低,也更方便監(jiān)護人在工作日接送兒童,比實行“四點半課堂”更能得到監(jiān)護人的支持。但雙休日留守兒童當何去何從,在“雙減”政策下如何使留守兒童過更有意義的雙休日仍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周末小課堂”的主要設想
根據(jù)移民搬遷點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和主要需求,“周末小課堂”在總結“四點半課堂”實施經驗的基礎上,把雙休日作為關注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時段,把每個工作日下午的課后托管改為雙休日托管。其主要依托社區(qū)資源,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由社會工作者等具備一定資質的人員擔任具體實施者。2021年以來,5名社會工作者在心安社區(qū)開設“周末小課堂”12次,累計服務5—13歲的兒童896人次,在防止留守兒童雙休日無人照看、無處可去、無所事事的“三無”狀態(tài),更好鏈接家校教育、拓展公共教育服務等方面探索出一些經驗,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周末小課堂”的實施策略
目前,心安社區(qū)“周末小課堂”共設置情感陪伴、安全教育、興趣培養(yǎng)、實踐引領、學業(yè)輔導等五個模塊。
1.情感陪伴
針對移民搬遷社區(qū)留守兒童情感需求,社工開展了“搭對子”服務,即社工根據(jù)與托管留守兒童的交談、觀察,識別出性格內向、舉止有異、不易被同輩群體接受的兒童,通過輔導功課、送他們回家、鼓勵擔任小組長等,與他們建立較為融洽的專業(yè)關系。社工還充當臨時家庭成員,適當采取傾聽、自我表露等方法,引導留守兒童說出內心顧慮,從而減輕心理負擔,形成獨特的“一對一”服務,幫助他們宣泄不良情緒。因社工多為女性,更多以一個大姐姐的身份陪伴左右,較容易和留守兒童產生情感共鳴,減少彼此之間的距離感。另外,社工也開展“感恩父母,感謝有你”等小組活動,幫助留守兒童了解父母艱辛,減少對父母的埋怨;同時積極與其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聯(lián)系,鼓勵他們日常多聯(lián)系和關心孩子,增加留守兒童的情感滿足感。
2.安全教育
在移民搬遷點,留守兒童的學校和住地中間有一條交通主干道,車流量較大,存在較大的交通安全隱患。對剛搬到移民搬遷點的兒童來說,在路上嬉戲打鬧和隨意橫穿馬路的習慣需要被盡快糾正?;诖?,社工在留守兒童中開展了“小手拉大手,交通安全伴我行”小組活動,以交通動畫視頻為媒介吸引留守兒童的注意力,隨后通過繪畫交通標識、寫交通安全口號、實地演示帶領過馬路等,將交通安全知識做到了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幫助留守兒童意識到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重要性,提高安全過馬路的能力。同時,社工常把安全知識掛在嘴邊,強調不能隨意下河、規(guī)范用電和用火等,并通過多次示范將安全作為開展小組活動的基本原則之一。
3.興趣培養(yǎng)
目前,搬遷點公共服務資源還不充足,無法短期內增加對兒童教育的資源供給。受經濟條件、學識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陪伴較少的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對兒童的愛好培養(yǎng)意識較弱,對長時間看電視或玩電子游戲對兒童的負面影響認識不足,搬遷點留守兒童在校園外大多將時間花在看電視或玩電子游戲上,沒有其他明顯固定的愛好,不利于他們身心健康發(fā)展。為培養(yǎng)留守兒童健康的興趣愛好,社工根據(jù)留守兒童意愿,協(xié)助組建學習小組、繪畫小組、閱讀小組、乒乓球小組等,鼓勵留守兒童尋找興趣愛好,增強他們的自我效能感,有益于促進其全面發(fā)展。
4.實踐引領
根據(jù)留守兒童的年齡階段和心理特征,幫助其適應搬遷點生活,認識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非常必要。在搬遷點,很多兒童短期內不適應公共環(huán)境的變化,亂丟垃圾、不講究個人衛(wèi)生、隨意說臟話等現(xiàn)象時常出現(xiàn),監(jiān)護人無暇顧及、難以示范且不能及時合理糾正。因此,“周末小課堂”把養(yǎng)成教育作為重要內容,從日常生活習慣著手,培養(yǎng)搬遷點兒童的道德素質。如社工開展愛衛(wèi)生、講文明、樹新風等志愿服務活動,帶領留守兒童在搬遷點撿垃圾,將學習愛護環(huán)境標語與實踐活動聯(lián)系起來,增強留守兒童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帶領兒童一起打掃活動室,示范刷牙、洗衣服等,通過言傳身教,輔以一定獎勵措施,讓兒童逐漸樂于講究個人衛(wèi)生、愛護公共環(huán)境。
5.學業(yè)輔導
經過前期調查,搬遷點留守兒童在校外基本沒有學業(yè)方面的輔導安排,學習能力和學業(yè)成績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在“周末小課堂”,社工一般會在早上安排兒童寫作業(yè),并成立學習互助小組,鼓勵分享、互相檢查、重溫難題等都在小組內完成,增強交流能力和思考能力。此外,對拼音、乘法等方面基礎比較薄弱的留守兒童,社工們設立拼音學習小組、乘法口訣小組等,輔以一些學習游戲寓教于樂,幫助兒童樹立學習信心。
四、“周末小課堂”實施困境
從留守兒童的參與度來看,“周末小課堂”發(fā)揮了教育、服務、管理作用,但在實施中也面臨諸多困難。
(一)社工流動較頻繁
截至2018年底,我國有348所高校開辦社會工作本科專業(yè),150家辦學機構培養(yǎng)社會工作專業(yè)學位碩士研究生,10多所大學招收社會工作博士學位研究生,82所學校培養(yǎng)大專層次的社會工作專業(yè)學生[7],但在農村從事社工的人員并不多。在心安社區(qū)的社會工作機構中,從業(yè)時間最短的社工只服務了半個月,服務時間最長的也只有六個月,每每都是剛交接完工作,還沒完全熟悉工作、未進入工作狀態(tài),就更換社工,既不利于開展工作,也使社工的社會信度受到一定影響。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管理機制不健全,入職和離職程序簡單,社工選擇服務地點的隨意性較大,常常抱著短期服務的念頭尋覓其他職業(yè);第二,經濟待遇較一般,搬遷點離省會等大城市較遠,社工需自行承擔餐飲、住宿、交通等費用,每月難有結余;第三,保障體系不完善,在開展服務過程中,常遇到較難解決的個案或較復雜的社會問題,在缺乏有效支持的情況下,難以疏解自身無力感,易產生一定逃避心理。
(二)人員資質不專業(yè)
由于人員短缺,社工機構不得不降低標準錄用非社工專業(yè)人員或學歷較低人員,其專業(yè)素養(yǎng)還不足以對活動作出專業(yè)性解釋。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移民搬遷點很難探索開展有特色的服務活動,綜合效果未達預期。如在開展一些個案服務時,有的社工急功近利,忽視了服務對象的真實需要,與服務目的大相徑庭;有的社工在開展課后托管服務中,不按計劃實施項目,遇到阻力不積極尋求適切的方法;有的社工對兒童身心特點一知半解,服務不講技巧,不符合教育規(guī)律,收效甚微。另外,實際參加服務的社工人數(shù)與搬遷點服務工作需求量不匹配,教育幫扶效果也不會在短時間內呈現(xiàn)出來,社工專業(yè)性會受到一定質疑。
(三)托管服務難延續(xù)
目前,社工機構通過政府購買開展服務,合同期限一般約定為一年。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留守兒童的幫扶需要長期的投入才能見效,合同期限內很難解決深層次困難。在心安社區(qū)搬遷點,社工與居民和兒童建立了較融洽的關系,走訪過程中都會得到善待,參加“周末小課堂”的兒童常常提前一小時到活動室門口等社工開門,也能很快適應早上先寫作業(yè)后玩游戲的規(guī)則,顯示出對“周末小課堂”和社工的依賴性。但受到頻繁更換社工和續(xù)約風險的影響,在崗社工對“周末小課堂”的延續(xù)發(fā)展信心不足。
五、“周末小課堂”的完善建議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提出要拓展課后服務渠道,指出“課后服務一般由本校教師承擔,也可聘請退休教師、具備資質的社會專業(yè)人員或志愿者提供”[8],從政策上進一步增強了社工開設“周末小課堂”的信心,也對持續(xù)開設“周末小課堂”提出了更高要求。針對搬遷點開展“周末小課堂”的現(xiàn)實困難,提出以下建議,或能對推動“周末小課堂”延續(xù)發(fā)展和社工發(fā)展有所裨益。
(一)健全社工從業(yè)體制機制
從體制機制入手,為提升社工從業(yè)穩(wěn)定性提供更多更好保障。健全管理機制,規(guī)范社工準入、考核、獎勵和退出行為,從制度層面避免隨意性和投機性從業(yè),增強社工從業(yè)信心;健全保障機制,加強與社工的溝通聯(lián)系,對社工實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心理輔導,緩解其精神壓力;提高經濟待遇,對社工飲食、住宿、交通等基本生活工作需要給予基本標準保障,緩解其經濟壓力。
(二)推進社工從業(yè)人員繼續(xù)教育
于社工服務全程貫通培訓督導,在政府購買社工服務中增加社工入職培訓與專業(yè)督導內容,由服務多年、經驗豐富的一線社工或高校社工專業(yè)教師擔任培訓師、督導師,全程跟蹤,計入考核,提升社工的專業(yè)認同感;不斷豐富社工理論研究,深化理論工作者對教育服務領域社工工作重點、難點的研究,為社工實務提供理論支撐。
(三)拓展當?shù)厣绻ぶ驹阜贞犖?/p>
助人自助是社工的基本理念和原則,在服務過程中,要開闊視野,將搬遷點居民納入教育服務的對象范圍,識別出具有組織能力與助人意愿的居民,培養(yǎng)高年級服務對象,把他們接收到“周末小課堂”的服務隊伍中來。通過擴大主體范圍,短時間內能部分解決社工人手不足的問題,長遠來看能增進搬遷點內部互動,在社工服務期滿時,可將留守兒童喜歡的“周末小課堂”交給當?shù)鼐用?,發(fā)揮屬地服務效能,實現(xiàn)從助一個服務對象擴展到助一方居民的發(fā)展,從延續(xù)“周末小課堂”到發(fā)揚社工精神的飛躍。
參考文獻:
[1]貴州日報.貴州96所掛牌督戰(zhàn)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配套學校[EB/OL].(2020-08-21)[2021-08-24].http://jyt.guizhou.gov.cn/xwzx/szyw/202008/t20200821_62592982.html.
[2]石智雷,吳志明.早年不幸對健康不平等的長遠影響:生命歷程與雙重累積劣勢[J].社會學研究,2018(3):166-192+245-246.
[3]孫丹,錢佳.留守會導致親子關系疏離嗎?——來自CEPS的經驗證據(jù)[J].南方人口,2020,35(3):43.
[4]趙景欣,劉霞,張文新.同伴拒絕、同伴接納與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適應:親子親合與逆境信念的作用[J].心理學報,2013,45(7):797-810.
[5]基教處.省教育廳等九部門關于印發(fā)《貴州省中小學生減負實施方案》的通知[EB/0L].(2019-11-05)[2021-08-24].http://jyt.guizhou.gov.cn/xwzx/tzgg/201911/t20191105_16705536.html.
[6]規(guī)劃處.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教育保障工作的通知[EB/OL].(2019-04-04)[2021-08-25].http://jyt.guizhou.gov.cn/ywgz/jyfp/201904/t20190430_16629069.html.
[7]王思斌.走向我國社會工作的高質量進階式發(fā)展[J].社會工作與管理,2019,19(5):5.
[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EB/0L].(2021-07-24)[2021-08-24].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Abstract:The school-age children being able to receive better education and live a better life in the relocation sites is important for the group of relocated people to stay and live steadily. Left-behind children getting more comprehensive care after school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family harmony and the working state of their legal guardian, but also the harmony and stability of the relocation community. To initiate "weekend classes" in relocation sites with social workers providing services to those left-behind children such as emotional company, safety education, interest cultivation, guidance of practices, homework assistance and so on, aims to ease the pressure of those legal guardians in raising children and the collective anxiety in those sites. Therefore, through these ways, we can promote effectively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contribut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and improve the supply capacity of social work services.
Key words:migration; left-behind children;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social work; "weekend classes"
(責任編輯: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