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類比是啟發(fā)探究、獲得猜想的重要途徑,而幾何研究的一般觀念,則指的是對幾何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及其反映的數學思想方法的再概括.初中階段對平面圖形性質的研究可以在一般觀念的指引下,讓學生明確性質研究的一般途徑、踐行性質研究的一般思路,形成性質研究的一般方法,讓“有序思考”成為可能,進而成為學生的技能和本能.如此,學生可合理有序地進行思維活動,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邏輯分析現(xiàn)實問題.
關鍵詞:一般觀念;類比學習;有序思考;平面幾何;圖形性質
拉普拉斯說:“在數學這門科學里,發(fā)現(xiàn)真理的主要工具是歸納和類比.”波利亞也形象地稱:“類比是一個偉大的引路人.”由此可見,類比是啟發(fā)探究、獲得猜想的重要途徑,而幾何研究的一般觀念則是實現(xiàn)不同學習內容類比,引導學生有序思考的指路明燈.我們所說的幾何研究的一般觀念,指的是對幾何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及其反映的數學思想方法的再概括,包括:幾何對象是怎樣引入的,怎樣通過定義加以明確;幾何圖形的性質是什么,判定是什么;按照怎樣的路徑研究,研究什么問題,用什么方法研究等[1].在一般觀念的指引下,我們可從定義中分離出要素,而為了更好地研究要素,則需要引入相關要素,然后通過研究要素和相關要素的確定關系,發(fā)現(xiàn)幾何圖形的性質.筆者認為,初中階段圖形性質的研究,教師可以在一般觀念的指引下,引導學生進行高水平的類比,使其產生自然合理的思考.
一、以三角形性質探索為起點,明確性質研究的一般途徑,讓“有序思考”成為可能
例如,我們都知道三角形是用線段組成的最簡單的二維圖形.在對三角形的研究中,我們需要學會如何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事物以獲得研究對象,探討如何定義一個研究對象(背景—定義—表示—分類),規(guī)劃一類幾何對象的研究思路(引入—概念—性質與判定—聯(lián)系/關系—特例研究),以此形成具有可遷移的研究一個數學對象的一般經驗,初步形成數學的思維方式,為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數學抽象、直觀想象等數學核心素養(yǎng)提供有針對性的學習活動.由此,可將三角形學習作為類比研究其他二維平面圖形的起點.
就性質發(fā)現(xiàn)而言,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明確圖形的要素和相關要素.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定義,從組成圖形所包含的點、線段著手,分析它們的位置關系,構成怎樣的圖形,從部分到整體地認識如何從幾何圖形中提煉出構成要素.明確了要素后,再讓學生從研究要素的角度去深入思考,如與要素組成了怎樣的特殊位置關系、要素中的特例又有哪些、在研究過程中還需要引入哪些相關知識等,如此,學生將水到渠成地獲得要素的相關要素.接下來的第二、第三環(huán)節(jié),是研究要素和相關要素的數量關系和位置關系,如此就可獲得圖形的性質.這三個環(huán)節(jié)構成了研究性質的一般途徑,可以為學生進行高水平類比作鋪墊.
環(huán)節(jié)1:明確三角形的要素、相關要素
教師先讓學生根據三角形的定義“由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三條線段首尾順次相接所組成的圖形”,明確構成要素“三條線段”.然后根據“不在同一條直線上”“首尾相接”這兩個特殊的位置關系圍成一個封閉圖形,形成“三個角”,以此確定三角形的要素——三條邊和三個內角[2].為了更深入地研究邊,考慮到邊的特殊位置,教師可以引入三角形的高線、中線和角平分線.為了更深入地研究內角,教師可以根據鄰補角的位置關系和數量關系,引入外角.由此就可獲得邊與角的相關要素,為研究三角形的性質作準備.
環(huán)節(jié)2:探究要素之間的關系
其一,探究三角形的要素“邊”之間的關系.(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其二,探究三角形的要素“角”之間的關系.(三個內角之和等于180°)
其三,探究三角形的要素“邊”和“角”之間的關系.(后續(xù)我們再研究)
三角形要素之間的關系稱為基本性質,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對性質的探究可采用觀察、測量、剪、拼等方法,并引導學生聚焦要素(邊、角)的等與不等關系,經歷“實驗—觀察—測量—猜想—驗證—證明”的基本研究過程,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
環(huán)節(jié)3:探究要素和相關要素之間的關系
其一,探究三角形的要素內角和相關要素外角的關系.(位置關系:相鄰,不相鄰.數量關系:互補;外角等于不相鄰兩內角之和;外角大于不相鄰的內角)
其二,探究邊的相關要素高線、中線、角平分線的關系.先從一條高線入手,根據位置關系和數量關系獲得結論;再研究兩條高線、三條高線.
其三,類比高線的研究思路,探究三角形中線和角平分線的性質.
在三角形性質的探究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明確性質的研究是有層次的,其中,要素的關系是第一層次,相關要素的關系是第二層次[3].這種有序的探究,順應了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與規(guī)律,有利于類比發(fā)現(xiàn)和提出新的猜想,有利于運用已有學習經驗解決新的問題.這種有序的思考是數學邏輯性的集中體現(xiàn),可以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條理性、深刻性.同時,這種循序漸進、串珠成鏈的研究過程以及所蘊含的思想方法,也是培養(yǎng)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關鍵載體.
二、以直線型圖形性質探索為實驗,踐行性質研究的一般思路,讓“有序思考”成為技能
經過對三角形性質的探究,學生已經知道什么是幾何圖形的要素和相關要素,怎樣獲得要素和相關要素,知道幾何性質指的是什么,是按照怎樣的路徑來研究的,用什么方法研究等.接下來,我們就可以類比三角形性質研究的一般思路,提出研究其他二維圖形性質的問題.例如,等腰三角形作為一種基本的三角形,它的對稱性反映了平面的反射對稱性,定性平面幾何的首要任務是推導等腰三角形的性質[4].而推導性質的思路仍是從研究要素、相關要素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來有序展開的.因此,在學習直線型幾何時,可選擇等腰三角形作為案例進行說明,談談其性質的發(fā)現(xiàn)過程.
環(huán)節(jié)1:學生自主提出研究等腰三角形的問題
等腰三角形如何定義;確定等腰三角形的要素、相關要素;探究它們的數量關系和位置關系;證明.
環(huán)節(jié)2 :提煉等腰三角形的要素和相關要素
學生根據小學階段獲得的學習經驗,得到定義:有兩邊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這樣就明確了等腰三角形是三角形的組成要素(即“邊”)特殊化之后形成的,由此理解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于是,就順理成章地得到等腰三角形的要素:兩條腰和一條底邊,一個頂角和兩個底角.相關要素有:頂角的外角,底角的外角;腰上的高線、中線,底角的平分線;底邊上的高線、中線,頂角的平分線.
環(huán)節(jié)3 :學生自主探究要素、相關要素的關系
第一步,學生折疊等腰三角形紙片后,得到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的結論.然后聚焦等腰三角形的要素進行觀察,得到兩腰、兩底角的數量關系.最后,采用“觀察—測量—猜想—證明”的方法,得到性質定理:等腰三角形兩腰相等,兩底角相等.
第二步,學生運用相同的方法,自主探究相關要素的關系:頂角的外角等于底角的2倍;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和高線互相重合;等腰三角形兩腰上的高線(中線或底角的平分線)相等.
第三步,學生歸納出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質的步驟.
通過類比三角形性質的探究過程,可得出等腰三角形性質的探究路徑,這就是“有序思考”問題的一種體現(xiàn).直線型幾何的其他圖形(如等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四邊形、特殊四邊形)的性質的探究過程,其指導思想都是探究要素、相關要素的數量關系和位置關系,研究的方法也是“實驗—觀察—猜想—證明”的步驟,只是在組成的要素上,四邊形多了“對角線”.學生可以類比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性質的發(fā)現(xiàn)路徑,有邏輯地提出研究其他直線型幾何圖形性質的問題,從而進一步增強“有序思考”的能力.
三、將圓的性質探索路徑推廣,形成性質研究的一般方法,讓“有序思考”成為本能
圓,是最具完美對稱性的平面圖形,它繼承了研究直線型幾何圖形的思想方法,又有其特殊性,特別是在要素的提煉上與直線型幾何圖形大不相同[5].圓中沒有邊、角和對角線,那么,怎樣有序探究圓的要素和相關要素,使學生獲得相關概念?這是培養(yǎng)學生遷移能力、“有序思考”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我們可以根據圓的性質的發(fā)現(xiàn)過程,從定義入手,分析組成圓的要素和相關要素,以獲得性質研究所涉及的概念,然后尋找它們的位置關系和數量關系.這種研究性質的基本途徑和方法,與直線型幾何圖形性質的發(fā)現(xiàn)過程一脈相承,是培養(yǎng)學生“有序思考”能力和發(fā)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載體.
(一)明確圓的要素、相關要素
第一步,學生提出研究圓的性質需要通過哪些問題:圓的定義;明確圓的要素和相關要素,研究要素和相關要素的關系;證明相關結論的正確性.
第二步,學生發(fā)現(xiàn)圓中沒有邊、角和對角線.教師引導學生根據以往的經驗,回到圓的描述性定義“在同一平面內,線段OP繞它固定的一個端點O旋轉一周,另一端點P所經過的封閉曲線”,抓住本質特征:圓上的點到圓心的距離都相等.因此,將組成圓的要素聚焦到“圓上的點”.
第三步,學生提煉出圓的組成要素:弦(特殊情況是直徑),弧(優(yōu)弧、劣弧、半圓).然后,考慮圓心與圓上的點的關系,得到相關概念:圓心角,圓周角,弦心距.明確研究圓的性質,就是研究弦、弧、圓心角、圓周角、弦心距之間的關系.
設計說明:圓不同于直線型幾何圖形,研究它的要素,聚焦于“組成圓上的點”,可使弦、弧、圓心角、圓周角、弦心距這些概念按邏輯順序出現(xiàn).如此,可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和有序思考能力.
(二)“垂徑定理”的探究過程
第一步,學生折疊圓形紙片,發(fā)現(xiàn)圓是軸對稱圖形(如圖1,學生畫直徑AB).
第二步,教師要求學生折疊一次圖1中的紙片,使得它還是軸對稱圖形,并畫出圖形.學生畫出兩類圖形,一類是CD⊥AB(如圖2),一類是CD//AB(如圖3).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聚焦于尋找弦、弧、直徑的關系,以此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的能力,使之能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
第三步,仔細觀察圖2,學生可發(fā)現(xiàn)弦、弧、直徑三者之間的關系,然后通過證明可獲得垂徑定理.在證明的過程中,學生發(fā)現(xiàn)“半弦、弦心距、半徑”組成了一個直角三角形(半弦2+弦心距2=半徑2).如此,經歷從定性研究到定量刻畫的過程,學生就體會到了軸對稱圖形用“部分刻畫整體”的價值.
第四步,仔細觀察圖3,學生發(fā)現(xiàn)平行弦所夾的兩段弧長相等,其證明的過程,就是垂徑定理的應用過程.此外,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在直徑AB的異側,是否還存在與AB平行,并且長度等于CD的弦?教師適時讓學生分析這一問題,可加深學生對圓的軸對稱性的認識.
設計說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圓是軸對稱圖形,它的性質不僅有垂徑定理;讓學生從“定性研究—定量刻畫”這一過程中掌握定理,發(fā)展思維;讓學生在定理發(fā)現(xiàn)的過程中,類比研究直線型幾何圖形性質的一般思路,有序地提出所要研究的問題,經歷用數學的邏輯思考問題的過程.
類似的,圓心角定理、圓周角定理及其推理的發(fā)現(xiàn)過程,學生也可以通過類比垂徑定理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提出所要研究的問題和解決策略.在這種有邏輯地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經過點點滴滴、反反復復的滲透和訓練,學生就能形成“有序思考”問題的能力.
上述平面幾何圖形性質的發(fā)現(xiàn)過程,筆者均在“怎樣研究一類幾何圖形”的一般觀念指引下,從幾何圖形的定義中提煉出要素、相關要素,引導學生研究它們的位置關系和數量關系,有序地進行層層深入的探索,進而自主發(fā)現(xiàn)并提出新的猜想.在探索猜想的證明中,筆者又引導學生利用幾何圖形性質的層次性,尋求邏輯關聯(lián),以此建構“前后一致”“邏輯連貫”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實踐證明,類比法是引發(fā)學生合理有序的思維活動、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4]章建躍.研究三角形的數學思維方式[J].數學通報,2019(4):1-10.
[2][3]金紅江.緊抓要素之間關聯(lián),促進知識體系建構——“三角形相關概念復習”設計與思考[J].中學教研(數學),2020(8):34-38.
[5]鄭瑄,吳增生.“圓”章起始課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數學教育,2019(11):49-53.